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的传播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214.52 KB
- 文档页数:3
电磁波的传播与干扰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现象。
它在许多现代科技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广播电视、手机通讯和无线网络等。
电磁波的传播和干扰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下面我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传播是通过电磁场传递能量的现象。
电磁波的传播可以是波动形式,如光波、无线电波等,也可以是粒子形式,如光子。
电磁波的传播是以光速为上限的,即光速是电磁波能够传播的最大速度。
电磁波可以通过空气、真空、玻璃等透明介质传播,也可以通过金属等介质的反射和折射进行传播。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是只有电场与磁场并存的传播方式,它们以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方向交替变化。
而在介质中,磁场的变化会引起介质中的电荷运动,使得电磁波的传播会受到介质影响,并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现象。
二、电磁波的干扰电磁波的干扰是指不同信号或者同一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上的相互影响。
电磁波的干扰包括同频干扰和异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相同频率的信号之间产生的干扰,异频干扰则是指不同频率的信号产生的干扰。
同频干扰包括共工干扰和自干扰。
共工干扰是指同一频段内由多个基站发射的信号相互干扰,造成无法正常发送、接收信息等问题。
自干扰则是指由一个基站自身发射的信号和信号的反射波相互干扰,造成信号质量下降等问题。
异频干扰则是指在不同频率上的信号干扰。
例如,电视和手机通讯信号在频率上存在差别,但如果它们的频率相近并产生干扰,将会导致电视信号质量下降,产生雪花状的图像等问题。
三、解决办法为了解决电磁波的干扰问题,许多解决办法被提出来,如降低电磁波发射功率、减少频谱竞争、过滤干扰信号等。
在电信领域,多个基站可以采取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等方式,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分时或者分频操作,来避免同频干扰的问题。
另外,引入多小区技术、波束成形等方法,可以减少信号的重叠部分,从而减少干扰。
在雷达等领域,可采用波束旋转、频率旋转等技术,降低信号的重叠和交叉干扰。
电磁干扰的原理及应用实例1. 电磁干扰的概述•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指的是在电磁环境中,由于电磁波的传播引起的各种不期望的现象。
•电磁干扰可以导致电子设备的功能异常、性能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2. 电磁干扰的原理•电磁干扰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
•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波可以被其他设备接收并产生干扰。
•发射端产生的电磁波通过传播介质传播到接收端,过程中可能受到其他设备的影响而产生干扰。
3. 电磁干扰的分类电磁干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传导干扰:通过传导媒介(如导线、电缆等)传播,如电源线上的干扰信号被传导到其他设备。
2. 辐射干扰: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辐射传播,如设备发射的无线电波被其他设备接收并产生干扰。
3. 耦合干扰:无线电波通过电磁场相互耦合产生干扰,如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
4. 接地干扰:地线的接地电阻不同会引起地电位差,从而产生干扰。
5. 传输线耦合干扰:传输线上的信号互相干扰,影响传输质量。
4. 电磁干扰的应用实例4.1. 无线通信系统•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磁干扰可能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通信。
•通过合理设计无线电设备,选择合适的工作频段,采用抗干扰技术等手段,可以减少电磁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4.2. 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对电磁干扰非常敏感,不能承受较强的外界干扰。
•对医疗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可靠的重要措施。
4.3.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对电磁干扰的要求非常高,因为电磁干扰可能导致飞机的导航、通信等系统故障。
•在航空航天设备设计中,需要考虑电磁兼容性,采取干扰抑制技术,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4. 汽车电子系统•汽车中的电子设备日益增多,电磁干扰对车辆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汽车电子系统需要经过严格的电磁兼容性测试,采取抗干扰措施,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电磁波的传播与干扰在现代社会中,电磁波无处不在。
从电视广播到无线通信,从微波炉到无线电导航系统,我们都离不开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然而,电磁波的传播与干扰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电磁波的传播和干扰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电磁波的传播是通过电磁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垂直并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能量传递方式。
其中,电磁场的传播速度为光速。
这意味着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一个恒定值,约为每秒30万公里。
这一传播速度的限制决定了我们所熟知的光的速度,也给了我们很多现代科技的应用。
然而,电磁波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干扰的问题。
干扰可以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两类。
外部干扰包括电磁波与其他信号的相互干扰,如电视信号受到电子设备的干扰导致画面模糊、无线通信信号受到周围建筑物的遮挡而信号衰减等。
而内部干扰则是指同一种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干涉现象,比如反射、折射、散射等。
为了降低干扰,人们采用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调整发送和接收设备的频率和功率。
不同设备使用的频率和功率不同,通过合理设置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其次,采用屏蔽技术。
屏蔽技术通过使用屏蔽材料或屏蔽结构将电磁场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减少外部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此外,使用天线和滤波器也能有效降低干扰。
天线可以增强信号接收和发送的效果,减少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滤波器可以选择性地通过或阻断特定频率的信号,减少不需要的干扰信号。
此外,电磁波的传播和干扰问题也与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密切相关。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电磁辐射源,如电视、手机、微波炉等。
这些辐射源会产生一定的辐射,长时间暴露于高剂量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标准和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总之,电磁波的传播与干扰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磁干扰的原理电磁干扰是指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外来电磁信号对目标设备的影响而导致其工作异常或失效的现象。
其原理主要涉及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
首先,电磁波的产生是电磁干扰的前提。
电磁波是由电荷的加速运动产生的,当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会产生磁场,当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时,磁场也会随之变化。
同时,变化的磁场又会引起电场的变化,从而形成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的产生是通过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换实现的。
其次,电磁波的传播是电磁干扰的基础。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遵循电磁场理论,即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并且相互作用。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光速相等,即3×10^8米/秒。
电磁波在空间中以波动的形式传播,波长λ和频率f的关系为λ=c/f,其中c为光速。
不同频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特性,例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最后,电磁波的接收会使目标设备受到干扰。
当外来电磁波进入目标设备时,如果其能量足够大并且频率与目标设备的工作频率相近,就会发生干扰。
这是因为外来电磁波的电能和磁能会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工作。
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如果接收到与通信设备相同频率的其他无线电信号,就会干扰到通信的正常进行,造成通信故障或丢包现象。
电磁波的干扰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串扰干扰:当多个电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彼此靠近或交叉路径,会相互干扰,导致接收信号的失真、错误或丢失。
例如,高速公路上的无线电通信会受到车辆或其他无线电设备的电磁干扰,导致通信传输质量下降。
2. 辐射干扰: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辐射到周围的环境中,如果其他设备的工作频率与辐射电磁波的频率相近,就会受到干扰。
例如,当手机和无线网络设备在同一频段工作时,它们的相互辐射就会造成干扰,影响通信的质量和速度。
3. 直接输入干扰:当外来电磁波通过导线或直接接触目标设备时,会引入额外的电流或电压,使得设备受到干扰。
例如,当电源线和信号线之间的距离太近或产生接触,电源线中的电磁波就会通过感应作用干扰信号线,导致设备工作不正常或损坏。
电磁干扰原理电磁干扰是指在电磁环境中,电磁波的传播与转换中,因为电磁辐射、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其他非期望的电磁效应而引起的问题。
电磁干扰的原理主要涉及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等基本理论。
一、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现象。
在电磁场中,电场和磁场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相互转换传播。
电磁波具有频率、波长和传播速度等基本特性。
电磁波的频率决定了其能在空间中传播的距离,高频电磁波具有较短的传播距离,而低频电磁波则可以覆盖较大的区域。
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波长越长,频率越低。
二、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通过空间传播时,以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形式向周围环境发射或传播的现象。
电磁辐射的强度与辐射源的功率、辐射场的传播距离以及辐射场的方向性等因素相关。
辐射源的辐射功率越大,辐射场的传播距离越远,辐射场的方向性越高,电磁辐射引起的干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三、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指当电磁波通过导线或者电路时,由于电磁场和导线或电路产生相互作用,导致电流的产生或者电势的变化。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导线或电路中存在变化的磁场时,就会在导线或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或电势变化会对周围的电子器件和电路造成干扰。
例如,当手机在通话时,会产生辐射电磁波,这些辐射电磁波会感应到附近的导线或电路,从而干扰到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四、电磁屏蔽和抑制为了减少电磁干扰,人们采用了电磁屏蔽和抑制的方法。
电磁屏蔽是指在设备或系统周围引入屏蔽材料,阻断电磁辐射的传播路径,减少干扰成分的辐射或感应。
常见的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金属网、金属薄膜、电磁屏蔽漆等。
电磁抑制则是指利用电磁吸收材料,在电磁波传播路径上吸收、衰减电磁波。
电磁抑制材料可以通过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减少干扰传输路径上的电磁辐射或感应。
综上所述,电磁干扰的原理涉及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等基本理论。
如何在工厂现场有效防范电磁干扰在当今的工业生产环境中,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 EMI)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电磁干扰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生产中断、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危及工人的安全。
因此,如何在工厂现场有效地防范电磁干扰,是每一个工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要有效地防范电磁干扰,首先需要了解其来源。
在工厂现场,电磁干扰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力系统工厂中的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开关柜、电动机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场。
这些电磁场可能会对附近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2、电子设备工厂中的各种电子设备,如计算机、控制器、通信设备等,本身会发射电磁波。
同时,它们也容易受到外部电磁波的影响。
3、无线通信设备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厂中的手机、对讲机、无线网络设备等也成为了电磁干扰的来源之一。
4、静电放电在一些生产过程中,如塑料加工、纺织等,容易产生静电。
静电放电时会产生瞬间的高电压和强电磁场,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5、雷电在雷雨天气,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可能会通过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传入工厂内部,对设备造成损坏。
二、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传导电磁干扰通过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导体传播。
例如,电源线上的干扰信号可以传入电子设备,影响其正常工作。
2、辐射电磁干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被其他电子设备接收。
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的电磁波可以对附近的敏感设备造成干扰。
3、感应当一个导体处于变化的电磁场中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这种感应现象也会导致电磁干扰的传播。
三、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对工厂现场的设备和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1、设备故障电磁干扰可能会导致电子设备的误动作、死机、数据丢失等故障,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2、生产中断关键设备受到电磁干扰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的中断,造成生产延误和经济损失。
电磁波干扰原理
电磁波干扰是指由电磁场中的电磁波对周围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电磁波干扰主要是通过辐射和传导两种方式传播。
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受到电磁波辐射而产生的干扰。
当电磁波通过空间传播时,会与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电路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导致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从而干扰了正常的工作。
辐射干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电磁波的频率、功率和设备之间的距离。
传导干扰是指电磁波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地线等传导途径进入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干扰。
当电磁波通过导线传输时,会在导线上感应出电压,导致对设备或系统中的信号线和电源线产生干扰。
传导干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导线的长度和传导介质的特性等因素。
为减少电磁波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在电磁波发射源附近设置屏蔽罩或封闭设备,减少辐射干扰。
2. 在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口处设置滤波器,减少传导干扰。
3. 合理布置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布线,尽量减小导线的长度和对地电导的面积,从而减少传导干扰。
4. 使用优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减小传导干扰的可能性。
5. 对于特别敏感的设备或系统,可以采用屏蔽材料进行屏蔽处理,阻止电磁波的干扰。
综上所述,电磁波干扰是由电磁波的辐射和传导导致的,对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为减少干扰,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合理布置布线、使用滤波器等方法。
电磁波干扰原理引言: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电磁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电磁波干扰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电磁波干扰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电磁波干扰的成因、分类以及解决方法。
一、电磁波干扰的成因电磁波干扰是指在电磁波传输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信号传输质量下降的现象。
主要的成因如下:1. 电磁波辐射电磁波辐射是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电子设备工作时,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波会传播到周围空间,与其他电子设备产生相互干扰。
2. 电磁波干扰源电磁波干扰源包括电源线、无线电设备、电视、手机、电脑等。
当这些设备同时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电磁波信号,从而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3. 外界电磁干扰外界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电磁信号对设备的干扰。
例如,当手机靠近音响时,会产生噪音,这就是外界电磁干扰的一种表现。
二、电磁波干扰的分类根据电磁波干扰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辐射干扰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辐射波对其他设备产生的干扰。
例如,手机辐射对音响的干扰,微波炉辐射对无线网络的干扰等。
2. 导电干扰导电干扰是指通过导线传输的电磁波对设备产生的干扰。
例如,电源线上的电磁波对电视机的干扰,电脑电源线对无线鼠标的干扰等。
3. 互调干扰互调干扰是指两个或多个电磁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互相干扰,产生新的信号。
这种干扰会导致原始信号无法正常传输。
例如,电视信号与手机信号互调产生的杂音。
4. 互模干扰互模干扰是指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互相干扰,导致新的信号的频率出现在原始信号的频率附近。
这种干扰会导致信号的失真和丢失。
三、电磁波干扰的解决方法为了减少电磁波干扰对设备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屏蔽干扰源通过在设备周围加装屏蔽罩或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隔离干扰源产生的电磁波,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2. 优化设备布局合理布置设备,减少电磁波辐射的交叉干扰。
电缆工程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当今的科技时代,电缆工程在电力传输、通信、自动化控制等众多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电磁干扰问题逐渐成为电缆工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
电磁干扰不仅可能影响电缆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信号失真、数据错误甚至设备故障,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的来源多种多样,了解这些来源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关键。
1、自然干扰源自然界中的雷电、太阳黑子活动以及宇宙射线等都属于自然干扰源。
雷电放电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可能直接耦合到电缆中,造成瞬间的高电压和大电流冲击。
太阳黑子活动和宇宙射线则可能对卫星通信等长距离电缆传输造成影响。
2、人为干扰源(1)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场。
特别是在开关操作时,会引起瞬间的电磁脉冲。
(2)电子设备各种电子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在工作时会向外辐射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可能通过空间耦合或电源线传导进入电缆系统。
(3)电力传输系统高压输电线路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当与电缆线路接近时,可能会通过互感和电容耦合产生干扰。
二、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电磁干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1、传导干扰电磁干扰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直接传播。
例如,一台设备产生的干扰电流可以通过电源线传导到电网中,进而影响连接在同一电网中的其他设备。
2、辐射干扰干扰源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能量,被电缆接收从而产生干扰。
常见的辐射干扰源有广播电台、雷达等。
3、感应耦合包括电感耦合和电容耦合。
电感耦合是指当干扰源的电流变化时,通过互感在被干扰线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电容耦合则是通过干扰源与被干扰线路之间的分布电容形成电流通路。
三、电磁干扰对电缆工程的影响电磁干扰对电缆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号失真干扰信号可能叠加在有用信号上,导致信号波形发生畸变,从而影响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磁信号干扰器原理
电磁信号干扰器是一种用于干扰无线电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装置。
它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干扰或屏蔽目标设备信号的目的。
电磁信号干扰器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理基础,电磁信号干扰器利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磁波,干扰目标设备的接收信号,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这种干扰原理类似于无线电通信中的干扰现象,只是电磁信号干扰器是有意为之,而无线电通信中的干扰是非意愿的。
2. 发射原理,电磁信号干扰器内部通常包含发射天线、射频发射电路和功率放大器等组件。
当干扰器工作时,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覆盖目标设备的通信频段,从而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
3. 干扰原理,电磁信号干扰器的干扰原理主要包括频率干扰和幅度干扰。
频率干扰是指干扰器发射的电磁波与目标设备通信频率相近甚至相同,从而使目标设备无法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幅度干扰是指干扰器发射的电磁波幅度较大,超过目标设备的信号,导致
目标设备无法正确解调信号。
4. 波段选择,电磁信号干扰器通常可以调节发射频率和幅度,
以适应不同的干扰需求。
根据目标设备的通信频段和干扰强度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发射频率和幅度,实现精准干扰。
总的来说,电磁信号干扰器利用电磁波的发射和传播特性,通
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磁波,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通信,从而
达到干扰或屏蔽目标设备信号的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电磁
信号干扰器的使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对合法通信产生不
良影响。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简称EMI)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简称EMI),是指电磁波与电子元件作用后而产生的干扰现象,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
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
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在高速PCB及系统设计中,高频信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源,能发射电磁波并影响其他系统或本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谓“干扰”,指设备受到干扰后性能降低以及对设备产生干扰的干扰源这二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如雷电使收音机产生杂音,摩托车在附近行驶后电视画面出现雪花,拿起电话后听到无线电声音等,这些可以简称其为与“BC I”“TV I”“Tel I”,这些缩写中都有相同的“I”(干扰)(B C:广播)那么EMI标准和EMI检测是EMI的哪部分呢?理所当然是第二层含义,即干扰源,也包括受到干扰之前的电磁能量。
区别EMI与EMS和EMC的区别在哪里?EMS(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直译是“电磁敏感度”。
其意是指由于电磁能量造成性能下降的容易程度。
为通俗易懂,我们将电子设备比喻为人,将电磁能量比做感冒病毒,敏感度就是是否易患感冒。
如果不易患感冒,说明免疫力强,也就是英语单词Immunity,即抗电磁干扰性强。
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直译是“电磁兼容性”。
意指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能量既不对其它设备产生干扰,也不受其他设备的电磁能量干扰的能力。
EMC这个术语有其非常广的含义。
如同盲人摸象,你摸到的与实际还有很大区别。
特别是与设计意图相反的电磁现象,都应看成是EMC问题。
电磁能量的检测、抗电磁干扰性试验、检测结果的统计处理、电磁能量辐射抑制技术、雷电和地磁等自然电磁现象、电场磁场对人体的影响、电场强度的国际标准、电磁能量的传输途径、相关标准及限制等均包含在EMC之内。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论文(设计)题目:电磁兼容中屏蔽技术的分析和应用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电磁环境污染的加重,对电磁兼容性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电磁兼容设计的主要技术之一——屏蔽技术的研究也就愈显得重要。
本文从电磁屏蔽技术原理出发,讨论了屏蔽体结构、屏蔽技术分类、屏蔽材料的选择以及所要遵循的原则,在电子设备实施具体的电磁屏蔽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分析了电磁干扰形成的危害,介绍了工程上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电磁屏蔽电磁干扰屏蔽技术Abstract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getting worse,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is also higher and higher.Shielding techniques,as an important designing technical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s also unavoidable.This article along with the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technology principle, discusses the shielding body structure, shielding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the choice of shielding materials and the principle to observe,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in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It also analyzes the harm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introduces several common method solving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Keywords: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interference; method目录序言 (4)1 电磁干扰 (5)1.1 电磁干扰定义 (5)1.2 电磁干扰分类 (5)1.3 电磁干扰传播途径 (5)2 电磁兼容 (5)2.1电磁兼容定义及内涵 (5)2.2设计思想 (6)3 电磁屏蔽 (6)3.1屏蔽原理 (7)3.2电屏蔽 (7)3.3磁屏蔽 (8)3.4电磁屏蔽 (8)3.4.1电磁屏蔽原理 (8)3.4.2电磁屏蔽设计原则 (9)参考文献: (10)序言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原理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是指在电磁环境中,不同电子设备之间发生的相互干扰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通信、医疗、交通等。
然而,由于电子设备之间的复杂交互,电磁干扰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磁干扰的原理与影响。
一、电磁辐射与传导电磁干扰主要通过电磁辐射和电磁传导两种途径产生。
电磁辐射是指电子设备中的电流或电压由导线或天线辐射出去,形成电磁场,从而对周围的设备产生影响。
电磁传导则是指电磁场通过导线或其他介质传导到其他设备,从而引起干扰。
二、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1. 高频信号的传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频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频信号的传播成为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线电、电视等设备所产生的高频信号往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当这些信号干扰到其他设备时,就会造成电磁干扰。
2. 电源线的电磁波辐射:电源线电磁波辐射是另一个常见的电磁干扰来源。
当电子设备工作时,电源线中的电流会产生电磁场,如果电源线设计不合理或者电磁屏蔽不良,这些电磁场就会干扰到其他设备。
3. 地线干扰:地线是电子设备的重要部分,但当地线接触不良或者存在不合理的电磁屏蔽时,地线可能会成为电磁干扰的渠道。
地线上的电流会产生电磁场,进而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4. 设备的故障或缺陷:一些设备自身存在故障或缺陷也可能引起电磁干扰。
例如,设备内部的零部件松动、断开或短路,都会导致电磁辐射或传导的干扰现象。
三、电磁干扰的影响1. 通信干扰:电磁干扰对通信设备特别敏感,当电磁噪声与通信信号重叠时,通信设备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通信中断。
2. 电子设备故障: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有很大的影响,长期或大强度的干扰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烧毁。
3. 安全隐患:在一些特殊场景中,电磁干扰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
例如,在医疗设备附近发生的电磁干扰可能影响到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给患者带来潜在风险。
电磁干扰的传播过程
电磁干扰是电子电路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设计师们一直在寻找能够完全消除或降低电磁干扰,也就是EMI的方法。
但想要完全的消除EMI的干扰,首先需要的就是了解EMI是什么,它的传播过程是怎样的,本文就将对EMI的传播过程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EMI是电磁干扰的统称,但实际上电磁干扰分为两种,一种是传到干扰,另一种是辐射干扰。
传导干扰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是通过导线或公共电源线进行传输,互相产生干扰。
进一步细分,传导干扰又分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EMI的传播过程
EMI的传播过程主要途经三个部分,干扰源、干扰途径、接收器。
对于开关电源来说,最后一部分是不需要考虑的,干扰源也不能消灭,因为它也是开关电源之所以能工作的源头,但是可以通过软开关、加缓冲等方式来使干扰源的干扰小一些。
控制干扰途径是降低开关电源EMI的重要一环,也是本文的重点。
信号源波形产生的频谱
电压波形产生的频谱
周期信号的频谱是没有偶次谐波的,正负对称的波形产生的频率分量更少,像桥式电路。
高数都忘光了,有兴趣的做一下FFT。
占空比和波形斜率的影响
占空比越大时,干扰的幅度也大一些,这个可由FFT的系数算出来。
波形的斜率对干扰的高频部分影响非常大。
低频部分几乎没有影响。
低频部分主要由波形的幅度和高电平部分的宽度决定的,但高频部分大幅度下降的转折点为1/(3.14*tr),所以tr 越大时,转折点的频率越低,高频下降越大。
所以我们应该想到降低斜率的措施,缓冲电路。
小结:
电压和电流波形都有很丰富的频率成分
超过200M时由于幅值已经很低,所以影响很小
波形影响低频部分
上升沿和下降沿影响高频部分
占空比对个频谱幅值有一点影响
可以看到电磁干扰的过程并不简单,但也并非复杂难解。
只有在充分理解EMI的原力之后才能对EMI进行行之有效的规避和抑制,希望大家在阅读过本文后能对EMI有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