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高适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适《燕歌行》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
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诗经》中《釆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
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时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
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
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
《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燕歌行全文高适(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成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唐] 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分类标签: 边塞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题名。
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三时:即整天。
一天分早、中、晚三时。
李将军:李广,汉武帝时名将。
【简析】: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
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
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燕歌行》背景介绍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
诗中描绘了晋朝灭亡后,南渡江南的百姓漂泊流离之苦、对旧世恢复的期待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该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2-742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唐朝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良好,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燕歌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而《燕歌行》所描述的背景是晋朝灭亡后南渡江南的历史事件。
晋朝在五胡乱华时期灭亡,北方民不聊生,许多士人和百姓纷纷南渡,寻求安定。
《燕歌行》以晋朝灭亡后南渡的百姓为背景,以燕山为起点,沿途描绘了经过的各个地方,最终抵达江南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战乱、流离失所、饥荒等困境下的百姓苦难与艰辛,并通过描写他们对旧世希望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憧憬,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整篇诗以形象具体、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社会变迁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燕歌行》毫无疑问地体现了高适的艺术成就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对和平和稳定的追求。
这篇诗作不仅对于那个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在后世对于重视人民生活和关爱社会问题的诗人和文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燕歌行(高适)原文及赏析燕歌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江山为聚,山河为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天战地,顾守四方?英雄离乡背汉,官渡之战,东南风雨,更能激扬风情。
三军老汉,尽入白刃,千军万马,气盛如虹。
奈何,天地宽,云雾迷蒙蒙。
断肠人在天涯,无奈寒夜颤归鸿。
燕山雪花大如席,天水南流几亿重。
通过黄河维持通讯,我与战友遥相呼应。
将军利剑,不壳穿山穴。
而今戍卒多儿曹,白刃登高尸易抉。
谁能破解此战囚?试付瑶琴,西海一瓢,沱江清韵几余拳。
欲求宛转,试告人生无常。
背峰不顾平地集,骐骥致胜英雄塚。
长安更大何须拖,孤立无为谁能行,戎装闲处思几公?岁月如刀,战火如炉,睥睨山间河户傍。
惟剑可留,愿将剑如何?天苍茫茫白玉京,月露寒泉映碧池。
现今紫气化龙飞,佳气连花散云渺。
胸怀绝域,眺望星河倦人回。
凭栏临水,闻燕歌初起,寄思念之心酹泪。
赏析:《燕歌行》是唐代高适创作的一首豪壮激昂的长诗。
诗中通过描绘北国的冰封雪飘景象,以及长城和大河的壮丽场景,表达了北国风光之美。
诗人以山舞银蛇、遥望天公等形象词句,表现出北国的雄伟壮丽,激起了读者的豪情壮志。
娓娓道出了江山在人们心中的珍贵和美好,通过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英豪的评价,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并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北方民族英雄,突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才华。
最后,诗人情深意长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诗中运用了较多的描绘手法,如对比手法、借物抒怀手法、夸张手法等,使整首诗情感丰富,节奏有力,让人读后心潮澎湃。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燕歌行【作者】高适【朝代】唐译文对照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高适《燕歌行》赏析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写了一首名为《燕歌行》的诗。
此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笔力遒劲,有慷慨悲壮之音。
作者以燕写人,用人写燕,以情驭景,景情交融,一开始便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
诗的前半描写了一幅壮阔瑰丽的边塞风光,展示了戍边将士们严阵以待、准备出征的动人场面。
它的高潮和结尾,则借想象中的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奇妙无比、光怪陆离的境界,把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激情绪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这首诗是全诗最富特色、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首句叙事兼抒情,“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开门见山地点出这是一首咏人诗,而且是特意咏叹美人之诗。
用“燕赵”修饰“佳人”,意思是这里是美人荟萃之地。
次句言地点。
“风雨”暗指“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苦寒”既指“边地苦寒”,又隐含着身世之感。
这两句诗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把读者引入诗境,造成一种雄奇壮丽、冷落凄清的氛围。
紧接着第三句,“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前句承上,说“美者”被迫远行,飘忽不定;后句启下,说明“美者”决心脱离尘俗。
这两句一扬一抑,相互对照,相互补充,写尽了边关征夫的千愁万恨。
于是诗的主旨就显豁地表现出来了:诗中并没有直接去写战争,而是通过对“燕赵佳人”不幸遭遇的叙述,反映出当时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正是暗喻唐军征战的艰难,暗写边地苦寒,从侧面衬托出“美者”此行前途未卜,充满了悲剧气氛。
而“风雨”的描绘,又使征夫们饱尝离乱之苦,感情十分复杂,仿佛令人看到“美者”凄怆、感伤的神情。
1、托物起兴。
开头两句叙述了“燕赵佳人”被迫流落异乡,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同时也点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构思精巧。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意,创造了一种诗中有画的境界。
3、虚实相生。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刻画边地战士“褐衣”、“黄裳”的形象。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评析'《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而且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高适原文拼音版燕歌行作者:高适 朝代:唐汉h àn 家ji ā烟尘y ānch én 在z ài 东北d ōngb ěi ,汉h àn 将ji āng 辞c í家ji ā破p ò残c án 贼z éi 。
男儿n án ér 本b ěn 自重z ìzh òng 横行h éngx íng ,天子ti ānz ǐ非常f ēich áng 赐c ì颜色y áns è。
摐chu āng 金j īn 伐f á鼓g ǔ下xi à榆y ú关gu ān ,旌j īng 旆p èi 逶迤w ēiy í碣ji é石sh í间ji ān 。
校尉xi àow èi 羽书y ǔsh ū飞f ēi 瀚海h ành ǎi ,单于ch ány ú猎li è火hu ǒ照zh ào 狼山l ángsh ān 。
山川sh ānchu ān 萧条xi āoti áo 极j í边bi ān 土t ǔ,胡h ú骑q í凭陵p íngl íng 杂z á风雨f ēngy ǔ。
战士zh ànsh ì军j ūn 前qi án 半死b àns ǐ生sh ēng ,美人m ěir én 帐zh àng 下xi à犹y óu 歌舞g ēw ǔ。
大漠d àm ò穷qi óng 秋qi ū塞s āi 草c ǎo 腓f éi ,孤城g ūch éng 落日lu òr ì斗d òu 兵b īng 稀x ī。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标签唐诗三百首、生活、边塞、战争、将士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高适《燕歌行》唐诗鉴赏高适《燕歌行》唐诗鉴赏《燕歌行·并序》是开元二十六年由著名词人高适所写。
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适《燕歌行》唐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燕歌行·并序》作者: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
汉将:指张守珪将领。
"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4、摐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
榆关:山海关。
逶迤:连绵不断。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5、羽书: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
瀚海:大沙漠。
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
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唐高适《燕歌行》翻译及赏析原文: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翻译: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高适?燕歌行?原诗、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原诗】:燕歌行·并序①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②摐金伐鼓③下榆关④,旌旆逶迤⑤碣石⑥间。
校尉羽书⑦飞瀚海⑧,单于猎火⑨照狼山。
⑩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品简介】:?燕歌行·并序?由高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
这首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阔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阔士兵,挖苦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注释】:①.?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思念征夫之意。
②"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
"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汉将:指张守珪将领。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燕歌行高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燕歌行的翻译:
北国的风光多么美丽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眺望长城的内外,只见苍茫一片;大河奔腾的景象也不见了。
山上蜿蜒起伏的银色蛇和原野上飞驰奔跑的蜡制战象,想要与天神比高低。
只有在晴朗的日子里,才能看到妖娆的红衣美女们,她们的装束真是美极了。
江山多么娇媚,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竞相前来投降。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都略显文采不足;唐高宗、宋真宗也稍逊风骚。
真正的天才英豪只有成吉思汗一人,他只知道怎样弯弓射大雕。
历代的风流人物都已经过去了,只有现在的人才值得一看。
2016 1 / 11
燕歌行高适 篇一:高适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适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 2016 2 / 11
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篇二:OK高适 燕歌行 教案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 体会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 (今河北景县)人。长期浪游梁宋一带。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 代选举科目之一。:“後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任封丘縣尉(官名。 秦 汉 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 元 于县尉外,兼置典史。 明 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谏议大夫。:“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 2016 3 / 11
军事。)和蜀、彭二州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用为知州之别称。)。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侍郎(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轉左散騎常侍(“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 秦 汉 有中常侍, 魏 晋 以来有散骑常侍, 隋 唐 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進封渤海縣侯(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三国 魏 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 亦有县侯。 南朝 陈 置开国县侯。至 宋 始废)。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 人,于岑参并称“高岑”。擅长七言歌行,诗风悲壮。有。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 2016 4 / 11
霍”()。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 二、串讲诗歌 (一)七言歌行体 是首七言歌行体。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如。 (二)分析诗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的契丹、奚多次发生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该驰骋疆场,为国效命。天子才会给予特别的器重。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敲锣击鼓,行军出山海关。句中战旗飘荡在蜿蜒绵长的碣石山路上。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告示紧急军情的羽书飞快的穿越了广袤的沙漠,单于的战火 2016 5 / 11
照亮了交战之地。奉命出师。表彰了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一片萧条直到边疆的尽头,敌人的骑兵犹如交加的风雨,来势汹汹。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营帐里头却依然歌舞升平。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的大漠,枯萎的边塞草木,孤独的城堡,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寥寥无几。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受皇恩却时常轻敌,身处边境险要处,尽力抵抗敌军,却不能解除敌人对孤城的围困。战斗失利。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出征的战士久久戍守边塞何等艰辛,思妇在别离后是何等的悲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长安城的思妇相思成灾,欲断肠,出征的战士在蓟北城楼回首长安城,望眼欲穿。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动荡不安的边境该怎么度日?边远地区除了苍茫又有什么?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两地相思。 “杀气三时作阵云”一联是描写边塞上随时都有战争。“三时”是春、夏、秋,见。春、 2016 6 / 11
夏、秋是耕桑的季节,古人作战一定选择冬季,可以不妨碍生产,而且容易征召兵士。“阵云”是某一种状态的云,据说出现了这种云,就预兆着会发生战争,因为这种云是“杀气蒸腾而成”。现在说春、夏,秋三时都有阵云,可知终年都有战事。巡逻时敲的铜器响了一夜,那声音听了让人心无比寒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李广。 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但对于战争本身,他们是反对的,或说憎厌的,因为”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无全躯”。因此,归根结底,最好还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发生战争。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2016 7 / 11
这首诗有对战事的概括叙述(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有对生活(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还有景的映衬(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抒情的渲染(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议论的点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笔法多样,灵活结合。 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此诗是七言歌行,四句一转韵,而且押韵大体平仄相同。诗的音韵节奏变化,与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极具开合动荡的气势,颇有艺术魅力。 三、课外拓展 施蛰存:“从来评选唐诗的人,似乎都把这首诗评价得过高了。其实,主题思想的不一贯,句法结构的支离散漫,仍然都是缺点,在高适的创作过程中,这首诗还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高、岑虽然齐名,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二者有何区别? 篇三:高适赏析 燕歌行 唐·高适 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