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3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绪论第一篇自然观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三篇科学技术正文+外章+深度阅读参考文献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重点:什么是哲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附注:索卡尔事件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二)哲学思维的特点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1.哲学即哲学史2.哲学即个人智慧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一节西方古代的自然观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第二节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1.泰勒斯的水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1.数是万物的本原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1.火本原说的进步2.辩证法思想3.晦涩的哲学家(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1.塞诺芬尼的“一神”2.巴门尼德的存在3.芝诺悖论(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六)柏拉图的相1.人类的导师2.柏拉图的对话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5.人治到法治(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2.论本体3.本体论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恩自然观的产生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第二节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物质的运动性三、运动的规律性四、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自然观的新探索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生态自然观三、科学家的自然观四、其它重要自然观第二节自然观的反思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第三节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一、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三)黑格尔的逻辑学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1.病症的物理表现2.休伯曼的模型3.模型运行结果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5.传统信念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1.时间性的发现2.整体论的出现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九章技术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一节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一、科学认识的内涵二、科学认识的结构三、科学认识的功能第二节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第三节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一、科学发现方法二、科学抽象方法三、理论建构方法四、理论实践方法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另:技术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一节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一、提出科学问题二、发现科学事实三、整理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问题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二)科学问题的分类1.劳丹的分类2.典型分类(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第三节科学事实一、科学事实的概念二、科学事实的特点三、科学事实的作用第四节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科学观察二、科学实验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一)科学事实1.事实Ⅰ2.事实Ⅱ(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实(四)结论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另:法律事实亦类似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科学抽象及其进程一、科学抽象的概念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一)争议的缘起(二)牛顿的思考(三)背景介绍(四)牛顿的独特贡献1.如何测量r值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五)笔者的观点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第二节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一、归纳与演绎二、分析与综合三、类比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3)物质波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四、理想化方法第三节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一、想象二、直觉三、灵感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一、数学方法二、系统科学方法(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2.系统理论(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3.系统工程(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三、复杂性研究方法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3)实例:f(x)=x4-1=0(4)复杂边界图解(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第五节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二)科学假说的特征1.科学性2.猜测性3.多样性或易变性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一)解释性原则(二)对应原则(三)可检验性原则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1.逻辑的完备性2.解释力与预见力3.简单性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第六节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问题激发2.孕育构思3.潜伏顿悟4.验证完善(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1.研究过程2.机制解释3.成果评价(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3.意识与潜(下)意识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片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一节科学理论及其结构一、科学理论的概念二、科学理论的特征(一)客观真理性(二)普遍性(三)逻辑性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三、科学理论的结构(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科学推论第二节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一、公理化方法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三节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一、逻辑实证方法二、可证伪性方法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第四节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二、科学解释的类型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第九章技术方法第一节技术方法的内涵一、技术方法的概念二、技术方法的本质三、技术方法的特征第二节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第三节主要技术方法概述一、技术预测方法二、发明构思方法三、工程设计方法三、技术评估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三)问题:不断革命论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1.十五年构思2.两大看点3.范式困境(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四、各家争鸣时代(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一)前期研究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二)威尔逊的研究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多元假说方法第三篇科学技术观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一、科学二、技术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一)一级学科:39(二)二级学科:447(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建制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二、科学共同体(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1.普遍主义2.公有主义3.非谋利性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1.伪造与篡改2.剽窃与不当署名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4.科研管理失责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一)科学发现权(二)技术发明权(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2.结果及其解释(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2.研究过程3.研究结果(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1)研究方法(2)统计分析(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文化氛围三、政策导向四、法律环境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一)带头学科的更替(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三)科学中心的转移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一)创新意识的觉醒1.熊彼特2.历史演变3.笔者的理解(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3)新服务(4)技术扩散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节经济支撑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马克思(二)邓小平(三)生产力要素说(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五)质疑(六)笔者的观点(七)不良倾向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二)高技术“高”在哪里?1.高技术的概念2.高技术的特征3.高技术高在垄断(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第二节民生保障功能一、提升生活品质二、强化医疗保健三、优化服务质量第三节精神文明功能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4.对大陆的启示(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4.对大陆的启示(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4.对大陆的启示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价值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一)不负责任论(二)一般责任论(三)完全责任论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第二节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第三节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一)克隆的概念(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一)人类基因组工程(二)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第四节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一)问题的提出(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年(三)新旧时期的对比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年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年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
因此,要密切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提纲1、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2、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观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形成的作用与意义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影响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剖析为辅。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明确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质系统及其层次结构的基本观点,认识自然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以及渐变和突变(突现、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阐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发展的无限性。
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代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二教学提纲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系统、自然科学的系统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关系。
2.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3.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一般进程4、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对自然界演化方向提出的挑战5、自然界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对称性破缺在物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是什么?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和无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涵义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G。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整个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的物质生产所决定了的。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旦,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个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实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要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②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以检验的论断,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科学来说,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法。
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
③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体系的。
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理法、等思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构成了有机的严密的逻辑系统。
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知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
④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2.科学理论有哪些基本构成及其特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有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与时间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溯因与类比等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第一节科学的本质构成科学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整理事实的方法。
——Karl Pearson科学“不是存在于书里、机械中、有数字的报告中,而是存在看不见的内心世界中”。
——K. Hoover & T. Donovan科学是一门自由的研究艺术——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
▪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
▪在旧中国起初一直译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译为“科学”。
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
▪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
日本人的上述理解被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1] 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其精神实质被阉割。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但仍然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1]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伍况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1、科学的涵义——它的各种形象▪马克思的认识: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人们进一步的认识: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高。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是由科学劳动者、科学劳动对象、科学劳动资料、科学管理等要素构成的,大规模的、有目的、社会化的生产知识的社会劳动。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二、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和认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一演绎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即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
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
邦格(M.Bunse)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
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总之,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科学划界问题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从一元标准到多元标准、从静态标准到动态标准,无不标志着划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这项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科学认识过程“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主要就是由上述这些要素构成的。
一、科学事实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Ⅲ。
可见,科学事实不仅具有经验的性质,而且还有理论的性质,其内容可以通过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证明用抽象的方法获得。
例如,光速、万有引力等科学事实,起初都不是经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获得的。
客观事实除科学事实以外,还包括日常生活事实和生产事实等经验事实。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科学事实作为科学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点。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二、科学定律1.科学定律及其特征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科学定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其二,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
2、科学定律的作用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科学定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的结果。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其二,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其三,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2.科学假说的作用假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2.科学理论的特征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客观真理性。
其二,全面系统性。
其三,逻辑完备性。
其四,科学预见性。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其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第三节科学价值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研究科学的价值,是科学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科学价值1.价值与科学价值2.科学的内在价值3.科学的社会价值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1)科学价值中立说(2)科学负荷价值说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教学要求了解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组成要素,掌握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分界标准;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
一、科学的含义关于科学的概念,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不下几十种,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科学一词,从词源上看,来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 ”。
英文的“science 。
”,德文的" Wissenschaft " ,法文中的“Scientia ”等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它的本意就是“知道”和“知识”的意思。
这可以看成是人类对于科学这一概念的最朴素的理解和最原始的定义。
第二,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这367一定义强调了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即由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内在的有机联系而结成的知识之网,由此而区别于零散的知识和日常经验判断。
这一理解比前一种理解明显地前进了一大步,但仍是将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成果来定义的。
第三,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活动以寻求新的知识为目的,既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又具有精神活动的特征。
这里是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行为来定义的。
中国在近代引进“科学”一词时,将其翻译为“格物致知”,就包含了科学是一种通过实践寻求新知的意思,是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来理解的。
第四,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手段和武器。
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由于科学可以向人们提供正确的自然概念、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它极大地强化了人类认识世界继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是一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手段。
第五,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近现代以来的科学发展日益表明:科学已不再像近代以前那样只是少数人分别孤立地从事某些研究活动,而是越来越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事业。
科学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成为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科学还常常被理解为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生产要素、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这些不同的概括各自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内涵,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科学这一概念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
例如,关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生产要素的观点等,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才可能有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