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余角与补角
- 格式:doc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7
《余角和补角》知识解析课标要求:1. 理解余角、补角、互余、互补等概念,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
理解余角(补角)与互余(互补)的区别和联系,会求已知角的余角或补角.2.理解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会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求有关角的度数.3.理解互余(及互补)两角的等式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知识结构:内容解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余角、补角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方位角. 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在后面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时即将用到,并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一种依据和方法.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简单说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题作准备.方位角的知识学生在小学就有所了解,但根据题意画出方位角以及运用方位角的知识确定点的位置是学生不熟悉的.方位角的知识在“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等知识奠定基础.教学重点:1. 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会求已知角的余角或补角.2. 理解余角(补角)的性质,会用性质及建立方程的思想方法求有关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1.理解余角(补角)的性质,会用性质及建立方程的思想方法求有关角的度数.2. 理解互余(及互补)两角的等式表示方法.教法导引: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应加强学生的数学活动,如果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规律,那将是课堂教学中最理想的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索,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体现在操作讨论,探索发现,归纳结论。
另外针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明晰”的教学思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共同发展.在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采用直观导入的方法,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并初步学会应用.并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数学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围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置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6.3 角6.3.3 余角和补角教学内容 6.3.3 余角和补角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1. 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余角、补角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2.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能用方位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运用余角、补角和方位角的相关知识解题.教学准备课件、纸片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一、复习导入如图,∠1 +∠2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关于角的运算的知识,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预测学生能够答出∠1 +∠2 =∠AOB.教师追问:当∠AOB = 90°时,∠3 +∠4 等于多少度?当∠AOB= 180°时,∠3 +∠4 等于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并引导出今日所学的知识.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余角定义总结: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师生活动: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朗读知识.教师强调:余角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可以说∠3与∠4互余;∠3 是∠4 的余角;∠4 是∠3 的余角.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教师讲解知识,保证知识的有效传达,让学生心中有数.讨论1:此时∠3 与∠4 还互余吗?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得出结果:∠3与∠4依然互余,并且共同总结: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讨论2:钝角有余角吗?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原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得出结果:钝角没有余角.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只有锐角有余角.几何语言: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得出结果:钝角没有余角,并且共同总结出结论:只有锐角有余角.知识点二:补角探究1:你能猜猜∠1 与∠2 的数量关系吗?师生活动:通过PPT动画的展示,预测学生可以答出∠1和∠2的和为180°.教师以此引出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补角和余角进行类比帮助记忆.几何语言: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互余是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计算或者画图等方法验证,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设计意图: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为后期几何题目的解答规范做铺垫,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展示再次让学生明白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用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补角的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类比余角的几何语言,思考补角的定义在题目中应该如何书写运用.学生代表上台板书,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指导,共同得到规范的关于补角的几何语言.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①∠1 +∠2 +∠3 = 90°,则∠1、∠2、∠3互余;②∠1 = 20°,∠2 = 100°,∠3 = 180°,则∠1、∠2、∠3 互补;③∠1 +∠2 = 90°,则∠1是余角;∠3 +∠4 = 180°,则∠3是∠4的补角;④如图,∠A不是∠B的余角;⑤如图,∠C是∠A的补角.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依据,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比一比:看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让先全部算完的小组举手示意,予以适当的表扬奖励.再由小组代表发言,最终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对这些同学予以表扬,并奖励举手最多的小组.知识点三:余角与补角的性质探究2:∠1 与∠2,∠3 都互为补角,∠2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板书:因为∠1 与∠2,∠3 都互为补角,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的方式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中初步形成方程思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题目学会补角的性质,脱离图片,让学生体会性质的普遍适用性,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所以∠2 = 180°-∠1,∠3 = 180°-∠1.所以∠2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探究3:类比探究2,∠1 与∠2,∠3 都互为余角,∠2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类比补角的性质完成题目,学生先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板书(预测如下):因为∠1 与∠2,∠3 都互为余角,所以∠2 = 90°-∠1,∠3 = 90°-∠1所以∠2 =∠3.教师及其余同学给出适当评价与鼓励,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余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例题精析:例1 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整理完成板书(如下),并适时提问学生两步转换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练一练:1. 已知∠1与∠2互余,∠2与∠3互补,∠1 = 65°,则∠3 =.2. 一个角是它的余角的1.5倍,则这个角的补角是.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分析思路并整理板书(如下),并得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余角的意义,再次练习几何语言的书写,以及这类题目的思考方式.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几何语言的书写,并明确每一步的理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规范意识.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做到数形结合融汇贯通.三、当堂练习到结果.三、当堂练习1. 如果∠AOB +∠BOC = 90°,∠BOC +∠COD = 90°,那么∠AOB与∠COD的关系是() A. 互余 B. 互补 C. 相等 D. 不能确定2. 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OA的方向是北偏东30°B. OB的方向是北偏西20°C. OC的方向是西南方向D. OD的方向是南偏东5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方位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余角和补角一、余角→和为90°二、补角→和为180°三、余角与补角的性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表格.1.培养抽象意识和空间观念。
余角和补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理解互余与互补的角的性质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几何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先观察如图,∠1+∠2与Rt∠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A1 2O B再观察如图,∠α+∠β与∠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βαA O B(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二)设问质疑,探究尝试教师用多媒体演示∠1+∠2与Rt∠AOB重合,再移动一角,问∠1+∠2与Rt∠AOB相等吗?同样∠α+∠β与∠AOB重合,再移动一角,问∠α+∠β与∠AOB相等吗?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看到有时两个角的和是90°,有时两个角的和是180°,也就是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直角,或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平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出两个新的概念:1、互为余角定义: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90°,所以∠1与∠2互余.反之,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2、互为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180°,所以∠1与∠2互补.反之,因为∠1与∠2互补,所以∠1+∠2=180°.(三)归纳总结,概括知识1、试举出互余、互补角的例子.2、30°与60°是互余的两角,能说30°是余角吗?(要特别向学生指出:互余与互补角是研究两个角的关系,单独一个角不能说是余角或补角,就像称呼两兄弟一样,而且不会随位置的改变)3、若一个角为35°35′35″,写出它的余角和补角.解:35°35′35″的余角为90°-35°35′35″=54°24′25″.(在计算过程中将90°写为89°59′60″,再与35°35′35″相减较为方便)35°35′35″的补角为180°-35°35′35″=144°24′25″.(在计算过程中将180°写为179°59′60″,再与35°35′35″相减较为方便,也可以将35°35′35″的余角再加上90°就是35°35′35″的补角.)4、如图,点O为直线AB上一点,∠AOC = Rt∠,OD是∠BOC内的一条射线。
图中有哪些角互补?有哪些角互余?说明你的理由。
C DA O B师生共同总结出:同角的余角相等.同理可推出:同角的补角相等再问: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和补角有什么关系?由此得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注意:学生往往对“同角”、“等角”的认识不太清楚,在“同角”的情况时说“等角”,在“等角”的情况时说“同角”,因此要对学生强调指出:“等角是相等的角”,而“同角是同一个角”.另外,这个性质在目前的应用还不太多,但今后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四)精讲细练,巩固提高例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为x°,则它的余角为(90-x)°,它的补角为(180-x)°.由题意,得 180 – x = 4( 90 – x ) ,解方程,得x= 60º答:这个角的度数为60°.例2、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差为15°,求:(1)较大角的补角的度数;(2)较小角的补角与较大角的补角的差.解:(1)设较大的角为x,则较小角为x-15,根据题意有:x+(x-15)=90°解得x=52.5°∴180°-x=127.5°(2)仍为15°例3、一个角的补角加上80°的余角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5倍。
求这个角的补角的度数。
分析:本题要认真审题,弄清各角数量间的关系,本题运用方程的思想,往往事半功倍。
解:设这个角为x0,则这个角的余角为90°-x0,补角为180°-x0。
根据题意有-︒=-︒x-+︒180x90))(580(90)180(:度解得x6565=︒=115︒-︒答:这个角的补角为115°.(五)发散思维,解决问题1.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差是多少度。
2.一个角是它的补角的一半,求这个角的余角。
3.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5倍,求这个角的度数.4.已知两角之比为7:3,它们的差为72°,求这两个角的度数.它们互补吗 ?5.甲、乙、丙三人同时从同一地点O出发,甲沿北偏东30°方向走了4千米到达A地,乙沿南偏西30°方向走了3千米到达B地,丙沿南偏东60°方向走了3千米到达C地. 取1cm 表示1千米,在纸上描出A、B、C三地的点.答案:1.90 °2.30°3.67.5°4.设其中一个角为7x,另一个角为3x7x-3x=72°解得:x=18°∴7x=126°,3x=54°∴两角互补5.(如下图)(六)总结串联,纳入系统1、这例题是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关键是正确设出未知数,正确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在设未知数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只一种设法.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若一个角为x时,它的余角为90-x,它的补角为180-x.3、在设未知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写单位,但在列方程时,可以不带单位.(七)布置作业,落实目标P139T6 T10四、教学检测(一)请你选一选。
1.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也互为补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
A.90°B.75°C.45°D.15°2.若∠1与∠2互补,∠1与∠3互余,则错误的是( )A.∠2>∠1B.∠2>∠3C.0°<∠1<90°D.∠1>∠33.如下图,∠DOB为平角,∠AOC为直角,∠AOD=20°,则∠AOD的余角的补角是( )A.20°B.70°C.110°D.160°4.若∠α+∠β=90°,∠β与∠γ互为余角,则∠α与∠γ的关系是( )。
A.互余B.互补C.相等D.不确定5.如下图所示,O是直线AB上一点,∠BOC是直角,则∠COD的余角是( )。
A.∠BOCB.∠BODC.∠AOCD.∠AOD6.互为补角的两个角( )。
A.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或两个都是直角。
B.都是钝角。
C.都是锐角。
D.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是钝角。
(二)请你填一填。
1.互余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是2∶7,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和 .2.已知∠α的余角是36°28′,那么∠α= 。
3.4点整时钟上的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是°。
4. 度角的余角比它的七分之二大9°.5.一个角的余角和它的补角之比是2∶5,则这个角是6.48°16′的补角是,72°39′16″的余角是。
7.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则这个角是 。
8.一个角比它的余角大15°,这角是 。
9.一个角等于它的补角的4倍,这个角的补角是 °.10.已知∠α的余角等于∠α的补角的41,则∠α= °。
(三)请你来思考。
1、某火车站的钟楼上装有一电子报时钟,在钟面的边界上,每一分钟的刻度都装有一只小彩灯,晚上九点三十五分二十秒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之内装有多少只小彩灯?2、如图,图1中有几个角,图2中有几个角,图3中有几个角,则n 条射线可构成几个角?图1 图2 图3答案:(一)请你选一选。
1.C2. D3. C 4.C 5.D 6.A(二)请你填一填。
1.20° 70°2.53°32′3.1204.63°5.30°6.131 °44′,17°20′44″7.45°8.52.5°9.36°10.60°(三)请你来思考。
1、122、3;6;10; 2)1( n n五、数学史话3根指挥棒和12个直角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获得了蒸汽机专利后,从一个大学实验员一跃为波士顿──瓦特公司的老板,还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引起了许多旧贵族的不满。
据说,在一次皇家音乐会上,有个贵族故意嘲讽地对瓦特说:“乐队指挥手里拿的东西在物理学家眼里仅仅是根棒子而已。
”瓦特回答道:“是的,那的确是根棒子但是我可以用这样3根棒子组成12个直角,而你却不能做到。
”那个贵族不服气地用3根指挥棒在桌上摆来摆去,可始终无法摆出12个直角。
你能拼出12个直角吗?你自己先试试看。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如果把图1中最下面的一根指挥棒向左平移,就摆成了6个直角(见图2)。
如果把图2中最下面的指挥棒往上平移,就可以摆出8个直角(见图3)。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桌面无论怎样摆法,直角数都不会超过8个。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桌面上,无法用3根指挥棒拼出12个直角。
图1图2 图3但是,瓦特并没有说“我能在桌面上拼出12个直角”!因此,我们应该离开桌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重新来考虑一下:如果把2根指挥棒十字交叉地放在桌面上,另一根指挥棒的一端摆在前2根指挥棒的交叉处并使这根棒与桌面垂直(如图4),这时拼出的直角也是8个。
如果把摆在桌面上的两根指挥棒离开桌面,紧挨着与桌面垂直的小棒向上方平移(如图5)。
那么,这时我们会发现,12个直角出现了。
图4 图5好了,现在问你另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以3根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那么,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