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光学设计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0
现代光学设计作业学号:2220110114姓名:田训卿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 (2)1.1 几何像差 (2)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 (3)1.1.2 轴上像点的单色像差─球差 (4)1.1.3 轴外像点的单色像差 (5)1.1.4 正弦差、像散、畸变 (7)1.2 垂直像差 (7)二、光学自动设计原理92.1 阻尼最小二乘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9)2.2 适应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11)三、ZEMAX光学设计.133.1 望远镜物镜设计 (13)3.2 目镜设计 (17)四、照相物镜设计 (22)五、变焦系统设计 (26)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所谓像差就是光学系统所成的实际像和理想像之间的差异。
由于一个光学系统不可能理想成像,因此就存在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优劣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像质评价指标。
(1)光学系统实际制造完成后对其进行实际测量✧星点检验✧分辨率检验(2)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几何光学方法:几何像差、波像差、点列图、几何光学传递函数✧物理光学方法:点扩散函数、相对中心光强、物理光学传递函数下面就几种典型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1 几何像差几何像差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几何像差的分类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光波实际上是波长为400~760nm 的电磁波。
光学系统中的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不同的。
如图1-2,薄透镜的焦距公式为()'121111n f r r ⎛⎫=-- ⎪⎝⎭(1-1) 因为折射率n 随波长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焦距也要随着波长的不同而改变,这样,当对无限远的轴上物体成像时,不同颜色光线所成像的位置也就不同。
我们把不同颜色光线理想像点位置之差称为近轴位置色差,通常用C 和F 两种波长光线的理想像平面间的距离来表示近轴位置色差,也成为近轴轴向色差。
若l ′F 和l ′c 分别表示F 与C 两种波长光线的近轴像距,则近轴轴向色差为'''FC F C l l l ∆=- (1-2)图1-2 单透镜对无限远轴上物点白光成像当焦距'f 随波长改变时,像高'y 也随之改变,不同颜色光线所成的像高也不一样。
现代光学系统设计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 (2)1.1 几何像差 (2)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 (3)1.1.2 轴上像点的单色像差─球差 (4)1.1.3 轴外像点的单色像差 (5)1.1.4 正弦差、像散、畸变 (7)1.2 垂直像差 (7)二、光学自动设计原理 (9)2.1 阻尼最小二乘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9)2.2 适应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11)三、ZEMAX光学设计 (13)3.1 望远镜物镜设计 (13)3.2 目镜设计 (17)四、照相物镜设计 (22)五、变焦系统设计 (26)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所谓像差就是光学系统所成的实际像和理想像之间的差异。
由于一个光学系统不可能理想成像,因此就存在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优劣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像质评价指标。
(1)光学系统实际制造完成后对其进行实际测量✧星点检验✧分辨率检验(2)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几何光学方法:几何像差、波像差、点列图、几何光学传递函数✧物理光学方法:点扩散函数、相对中心光强、物理光学传递函数下面就几种典型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1 几何像差几何像差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几何像差的分类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光波实际上是波长为400~760nm 的电磁波。
光学系统中的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不同的。
如图1-2,薄透镜的焦距公式为()'121111n f r r ⎛⎫=-- ⎪⎝⎭ (1-1) 因为折射率n 随波长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焦距也要随着波长的不同而改变,这样,当对无限远的轴上物体成像时,不同颜色光线所成像的位置也就不同。
我们把不同颜色光线理想像点位置之差称为近轴位置色差,通常用C 和F 两种波长光线的理想像平面间的距离来表示近轴位置色差,也成为近轴轴向色差。
若和分别表示F 与C 两种波长光线的近轴像距,则近轴轴向色差为'''F C F Cl l l ∆=- (1-2)图1-2 单透镜对无限远轴上物点白光成像当焦距'f 随波长改变时,像高'y 也随之改变,不同颜色光线所成的像高也不一样。
1、设计一套测量材料透过率的光电测试自动装置,要求消除光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
⑴绘出工作原理图。
⑵绘出原理框图。
⑶说明工作原理。
答:⑴工作原理图⑵原理框图⑶说明工作原理:①在装上被测样品4之前,光屏处于最大吸收位置,并使二通道的输出光通量相等,处于平衡状态。
②当插入被测样品之后,测量通道的光通量减少。
此时若移动光屏改变透过率值使光屏上透过增大恰好等于被测样品的吸收值,这就可以使二个通道重新达到平衡。
③光屏的移动由与之相连的指针机构9显示,指针的位置和不同被测样品的透过率相对应。
④这样,光屏或指针的位置就是被测透过率的量度值,并在二通道的输出光通量相等时读出。
2、主动红外报警电路如图所示,分析它的工作原理?答:当光信号被阻挡时,光敏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为高电平,即三极管基极为高电平,三极管饱和导通,三极管的集电极为低电平,驱动继电器J工作,使开关闭合,电路形成回路,晶闸管控制端有效,晶闸管导通,报警器正常工作。
S为复位键。
当有光信号时,光敏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为低电平,即三极管基极为低电平,三极管截止,三极管的集电极为高电平,驱动继电器不工作,开关保持断开状态,晶闸管控制端无效,报警器不工作。
3、照明灯的光控原理图如图所示,分析工作原理。
答:二极管D和电容C组成半波整流滤波电路,为光电控制电路提供直流电源;电阻R、光敏电阻和继电器绕组组成测光与控制电路;继电器常闭触头构成执行电路,它控制照明灯的开关。
光敏电阻在有强光照时(白天),电阻值降低,通过光敏电阻的电流增大,继电器工作,常闭触头断开,路灯熄灭。
当弱光照时,光敏电阻的电阻值很大,电路中的电流很小,而不足以驱动继电器工作,常闭触头保持,路灯点亮。
4、设计一台有合作目标的光电测距装置。
说明工作原理。
相位式测距半导体激光器作辐射源A ,若在激光器供电电路中外加谐波电压U 0就能得到接近正弦的辐射光波,其初始相位和激励电压U 0相同。
1一. 填空题1. 如图所示,假设有两个同相的相干点光源S 1和S 2,发出波长为λ的光.A 是它们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若在S 1与A 之间插入厚度为e 、折射率为n 的薄玻璃片,求两光源发出的光在A 点的相位差∆φ=________.若已知λ=500 nm ,n =1.5,A 点恰为第四级明纹中心,则e =_____________nm .(1 nm =10-9 m)2. 如图所示,两缝S 1和S 2之间的距离为d ,媒质的折射率为n =1,平行单色光斜入射到双缝上,入射角为θ,则屏幕上P 处,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__________.3.一双缝干涉装置,在空气中观察时干涉条纹间距为1.0 mm .若整个装置放在水中,干涉条纹的间距将为____________________mm .(设水的折射率为4/3)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间距为d ,双缝到屏的距离为D (D >>d ),测得中央 零级明纹与第五级明之间的距离为x ,则入射光的波长为_________________.二.计算题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S 0到两缝S 1和S 2的距离分别为l 1l 2,并且l 1-l 2=3λ,λ为入射光的波长,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 (D >>d ),如图.求: (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O 点的距离.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2、在图示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薄玻璃片(折射率n 1=1.4)覆盖缝S 1,用同样厚度的玻璃片(但折射率n 2=1.7)覆盖缝S 2,将使原来未放玻璃时屏上的中央明条纹处O 变为第五级明纹.设单色光波长λ=480 nm(1nm=109m ),求玻璃片的厚度d (可认为光线垂直穿过玻璃片).屏。
目镜放大率15,距离130毫米,对准精度2.4
显微镜设计
发现显微镜设计挺有难度的,放大倍数很大,还要反向设计。
显微物镜根据用途不同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和折反射物镜。
用于显微镜观察时,一般选用消色差或复消色差显微物镜;用于纤维摄影时,一般选用平场物镜,使显微摄像面上获得全视场清晰的像。
下面介绍一个20倍消色差显微物镜,镜头数据如下:
其2DLayout 如下:
设计显微镜主要校正轴上点的像差和小视场的像差:球差、轴向色差和正弦差。
但是对较高倍率的显微物镜,由于数值孔径加大,除了校正这三种像差的边缘像差之外,还必须同时校正它们的孔径高级像差,如孔径高级球差、色球差、高级正弦差。
对轴外像差,如像散、垂轴色差,由于视场比较小,而且一般允许视场边缘的像质下降,因此在设计中,只有在优先保证前三种像差校正的前提下,其他像差只能在可能的条件下加以考虑。
优化后镜头数据如下:
其2DLayout 如下:。
元旦快到了,光学设计作业眼看大限将至,近来兄弟们见面时常提起,承蒙大家抬举,抽两个晚上初步摸索了一下,感觉基本符合老师的设计要求。
小弟才疏学浅,像质提高空间尚大,权当抛砖引玉,望列位高手不吝赐教。
宋大林目录一、望远镜物镜设计 (3)二、目镜设计 (4)三、望远物镜与目镜拼接 (6)四、照相物镜设计 (8)五、变焦距系统 (12)一、望远镜物镜设计要求:焦距为200,半视场角为4度,相对孔径为1:5。
设计过程:1.采用冕牌玻璃在前的双胶合结构,设置等凸约束,既减小带球差又便于加工;2.玻璃牌号采用常见的K9、ZF1;3.利用操作数SPHA、AXCL控制初级球差、轴向色差后得到初始结构,设置默认优化函数(基于点列图)及边界条件,优化后获得如下物镜结构:二、目镜设计要求:与前述望远镜物镜进行配合,视放大率为6倍,目镜出瞳距离为20mm。
设计过程:1.计算一阶光学参数,目镜焦距 F=200/6=33.333;出瞳直径 EPD=40/6=6.667 ;半视场角 w=22.76度;2.选择对称式目镜(F=9.97,2w=43,EPD=1.4)作为初始结构,具体如下:4.将其焦距按系统要求缩放到33.33;5.锁定互相对称的面曲率及玻璃厚度,以便与加工;6.设置默认优化函数(基于点列图)及边界条件,优化后获得如下物镜结构:三、望远物镜与目镜拼接1.将物镜倒转插入目镜后,设置后截距为出瞳距离20mm;2.设置系统为”Afocal Image Space”,以省略系统后端添加理想透镜的步骤;3.设置像面为出瞳面:利用操作数REAY,追迹边缘视场主光线在像面上的高度,令其为0(操作数EXPP为近轴出瞳位置,尝试使用后发现离实际出瞳位置出入很大);4.在中间实像面后侧插入场镜,以控制出瞳距离;5.利用操作数EFLY锁定物镜、目镜焦距分别为200、33.33,设置场镜曲率半径为变量进行优化,可得到合适的场镜焦距;6.锁定出瞳孔径:利用操作数REAY,追迹中心视场边缘光线在像面上的高度,令其为3.3333;7.锁定物镜焦距、出瞳位置、出瞳大小,设置默认优化函数(基于波面)及边界条件,优化得6x望远镜系统最终结构及波相差扇图:四、照相物镜设计要求:焦距为50,半视场角为25,相对孔径为1:3设计过程:1.选择变式双高斯照相物镜( F=100.13, 2w=60, 相对孔径为1:2.5)作为初始结构,具体如下:2.将其焦距按系统要求缩放到50,重新设置入瞳直径、视场角等参数;3.设置各面曲率半径及空气间隔为自变量,采用默认优化函数(基于点列图),每次将面厚度增加一点,如0.1mm,然后做初步优化,这样经过几此循环后玻璃厚度达到边界及加工要求;4.设置各面曲率半径、空气间隔及玻璃厚度为自变量,采用默认优化函数(基于波面),进行多次迭代优化,根据MTF图,及时调整各市场权重,同时注意边界条件,最终结果如下:五、变焦距系统要求:构造一个理想的变焦距系统,焦距从30~300,给出变焦数据设计过程:1.选择某焦距范围100~1000的变焦系统作为初始结构,具体如下:2.按照系统要求缩放焦距后,将各移动透镜组替换为理想透镜,保持位置不变;3.锁定各结构焦距及系统总长(操作数TOTR),设置各理想透镜及孔阑后的端距离作为变量,优化后得最终结果如下:。
光学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报告课程现代光学设计实验实验题目物质折射率测定实验评分学生姓名彭家琪学号 0942052038 学生姓名赵晓琛学号 0942052039 学生姓名李艺学号 0942052077 学生姓名董道林学号 0942052078 实验时间地点分组电子信息学院专业实验中心一、实验目的结合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实现光电的有机结合。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本实验需要做的事情)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实验技术课,要求在已学过的波动光学、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实用的物质折射率测定方案,设计必要的光学系统和硬件电路,完成光电信号的转换,物理信号与硬件电路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物质折射率的准确测量。
三、实验设计方案(根据题目及要求用语言和框图的方式说明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各部分的组成)1折射率检测的原理分析:我们小组希望能够利用杨氏双缝干涉来测量物质的折射率。
考虑获得稳定干涉条纹的三个必要条件:1,两束光波的频率应当相同;2,两束光波在相遇处的振动方向应当相同;3,两束光在相遇处应有固定不变的相位差。
所以我们选用了具有很高相干性的YAG激光器作为光源(而如果选用普通光源的话,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可能不容易检测)。
2 检测系统主要由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光学检测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供电模块与功能扩展模块。
系统功能框图如下光学检测模块主要用于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四象限探测器将探测到的光强转化为相应的电流信号,而我们需要的是电压信号,因此在进行差分之前必须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中的前置放大电路将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
而差分放大电路用于实现对零级亮纹的准确测量。
供电模块用于给前置放大电路以及差分放大电路提供电源。
功能扩展模块主要用于对两路差分输出值实时显示。
3检测系统的光学结构组成图如下:光路搭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激光束应该尽量保持水行,要特别注意各个物理参数的设定,以使干涉条纹达到最好的状态,同时传感器在屏幕上位置要做到尽量的精确,这是决定探测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如ZEMAX。
3. 学会光学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ZEMAX软件2. 相关实验指导书3. 物镜镜头文件4. 目镜镜头文件5. 光学系统镜头文件三、实验原理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成像系统。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包括物镜、目镜和光学系统的设计。
四、实验步骤1. 设计物镜(1)打开ZEMAX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物镜类型,如球面镜、抛物面镜等。
(3)设置物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物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2. 设计目镜(1)在ZEMAX软件中,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目镜类型,如球面镜、复合透镜等。
(3)设置目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目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3. 设计光学系统(1)将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文件导入ZEMAX软件。
(2)设置光学系统的其他参数,如视场大小、放大率等。
(3)优化光学系统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物镜的焦距为10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2. 目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目镜的焦距为5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3.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通过优化,光学系统的焦距为150mm,半视场角为2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加深了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4. 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为今后从事光学系统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现代光学镜头设计方法与实例现代光学镜头设计方法与实例随着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镜头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光学镜头设计方法采用了先进的光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精确地设计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镜头。
以下是一些现代光学镜头设计的方法和应用实例。
1. 有限元分析(FEA)有限元分析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可以用于分析镜头的几何形状和光学性能。
通过使用FEA,设计师可以计算出镜头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和形状,以及它们对光线的折射和散射的影响。
这些计算结果可以为设计师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
2. 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可以用于设计镜头的几何形状。
通过使用三维打印技术,设计师可以制作出精确的镜头形状,并将其打印在特殊的光学材料上。
这种技术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镜头,并且具有高精度和高强度。
3. 光学模拟技术光学模拟技术可以用于预测镜头的光学性能和光学特性。
通过使用光学模拟技术,设计师可以计算出镜头对不同光线的折射、散射和聚焦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光学特性。
这种技术可以为设计师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帮助他们设计出更加准确和优秀的镜头。
4. 现代光学设计软件现代光学设计软件可以用于自动化镜头设计。
这些软件通常具有广泛的镜头设计功能,包括计算镜头的尺寸、形状和性能。
这些软件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设计出优秀的镜头,并且可以自动纠正设计错误。
现代光学镜头设计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不仅可以用于相机和其他光学设备,还可以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光学镜头设计方法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1. 一条小鱼位于距离薄玻璃鱼缸壁10cm 处,在忽略玻璃壁影响的情况下,求(1) 鱼的象的位置(2) 放大率(3) 象的正、倒?虚、实?2. 有一半径为10cm 的水晶玻璃球,问球的焦点距球的距离?3. 一枚硬币置于半径为5.0cm 折射率为1.50的水晶玻璃球前15.0cm 处,求(1) 硬币最终象的位置(2) 象的虚、实?(3) 放大率反射镜成像作业1. 在半径为R 的凹球面镜前有一物,该物的像为实像且与物等大,求物距反射镜的距离?2. 一个2.2m 高的篮球运动员站在曲率半径为4.0m 的凸面镜前3.0m 远的地方。
(1) 反射镜的焦距为多少。
(2) 确定像的位置(3) 确定像的大小(4) 是实像还是虚像(5) 画出光路图以证实前面的计算结果及结论3. 一人站在一面很大平面镜前,证明:若能看到自己的全身,镜子的高度至少是人身高的一半。
4. 一物位于焦距的绝对值为50cm 的凹面镜前200cm 处,求(1) 像的位置(2) 放大率(3) 确定像的性质(4) 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5) 做出间接的光线光路图以证实上述结论1. 太阳常数(太阳光强)为21.36/kw m ,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81.496*10km ,土星距地球距离是地球到太阳的9倍,求接近土星表面的探测器接到的光强?2. 点光源发出的依次经过A 、B 、C 、D 点,A 、B 、C 、D 四点到光源的距离分别为1m 、2m 、8m 、9m 。
求(1)A 点光强与B 点光强的比值?(2)/C D I I ?3. 太阳的发光强度263.83*10w L ,在距离太阳81.496*10km 处,31m 空间内包含多少光能?1.一架望远镜的物镜焦距是200cm ,配有焦距分别为6.0mm25mm 和40mm 的三个目镜,求望远镜的最大放大率和最小放大率2.一架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和物镜焦距分别是2.00cm 和1.00cm ,目镜和物镜相距22.0cm 最终在无限远处成一个虚像,求:物体距离物镜多远;物镜的放大率是多少;显微镜的总放大率是多少?3.一架有两片相距20.0cm 焦距为15mm 的透镜组成的显微镜,用于观察直径为0.10mm 的物体,问:小物体放置在距离物镜多远处,通过目镜观察最舒适;最终象的角宽度(角范围)是多少?1. 为了测量微细金属丝的直径,把金属丝夹在两块平板玻璃的一端,并用一束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平板玻璃表面将出现等厚干涉条纹,测出两相邻条纹的间距l ,即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直径。
实验报告题目:光学显微镜系统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2. 学会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熟悉光学元件的选用和光学系统的优化方法。
4. 掌握光学系统性能参数的评估和调整技巧。
二、实验器材1. 光学设计软件:ZEMAX2. 相关实验指导书3. 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分划板、斯米特屋脊棱镜等4. 光具座:二维滑块支架、一维滑块支架5. 待测物体三、实验原理光学显微镜系统主要由物镜、目镜、分划板、斯米特屋脊棱镜等光学元件组成。
实验中,我们通过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实现物镜对物体的放大成像,并通过目镜观察放大后的图像。
四、实验步骤1. 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应包括物镜镜头文件、目镜镜头文件和光学系统镜头文件。
2. 部分技术参数选择:目镜放大率为10倍,目镜最后一面到物面沿光轴的几何距离为280毫米,对工件实边缘的对准精度为2.2微米。
其他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自定。
3. 系统结构设计思路:a. 系统结构框图:物体经物镜所成的放大的实像与分划板重合,两者一同经目镜成一放大的虚像。
b. 棱镜选择:采用斯米特屋脊棱镜,使系统成正像,并且使光路转折45角,以便于观察和瞄准。
c. 物镜系统设计:采用物方远心光路,即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像方焦面上,避免景深影响瞄准精度。
4. 光学元件选用和优化:a. 物镜:选择焦距适中、成像质量高的物镜。
b. 目镜:选择放大倍数合适、视场较大的目镜。
c. 斯米特屋脊棱镜:选择折射率适中、夹角较小的斯米特屋脊棱镜。
d. 光学系统优化:通过ZEMAX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优化,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
5. 性能参数评估和调整:a. 评估系统性能参数,如放大率、视场、分辨力等。
b. 根据评估结果,对光学元件进行适当调整,提高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设计的显微镜系统放大倍数为100倍,视场为5毫米,分辨力为0.2微米。
现代光学设计——物镜设计、优化姓名:班级:学号:物镜设计要求:1.像面尺寸:0.7英寸;2.解析度:1024×768;3.视场角:±15º;4. F/#=3.2;5. MTF要求:轴上点MTF值在0.4以上,轴外0.707视场的MTF值在0.3以上;6. 后工作距大于28mm;7. 畸变<5%;8. 各视场主光线入射角度小于±10º(越小越好);9. 在保证工艺性的要求下,镜片越少越好。
一、根据设计要求得到具体参数指标1. 像面尺寸:0.7英寸;即视场平面的对角线大小为0.7×25.4mm=17.78mm 2. 解析度:1024×768;则对角线像素数为1280768102422=+所以每像素对应得尺寸为17.78÷1280=0.01389062mm 每毫米像素数为:1÷0.01389062=72 故每毫米可分辨的黑白刻线数为72÷2=36 3. 视场角:±15º;根据视场角和像面尺寸,可以得知物镜总焦距 f=17.78/2/tan15mm=33.178mm 4. F/#=3.2;5. MTF 要求:轴上点MTF 值在0.4以上,轴外0.707视场的MTF 值在0.3以上;根据以上计算,要求MTF 在36刻线/mm 处的取值:0视场在0.4以上,0.707×15=10.6视场在0.3以上6. 后工作距大于28mm ;即最后一个面距离像面应该大于28mm 7. 畸变<5%;8. 各视场主光线入射角度小于±10º(越小越好); 9. 在保证工艺性的要求下,镜片越少越好。
二、输入原始镜片参数并初步比较根据专利镜头参数输入数据,调整F数位3.2,视场角取0°、10.6°、15°三个视场,并缩放镜头调整焦距为33.178mm,初步发现后工作距大于28mm的只有三个镜头,而镜片数大致都为7到8个,统计如下:要求后工作距>28mm 镜片数Q92 36 731 47 77 23 88 24 79 23 710 24 711 25 712 25 734 17 672 48 8三、进一步筛选初步对比三个物镜组的成像如下:编号后三位031的成像:编号后三位Q92的成像:编号后三位072的成像:可见Q92的像差明显太大,初步舍弃对于031和072,成像质量都不错,但031更好些,并且镜片数也少一个,所以下面就按照031的原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赵存华现代光学设计实例
1. 高分辨率显微镜设计,赵存华在显微镜设计方面做出了重要
贡献。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息光学原理的高分辨率显微镜设计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光学元件和优化的光路设计,实现了超高分辨率的
显微观测效果。
2. 光学成像系统设计,赵存华在光学成像系统设计方面也有很
多研究成果。
他研究了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畸变、像差等问题,并提
出了一些优化方法,使得成像系统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的设
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高清晰度摄像机、望远镜等光学成像设备中。
3. 光学器件设计,赵存华还在光学器件设计方面做出了一些重
要工作。
他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光学透镜,使得光学器件的传输效率
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他的设计方法不仅在光学通信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在光学传感器、激光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光学薄膜设计,赵存华在光学薄膜设计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
他研究了光学薄膜的反射、透射等特性,并提出了一种优化设
计方法,使得光学薄膜的光学性能得到了提升。
他的设计方法被应
用于光学镀膜、光学滤波器等领域。
总而言之,赵存华在现代光学设计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
他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成果为光学设备的性能提升和技
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偶氮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的光学特性董春萍 1223408002 物理三班摘要 有机偶氮染料掺杂的聚合物材料成本低、易于制备、并具有实时可擦除的光存储性能,是比较理想的光存储材料,它在可擦除光盘、高密度数据存储、光图象处理及全息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了解偶氮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的可擦除光存储的物理机制,掌握测量光栅生长曲线、擦除曲线和拍摄所存图象信息的方法,探讨该系列材料在高科技中的应用。
由于光计算、光存储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实际应用的需要,人们对可重复使用的低功率存储器件的材料及性能研究极为关注。
与其它材料相比,偶氮聚合物介质由于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热稳定性、溶解性和制备方法简单等特点,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光存储材料之一。
关键词:偶氮染料、光储存、光致双折射 引言:偶氮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溶解性和容易制备等特点,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结构修饰,吸收峰可以移到短波区,是一类新型的高密度光盘存储介质,偶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在两个苯环之问以N —N 双键连接为特征,在光的作用下,偶氮化合物能产生反式(trans)和顺式(cis)之间的异构化反应旧1,它既有光色效应又有光致双折射效应,通过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对偶氮基团进行照射,可以使其可逆地在trans 和cis 之间进行转变,从而导致吸收特性的变化(光致变色效应)旧。
偶氮基团的这些特性,使得通过光照可以实现信息的储存和擦除.由于cis 基团没有trans 稳定,在室温下会自发进行热异构化,从cis 返回到trans .热异构化时间一般在数分钟,故光色效应的寿命不长,而光致双折射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因此通常利用偶氮化合物的光致双折射效应进行信息存储,我们的实验主要就其光存储性能和光致双折射进行实验原理:一、偶氮染料的结构特征与性能偶氮染料是一类具有光异构特征的有机光学材料,其分子结构是在两个芳环之间以N=N 双键连接为特征。
一、 绪论本文利用Zmax 程序优化设计一个He-Ne 激光光束聚焦物镜,它在单色光波长下工作,成像质量要达到衍射受限水平。
设计过程中,先用具体的计算结果初步讨论玻璃的选择和透镜片数的考虑,然后选择不同的评价函数,以及不同的初始结构,最终找到多个像质较优的解。
具体设计任务的要求如下:①焦距f ’=60mm ; ②相对孔径21'=f D ; ③物距∞=l ,视场角 0=ω;④工作波长m μλ6328.0=;⑤此镜头只需要消球差,几何弥散圆直径小于0.002mm ;⑥镜头结构尽量简单,争取用两块镜片达到要求。
二、 镜头片数及玻璃选择的考虑和初步分析1、单片低折射率材料的情况先看看单片低折射率材料物镜它的像质是什么样的, 选一个普通的K9,折射率n=1.51466 ,利用Zemax 程序设计一个焦距f ’=60mm ,相对孔径21'=f D ,视场角 0=ω的激光光束物镜,光阑放在透镜的第一面,入瞳直径为30mm ,物镜初始结构可以由公式)11)(1('121r r n f --=计算得出,可以取一个对称结构即21r r -=,可以得到物镜半径为61.7592mm 。
取第一个面半径为变量,第二个面半径用来保证焦距为60mm (图2-1)。
评价函数选用“TRAY ”,指定为0.3、0.5、0.7、0.85以及全孔径(图2-2)。
图2-1 低折射率材料物镜初始结构参数图2-2 选用TRAY评价函数2-3可以看出,初始像差很大,需要优化。
我们先看看初始像差数据,由图优化后得到相应的结构数据、像差曲线和点列图分别由下面的图表示。
图2-5 低折射率材料物镜优化后的像差曲线图 2-6 低折射率材料物镜优化后的点列图可以看到低折射率单片优化后的球差和弥散圆直径依然在毫米级,这与要求相差太远,我们再考虑其他材料。
2、单片高折射率材料的情况换用一种较高折射率的玻璃,看看它的像差情况,选用ZF14,这是一种高折射率材料,通过查找光学设计手册,可以查到He-Ne 激光在ZF14玻璃中的折射率为1.90914。
现代光学设计作业现代光学设计——结课总结光学⼯程⼀班陈江坤学号2120100556⼀、掌握采⽤常⽤评价指标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法,对⼏何像差和垂轴像差进⾏分类和总结。
像质评价⽅法⼀、⼏何像差曲线1、球差曲线:球差曲线纵坐标是孔径,横坐标是球差(⾊球差),使⽤这个曲线图,⼀要注意球差的⼤⼩,⼆要注意曲线的形状特别是代表⼏种⾊光的⼏条曲线之间的分开程度,如果单根曲线还可以,但是曲线间距离很⼤,说明系统的位置⾊差很严重。
2、轴外细光束像差曲线这⼀般是由两个曲线图构成。
图中左边的是像散场曲曲线,右边的是畸变,不同颜⾊表⽰不同⾊光,T和S分别表⽰⼦午和弧⽮量,同⾊的T和S间的距离表⽰像散的⼤⼩,纵坐标为视场,左图横坐标是场曲,右图是畸变的百分⽐值,左图中⼏种不同⾊曲线间距是放⼤⾊差值。
3、横向特性曲线(⼦午垂轴像差曲线):不同视场的⼦午垂轴像差曲线,纵坐标EY代表像差⼤⼩,横坐标PY代表⼊瞳⼤⼩,每⼀条曲线代表⼀个视场的⼦午光束在像⾯上的聚交情况。
理想的成像效果应当是曲线和横轴重合,所有孔径的光线对都在⼀点成像。
纵坐标上对应的区间就是⼦午光束在理想像⾯上的最⼤弥散斑范围。
这个数值和点列图中的GEO尺⼨⼀致,GEO尺⼨就是横向特性曲线中该视场三个光波中弥散最⼤的那个半径。
其中主光线⽤于描述单⾊像差情况;三个波长曲线⽤于描述垂轴⾊差情况。
横向像差特性曲线图表⽰了视场⾓由⼩到⼤时垂轴像差曲线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午垂轴像差随视场变化规律。
⼦午垂轴像差曲线的形状当然是⼦午像差:细光束⼦午场曲、⼦午球差和⼦午彗差决定的,因此曲线形状和像差数量的对应关系经常在像差校正中⽤到。
根据像差曲线可以判断出要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就必须改变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即改变三种⼦午像差的数量。
将⼦午光线对a、b作连线,该连线的斜率m = (Ya-Yb)/2h 与宽光束⼦午场曲X’T 成正⽐。
⼝径改变时,连线斜率变化表⽰宽光束⼦午场曲也随着变化。
显微物镜光学参数要求为:β=2⨯,NA =0.1,共轭距离为195mm 。
1)根据几何光学计算相应参数;2)运用初级像差理论进行光学系统初始结构计算;3)使用光学设计软件对初始结构进行优化,要求视场角o5±; 4)根据系统的特点列出优化后结构的主要像差分析; 5)计算优化后结构的二级光谱色差。
一、显微物镜的基本参数计算为有效控制显微镜的共轭距离,显微镜设计时,一般总是逆光路设计,即按1/β进行设计。
该显微物镜视场小,孔径不大,只需要校正球差、正弦差和位置色差。
因此,采用双胶合物镜。
''''12195111l l l l l l f β==--=-= 解,得 ''6513043.33l l f ==-= 正向光路 根据 '''J nuy n u y == sin NA n u = 在近轴情况下 NA nu ='2y yβ==由此可求解 '''0.05NA n u == 由此可知逆向光路的数值孔径 综上,该显微物镜的基本参数为NA 'f 'l l0.05 43.33 65 130- 二、求解初始基本结构 1)确定基本像差参量根据校正要求,令'0L δ=、'0SC =、'0FC L ∆=,即0C S SS I∏I ===∑∑∑,即4333222000z CS h P S h h P Jh W Sh C φφφφI I ∏I ===+===∑∑∑ 解,得 0P W C I === 将其规化到无穷远11sin 0.1NA n u ==,11n = 则 11sin 0.1/2u U β=⋅=-,11 6.5h l u mm=⋅=规化孔径角为110.120.33330716.543.33u u h φ-===-⋅ 由公式()()()21141522P P W u W W u μμ∞∞=++++=++可求得规化后的基本像差参量代入可得0.36560.8832P W ∞∞==-2)选择玻璃组合 取冕牌玻璃在前得 ()200.850.10.155792P P W ∞∞=-+=-根据0P 和C I ,查表选取相近的玻璃组合为BaK7-ZF3,其参数为Bak7:56,5688.111==v n ZF3:5.29,7172.122==v n0010.11520, 4.295252, 2.113207P Q ϕ=-=-=2.397505A =, 1.698752K =3)求形状系数Q1,20 4.295252Q Q ==-解得 1 3.849150Q =-,2 4.741352Q =-0300.8832450.0602414.295252 4.7797281.698752W W Q Q K ∞--+=±=-±=-取两个相近结果的平均值4.76054Q =-4)求各球面的曲率半径 在规化条件下 '1f =由公式111121121212233222211111111111n Q r n n Q r n Q r r n n n ϕϕρρρϕϕϕρ==+=+--==+-==-=+---- 可得 123 1.0678692.6473331.099948ρρρ==-=-则焦距'43.33f mm =时对应的曲率半径为'1140.576f r ρ== '2216.367f r ρ==- '3339.393f r ρ==-5)对薄透镜加厚213D h mm ==采用压圈法固定,查表得 1.5mm ∆= 则 透镜的全直径 14.5D mm φ=+∆= 故该显微物镜的外径 14.5mm φ= 透镜的中心厚度公式 21d t x x =-+ 其中i i x r =代入1r 、2r 、3r 数值 可得10.232x = 20.584x =- 30.239x =-查表知 正透镜边缘最小厚度 10.8t ≥ 负透镜中心最小厚度 2 1.0d ≥ 代入可得 1 1.616d ≥ 2 1.0d ≥ 可取 1 2.0d mm = 2 1.5d mm = 该物镜的参数为r d D n F n C n40.576 2.0 5688.1 575969.1 565821.1 16.367- 5.1 7172.1 734681.1 710371.1 39.393- 1 1 1三.光学系统初始结构优化利用Zemax 软件的自动优化功能进行像差优化设计 初始参数录入如图自变量选取各球面的曲率半径对共轭距进行缩放缩放值为195/198.50.9823677缩放后得此时保留物距不变其余设为变量进行优化。
《透过玻璃的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光的特性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内容:1. 实验一:透过不同材质的玻璃观察光的变化。
让学生准备几块不同厚度和材质的玻璃片,用光源照射,观察玻璃透过光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 实验二:利用凸透镜成像制作实验。
学生将凸透镜放置在一定距离内,用一条笔直的线在纸上作为参考线,通过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成像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实验三:光线的折射实验。
学生将一个半球形容器里面装满水,在容器边缘放置一束光源,观察水中光线的折射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实验四:透过彩色玻璃观察光的分解。
学生准备几块不同颜色的彩色玻璃片,让光线透过玻璃片,观察光线被分解后的颜色,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5. 实验五:利用反射板研究反射光的规律。
学生使用反射板,研究不同角度的反射光的变化规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三、设计方法:1. 导入环节:教师简单介绍光的特性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依次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实验记录: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在实验结束后分组讨论和总结。
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光的特性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实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光的特性和作用,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评价方式:1. 完成实验记录并提交实验报告。
2. 参与实验讨论和总结。
3. 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3. 学生应认真对待实验,不得私自调换实验器材。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光的特性和作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在光学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现代光学设计——结课总结光学工程一班陈江坤学号2120100556一、掌握采用常用评价指标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方法,对几何像差和垂轴像差进行分类和总结。
像质评价方法一、几何像差曲线1、球差曲线:球差曲线纵坐标是孔径,横坐标是球差(色球差),使用这个曲线图,一要注意球差的大小,二要注意曲线的形状特别是代表几种色光的几条曲线之间的分开程度,如果单根曲线还可以,但是曲线间距离很大,说明系统的位置色差很严重。
2、轴外细光束像差曲线这一般是由两个曲线图构成。
图中左边的是像散场曲曲线,右边的是畸变,不同颜色表示不同色光,T和S分别表示子午和弧矢量,同色的T和S间的距离表示像散的大小,纵坐标为视场,左图横坐标是场曲,右图是畸变的百分比值,左图中几种不同色曲线间距是放大色差值。
3、横向特性曲线(子午垂轴像差曲线):不同视场的子午垂轴像差曲线,纵坐标EY代表像差大小,横坐标PY代表入瞳大小,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视场的子午光束在像面上的聚交情况。
理想的成像效果应当是曲线和横轴重合,所有孔径的光线对都在一点成像。
纵坐标上对应的区间就是子午光束在理想像面上的最大弥散斑范围。
这个数值和点列图中的GEO尺寸一致,GEO尺寸就是横向特性曲线中该视场三个光波中弥散最大的那个半径。
其中主光线用于描述单色像差情况;三个波长曲线用于描述垂轴色差情况。
横向像差特性曲线图表示了视场角由小到大时垂轴像差曲线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子午垂轴像差随视场变化规律。
子午垂轴像差曲线的形状当然是子午像差:细光束子午场曲、子午球差和子午彗差决定的,因此曲线形状和像差数量的对应关系经常在像差校正中用到。
根据像差曲线可以判断出要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就必须改变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即改变三种子午像差的数量。
将子午光线对a、b作连线,该连线的斜率m = (Ya-Yb)/2h 与宽光束子午场曲X’T 成正比。
口径改变时,连线斜率变化表示宽光束子午场曲也随着变化。
当口径减小趋于0时,连线成了坐标原点(对应主光线)的切线,切线的斜率和细光束子午场曲x’t相对应。
子午光线对连线的斜率与原点切线斜率之间的差和子午球差(X’T –x’t)成正比,两个斜率夹角越大,子午球差越大。
即:宽光束子午场曲与细光束子午场曲的差和子午球差成正比。
当宽光束子午场曲与细光束子午场曲的符号由同号变成异号时表明子午球差加大。
子午光线对连线和纵坐标交点的高度等于(Ya +Yb)/2,是子午彗差K’T。
不同波长子午光线对连线和纵坐标交点之差表示两种不同波长光之间的“色彗差”。
彗差是与孔径和视场都有关的一个像差,主要反映了经过光学系统后与主光线原对称的光线对不再与主光线对称的情形,能量上反映了对于中心点的不对称,也就是“彗尾现象”。
至于色差情况,三个波长的横向特性曲线差值就反映了轴外点垂轴色差的情况。
横向特性曲线充分反映了轴外像点的成像质量和随入瞳孔径、视场大小的变化规律。
在光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的分析这些像差中那一个占据主要地位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像差校正和像差平衡的目的。
弧矢像差的分析方法与子午像差分析方法相同。
对应轴上点,只有两种像差需要分析,即:轴向球差和轴向色差。
“轴上点像差特性曲线(longitudinal aberration)”,通过对于轴上点球差、轴向色差的描述,综合的反映了轴上点成像质量;“场曲和畸变特性曲线”,描述了系统的子午场曲、弧矢场曲、色散、畸变等像差参数;“横向色差特性曲线”,描述了系统垂轴色差随着视场变化的规律。
二、点列图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称为点列图。
,点列图是在现代光学设计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图中的几个图分别表示给定的几个视场上不同光线与像面交点的分布情况。
使用点列图,一要注意下方表格中的数值,值越小成像质量越好。
二根据分布图形的形状也可了解系统的几何像差的影响,如,是否有明显像散特征,或彗差特征,几种色斑的分开程度如何,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传递函数调制传递函数MTF:一定空间频率下像的对比度与物的对比度之比。
能反映不同空间频率、不同对比度的传递能力。
一般而言,高频传递函数反映了物体细节传递能力,低频传递函数反映物体轮廓传递能力,中频传递函数反映对物体层次的传递能力。
1、 MTF曲线图图中不同色的曲线表示不同视场的复色光(白光)MTF曲线,T和S分别表示子午和弧矢方向,最上方黑色的曲线是衍射极限。
横坐标是空间频率lp/mm(每毫米线对),纵坐标是对比度,最大是1。
曲线越高,表明成像质量越好。
2、传函与离焦关系曲线图此图表明对设定空间频率不同视场的子午、弧矢MTF与离焦量的关系,图中横坐标是离焦量,纵坐标是对比度,通过此图可以看出各视场的最佳焦面是否比较一致,MTF是否对离焦比较敏感。
此图在光学设计后期,精细校正时很有用。
四、波像差1、光程差曲线图中几个曲线图分别是不同视场子午和弧矢方向上的光程差,不同颜色表示不同色光。
下方表格的数据为纵坐标(光程差)的最大值,单位一般用波长。
2、波面三维图此图是设定视场和色光的波像差三维分布图,下方表格中的数字给出了波差的大小PEAK TO VALLEY 波差的峰谷值(最大最小)RMS 波差均方根值3、干涉图这是模拟系统波差在干涉仪上测出的干涉图图形。
图中给出的是设定视场和色光的干涉图。
像差分类总结总的来说,镜头的像差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单色像差及色差。
镜头的单色像差五种,它们分别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以及影响物象相似度的畸变。
单色像差对单色光而言的像差。
按照理想像平面上像差的大小与物高、入射光瞳口径的关系可区分为:1. 球差:球差是由于镜头的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而引起的。
从无穷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理论上应该会聚在焦点上。
但是由于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的会聚点并不一致,会聚光线并不是形成一个点,而是一个以光轴为中心对称的弥散圆,这种像差就称为球差。
球差的存在引起了成像的模糊,而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是与光圈的大小有关的。
小光圈时,由于光阑挡去了远轴光线,弥散圆的直径就小,图像就会清晰。
大光圈时弥散圆直径就大,图像就会比较模糊。
必须注意,这种由球差引起的图像模糊与景深中的模糊完全是两会事,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球差可以通过复合透镜或者非球面镜等办法在最大限度下消除的。
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
我们在拍摄时,只要光线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使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小球差的影响。
2. 慧差:彗差是在轴外成像时产生的一种像差。
从光轴外的某一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并不是成一个点的像,而是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象彗星,从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
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就称为彗差。
彗差的大小既与光圈有关,也与视场有关。
我们在拍摄时也可以采取适当采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少彗差对成象的影响。
3. 像散:当拍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物时,经过镜头所成的像并不在一个像平面内,而是在以光轴为对称的一个弯曲表面上,这种成像的缺陷就是场曲。
场曲是一种与孔径无关的像差。
靠减小光圈并不能改善因场曲带来的模糊。
4. 场曲: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物体经光学系统所结成的清晰影像,若不在一垂直于主轴的像平面内,而在一以主轴为对称的弯曲表面上,即最佳像面为一曲面,则此光学系统的成像误差称为场曲。
用存在场曲的镜头拍照时,当调焦至画面中央处影象清晰,画面四周影象就模糊;而当调焦至画面四周影象清晰时,画面中央处的影象又开始模糊,无法在平直的象平面上获得中心与四周都清晰的象。
因此在某些专用照相机中,故意将底片处于弧形位置,以减少场曲的影响。
由于广角镜头的场曲比一般镜头大,在拍团体照(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时采用略带圆弧形的站位排列,就是为了提高边缘视场的象质。
5. 畸变:被摄物平面内的主轴外直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后变为曲线,则此光学系统的成像误差称为畸变。
畸变像差只影响影像的几何形状,而不影响影像的清晰度。
由于畸变的存在,物方的一条直线在像方就变成了一条曲线,造成像的失真。
畸变可分为枕型畸变和桶型畸变两种。
造成畸变的根本原因是镜头像场中央区的横向放大率与边缘区的横向放大率不一致。
如下图所示,如果边缘放大率大于中央放大率就产生枕型畸变,反之,则产生桶型畸变。
上述单色像差,仅与物高和入射光瞳口径的幂总共三次方成正比,称为三级像差(又称初级像差),此外还有与物高和入射光瞳口径的幂总共高于三次方的成正比像差,称为高级像差。
6 .色差:由于透射材料折射率随波长变化,造成物点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不会聚在一点,而成为有色的弥散斑。
它仅出现于有透射元件的光学系统中。
按照理想像平面上像差的线大小与物高的关系,可区分为:①位置色差(又称纵向色差)与物高无关的像差,即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系统后会聚在不同的焦点。
②横向色差(又称倍率色差)与物高一次方成正比的像差。
它使不同波长光线的像高不同,在理想像平面上物点的像成为一条小光谱。
这是两种最基本的色差,由于波长不同还会引起单色像差的不同,这称为色像差,如色球差、色彗差等。
如果物平面处在无穷远,上述物高应换为物点的视角(即它和光轴的夹角)。
实际的光学系统存在着各种像差。
一个物点所成的像是综合各种像差的结果;此外实际光学系统完全可以不调焦在理想像平面处,这时像差(指在这个实像面上的像斑)当然也要变化。
在天文上常用光线追迹的点列图来表示实际像差;也可用波像差来表示像差,由一个物点发出的光波是球面波,经过光学系统后,波面一般就不再是球面的。
它与某一个基准点为中心的球面的偏离量,乘以该处介质的折射率值,称为波像差。
二、学习光学自动设计和两种常用自动设计程序的原理,掌握阻尼最小二乘法自动设计程序的使用方法,或掌握ZEMAX软件中的自动设计程序使用方法。
阻尼最小二乘法特点不直接求解像差线性方程组,把各种像差残量的平方和构成一个评价函数。
通过求评价函数的极小值解,使像差残量逐步减小,达到校正像差的目的。
它对参加校正的像差数没有限制。
在阻尼最小二乘法程序中,通常可以采用垂轴几何像差或波像差作为单色像差的质量指标,色差则用近似计算的波色差来控制各种像差在数值上希望达到合理的匹配。
把各种像差值乘以不同的系数,再进入评价函数。
设定范围1)正透镜的最小边缘厚度、负透镜的最小中心厚度和透镜间的最小空气间隔。
2)每个面上光线的最大投射高。
3)玻璃光学常数的限制。
自变量的设定1)单个结构参数作为自变量2)非球面系数3)两个结构参数构成的结组变量4)组合变量整体弯曲适应法像差自动校正程序特点参加校正的像差个数m必须小于或等于自变量个数n参加校正的像差不能相关可以控制单个独立的几何像差对设计者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像差理论给出每种像差的目标值和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