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古诗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18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编教案系列根据最新统一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整理,精编详案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设计意图:运用多的古诗。
(5首)媒体课件介绍作者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学生的注意力。
】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山行》2. 《枫桥夜泊》3. 《泊船瓜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式。
2. 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古诗背景资料。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2. 作者:山行 - 杜牧;枫桥夜泊 - 张继;泊船瓜洲 - 王安石3. 背景:介绍作者及其背景4. 内容解析:古诗中的词语解释,诗句解析5. 讨论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 绘画活动:根据古诗内容进行绘画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朗读并背诵古诗。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4.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课题。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背诵古诗:学生齐声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古典文学的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意4.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诗。
2. 理解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挂图。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讨论等活动,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及背景。
2. 用彩笔描绘每首诗的诗意,突出重点词语。
3. 画出诗中的画面,展示古诗的韵律美。
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根据诗意,画出诗中的画面。
3.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描绘画面。
3. 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巩固和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将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7 古诗三首两课时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与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内容- 古诗一《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意,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 古诗二《寻隐者不遇》:分析作者贾岛如何借景抒情,探讨诗中隐含的哲理。
- 古诗三《登鹳雀楼》:讲解王之涣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登高望远”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字面意义,并感悟其深层情感。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出发,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录音机。
-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营造古典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古诗,结合插图和录音,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概括每首诗的主题,强调文学鉴赏的方法。
5. 练习:学生现场尝试创作简短的诗句,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用彩笔标注每首诗的关键词和意象。
- 列出每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 画出思维导图,展示古诗鉴赏的步骤。
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三首古诗,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 选做题:选择一首古诗,为其创作一幅插图。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在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对诗句的理解也较为深入。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背景的介绍略显不足,未来应加强历史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总体来说,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态度积极,教学效果良好。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的重要步骤。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17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了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本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要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课时安排:3课时《望天门山》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本诗,提升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今天,我们先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川湖泊。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过渡:“诗仙”李白可谓家喻户晓。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指名学生回忆,集体背诵《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等。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远游荆楚,后又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安徽境内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一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
教师相机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课件,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中断du àn 楚ch ǔ江 至zh ì此回 孤ɡū帆f ān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
天门山:今安徽境内的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
预设:看看这两幅图,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
(从中间断开。
)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
)气势多么磅礴啊!一起读一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
预设: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谁来说说“至此回”的意思?(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因为什么“至此回”?(因为山势的阻挡。
)这种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壮观、磅礴。
)好!读出这样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4)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绿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猛烈地撞击着挡路的山石,像一位发怒的巨人把天门山劈成了两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巍峨的天门山丝毫不为所动,在奔流的江水中巍然屹立。
浩荡的江水流到这里,由于山势的阻拦而激起了巨大的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
(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对出”。
预设: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所在的地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
(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从远处到近处,诗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如汽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前方的景物带给乘客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7)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船上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你有什么感觉?心情怎样?预设:这青山仿佛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象,我的心中无比豪迈,充满了激情。
小结:正是这种浪漫、豁达的情怀,让李白的“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8)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
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
(9)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
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4.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
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引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引读: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满怀希望、激情地吟诵着——(集体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教师小结,学生试背。
小结:丽日照临江水,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扬帆而行,驶近夹峙两岸的青山,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壮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自己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
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1.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梳理方法。
过渡: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说说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其实,在学习第二单元中的古诗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过这种方法了。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
(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
(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
(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3.教师小结。
小结: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
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柔情。
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4.作业设计。
(1)背诵《望天门山》。
尝试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1.认识“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抹”。
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古诗,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
2.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