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七
- 格式:docx
- 大小:15.82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古代汉语词汇1. 《说文解字》中的词汇:掌握《说文解字》中的重要词汇,包括形声字、会意字等,能够正确解读这些词汇的含义和构造。
2.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词汇: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用词汇,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3. 古代汉语中的特色词汇: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性词汇、修辞手法所用的词汇等,需要熟练掌握。
1. 句子结构:了解古代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关系的组合方式。
2. 动词的使用方法:了解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用方法,包括时态、语态等变化规则。
3. 形容词和副词:了解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包括修饰对象的方式和位置等。
4.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等特殊句型的构造规则。
三、古代汉语修辞手法1. 借代:了解古代汉语作品中常用的借代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等。
2. 对仗和排比:掌握古代汉语中对仗和排比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3. 夸张和反问:了解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夸张和反问手法,能够正确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四、古代汉语阅读理解1. 古代文学名篇的阅读:熟练掌握古代文学名篇的阅读方法,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综合鉴赏,包括文学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评价。
3. 古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够对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以上就是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的相关内容。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相关知识和技巧,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第二篇示例: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语言阶段,涵盖了从先秦时代到清末民初的广泛时期。
在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考试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考核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及替代阅读能力。
以下就是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的重点考点。
全国自考(古代汉语)-试卷7(总分:9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下列各组字中同属繁简字关系的一组是( )(分数:2.00)A.歡一欢徵一征B.罷一疲畔一叛C.竟一境採一彩D.网一網裏一裡√解析:解析:C项“竟”“境”是分化字关系,后一组没有关系;B项“畔”“叛”是通假字。
2.下列各组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都具备的一组是( )(分数:2.00)A.虎取梅步B.止甘逐穎√C.月亦休牧D.牛末甦歪解析:解析:A项“取”“步”都是会意字;C项“休”“牧”都是会意字;D项“牛”“末”都是象形字。
3.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且具有相同声符的一组是( )(分数:2.00)A.材衷裹B.息罟孟C.聞問閩√D.匪固栗解析:解析:“闆”“間”“間”的声符都是“门”。
4.下列字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分数:2.00)A.衷,从衣中声B.閨,从門,圭声C.悶,从心門声D.哀,从口从衣√解析:解析:“哀”,从口衣声。
5.上古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叠韵了,如“倉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分数:2.00)A.到了现代,联绵词已经演变成为合成词了B.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C.现代的叠韵与古代的叠韵不是一个概念D.上古的叠韵联绵词到了现代已经演变为双声词解析:解析:占今语音的演变使联绵词的语音关系发生了变化。
6.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分数:2.00)A.以疆為弱,在倪仰之間耳。
B.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C.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析:解析:“说”同“悦”,高兴。
A项“倪”是“俯”的异体字,B、C项“共”是分化字。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使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分数:2.00)A.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B.朝服衣冠,窺鏡。
C.有自門閒射陽越,殺之。
D.延頸而嗚,舒翼而舞。
解析:解析:B项“朝”是早晨的意思,是本义;C项“問”的本义是“缝隙”,句中的含义也是缝隙;D 项“舒”的本义是“伸展”,句子的意思是伸展翅膀跳舞,因此用的也是本义。
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第三章古书的用字第四章古书汉语词的构成★★★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①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
如:災——灾、塵——尘。
②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
如:鷄——雞、杯——盃。
③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
如:猿——猨(猿和猨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它们属于变换构字成分而形成的异体字。
)④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如:村——邨。
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①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
如:够——夠、峰——峯。
②笔道形态略不同。
如:土——圡、決——决、况——況。
分化字★★为了使文字更明确的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
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来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他字来进行分担,使表意更为明确。
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
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造新字分化职能: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
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
分化字的类型★★★分化本义: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分化引申义: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分化借义: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分化广义: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更具体。
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第六章多义词和词义引申第七章词义关系第八章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第十一章副词动量表示法★★①数词+动词。
②动词+数词+量词。
第十三章介词★★作宾语。
如:爱共叔段,欲立之。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2023年10月自考古代汉语试题一、以下哪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常作为句末语气词使用?A. 之B. 也C. 者D. 乎(答案)B二、古代汉语中,“六书”指的是汉字的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六书”?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假借(答案)D三、《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的作者是?A. 许慎B. 段玉裁C. 王念孙D. 郑樵(答案)A四、古代汉语中,“之”字常用作代词,以下哪个句子中的“之”不是代词用法?A. 吾欲之南海。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D.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答案)D五、以下哪个成语中的字,在古代汉语中包含了使动用法?A. 完璧归赵B. 亡羊补牢C. 举一反三D. 退避三舍(答案)D六、古代汉语中,“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示多种关系,以下哪个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任重而道远。
C. 吾从而师之。
D. 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B七、以下哪部著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A. 《尔雅》B. 《说文解字注》C. 《马氏文通》D. 《广雅疏证》(答案)C八、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常常通过特定的句式或词语来表示,以下哪个句子是判断句?A. 夫晋,何厌之有?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刘备,天下枭雄。
D. 渺渺兮予怀。
(答案)C。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2007 年 05 月 18 日 10:04来源:自考365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 h 和“报”的韵母 ao 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 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 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 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 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 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 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自考本科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连绵词的是()A. 江河B. 风雨C. 日月D. 春秋2. “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为()A. 语气词B. 助词C. 连词D. 形容词3. 在古代汉语中,“鼎”通常指的是()A. 一种容器B. 一种武器C. 一种乐器D. 一种货币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意思是()A. 苗条B. 贤淑C. 美丽D. 害羞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形容的是()A. 桃花的颜色B. 桃花的形态C. 桃花的香气D. 桃花的生命力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A. 法律规章B. 行为准则C. 几何工具D. 道德规范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古代学生的服饰B. 古代女子的发饰C. 古代男子的佩饰D. 古代儿童的玩具9.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A. 过去的事情B. 旧的知识C. 故乡D. 老朋友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的是()A. 知识的广泛性B. 知识的深度C. 认识自己D. 学习的态度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古代汉语中的“六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的________篇。
1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逑”指的是________。
14.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的________。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__。
1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天行健”指的是________。
1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________篇。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六、常用字:1 、治:(1 )本义:治水。
(2 )引申义:治理、管理、处理其他事物。
或从事其他事情。
-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2 、乱:(1 )基本义:无秩序、不整齐。
(2 )引申义:政治不安定、社会不太平。
如本课“禹以治,桀以乱”—使之乱,即扰乱、破坏—特指破坏当世统
治秩序,即造反、作乱—古代乐曲的末章叫“乱”。
3 、阳:(1 )本义:日光。
(2 )引申义: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温暖—明亮、鲜亮—明里、表面上、假装—与“阴”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4 、阴:(1 )本义:云复日,阴天。
(2 )引申义:A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处、阴影—时间、光阴。
B 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
C 暗中、暗地里、秘密地。
D 与“阳”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5 、制:(1 )本义:裁、裁剪。
(2 )引申义: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各组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簧錢刎B.項寘水C.發信伐D.彬箸解【解析】:A“簧”从竹,黄声,乐器中用以发声的薄片;“錢”从金戔声;从刀,勿声,割脖子“項”从頁工声;“寘”从宀眞聲,同“置”;“水”象形“發”从弓癹聲,拉满弓弦;“信”会意,从人从言;“伐”会意,从人持戈,砍杀“彬”从彡( shān),焚省声(省去“火”),文质兼备的样子;“箸”形声,从竹,者声,筷子;“解”从刀,从牛,从角。
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许慎为“假借”下的定义是A.視而可識,察而見意B.比類合誼,以見指撝C.建類一首,同意相受D.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解析】(P14):D3.以下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祥,从示从羊,会意。
B.羶,从羊从亶,会意。
C.盃,从皿不声,形声。
D.線,从系从泉,会意。
【解析】:CA“祥”,从示羊声,形声,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B“羶”从羊,亶( dǎn)声, 羊臊气 , 肉膻也;C “杯”的俗体字,本义表示淤血,现在表示容器;D“線”从糸( mì),泉声,形声;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关系的一句是A.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B.其謌.(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C.重爭士橐.(記),非下也,權重也。
D.魏文侯燕.(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
【解析】(P313):”謌”“歌”是异体字,其他都是通假字。
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为异体关系;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在使用中可以通用的字为通假关系。
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分化关系的一句是A.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懧.(懦)愚,沈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多选题】下面的形符,表示的意义与行走有关的有()A.辶B.行C.彳D.走E.足2.【单选题】“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句中的“莫”字,其詞性是()A.副词B.名词C.形容词D.无定代词3.【单选题】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A.垂陲B.难谁C.齐剂D.赴讣4.【单选题】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A.姜氏何厌之有B.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多选题】以下工具书,专门查检古代汉语虚词的是()A.词诠B.康熙字典C.助字辨略D.经传释词E.经籍纂诂6.【单选题】“相”的本义是()A.扶助B.辅佐C.仔细看D.相貌7.【单选题】下面各组字,含有指事字的有()A.牛相看亦B.山向伐牢C.水文漏从D.即字目取8.【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绝江有托于船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9.【单选题】下列工具书,主要用于解释虚词的有()A.《古汉语常见字字典》B.《辞源》C.《汉语大词典》D.《词诠》10.【单选题】“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A.结构助词“的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11.【单选题】面几个部首,能够表示房屋意义的是()A.宀B.厂C.示D.邑12.【单选题】下面的古注术语中,能够用于声训的是()A.如字B.之言C.之貌D.谓之13.【单选题】在“宣子説,乃輕幣”句中,“説”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説”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
D.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14.【单选题】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
古代汉语自考题模拟7(总分:100.04,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以下对汉字结构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分数:1.00)A.盼,从目、分声B.豺,从豸、才声C.代,从人、弋声D.意,从心、音声√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形声字定义的理解和对常见形声字的掌握。
D项“意”是会意字,从心从音。
2.下列各组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______(分数:1.00)A.聞取詞B.捫洄淦C.男加分√D.想牛劣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会意的掌握运用。
C项全是会意字:“男”从田从力;“加”从力从口;“分”从八从刀。
A项“聞”是形声字,从耳、门声;“取”是会意字,从又从耳,会获取耳朵之义;“詞”是形声字,从言、司声。
B项“捫”是形声字,从手、门声;“洄”是会意字,从水从回,会溯洄之意;“淦”是形声字,从水、全声。
D项“想”是形声字,从心、相声;“牛”是象形字;“劣”是会意字,从力从少。
3.下列句中,不是使用通假字的一句是______(分数:1.00)A.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B.誨女知之乎?C.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D.布帛長短同,而賈相若。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通假字定义的理解和对常见通假字的掌握。
D项“賈”当为“价”,二者是分化字关系。
A项“扳”通“攀”,意为“牵引”。
B项“女”通“汝”,作人称代词。
C项“與”通“举”,意为“推举”。
4.“辟”字的本义是______(分数:1.00)A.君主B.法律√C.罪行D.古代官吏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常用字字义及其本义的掌握。
“辟”字是会意宇,从卩从辛从口,“卩”象人屈膝而跪的样子。
“辛”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会“法律、法度”之意。
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的一句是______(分数:1.00)A.莊公寤生,驚姜氏。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古代汉语》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自考古代汉语考试重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
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的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这个地方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又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2〔原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2)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3)第三章古书的用字 (4)第四章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4)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5)第六章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6)第七章词义关系 (6)第八章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7)第九章动词、形容词、名词 (8)第十章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8)第十一章副词 (9)第十二章代词 (9)第十三章介词 (9)第十四章连词 (10)第十五章语气词 (12)第十六章判断句 (14)第十七章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14)第十八章语序和省略 (15)第十九章古代文献的阅读 (16)第二十章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16)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季氏将伐颛臾★★★★★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翻译题)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翻译题)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到、在。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翻译题)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即助手。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翻译题)固:城墙坚固。
子适卫★解释划线词的词义子曰:“庶矣哉!”(翻译题)庶:众,指人多。
阳货欲见孔子★★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翻译题)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代指阳货。
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第三章古书的用字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第二节复合词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以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例,说明如何从意义的角度辨别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还是复合词。
(1)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B.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
(2)A.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B.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爲?(分析题)(1)中,A 句的“春秋”指春天和秋天,是两个单音词连用;B 句的“春秋”指年龄,是一个复合词。
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一、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的定义和特点:古代汉语是指古代的书面语言和文字,包括古代的诗歌、散文、铭文、铭文等。
古代汉语的特点包括用字规范、用词准确、语法结构严谨等。
2.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
3. 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是指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二、古诗词赏析1. 古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包括山水、田园、离别、怀古等。
古诗词的体裁包括诗、词、曲等。
2. 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古诗词的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方式多样,包括抒情、叙事、描写等。
3. 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意象,如山水、花鸟、明月等,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古诗词的意境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其语言特点包括用字生僻、用词简练、语法结构复杂等。
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断句、语气、语调等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和语法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自考。
更多内容请参考官方教材及相关资料。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下面各组字,含有指事字的有()A、牛相看亦B、山向伐牢C、水文漏从D、即字目取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下列各组字,形符全相同的有()A、神视福禄B、恭慢思慕C、然燕烹焉D、郎都陵阳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3、下列工具书,主要用于解释虚词的有()A、《古汉语常用字字典》B、《辞源》C、《汉语大l答案解析:暂无解析6、“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此句出自()A、《战国策。
苏秦连横约从》B、《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C、《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D、《战国策。
郭隗说燕王求士》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7、“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此句出自()A、《左传。
公孙无知之乱》B、《左传。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C、《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D、《左传。
齐桓公伐楚》答案解析:暂无解析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A、《论语。
子路从而后》B、《论语。
阳货欲见孔子》C、《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D、《论语。
颜渊季路侍》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9、下面各句,没有使用共用这一修辞方式的是()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B、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C、今君有区区之薛,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D、宫中符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0、下面各句,“乘”用本义的是()A、(田单)使老弱女子乘城。
B、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C、陈文子有马十乘。
D、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1、下面各句,“启”用本义的是()A、齐桓公并国二十,启地千里。
B、(共叔段)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C、适启其口,匕首已陷于匈矣。
D、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自考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七
13〔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也不曾听说过。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任何人也阻挡不住。
”(齐宣王)说: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就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王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之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不要紧,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所以君子要离开厨房远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