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衡态热力学经典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31 MB
- 文档页数:49
热力学系统中的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规律。
在热力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状态,即平衡态和非平衡态。
这两种状态在热力学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我们理解系统的行为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各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能量均衡分布,在各个微观粒子之间达到了稳定的统计平衡。
平衡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热平衡态、力学平衡态和相平衡态。
热平衡态是指系统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没有热量的净流动,温度是均匀的;力学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没有宏观的运动、变形或摩擦等现象;相平衡态则是指系统经历相变后,不再发生相变。
平衡态的性质可以由热力学定律进行描述,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相比之下,非平衡态则是指系统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系统内各种宏观性质随时间变化,未能达到稳定的统计平衡。
非平衡态的特点是存在不断的能量输入和输出,系统的物理性质以及态分布不断变化。
一个典型的非平衡态的例子是热传导过程。
当我们把一个热杯放在室温下,温度会逐渐降低,直到与室温相等。
这个过程中,热杯的温度不断变化,系统处于非平衡态。
非平衡态在热力学中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实际的自然和工程现象都是处于非平衡态。
非平衡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现象。
例如,非平衡态可以用来解释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中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此外,非平衡态还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效率有关,对于能源利用和节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将非平衡态转化为平衡态,以满足特定的要求。
这就需要进行能量调控和调节,例如通过控制温度、压力、湿度等条件来达到平衡态。
这一过程需要结合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统计物理等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实现能量的最优利用。
总之,平衡态和非平衡态是热力学系统中的两种重要状态,对于我们理解系统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平衡态是系统能量均衡分布的状态,而非平衡态则是系统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热力学分析热力学是研究能量传递和转化规律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分析系统的热力学性质,揭示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平衡态和非平衡态是热力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平衡态和非平衡态进行热力学分析。
一、平衡态的特征与热力学分析平衡态是指系统的各项热力学性质保持稳定,不发生宏观的变化。
在平衡态下,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达到均衡,系统呈现出热力学性质的稳定态。
平衡态的特征包括熵最大和自由能最小。
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平衡态下系统的熵是最大的;自由能是描述系统可用能量的物理量,平衡态下系统的自由能是最小的。
对于平衡态的热力学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热力学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状态。
其中,熵和自由能是两个重要的热力学函数。
熵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一个系统过程的方向性,即系统趋于平衡态的方向;自由能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一个系统过程的可逆性,即系统接近平衡态的途径。
二、非平衡态的特征与热力学分析非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各项热力学性质发生宏观的变化。
在非平衡态下,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呈现非均衡状态,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非平衡态的特征包括熵的增大和自由能的增加。
熵的增大表示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自由能的增加表示系统可用能量的减少。
对于非平衡态的热力学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热力学过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热力学过程是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的路径。
对于非平衡态系统,其热力学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即系统在过程中无法回到原始平衡态。
非平衡态系统的热力学分析需要考虑能量的流动和耗散,涉及到热传导、传质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三、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与应用平衡态和非平衡态是热力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自然界和应用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间的转化是自然界中许多现象的本质。
在自然界中,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都涉及到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间的转化。
例如,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稳定;温度和压强达到平衡时,系统不再发生宏观的变化。
热力学中的非平衡态的热传递分析热力学是一门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规律的学科,涉及到热的传递。
热传递是指能量由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的过程。
在热力学中,我们通常将热传递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两种情况。
一、平衡态的热传递平衡态的热传递指的是热平衡状态下的能量传递过程。
在平衡态下,热传递的速率由热传导定律给出:q = k · A · ΔT / Δx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物质传递的热量,k表示热导率,A表示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Δx表示传热距离。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平衡态下,热传递的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与传热距离成反比。
二、非平衡态的热传递非平衡态的热传递指的是系统不处于热平衡状态下的能量传递过程。
在非平衡态下,热传递的速率不再由热传导定律给出,而是由非平衡态的热力学过程决定。
非平衡态的热传递通常涉及到非平衡态的热力学参数,比如温度梯度、流体速度等。
在非平衡态下,热传递可以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等方式进行。
1.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通过流体的运动而实现的能量传递。
在非平衡态下,热传递可以通过对流实现。
对流传热通常通过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和流体的流动来实现。
在对流传热中,我们通常使用对流传热公式来描述热传递速率:q = h · A · ΔT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积的热量,h表示对流传热系数,ΔT表示温度差。
对流传热系数是一个描述热传递速率的参数,它与流体的性质、流体的速度和传热面积等有关。
2. 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指通过电磁波的辐射而实现的能量传递。
在非平衡态下,热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实现。
辐射传热通常通过辐射传热公式来描述热传递速率:q = ε · A · σ · (T1^4 - T2^4)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积的热量,ε表示辐射率,A表示传热面积,σ表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T1和T2表示温度。
辐射率是一个描述物体辐射能力的参数,它与物体的性质和表面特性有关。
非平衡态热力学部分- -复习要点平衡态热力学(经典热力学)是以研究平衡状态和可逆过程为基本内容的,它将过程进展时间扩展到无穷。
同时,将物理空间限制在一个可视为平衡态的区域。
平衡态热力学早巳有成熟的理沦,它对物理、化学和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产生过并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限于描述处于平衡态和经受可逆过程的体系,因此它主要适用于研究孤立体系或封闭体系。
这种严格的假定和前提限制了平衡态热力学可应用的范围。
因为一切实际过程都是偏离这种假定的,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偏离将大到使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对之无能为力。
实际工艺生产和工作中所面对的体系通常都是存在不可逆过程的。
严格的平衡态和可逆过程往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经典热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平衡态,面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非平衡态,它显得有些不足,所以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平衡热力学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非平衡热力学则可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平衡热力学认为:在低压下不可能实现由石墨到金刚石的转变。
平衡热力学认为:在低压下不可能实现由石墨到金刚石的转变。
低压条件下石墨是稳定相,而金刚石是亚稳相;平衡的低压条件下实现由石墨到金刚石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这一结论只适用于平衡条件或趋于平衡的条件。
△G g→d=△H g→d-T△S g→d=2901J.mol以往曾经把经典热力学这一结论说成是热力学的结论,从而阻碍了低压人造金刚石工作的正常发展长达十多年之久。
非平衡热力学: 在非平衡的低压条件下,由石墨转变生成金刚石是完全可能的。
激活低压气相制备金刚石法:热丝法(HFCVD)、微波等离子体法(MPCVD)、射频等离子体CVD法(RFCVD)、化学气相传输法、激光诱导CVD法等重要特点: 在金刚石薄膜的制备过程中必须有外界能量的不断激励以激活反应源物质。
在激活低压封闭体系中从石墨热丝法激活低压金刚石气相生长低气压法制造金刚石是应用化学反应耦合改变化学反应方向的成功实例。
根据热力学计算,如果不用催化剂,在15GPa的压力和3000K以上的温度,石墨才能转变为金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