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3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时安排]两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2三、整体把握文,筛选有效信息(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4(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2第二时[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的表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论雅俗共赏》学案一. 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X 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X,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某某某某,生于某某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某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某某、某某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教材选用《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
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语文》的教材之一,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摘录、解释词语、语句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3.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5.运用所学知识来自己撰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文化背景课文《李清照》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女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词作,这里可结合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
2. 探究语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文中摘抄所示的难点词语,将其解释、比较、分类,使学生掌握新词汇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和复杂结构,加深对中文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3. 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通过讨论学生们描绘出人物形象及曲折发展的情节,进一步反思人性的弱点和恶习。
4. 评论李清照的词作通过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及个性,瞻仰古人的文学成果,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写作训练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玩赏诗词为主题,为自己的团队创作一个题为“赏词后谈”或“品诗会赏”等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法,通过讲解课文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交流,有所帮助和鼓励。
带领学生形成兴趣小组,自己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和讲解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仿照李清照的词写一首自己的词;2.组织班级赏词会,邀请学生们表演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李清照的词;3.互相交换文章并给予评价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教学效果的评估内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感受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更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课题:雅俗共赏
适用对象:高三学生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雅与俗的特点;
2. 理解并分析古代作品中的雅俗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雅俗相生的原则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4.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意识。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教师做一些启发性的提问:
- 什么是雅?
- 什么是俗?
- 雅与俗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雅与俗的差异与联系。
3. 带学生分析古代作品中雅与俗的体现。
4.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作品中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并以《红楼梦》为例进行讨论。
5. 教师讲解雅俗相生的原则,并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1. 教师通过阅读课文或文学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雅与俗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自主阅读一个古代文学作品,运用雅俗相生的原则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评价结果。
4. 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评价所阅读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
2. 文章写作的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程度。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语文版必修5一. 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第一课论雅俗共赏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寒碜()②陈寅恪()③一语破的() ④有同嗜焉()⑤譬如()2.辨形组词①概慨②蜕脱③蜂峰④辨辩3.词语释义①雅俗共赏_________②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寒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④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谈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气盛言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两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蜂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诲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不但•不单“不但”通用于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
“不单”多用于口头语体。
“不单”还有一个意思:不止。
“不但”没有这个意思。
例句: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________不爱,并且嫌恶它。
②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________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论雅俗共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雅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和包容不同层次的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雅俗共赏”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本质。
(2)通过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实例,让学生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对雅俗文化的刻板印象,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雅俗共赏的理念进行文化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雅俗共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特定的文化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雅俗文化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雅俗兼具的音乐作品,如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曲目,或者展示一幅既有高雅艺术元素又包含通俗表现手法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雅俗共赏的初步印象。
2、知识讲解(约 20 分钟)(1)解释“雅”与“俗”的概念“雅”通常指高雅、优美、精致的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如古典文学、交响乐、芭蕾舞等。
“俗”则指通俗、大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如民间故事、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
(2)阐述“雅俗共赏”的含义强调“雅俗共赏”并非简单地将雅和俗相加,而是指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层次和审美差异,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文化满足的状态。
(3)分析“雅俗共赏”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高雅文化能够普及,通俗文化得以提升。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1)文学作品选取经典名著如《红楼梦》,分析其中既有高雅的诗词歌赋,又有生动的世俗生活描写,如何实现了雅俗共赏。
对比流行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探讨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如何展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深度。
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阳春白雪”视为高雅,“下里巴人”视为通俗。
雅与俗相依同存,各具特色,各有情态,各生乐趣。
在雅致的环境中欣赏格调高雅的作品,表现出了人的学识以及言谈举止的情趣和心境。
在大庭广众下的雅俗共赏,则具有与民同乐,乐在其中的交融。
雅俗共赏,和谐相处,人人得以尽享其乐。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中国诗的标志特征,在数量浩大的诗作中流传着许多不朽的传世作品,一篇篇优美的唐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但在体式、内容、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小说,也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
小说讲述了一位海难的幸存者鲁滨孙在一个偏僻荒凉的热带小岛——特立尼达拉岛上度过28年的故事,赞扬了鲁滨孙身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以及追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陈寅恪..( ) ②同嗜.( ) ③柳耆.卿( ) ④蜕.变( ) ⑤两橛.( ) ⑥譬.如( ) (2)多音字①供⎩⎪⎨⎪⎧ 供.给( )供.奉( ) ②禅⎩⎪⎨⎪⎧禅.宗( )封禅.( ) ③差⎩⎪⎨⎪⎧ 参差.( )差.点儿( )差.错( ) ④参⎩⎪⎨⎪⎧ 参.差( )参.加( )人参.(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蜂( )峰( ) (2)⎩⎪⎨⎪⎧辨( )辩( )(3)⎩⎪⎨⎪⎧ 碜( )惨( ) (4)⎩⎪⎨⎪⎧诲( )晦( )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雅俗共赏:(2)参差错落:(3)出奇制胜:(4)气盛言宜:(5)一语破的:(6)打成一片:(7)一本正经:[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第1课论雅俗共赏本课话题——雅与俗的转化一、从课本中积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学问阶级。
这学问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
社会的变革、文人身份的变化,读书人走向民间,促使了雅文化与俗文化间的转化,促使了人们的文学观赏观念的转化。
二、从现实中积累2月初,由北京高校起草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在网上征求意见,打算用“采雅舍俗”的方式雅化一些胡同名称,比如粪场胡同改为奋章胡同,屎壳郎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
这份草案让大家不免为胡同的将来担忧起来。
北京那些遍布旧城、星罗棋布的胡同,其名称既有历史变迁的痕迹,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情,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
头发胡同、翠花胡同、灯草胡同……这些不怎么雅的胡同名字一点儿都不阻碍北京的胡同成为最被人念念不忘的去处。
相反,那些高大上的名称,由于离市井生活太远,反而显得不那么亲切了。
将胡同名“烧酒”改成“韶九”,雅是雅了,但深厚的生活气息也被沉没了。
羊肠小道一般的胡同、烟火味十足的名字原来就不是文人雅士、风花雪月的产物,它是劳动人民随口叫出来,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被人接受的,正由于这样才显出它的丰富多彩。
敬重历史,传承文明,守护老地名,也是在守护城市的魂魄。
三、从历史中积累烟花巷陌,世人眼中轻浮、浪荡的大俗之地,却因刚烈正直的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掩盖上了一层令人唏嘘、使人心生敬畏的,有别于腐朽当局的大雅之色。
俗景因名妓香君而布满雅情。
歌馆妓楼,艳俗的脂粉却消沉不了柳永的词的才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精丽雅致的词句,伴随伶人哀婉的歌声,化作对命运最无奈的喟叹,在历史的书页之中登记风雅的一笔,也将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成为反映民俗的高雅手段。
第1课论雅俗共赏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的字词;了解文艺评论文体的特征,学习文艺评论的思维和写作手法。
2.读:分析探究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国雅俗文化对促进国民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整合文中关于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过程。
3.写:运用本文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完成片段写作。
4.练:掌握例证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抖,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祖籍浙江绍兴,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而又不失清新活泼,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温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主要著作:《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论雅俗共赏》是1948年出版的一本杂文集。
作者站在“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或者说是接近于人民的立场,阐释了文学艺术应走的道路和发展趋势,书中各篇论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说话的。
这些文章,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古今融汇,观点新颖,有独到的见解,是朱自清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
《论雅俗共赏》教案讲课人:[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过程方法筛选有效信息,从而发现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对雅俗进行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作者思路的把握[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筛选有效信息,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1948年6月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因严重的营养不良,是年8月6日,胃病复发,12日病逝北平。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知识延伸《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论雅俗共赏》一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什么是“雅俗共赏”?答:“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在一同欣赏”。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课的表1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论雅俗共赏》学案高二语文教研组一、学习目标:1. 积累文章中的词语;2. 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3.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二、作者简介(1)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民主人士,学者。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毛泽东称颂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2)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三、基础知识1. 词语积累(1)出奇制胜: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2)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4)气盛言宜:感情充沛,语言就会合宜(5)素心人:心地淳朴的人2. 字音辨识垮.台(kuǎ)蜕.变(tuì)陈寅恪.(kè)李翊.(yì)迁.就(qiān)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诲.盗(huì) 寒碜.(chen) 参差..(cēn cī)绅.士(shēn) 禅.宗(c hán)虚妄.(wànɡ) 颐.和园(yí) 恪.守(kè) 譬.如(pì)四、课堂演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的天职。
《论雅俗共赏》教案
[教学目的]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
1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 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
2 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
3 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 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
四、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五、作业
1 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
2 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析上节课的表
1 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
要点参考: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 你还有些什么感受和发现?
(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
三、拓展思维
1 从课文中找出集中论述“雅俗共赏”的段落,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见解。
四、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雅和俗谁说了算数?
白庚胜: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存在着争论。
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
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
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
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
生活在不断的淘汰很多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的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不健康的东西。
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弘扬什么样的艺术。
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导引。
一个是按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当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不能放弃。
新浪观察:您说这种引导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白庚胜:很多民间文艺进入到城市,有的没有意识形态性,只有艺术性,比如泥人、剪纸。
但是二人转有情节,有思想内容,这样有意识形态性的作品,它跟我们主流文化是融合的关
系,还是对抗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
我们尽量的还是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宣传健康的、让人们高尚的、纯洁的,有力于我们道德的东西为主。
一家三代坐在那儿看“黄色”的东西,毕竟这个“饭”还吃不下。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性开放、性自由,开放得无度,自由得无度,很多东西违反了中华民族传统。
所以民间的一些黄的、过分的东西需要引导,但不是用强制的方式。
而是我们从民间艺术团体中选择“雅”的人、“雅”的团体、“雅”的节目,进行宣传和扶持,本身就起到了对次的、不健康的节目的抵制作用。
并不是说我们下个文件说这个节目不能演,那个团不行。
对文艺问题要有文艺的特殊的方法:自由的、民主的、讨论的和引导的方式去做。
这几年,我们党的文艺政策非常成功,不是用强迫的、行政命令的取消的方式,是在讨论和引导当中来使我们的民间文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
新浪观察:那么大家都在讨论的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个“大雅之堂”,您觉得央视的晚会称得上吗?
白庚胜:雅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广告多,投资多,名人多,我们民间文化势力弱,农民的东西嘛。
民间文艺不仅应该登大雅之堂,而且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只是二人转,二人转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坏”的作品。
二人转里面好的作品多得很,歌颂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很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尊重这些艺术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规范和引导这些艺术家。
问题出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