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龙源期刊网
语篇衔接和连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梁树来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7年第08期
【摘 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科学地引导学生综合理解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找出文章的表现主题及主体框架等十分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显著地提升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效率,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素养。文章概述了英语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的内涵,指出了英语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73-02
英语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英语写作所需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所以许多英语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显著提升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语篇衔接与语篇连贯的内涵
1. 语篇衔接
衔接是实现英语语篇连贯的重要方法。在英语语篇中,各个单词一般是最小单位的信息载体,众多单词组成句子,多个句子有序衔接起来,才组成英语语篇。衔接从本质上讲反映了不同句子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也就是说,如果英语语篇中的一个句子或数个句子对英语语篇中另外一些句子的理解表述起关键作用,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些语句之间存在着衔接关系。通常英语语篇的衔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语法衔接,这类衔接方法主要包括照应、连接、替代、省略等;另一种衔接方法则是词汇衔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语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方法。这种衔接不单指相邻两个句子彼此之间的语义联系,还包括在同一语篇的上下文中,距离较远的句子产生的语义上的关联。
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作者:吴倩倩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第10期
摘 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特征。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实体层面(substance),而且它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而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形体层面(form),并且它是一个语义概念,是将一个个词语、小句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的一种逻辑机制。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语篇。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
受两种不同的语言观引导,语言学一直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一是把语言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认为语法是逻辑的一部分,因而语言分析的单位从未超过句子;其二是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描写,认为语言作为系统的系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而语言分析的单位是语篇。语篇分析是朝着第二个方向发展的。尽管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语篇是语言使用的单位。因此,语篇分析的对象不能是单个句子。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用来表示语篇的经验和人际方面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
1.衔接
1.1衔接的定义
韩礼德在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形成了完整的衔接理论体系。在此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即语篇中句与句或句子不同部分之间的词法或句法关系。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概念,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1.2衔接手段
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关系。句子或从句之间的表层连接就称为衔接手段。韩礼德和哈桑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指一些词的意义必须由其他词或上下文的其他成分来确定,而这些词义对于接收者和被接受者来说都是十分清楚明了的;替代,指代替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既为了避免重复,也为了连接上下文;省略,指去掉从上下文看来语义已十分清楚,不必重复的部分,使行文更加简练;其次还有连接和词汇两种手段。 1.3衔接的本质
1072012年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职教育
收稿日期:2012-08-10作者简介
:何蔚涵(1984-),女,福建泉州人,助教,从事英语语法和写作方向研究。一、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英语在
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英语写作能够反
映学习者全面应用英语的能力,体现学习者的真实水平,是语
言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目标是培养学
生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在写作方面,其实是一种控
制思维的写作,在指定范围内,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所学的综
合知识,包括拼写能力、词汇能力、语法能力、语用能力、语
篇能力等写出流畅、完整、连贯的短文。而实际情况,高职学
生英语写作水平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二、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现状
1.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一
些问题: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用汉语思维去表达英
语,内容空洞,语法错误,缺乏衔接性和连贯性等问题。笔者
通过对本校高职学生历年英语考试试卷写作部分进行分析,发
现学生词汇量贫乏,不能正确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些基础
较好的学生,虽然能基本表达出意思,但仍然不能正确运用语
篇知识,很少有学生能自如运用各种衔接词语、过渡语、关联
词语,所以写出的短文不连贯不通畅。
2.学生写作中的语篇衔接技巧运用现状
“语篇连贯,能基本掌握写作技巧,是教学大纲对非英语
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高职学生是否能掌握基本写作技
巧,是否做到语篇连贯,如能否灵活使用各种衔接词、逻辑
词,能否运用替代、省略等写作技巧,笔者根据这些问题对本
校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学生对这些技巧没
有很好掌握,在选词方面,不能把词汇变换自如的运用,如学
生常用就是“and”,不会使用“as well as”,使用“too”,不会
使用“as well”,当涉及到替代词的时候,常用的是it、this、
that和some、one(s)、other等词,而对于一些表示各种关系的衔
丹牡
·87·“语篇”(text)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描述不同。
本文采用Halliday和Quirk的观点研究语篇分析中的
衔接与连接,主要通过所指、预设、含义和推测四个
方面进行论述。同时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句子通过
对语境的假想和理解也可以确定话语之间的衔接与连
贯,因此语境即“上下文”对话语分析起到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
“语篇”(text)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描述不
同。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
头语言;Leech用“话语”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Coulthard则用语篇指书面语,用话语指口头语言。很
多语言学家将语篇与话语区分开来,用语篇指书面语
言,话语指口头语言。本文采用Halliday和Quirk的
观点用语篇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并分析语篇中的
衔接与连贯。一、衔接与连贯
(一)所指(Reference)
所指就是说话者通过合适的方式所意指的事物,
通过所指的行为来研究所指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
语法(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如复现、同
现关系)使用的表层结构。语篇中衔接体现在结构上,
是有形的。如:
A:My uncle's coming home from Canada on Sunday.
B:How long has he been away?
A:Oh,no,they lived in Canada eh…he was married to
my mother's sister;
well,she's been dead for a number of years now…
从例子中可以得出,my uncle和he指同一个人;
而my mother's sister和she指一个人。“就近”原则
(principle of local interpretation's)使得听者根据语境
理解句子。
(二)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指说话者用来假设会话参与者共有的知识。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预设是由假设来定义的,这
考试周刊2012@g63 ̄
语篇衔接手段在汉译英中的作用
胡先兰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衔接是语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语篇翻译
的研究不断深入.衔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于文化间的差
异,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有同有异。本文从系统功能语
法的视角出发,分析衔接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衔接汉译英作用
1.引言 在交际中.人们总是以语篇作为交际单位,衔接手段是构
成语篇的重要方式之一.语篇的连贯性要通过衔接手段把各
个成分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随着篇章语言学的逐步发展,
翻译学界开始逐步把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理论
的研究。以韩礼德为首的功能派认为,翻译一般是寻求原文和
译文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上的对等,单位应该建
立在语篇上,并且寻求语篇意义的对等。语篇翻译需要强调的
是,一个译者万万不可忽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由于文化间的
差异,英语语篇衔接注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汉英衔接手
段的差异构成语篇翻译中的难点。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拟从
大量实例对比出发.分析衔接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2.语篇衔接概念
2.1关于语篇衔接的定义
1962年,英国语言学家M_A.K.Halliday首次提出“衔接”的
概念,1976年他与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促进了衔接理论的广泛应用。他们认为,衔接是一种
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
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
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他们也明确了衔接的范围:“衔接
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
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够找到;但它的 位置完全不是由语法结构来确定的。”
2.2语篇衔接的实现途径
具体到语篇衔接实现的途径上,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
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中将衔接分为五类:指示(refer—
龙源期刊网
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作者:孙晓芸
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
[摘要]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翻译过程是译者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进行文本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文本加工的具体方式,以此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途径。
[关键词]翻译过程;语篇衔接;语篇连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61-03
一、 引言
翻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建构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语篇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这种研究方法还仅仅局限于对原文和译文的文本研究,研究者只能靠分析文本来推断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判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达到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而心理语言学的介入无疑又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外学者通过采用心理学中有声思维的方法开始致力于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加工过程。那么,将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方法与有声思维相结合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本加工过程,可以更为客观地反映译者在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中的思维过程,并为译者在翻译的文本加工过程中如何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的关系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源于康德(Kant) 的哲学理论。20世纪初,图式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列特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 straight reproduction) ,而是具有解释性(constructive)。这一解龙源期刊网
外语学刊(
黑龙
江大学学报)1996
年第1
期(
总
第83期)
英
语语篇分析中的“
衔接”
与“
连贯”
孙
晓乐
“
衔接”
与“
连贯”
是英语语篇分析理
论的主
要内容本文根据英国
语言学
家MA
K
Halida
y
和RH
asa
n
的观点并参照
其它
有关论述就语篇分析中的“
衔接”
与“
连贯”的
实现
手
段特点及相互关系
分述如下
1
“
衔接”
和
它的
实现手段
英语中任何连贯
的语
篇都是由相互
间存在
某种语义
关系
的句子构成的句子间
语义上
的联系
是语篇连贯性的一
个重
要因
素这种语义
关系
必须通过一
定的语句衔接手
段来实现
英国
著名语言学家H
alliday
在与夫人H
asan
合著的CohesioninEnslish
一
书中系
统地
把英
语句子的衔接手段分成五
大类:
照应(
referene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
lli
psi
s)
连
接词
语
(
。onjun。ti
on)
及
词义衔
接(lexi
eale
比esi
on)
一
般说来前四
种通常被归
纳为语法衔
接
(gra
mm
atical
。。he
sion
)
因
此简单地说衔接的实现
手段主要为
语法衔接与语义
衔接二大
类
照
应替
代省
略是语法衔
接手段的主
要组
成部分;
复现(reiteration)和同
现(co
nocation
)
通
常
被认为是词汇
衔接的主要内
容
11
语法
衔接(G
rammarti
ealCohesion)
l)
照应(Re
fe
re
nce
)
照
应是
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项它
们本身不
能作语义
理解而只
能通过照应
别的词项
来
说明
信息Halliday
和Hasa
n
将
英语中的照应
分为人
称照应(
讲rsonalre
fere
nee)
指示照应
(
dem
onstrati
ve
:e
fe
re
nee
)
和
比
较照应(eom
parativereferenee
)
这种划
分主
要是
根据照应
中不
同词项而
分的而通常情况下照
应词项还
可称为
外照
应(
ex叩hori
c)
或内照应(endoP
hori
“)
若照
应词项
是内照
应它或是下(
后)
照应(anap
hori
c)
或
是上(
前)
照
应(
cata
Phor
ic)
且看下
述
例句:
a)Oneday
2009午第24期 总第169期 囊缇三谚 THE SILK R0AD 文学与语言I
翻译过程巾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孙晓芸
(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
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翻译过程是译者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进行文本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
程巾,译者必须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义本加工的具体方式,以此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途径。
[关键词]翻译过程;语篇衔接;语篇连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l15(2009)24—0061—03
一、引言
翻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吸收其他相关
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建构自己学科
的研究方法。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
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
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
新视域。语篇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
角,但这种研究方法还仅仅局限于对原文和泽文的
文本研究,研究者只能靠分析文本来推断译者使用
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判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
否达到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而心理语言学的介入
无疑又为番利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外学者通
过采用心理学巾有声思维的方法开始致力于探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加工过程。那么,将语篇
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方法与有声思维相结合来研究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本加工过程,可以更为客观地
反映译者在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巾的思维过程,并
为译者在翻译的文本加 过程中如何达到语篇衔
接和连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的关系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源于康德fKant)的哲学
2012年05月 第l8卷第3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May.2012 Vo1.18 No.3 —ournal—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语篇中的连贯与衔接在汉译英中的体现 以儿童文学《迷城》的英译为例 富亦涛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00)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重要概念。本文以Halliay和Hasan在《英语中4 ̄4t-}(Cohesion in En ish)中讨论的衔接关系为理论基础,试图对笔者曾尝试翻译的儿童文学《迷城》中的语篇连贯与衔接手 段做简要分析,指出体现原文衔接方面的得与失,希望在今后的汉译英实践中提高语篇连贯及衔接手段方面 的敏感度。 [关键词]衔接;连贯;《迷城》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149(2012)03—0056—02 衔接与连贯是英语语篇分析中两个重要内容。Halliday 和Hasan在书中以语言的功能为依据对实现衔接的手段、种 类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所处地位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 们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也就是谋篇机制 (texture)。这种谋篇机制由一个个衔接纽带(cohesive ties)组 成。衔接纽带形成衔接机制,他们提出的5中衔接手段分别 为:指代/N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 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1exical cohesion)。 本文以Hdliday和Hasan所提出的这几个衔接关系为观 测点,对笔者尝试翻译的儿童文学《迷城》中的一章进行语篇 层面的译文分析。 一、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5类衔接关系 (一)指代/照应。指代或称照应,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 词汇。它们本身不能解释自己,而必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 它们所指的对象中寻求其解释。就其指代对象分为“内部指 代”(endophoric reference)——需在语篇内部去解释;“外部指 代”——需到情景中去解释。内部指代又分为:“回指” (anaphoric reference)——可在上文中得到解释;“下指”(cat— aphoric reference)——可在下文中得到解释。指代就其意义 分为:人称指代、指示指代和比较指代。 (二)替代。替代是指用一个词项去代替另一个或另几 个词项,是词项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替代与指代的不同在 于,指代是语义层面上的关系,而替代是词汇语法层面上的 关系。指代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在语篇中找到其指 代对象(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与语境之间的照应关系),而替代 的存在就意味着文中便能找到所替代的对象。H ̄liday和 Hasan把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 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56 ・ (三)省略。省略是指把语篇中某个或某些个成分省去 不提。当省略出现时必须要到上下文中去找被省略的成分, 因此使语篇更加紧凑成为了联系句间的连接手段。省略事 实上也是一种替代,即“零位替代”。省略亦可分为名词性省 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 略(clausal ellipsis)。 (四)逻辑衔接。逻辑衔接是通过表示句子问一定的逻 辑关系的连接词来实现的。这些连接词表明句子之间的逻 辑关系,表示一个观点如何从一方面表达到另一方面的,从 而为读者指明了句子语义发展的方向和线索。Halliday和 Hasan将连接词按照表达关系分为四类:增: ̄b(additive)、转折 (adversative)、原因(causa1),以及时间(tempora1)。 (五)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通过词义的选择而建立起 的语篇的语义联系。词汇衔接被Halliday和Hasan归纳为两 类:复现( teration)——通过重复、近义词、上义词或总括词 的复现来实现衔接;词汇搭配(collocation),也被一些学者称 为词语同现,即通常出现在同一个语义场的项目同现的现 象。 二、《迷城》英译中的语篇衔接情况 了解了实现语篇连贯的几种衔接手段及其意义后,笔者 以儿童文学《迷城》第九章末尾及第十章作为语料,对译文中 所使用的衔接手段做一简要分析,探讨译文在语篇层面,实 现原文中的衔接关系时的得与失。下面做实例分析。 (一)元朗回到三星堆宫殿里,惊魂甫定,就听到门口卫 士报告:“郁垒将军到!’’‘‘‘决请他进来!”元朗眼睛一亮。—— Hardly had Longreat got back to the palace and had time to re— comtx ̄se himself when he heard the guard reported,“General Yal
龙源期刊网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作者:邓 莉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3期
摘 要: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部分语言学界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观点,以及举例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在英汉翻译过程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衔接与连贯,在保持原文语篇风格的同时,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
关键词: 英汉翻译 语篇 衔接 连贯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的对象是原文语篇,翻译的最终产品是译文的语篇。那么何谓语篇?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它可以是独白、对话(dialogue),也可以是众人交谈(multiperson interchange);也可以是文字标志(如交通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长者洋洋万言以上(黄国文,1998:7)。德·波格然德(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于1976年在其《篇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stics)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七个标准:(1)衔接,(2)连贯,(3)意图性,(4)可接受性,(5)信息性,(6)情景性,(7)篇际性。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在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与连贯是否处理得当制约着翻译的成败。本文将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发展,以及它们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
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和Hasan(1976)对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1)指称,(2)替代,(3)省略,(4)连接,(5)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1985年在《语言·语境·语篇》一书中又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他们(Halliday & Hasan)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衔接理论(朱永生,1985:36)。在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原文的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有时在一文中也可以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达到和源语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浅谈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作者:刘诗思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8期
摘 要:以往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多专注于结合文体特色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抑或专注于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的研究,而忽视语篇隐喻及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现从语篇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着手,立足于语义整体,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为例,从语篇功能本身出发对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进行研究,试图为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语篇隐喻;语篇功能;衔接;连贯;语义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07-02
引言
纵观隐喻研究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隐喻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被人们关注。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西方学者逐渐认识到,仅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是极其狭隘的。随后,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了书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改变了人们对隐喻的看法。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研究了隐喻与思维和生活的关系。同时,Lakoff和Johnson早在1980年便已经探讨了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功能。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也多专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最初涉及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仅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近年来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1)依然专注于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如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语篇等,多将隐喻的功能与不同语篇的文体特色结合讨论,如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多起到游说民众、唤起普通民众情感共鸣的作用;2)多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结合讨论,且多讨论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及人际语法隐喻;3)针对概念语法隐喻中名词化隐喻语篇功能的讨论尤其之多,且多单从名词化隐喻语篇衔接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
2010年5月号上旬刊 文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邓 莉
(汀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江苏南京21 1 168)
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最重要的方
面。本文简要介绍了部分语言学界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
的观点.以及举例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
体现.最后提出在英汉翻译过程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衔接
与连贯。在保持原文语篇风格的同时,尽可能地使译文流
畅、自然。
关键词:英汉翻译语篇衔接连贯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的对象是原文语篇,翻译的最终产
品是译文的语篇。那么何谓语篇?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
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一个特定的语境巾具
有交际功能。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它可以是独
自、对话(dialogue),也可以是众人交谈(muhiperson inter—
change);也可以是文字标志(如交通标志),也可以是诗
歌、小说。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
成篇,长者洋洋万言以上(黄国文,1998:7)。德・波格然德
(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ier)于1976年在其《篇
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to TeXtLingustics)一书中详
细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七个标准:(1)衔接,(2)连贯,(3)
意图性,(4)可接受性,(5)信息性,(6)情景性,(7)篇际性。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在英汉翻译中.语篇
衔接与连贯是否处理得当制约着翻译的成败。本文将从语
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发展,以及它们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 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
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和Hasan(1976)对英语语
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
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作了较
龙源期刊网
大学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错误分析
作者:须文瑜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1期
摘 要: 本文回顾和论述了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理论及其重要性,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错误及其原因,并给出了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衔接和连贯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语篇衔接和连贯 错误分析 措施
1.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理论及重要性
韩礼德和哈桑(1976)指出语篇“在语言学中指一个任何长度的、语义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语篇的生成依赖于语言成分的连续性,而语言成分之间又具有互相解释的功能。语言成分的连续性是语篇中通过某一手段把结构和意义上能相互解释的成分构成一体的连续网络。这种手段即为衔接手段,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及词汇衔接”。胡壮麟(2003)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韩礼德和哈桑(1976)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衔接是文章内不同句子间或句子内不同成分间的表层语法、词汇接应关系,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篇表层结构上的衔接是依靠语法(动词的时、体变化、照应关系、替代、省略和排比结构)、词汇(词语之间的复现关系、同现关系和逻辑关联词)和语音形式体现的”。连贯是语篇的语义特征,衔接为语篇的连贯提供了基础。衔接手段有效增加了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流畅性。Nunan(1993)指出“衔接是指语篇内标记不同句际关系的形式连接,是使作者或说话人建立跨越句子边界的关系,并使篇章内的句子联结在一起的语篇建构手段。连贯则指篇章被理解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些不相关的语句的程度”。
2.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衔接和连贯错误
第17卷第11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 1年1 1月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1.17,No.1 1 Nov..2011
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刘念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分析了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存在的语篇衔接手段应用的问题,并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法, 对学生加强语篇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O11)1 1—0062—03
国外对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
史,而国内对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衔接
与连贯是当前篇章语言学(textual linguistics)和话 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
内外不少语言学家都对二者的关系和现实手段进 行了探讨。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中 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
接理论的创立。[1]而对连贯的研究早在现代语言学
诞生之前就开始了。在修辞学中,连贯被认为是使 文章获得统一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在语篇分
析领域,对连贯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6O年代才 开始的。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的出 版对推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挥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他提出了衔接与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
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他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
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把语音语 调模式纳入衔接范围;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
手段;并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种层次的观点,认
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 此外,张 德禄、廖美珍、朱永生等都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做
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314I5]
一、衔接与连贯的语言学定义界定
龙源期刊网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作者:张钰婷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
【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特征,笔者认为前者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实体层面(substance)。后者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形体(form)层面。由于这两大特征不能够充分解释语篇构成的特征,笔者提出“控制”作为语篇层次中直觉上最高的“语义纲”,是语篇的第三大特征 更多还原
【关键词】语篇 衔接 连贯 控制
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一、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
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语篇分析的连贯与衔接理论在牛津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使用韩礼德语篇分析的连贯与衔接理论,来分析牛津高中英语课文,旨在探讨影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因素,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篇分析 连接与衔接理论 牛津高中英语阅读 应用
一、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我们重视对文章中的重点单词、词组、复杂句型的分析讲解,以期实现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便学生知晓了文中的单词、词组和复杂的句型,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语篇分析的连贯和衔接理论为我们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开辟了新的角度,本文拟使用语篇分析理论来探索影响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其他因素。
二、文献综述
(一)语篇的定义
何为语篇?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是应用中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一样的语法单位,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部长篇巨著,是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达的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根据halliday和hasan,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说,语篇是一个交际系统。因为语篇要适应人交际的需要,是交际任务下的一个作品,可以是口头的,如对话、演讲,也可以是书面的,如新
闻、游记、论文,等等。
(二)语篇分析
要完成一个交际功能,根据beaugrande&dressler在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1981)中提出的七条标准,罗选民(2002:11-13)把它们整合成一个语篇(罗称话语)建构模式。
这个模式描写的是由传讯者到受讯者的交际过程。最先部分是传讯者的意图性,体现意图性的是信息度,信息要靠形式上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连贯来表达,最后可接受性达到受讯者,完成交际任务。这7条标准包括了语篇和生成语篇的条件,而语篇本身应是有声音或文字的实体,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语篇包括了信息度、衔接与连贯三项。这也是我们在高中英语reading中所分析的主要内容。信息应该是由词、短语、句子作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的,它们都有意义,这些语言形式和它们包含的意义如何连接成语篇,那就要靠链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
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意合指形隐义在。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
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Example
隐逸的生活似乎在传统意识中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至高境界。但这种孤傲遁世同时也是孤独的,纯粹的隐者实属少数,而少数者的满足不能用来解读普世的幸福模样。
A secluded lif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deemed, as it seems, the supreme state of
happiness, although such aloofness and retirement breed loneliness as well. Few
people in fact end up as genuine recluses, whose contentment does not suffice to
construe what happiness is for all.
原句中使用了“但”这个表连接的衔接词,表示“转折”,而且使用了“这种”、“少数”以及“少数者的”这些衔接词,来表照应,我们从译文中可以看到,译文基本做到了对等,不仅是内容上的对等,还有形式上的对等。它分别用“although”、“such”、 “few people”和“whose”来表示,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衔接方式。
2.转换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在翻译中,内容和形式难免会产生矛盾,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此时形式应让位于内容,因此此时可以变换源语的衔接方式,适当转换形式以达到内容的对等,保证语篇意义的连贯。
Example
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In today’s world, there are two major issues: peace and development.
源语采用重复(一个是…问题)这一衔接手段,译语将其转换为省略(省去one is the issue of 和the other is the issue of)这一衔接手段,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3.增添或省略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英语注重通过表面的形式衔接建立严谨的空间构架实现语篇的连贯,而汉语喜内在意义的线性流动来达到辞约义丰,实现语篇的连贯。
Example
那煎鸡蛋的“刺啦”声袅袅升起,空气中开始充斥着稚嫩的童音、汽车启动的节奏、夫妻间甜蜜的道别,还有邻居们简单朴素的问好。
As eggs sizzle in frying pans, the morning begins to fill with rising sounds: the
soft voices of children, the chugging rhythm of car engines, the sweet exchange of
goodbyes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 as well as the brief greetings among
neighbors.
译语采用增添“连接” (表时间的“as”) 这一衔接手段, 使得译文句子结构合理、条理清楚,从而增强了连贯性。
四、结语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汉译英时便必须遵循衔接性标准,以使译语语篇连贯。操作上可根据具体情况保留、转换源语衔接手段或增添译语衔接手段,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 Hallidav,M.A.K.&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黄国文编著.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罗选民等.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M].1999.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