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测配色
- 格式:ppt
- 大小:642.00 KB
- 文档页数:59
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的,硬件包括分光光度仪、电脑主机、存贮设备、输入、输出装置等;软件包括测色程序、基础数据输入及管理、预告处方、校正程序、色彩控制、档案维护等部分。
为了获得准确的测色配色效果,仪器的选择是很关键的,主要有分光光度计的选择、测配色软件和计算机主机的配置。
计算机主机是对分光光度计的测色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硬件基础。
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能满足测色配色软件及当前操作系统正常运行,有足够的存贮容量并应考虑配置必要的输入输出设备。
测色配色软件一般包括测色和配色软件,测色系统具备色差评价、染料强度(力份)计算,染料质量控制、白度计算、颜色深度计算、色牢度评级、和其他基本色度参数如反射率、K/S值、XYZ和Lab值等的测试;配色系统具有对库存染料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自动计算客户来样的染色配方,多个配方(可多至上百个)按色差、价格自动排列供选择,给出每个配方与标样的预报色差、同色异谱指数、价格等参数、理论配方的智能校正、自动计算修正配方或修色、混纺织物配色及配方修正、染料厂混料配色及配方修正等基本功能。
分光光度仪的结构和性能很重要,注意其测色性能,测色精度,长期重演性等,以防止配色误差。
一、实验名称:计算机测配色
二、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布样的测定,掌握计算机测色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核对测色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原理:在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观察者下测得不同布样的K/S曲线和
反射率曲线,在通过电脑程序化计算求得X、Y、Z值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
1.将四块布样分别放在不同的照明体下,观察并比较在不同光源下Lab
值的大小。
所用光源:D65、A、F11。
目测条件:光源与织物呈45°
角,目测视线与织物垂直
2.校正datacolor测色仪,选用最大孔径
3.对于每块布样进行多次检测,取其平均值。
4.整理相关数据。
五、实验数据:
1.目测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2.实验测得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由1和2可知,在标准照明体D65和F11下,目测试样3的亮度错误,在三种标准照明体下,目测试样3的偏黄蓝出现错误,这可能是试样3和标准样之间的差别很小导致的。
3.D65标准照明体下测得各织物的各项指标值
4.各织物的反射率曲线
5.各织物的K/S曲线。
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及其在皮革中的应用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处理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了皮革行业。
本文将对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在皮革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简介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又称为三刺激值法或三值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颜色进行准确测量和调试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亮度来确定颜色的准确数值,并以此来进行配色方案的设计和使用。
该方法具有精确度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在色彩搭配和配色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在皮革中的应用皮革作为高级皮革制品的原料,其质量和颜色对产品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的皮革配色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配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而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则能够通过测量和计算准确的颜色数值,提高配色的精确度和一致性。
1. 皮革颜色测量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首先需要对皮革的颜色进行测量。
通过专业的设备,可以精确地测量出皮革表面的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数值。
这些数值可以表示为RGB值,即红色通道、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的数值。
通过这些数值可以准确地描述出皮革的颜色信息。
2. 配色方案设计在测量了皮革的颜色数值后,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相应的配色方案。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皮革的RGB值与所需的配色方案进行比较和计算,从而得出最佳的配色方案。
通过调整不同通道的数值,可以实现颜色的变化和搭配,以满足不同需求。
3. 配色方案实施在设计完配色方案后,可以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皮革制品生产中。
传统的人工配色过程需要依靠经验和试错来达到最终的效果,而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则能够提供准确的数值,直接导入制造流程中,减少了时间和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1)精确度高:计算机三刺激值测配色法通过准确的数值测量和计算,可以实现精准的配色方案。
计算机配色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众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色彩科学。
计算机配色理论及算法的研究,正是这一交叉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相关的算法,以期在理论层面为色彩配色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首先将对计算机配色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定义、分类以及应用领域。
接着,将详细介绍配色理论中的核心要素,包括颜色空间、颜色感知、颜色匹配等,为后续的算法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现有的计算机配色算法,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这些算法包括但不限于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优化的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等。
文章还将关注计算机配色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如颜色重现性、颜色一致性等,并探讨如何通过算法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将展望计算机配色理论及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对配色领域可能带来的变革。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计算机配色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二、配色理论基础在计算机配色理论中,基础的理论框架构建在颜色科学、视觉感知和数学模型的交叉点上。
理解这些基础概念对于开发有效的配色算法至关重要。
颜色空间与颜色模型:颜色是光的视觉表现,不同的颜色可以由光的波长和强度来决定。
在计算机科学中,颜色通常以数字的形式表示,这需要借助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
常见的颜色模型包括RGB(红绿蓝)、CMYK(青洋红黄黑)、HSV(色相饱和度亮度)等。
每种颜色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可以大大简化配色过程。
颜色混色与叠加:在实际配色中,颜色混合和叠加是常见的操作。
混色理论描述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这通常涉及到alpha混合、颜色插值等概念。
颜色感知与心理: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的照度、观察者的视觉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