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战后资本主经济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线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深远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极影响。
(2)后天畸形:面临四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封建主义的阻碍,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开放程度高,发展较快,中西部广大地区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不足(3)缺乏正确的道路,安定的环境。
发展过程产生原因(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始终未能成为主潮流,但它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屡屡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史实,虽然角度有所变化,但主体的考查内容却是始终不变的。
本文试从“艰难的萌芽”、“苦难的童年”、“短暂的春天”、“渐趋衰落的历程”、“时代的强音”等角度,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考点扫描】一、千呼万唤难出来——艰难的萌芽(明朝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然而,这种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得非常缓慢,始终没有达到使封建生产关系解体的程度。
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保守性、封闭性特点,造成国内商品市场、原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都很狭窄。
第二,统治者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鼓励土地买卖,严厉的抑商政策迫使商人改变投资方向,而高额的地租则诱使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使手工业的发展缺乏资金,难以扩大再生产。
第三,政府长期推行的闭关政策阻碍了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重农抑商政策、重重关卡、苛捐杂税也严重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使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二、小荷仅露尖尖角——苦难的童年(19世纪中后期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终于产生。
但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继承的关系。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西方各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这种入侵在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这就从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与洋务运动的诱导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继续加剧。
(2)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
(3)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和美苏两国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战争的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2)“冷战”①原因:a.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②表现:a.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b.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1)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美苏“缓和外交”的表现①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举行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保证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②美苏关系中的经济色彩逐渐增强。
专题⼀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专题三战后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考点:1、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2、欧洲联合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繁荣。
尽管如此,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业⽣产、出⼝贸易等⽅⾯所占的⽐重都有显著下降,⽽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卢)所占的⽐重⼤⼤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不想再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下坡路的话,必须⾛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国的附庸……”——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材料⼆材料三进⼊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本在外交上的独⽴⾃主倾向⽇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颐指⽓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各国为什么要⾛向联合?(2)在材料⼆图⼀中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峰期主要分布在哪些时段。
要反映图⼀的相关信息,还可⽤哪些形式?(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进⼊70年代后,为什么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对西欧发号施令。
(4)材料⼆中⼈物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富与当时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例,如下图:⼯业⽣产出⼝贸易黄⾦储备材料⼆ 1992年克林顿上台后,适应世界新形势,调整经济政策。
其主要措施是:突出⾯向未来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环境净化⼯程以及教育和科研机构;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重视对外贸易,推⾏以出⼝带动经济增长的⽅针;积极推进多边经济合作,并谋求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以上材料摘⾃岳麓书社《世界历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分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2分)(2)材料⼆克林顿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2分)(3)2010年,中国国民⽣产总值超过⽇本跃居世界第⼆。
世界史专题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况时期经济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4-16世纪) 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①16世纪,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暴发户②17—18世纪欧美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总趋势;亚洲主要封建国家闭关自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发展缓慢)③英国“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④1875年,改良型蒸汽机(瓦特发明)投入使用⑤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向西欧、北美扩展。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蒸汽时代②开始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为更广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以及进步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七十年代-1918)①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具体发明要识记)②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19世纪晚期的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列宁)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美德后来居上,英法衰落,俄日崛起)④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1918-1939)①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也是大战的受益国②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1929年都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恢复发展时期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历史阶段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17世纪中叶,以商业资本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确立,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纷纷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奉行自由竞争学说,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全面建立并发展起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点。
与此相适应,在政治思想上,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行会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倡导经济上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不受任何约束,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竞争一方面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和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同时还使各国强烈地进行殖民战争,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自由竞争的结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必然引起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所取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发展和扩大,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巨大的垄断组织都是采用科学方法组织起来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管理的。
在很大的范围内用有计划的生产代替“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使生产的社会化大大提高,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扩大,使孕育着的经济危机日趋成熟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结果是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各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剥削本国人民,而且通过殖民扩张,把他们的统治带到全世界,造成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尖锐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历程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⑴、简单协作时期: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⑵、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⑶、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兴盛发展⑷、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⑸、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⑹、30年代大危机后至今,逐渐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⑵、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①、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上的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在英国、法国和北美等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中,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⑶、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 自由资本主义兴盛发展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和日等,先后在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期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及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仍保持飞速发展势头。
⑷、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①、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大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⑤.以私人垄断为主要形式。
⑸、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①一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严重破坏,英法经济凋敝衰退,德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②各国在20年代出现了经济复苏局面。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史政治发展史⼯场⼿⼯业时期14世纪---18世纪后半期14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业中⼼转移到⼤西洋沿岸;殖民扩张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6-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北美、法国有了⼀定发展;14-16世纪⽂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命奠定基础;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或殖民压迫的阻碍,导致资产阶级⾰命的发⽣。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命。
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18世纪60年代,⼯业⾰命⾸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18世纪80年代,⼯业⾰命向其他部门19世纪初期,⼯业⾰命⼀国⾛向多国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完成⼯业⾰命⼯业⾰命促进⼯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美国、⽇本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奴⾪制、幕府统治的阻碍。
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强烈需求,资本主义加强对外扩张。
1775-1783年美国独⽴战争;1789—1794法国⾰命;欧洲封建势⼒联合⼲涉法国;⼯业⾰命以后,两⼤阶级⽇益对⽴,⼯⼈运动发展;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1861—1865年美国内战;1868—1873年⽇本明治维新;19世纪印度民族⼤起义;1840-1842年鸦⽚战争,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美国对⽇本的侵略;电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战结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第⼆次科技⾰命;科技发展,⽣产发展;⽣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组织的形成;美国德国飞速、英国法国缓慢、⽇本俄国快速;对国外投资的强烈要求,加强对外资本输出;资本主义进⼊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帝国主义国家⽭盾重重;两⼤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第⼀次世界⼤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战后——⼆战前⼀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融中⼼,成就经济霸主地位;⽇本⼀战期间形成独占中国局⾯;英法经济严重衰退;德意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苏联⼆五计划成为世界⼯业强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上法西斯道路。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概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城市工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封建经济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3.17-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阻碍,因此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新社会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复习建议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概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城市工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封建经济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3.17-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阻碍,因此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新社会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蒸汽时代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却以工场手工业为主要形式,难以满足广大市场的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又拥有广大殖民地市场的英国率先开始了一场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的变革———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以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结束。
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日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主流。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确立。
三、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前)1.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复习提纲三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一战后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但是这一“繁荣”背后孕育着严重的危机。
二、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开始时间:1929年国家:美国
3、本质:生产相对过剩
4、影响:(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国力大幅度下降。
(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
(二)美国的应对政策----罗斯福新政
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2、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新政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三)德国、日本的应对政策
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先后建立的法西斯专政,成为了新的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
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一)美国经济
繁荣(五六十年代)----危机(70年代)----调整(80年代)----新经济出现(90年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自我调节
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人才
4、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5、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政治要求
(二)欧洲的联合
1、欧洲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美国的扶助;发挥原有基础,内部走向联合。
2、欧盟成立1993年,欧盟成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欧盟的成立有利于成员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三)日本的崛起战后在美国的扶助下,日本调整经济政策,推行“科技立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形成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国际环境趋向稳定;各国交往频繁。
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3、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增加了金融风险。
4、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我们应该扩大对外开放,展开广泛的交流,加强立法建设,有效防范风险。
中国融入世界的事例: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APEC);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员。
中国上海取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同步训练】
()1、美国《政治周刊》评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所提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当代版。
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逐渐复苏B彻底根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C缓和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社会矛盾
D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成功范例
()2、在世界近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回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19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D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3、2008年以来,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断恶化;2009年4月,20国集团领导人召开伦敦峰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
在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方面,我们可以借鉴
A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B罗斯福实施的新政C杜鲁门推行的冷战政策()4、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5、今年是欧元正式启用10周年。
下列标志所代表的组织中,与欧元密切相关的是
A B C D
()6、为防止美国微软公司垄断软件行业,美国联邦政府启动了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调查。
这反映了
A微软公司垄断危害了公众利益B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联邦政府对微软公司垄断的不满D世界贸易的贸易互惠原则
()7、二战后,西欧各国的经济能够迅速恢复是由于①西欧各国加强了对殖民的控制②西欧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好③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④西欧国家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和联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A主要霸权国家衰落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9、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下列事件中最能表明这一点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行B北约组织的建立
C独联体的成立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10、改革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有过许多的改革和调整,轻重影响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发生在20世纪初的苏俄(联)、30年代的美国和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中所说苏、美、中三国的“改革和调整”各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国在改革与调整中取得成功的主要措施。
(3)自2008年9月以来爆发了一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也使世界又一次面临重要的改革与调整机遇。
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如何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有这样一段话: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
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
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
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体制方面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请你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
(3)据材料二,当时的美国政府“以工代赈”兴建大型公共工程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从长远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4)今天,面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力图消除或减轻危机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你认为我们材料一、二中可以借鉴哪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