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传输原理(三传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
传输原理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在冶金工业中,大多数冶金过程都是在高温、多相条件下进行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同时伴有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输现象。
在实际的冶金生产中,为使某一冶金反应进行,必须将参与反应的物质尽快地传输到反应进行的区域(或界面)去,并使反应产物尽快地排除。
其中最慢的步骤称为过程控制步骤或限制性环节。
高温、多相条件下的冶金反应大多受传质环节控制,即传质速率往往决定了反应速度,而传质速率往往又与动量和热量传输有密切关系。
传输原理是以物理学的三个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的【1】。
是动量传输、热量传输与质量传输的总称,简称“三传”或传递现象。
它可以看成是某物质体系内描述其物理量(如速度、温度、组分浓度等)从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移的过程。
所谓平衡状态是指在体系内物理量不存在梯度如热平衡是指物系内的温度各处均匀一致,反之则成为不平衡状态。
在不平衡状态,由于物系内物理量不均匀将发生物理量的传输,如冷、热两物体接触,热量将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直到两物体的温度趋于均匀,此时冷、热两物体即可达到平衡状态,其温度差就是热量传输的动力。
传输原理主要是研究传输过程的传递速率大小与推动力及阻力之间的关系。
其传输的物理量为动量、热量和质量。
动量传输是指在流体流动中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动量由高速度区向低速度区的转移;热量传输是指热量由高温区向低温区的转移;质量传输则是指物系中一个或几个组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转移。
当物系中存在着速度、温度与浓度梯度时,则分别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输过程。
传热即热量的传递,是自然界及许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物理现象【3】。
冶金过程离不开化学反应,而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为了维持所要求的温度,物料在进入反应器之前往往需要预热或冷却到一定程度,在过程的进行中,由于反应本身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又要及时补充或移走热量。
冶金传输原理学习报告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业类专业基础课程。
其特点是研究和分析冶金过程传输规律、机理和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冶金过程中的动量传(流体流动行为)、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大部分。
动量传递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化学工程中,动量传递理论不:仅运用与流体输送有关的单元操作过程中,而且他还是研究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基础。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黏性流体的流动。
通过在传递过程中的总衡算以及微分衡算,建立动量传递的微分方程,并在特定的定解条件下求解,可以获得所描述体系的有关物理量随空间位臵和时间的逐点变化规律。
进而求出动量传递的速率。
这样,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微分质量衡算所得的方程称为连续性方程。
1.动量传递现象在流体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存在速度的梯度,所以会发生动量的传递。
主要是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层流流动中的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引起的分子迁移过程;二是湍流流动中的微团脉动引起的涡流传递过程。
2.牛顿黏性定律流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形态,在外力以及分子的布朗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其内部会产生相对运动。
另一方面,流体还有一种内在的抗拒向前运动的特性,称之为黏性。
牛顿黏性定律可表示为: dydu x μτ-= 式中剪应力τ是作用在与y 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力,也表示y 方向的动量通量。
式中的负号表示动量通量的方向和速度梯度方向相反,即动量朝向速度降低的方向传递。
μ为流体的动力黏度,一般简称为黏度。
3.连续性方程连续性方程的推导采用欧拉观点。
在单组分等温流体系统(如水)或组成均匀的多组分混合物系统(如空气)中,运用质量守恒原理进行微分质量衡算,所得的方程为连续性方程。
质量守恒原理对索取的控制体 进行质量衡算,得:流出质量流率—流入质量流率+累积质量流率=0流入和流出微元控制体的质量流率可按x 、y 、z 3个方向进行考虑。
在x 方向上,流体经控制体的左侧面流入控制体的质量通量为图1 流体流动的动量传递现象x u ρ,则质量流率为dydz u x ρ;而由控制体右侧平面流出的质量通量则为dx x u u x x ∂ρ∂ρ)(+,故由右侧平面流出的质量流率为dydz dx x u u x x ⎥⎦⎤⎢⎣⎡+∂ρ∂ρ)(。
管道中的流动和孔口流出--层流与紊流《冶金传输原理》分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3篇,共14章,系统地介绍了三传的基本理论及三者的类似机理、相互关系;同时介绍了利用相似原理来处理试验数据和进行模型试验的方法。
并运用传输的基本知识分析复杂的冶金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机理,通过大量的例题说明三传的基本方程在实践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三传定理基本了解了冶金传输的作用,在动量传输中的管道中的流动和孔口流出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大的作用。
以下介绍管道中的流动和孔口流出的原理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管道流动是工程常见的现象,比如:水在输水管道中的流动,油在输油管道中的流动,气体在输气管道中的流动。
管内的流动非常杂,主要问题是流动的阻力,在不同流态条件下,流动阻力相差很大,遵守不同的规律。
通过观察市场上的管道类型可以大概猜测其用途,每天我们喝饮料用的吸管有的为什么是光滑笔直的,有的则中间是波浪起伏的,还有为什么潜艇要做成水滴型等等问题,通过学习冶金传输原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疑问了。
首先从我们的吸管的不同形状推测其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流体有两种运动状态层流和紊流。
层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其质点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线运动。
此种流动称为层流或滞流,亦有称为直线流动的。
流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
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之比等于0.5,根据雷诺实验,当雷诺准数Re<2320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层流。
粘性流体的层状运动。
在这种流动中,流体微团的轨迹没有明显的不规则脉动。
相邻流体层间只有分子热运动造成的动量交换。
常见的层流有毛细管或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轴承润滑膜中的流动、绕流物体表面边界层中的流动等。
层流只出现在雷诺数Re(Re=ρUL/μ)较小的情况中,即流体密度ρ、特征速度U和物体特征长度L都很小,或流体粘度μ很大的情况中。
当Re超过某一临界雷诺数Recr时,层流因受扰动开始向不规则的湍流过渡,同时运动阻力急剧增大。
冶金传输原理的应用实例1. 概述本文将介绍冶金传输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实例,并探讨其在冶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2. 冶金传输原理冶金传输原理是指在冶金过程中,通过传输将物质从一个位置或状态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或状态的基本原理。
冶金传输原理包括传质、传热和传动三个方面。
其中,传质是指物质的扩散和迁移过程,传热是指热量的传递过程,传动是指动力的传递过程。
3. 实例一: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冶金传输原理应用3.1 概述高炉冶炼是冶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其实质是将矿石经过还原反应,使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
在高炉冶炼过程中,冶金传输原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应用实例•传质:高炉冶炼过程中,矿石中的金属氧化物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金属。
可以利用冶金传输原理,通过控制温度、气体流动和矿石粒度等参数,促进还原反应速度,提高金属的回收率。
•传热:在高炉冶炼过程中,需要提供高温环境,将矿石加热至足够的温度以实现还原反应。
通过合理设计高炉结构和加热装置,利用冶金传输原理,可以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传动:高炉冶炼过程中,需要持续供给燃料和矿石,并排出冶金产物。
通过冶金传输原理,可以设计合理的输送系统和排放系统,确保原料和产物的顺畅传输,提高冶炼效率。
4. 实例二:锻造工艺中的冶金传输原理应用4.1 概述锻造是一种常用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冶金传输原理,将金属加热至可塑状态,然后施加力量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4.2 应用实例•传质:在锻造过程中,金属材料需要加热至可塑状态,以便进行塑性变形。
采用冶金传输原理,通过控制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和加热介质等参数,实现金属材料的均匀加热,提高锻造质量。
•传热:在锻造过程中,需要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和冷却处理,以控制其结构和性能。
利用冶金传输原理,可以设计合理的加热和冷却工艺,提高材料的热处理效果。
•传动:在锻造过程中,需要施加力量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
一、动量传输层流:流体质点在流动方向上分层流动,各层互不干扰和掺混,这种流线呈平等状态的流动称为层流表面力:作用于流体微元界面(而非质点)上的力,该力与作用面的大小成比例流体的流动型态分为层流和紊流作用于流体上的力是表面力和质量力两种不同流体的分界面一定是等压面动量传输方式有物性动量传输和对流动量传输黏性系数:表征流体变形的能力,由牛顿粘性定律所定义的系数,速度梯度为1时,单位面积上摩擦力的大小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不会随压强改变而改变或该变化可忽略的流体速度边界层:在靠近边壁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一层流体,即从速度为0到0.99倍的地方成为速度边界层理想流体:不存在黏性力或者其作用可以忽略的流体牛顿流体:符合牛顿粘性定律,流体剪切应力与速度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流体动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变化N/m2等压面:1等压面就是等势面2作用在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质量力必然垂直于通过该点的等压面3两种不同流体间的分界面一定是等压面流体流动的起因:自然流动、强制流动连续介质:将流体视为由连续不断的质点群构成;内部不存在间隙的介质流体微团(微元体法(精确解)):由质点组成的微小的流体单元控制体(控制体法(近似解)):流场中某一确定的空间区域,其周界称为控制面场:在空间中每点处都对应着某个物理量的精确值,在该空间存在该物理量的场附面层(边界层):具有黏性的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由于流体的黏性作用在固体表面附近会形成具有速度梯度的一个薄层区域,此区域叫做附面层梯度:垂直于等值面,指向方向导数最大的方向流体动量传输的阻力损失: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流体流动的基本能量:动能、热能动量传输的实质:力和能量的传递相似理论:具有相同运动规律的同类物理现象作类似现象中,表征过程的同类各物理量之间彼此相似相似条件:1几何相似:两类现象各部分比例为常数2物理相似:物理过程相同,数学描述相同3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包括几何和物理)相似的充要条件:相似常数存在,相似准数相等因次(量纲):物理量单位的种类因此和谐原理:物理方程中各项的因此必须相等Π定理:Π=n-m n:物理量个数,m:基本因次个数Π:独立相似准数个数公式:二、热量传输薄材与厚材:不是指几何性质,而是物体内外温差较小或者趋近于0的是薄材,否则就是厚材热量传输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温度各点构成的面傅克方程物理意义:包括导热和对流的一般性传热规律平壁和曲壁导热异同:平壁:单位面积热量不变。
冶金三传原理及相似性第一章 概述1 冶金的分类冶金: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
共同特点:发生物态变化 固→液态物理化学变化 原料与产品的性质、化学成分截然不同1.1钢铁冶金原料是矿石 产品是钢铁钢铁工艺流程:长流程 高炉—转炉—轧机 短流程 直接还原或熔融还原—电炉—轧机(1)高炉炼铁:烧结矿或球团矿(铁矿石造块)、焦炭(煤炼焦)、熔剂−−→−冶炼 铁水面临主要问题:能源和环保。
(2)非高炉炼铁:天然块矿、粉矿或造块、块煤或气体还原剂、熔剂−−→−炼制海绵铁(3)转炉炼钢:铁水、废钢、铁合金、氧气、造渣剂−−−→−一次精炼钢水 (4)电炉炼钢:废钢(海绵铁)、铁水、铁合金、造渣剂−−−→−一次精炼 钢水1.2有色金属冶金原料是矿石 产品是有色金属(1)重金属:铜(造锍熔炼)、铅(还原熔炼)、锌(湿法冶炼)、锡(火法精炼)(2)轻金属:铝冶金、镁冶金(3)稀贵金属:锂冶炼、铍冶炼、钙锶钡制取、金银提炼1.3传输原理传输原理(动量、热量、质量传输) 简称“三传”传输是指流体的(输送、转移、传递)⎪⎭⎪⎬⎫⎪⎩⎪⎨⎧物质传递过程传热过程动力过程的统称。
⎪⎭⎪⎬⎫⎪⎩⎪⎨⎧质量热量动量的传递与输送⇒⎪⎭⎪⎬⎫⎪⎩⎪⎨⎧质量传输热量传输动量传输−−−→−类似统一性(基本概念、运动规律、解析方法类似)传输原理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输理论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机械、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
冶炼过程:高温、多相条件下进行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
传输过程⇒冶炼过程中的物理过程(动力学),不涉及化学反应→冶金原理 ⇒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过程。
所以,冶金传输原理即为冶金 中的动量、热量、质量传输理论,它已成为现代冶金过程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 动量传输2.1流体的概念物质不能抵抗切向力,在切向力的作用下可以无限的变形,这种变形称为流动,这类物质称为流体,其变形的速度即流动速度与切向力的大小有关,气体和液体都属于流体2.2 连续介质流体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物质。
冶金传输原理-回复
冶金传输原理指的是将冶金产品(如熔融金属或粉末)从一个位置传输到另一个位置的原理。
冶金传输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重力传输:重力传输是指利用重力将冶金产品从高处传输到低处。
例如,熔融金属从炉底流出,通过导流管道流向铸造腔或保温水槽等。
2. 机械传输:机械传输是指利用机械力量将冶金产品从一个位置传输到另一个位置。
例如,使用输送带将矿石从矿山运输到炉料仓,或使用电动叉车将熔融金属从铸造腔中取出,运输到下一个加工工序。
3. 气力传输:气力传输是指利用气流将冶金产品从一个位置传输到另一个位置。
例如,在粉末冶金中,通过气力输送将粉末从一个反应室输送到另一个反应室进行合成反应。
4. 液力传输:液力传输是指利用液流将冶金产品从一个位置传输到另一个位置。
例如,在冶金生产过程中,通过液力球体传输机将熔融金属从一个铸造腔传输到另一个铸造腔进行加工。
以上是常见的冶金传输原理,不同的传输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冶金工艺和产品,冶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冶金传输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学习使用实验设备,观察和分析动量、热量、质量在冶金过程中的传输现象;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冶金传输原理主要包括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
在冶金过程中,这三种传输现象往往同时发生,相互影响。
本实验主要研究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的规律及其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动量传输实验装置、热量传输实验装置、质量传输实验装置;2. 实验材料:水、油、金属粉末等。
四、实验步骤1. 动量传输实验(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动量传输实验装置中,调整装置,使水流从上端进入,从下端流出;(2)观察水流速度和流量,记录实验数据;(3)改变装置参数,如管道直径、长度等,重复实验,分析动量传输规律。
2. 热量传输实验(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热量传输实验装置中,调整装置,使水从上端流入,从下端流出;(2)在装置中设置加热装置,使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加热;(3)观察水的温度变化,记录实验数据;(4)改变加热装置的功率,重复实验,分析热量传输规律。
3. 质量传输实验(1)将一定量的金属粉末倒入质量传输实验装置中,调整装置,使粉末从上端进入,从下端流出;(2)观察粉末的流动情况,记录实验数据;(3)改变装置参数,如管道直径、长度等,重复实验,分析质量传输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量传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管道直径的增大,水流速度逐渐减小,流量逐渐增大。
这表明在动量传输过程中,管道直径对水流速度和流量有显著影响。
2. 热量传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加热装置功率的增大,水的温度升高速度加快。
这表明在热量传输过程中,加热装置的功率对水温变化有显著影响。
3. 质量传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管道直径的增大,金属粉末的流动速度逐渐减小。
这表明在质量传输过程中,管道直径对粉末流动速度有显著影响。
六、实验结论1. 在冶金过程中,动量、热量、质量传输现象相互影响,对冶金单元过程速率起着重要作用;2. 通过实验验证了动量、热量、质量传输的规律,为冶金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3. 本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冶金传输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冶金传输原理在炼钢的应用一、引言在炼钢过程中,冶金传输原理是关键的技术之一。
通过合理设计和应用冶金传输原理,可以实现炼钢过程中钢液的准确传输和处理,提高炼钢效率和钢质质量。
本文将讨论冶金传输原理在炼钢中的应用。
二、冶金传输原理的基本概念冶金传输原理是指在冶金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将液态金属或热金属材料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原理和方法。
这是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物理性质的工艺。
常见的冶金传输原理包括重力传输、机械传输、液压传输等。
不同的传输原理适用于不同的炼钢过程和操作要求。
三、冶金传输原理在炼钢中的应用1. 重力传输重力传输是最常用的一种冶金传输原理。
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用液态金属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性,可以实现液态金属的自然下流和流动控制。
这种传输原理广泛应用于炉缸内的钢液流动、连铸过程中的钢液流动等。
重力传输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在某些炉缸和连铸设备中应用广泛。
然而,重力传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传输距离受限、无法对钢液的流速进行精确控制等。
因此,在一些特殊的炼钢工艺中,需要结合其他冶金传输原理进行应用。
2. 机械传输机械传输是通过机械力来实现液态金属的传输。
在炼钢过程中,机械传输常用于大型炉蓄料和钢水倒包的操作。
通过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可以实现高效、精确的液态金属传输。
机械传输的优点是可靠性高、效率高。
通过合理设计传输设备,可以实现复杂的炼钢操作。
然而,机械传输的缺点是设备成本高、维护成本高。
在一些中小型炼钢厂中,机械传输设备的投资和维护可能不够经济。
3. 液压传输液压传输是利用液态金属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传输的原理。
在炼钢过程中,液压传输常用于钢液的定量控制和流速控制。
通过控制液压系统中的压力和流速,可以实现精确的炼钢操作。
液压传输的优点是精确性高、灵活性强。
通过合理设计液压系统,可以实现炼钢过程中钢液的精确流动和处理。
然而,液压传输的缺点是设备复杂、成本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操作。
冶金传输原理三传的定义冶金传输原理三传是指冶金过程中的物质传输现象,包括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动量传输。
这三传在冶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对物质的转化、温度的变化和流体的运动起到调控作用。
下面将对冶金传输原理三传进行详细阐述。
一、质量传输质量传输是指物质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传输的过程。
在冶金过程中,质量传输通常是指浓度的传输,即溶质在溶液中的传输。
质量传输的原理可以通过扩散和对流两种传输方式来解释。
1. 扩散传输:扩散是因为浓度梯度引起的物质传输。
在扩散传输中,溶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直到达到浓度平衡。
扩散的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并与温度、物体类型和扩散介质的性质有关。
2. 对流传输:对流传输是指在流体运动的情况下引起的物质传输。
在冶金过程中,熔体的对流传输比较常见。
对流传输的速率受流体速度、流体密度和粘度的影响。
通过对流传输,溶质可以快速均匀地分布到整个体系中。
质量传输的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均匀分布和转化。
在冶金过程中,浓度的控制对于保持合金成分的均匀性和获取所需的金属相非常重要。
二、热量传输热量传输是指热量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传输过程。
在冶金过程中,热量的传输对于控制温度、加热和冷却过程至关重要。
热量传输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输:传导传输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振动和碰撞来传播热量的过程。
传导的速率取决于导热系数、物质厚度和温度梯度。
通过选择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或调整材料厚度,可以控制热量的传输速率。
2. 对流传输:对流传输是通过流体的运动来传播热量的过程。
在冶金过程中,通过液态金属的对流传输可以实现热量的快速传输和均匀分布。
对流传输的速率取决于流体速度、密度和粘度。
3. 辐射传输:辐射传输是指通过电磁波辐射的形式传播热量的过程。
辐射传输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输热量。
辐射传输的速率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发射系数、温度和距离。
热量传输的目的是实现温度的控制和平衡。
绪言《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主要内容有: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三大部分,并介绍了三者的类似机理、相互关联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利用相似原理来处理试验数据和进行模型试验。
1、地位: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在冶金、机械、航海、航空等领域中,凡是涉及到流体(气体、液体)的流动,均不可避免的存在在流动过程中流体的动量、热量、质量的传递规律。
2、要求: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语言。
该门课程是以数、理知识为基础,在充分弄懂物理概念后,常用数理解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要求初学者上课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3、参考书:主要参考书:《冶金传输原理》张先棹、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11本科其它参考书:《TRANSPORT PHENOMENA》(Second Edition) R.Byron Bird Warren E.Stewart Edwin N.Lightfoot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动量、热量、质量传递原理》[美]J.R.威尔特等北京:科学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流体力学》吴子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第一篇 动量的传输第一章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动量传输?从所学的物理概念中知道:当速度不同的两个小球相互碰撞时,有动量的传递发生。
即小球的动量mv发生了变化。
而当流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是否他们的动量也发生变化呢?是!固体的动量变化与流体的动量传输也各有特点。
此处我们研究的动量传输是:流体(即液体、气体)在流动过程中动量传输的规律。
第一节连续介质模型1、流场:流体运动的全部范围。
2、流体:液体、气体。
流体的性质:1)易流动性:在任何微小的应力的作用下可发生连续变形。
原因: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小。
2)可压缩性(气体):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反之。
没有自由表面,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不可压缩流体(液体):在相当大的压力下,流体仍几乎不改变其原有的体积,有自由表面。
一、动量传输
层流:流体质点在流动方向上分层流动,各层互不干扰和掺混,这种流线呈平等状态的流动称为层流
表面力:作用于流体微元界面(而非质点)上的力,该力与作用面的大小成比例
流体的流动型态分为层流和紊流
作用于流体上的力是表面力和质量力
两种不同流体的分界面一定是等压面
动量传输方式有物性动量传输和对流动量传输
黏性系数:表征流体变形的能力,由牛顿粘性定律所定义的系数,速度梯度为1时,单位面积上摩擦力的大小
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不会随压强改变而改变或该变化可忽略的流体
速度边界层:在靠近边壁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一层流体,即从速度为0到0.99倍的地方成为速度边界层
理想流体:不存在黏性力或者其作用可以忽略的流体
牛顿流体:符合牛顿粘性定律,流体剪切应力与速度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流体
动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变化N/m2
等压面:1等压面就是等势面2作用在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质量力必然垂直于通过该点的等压面3两种不同流体间的分界面一定是等压面
流体流动的起因:自然流动、强制流动
连续介质:将流体视为由连续不断的质点群构成;内部不存在间隙的介质
流体微团(微元体法(精确解)):由质点组成的微小的流体单元
控制体(控制体法(近似解)):流场中某一确定的空间区域,其周界称为控制面
场:在空间中每点处都对应着某个物理量的精确值,在该空间存在该物理量的场
附面层(边界层):具有黏性的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由于流体的黏性作用在固体表面附近会形成具有速度梯度的一个薄层区域,此区域叫做附面层
梯度:垂直于等值面,指向方向导数最大的方向
流体动量传输的阻力损失: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
流体流动的基本能量:动能、热能
动量传输的实质:力和能量的传递
相似理论:具有相同运动规律的同类物理现象作类似现象中,表征过程的同类各物理量之间彼此相似
相似条件:1几何相似:两类现象各部分比例为常数2物理相似:物理过程相同,数学描述相同3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包括几何和物理)
相似的充要条件:相似常数存在,相似准数相等
因次(量纲):物理量单位的种类
因此和谐原理:物理方程中各项的因此必须相等
Π定理:Π=n-m n:物理量个数,m:基本因次个数Π:独立相似准数个数
公式:
二、热量传输
薄材与厚材:不是指几何性质,而是物体内外温差较小或者趋近于0的是薄材,否则就是厚材
热量传输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温度各点构成的面
傅克方程物理意义:包括导热和对流的一般性传热规律
平壁和曲壁导热异同:平壁:单位面积热量不变。
曲壁:总热量不变。
非稳态导热的相似准数:Bi=hl/λ(毕殴准数)Bi<0.1M为薄材Bi>0.1M为厚材M=特征尺寸/定型尺寸。
特征尺寸:板1圆柱1/2球1/3
对流传热:在流体流动条件下,流体和与之接触的表面发生的传热过程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流动的起因、性质、物性、表面几何特性
热附面层:当流体与表面温度不同,发生对流传热时,在靠近表面附近会形成具有温度梯度的流体薄层,称为热附面层
辐射传热: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
影响辐射传热的因素:物体自身性质,表面状况,温度,物体空间几何关系
黑体:能把投射来的辐射能完全吸收的物体。
黑度:实际物体的辐射力和相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力之比称为物体的黑度(与材料性质、表面温度、表面粗糙度有关)
气体辐射特点:1无反射能力有透过能力2不同成分气体辐射与吸收能力差别很大3气体辐射与吸收有较强的选择性4气体的辐射和吸收是在容积中进行的,称为体积辐射
三、质量传输
质量传输:物质从物体或空间的某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现象。
(推动力:浓度差)
质量传质方式:扩散传质、对流传质
影响传质的因素:
有限厚无限厚(传质):当物质的扩散深度超过物体厚度时,为有限厚的浓度场,此时的扩散传质过程中,物体内各点的浓度均随时间而变化。
反之则为无限厚
扩散系数:沿扩散方向,在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所扩散的物质量Di
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自身扩散性、扩散对象、互扩散条件、组成浓度
气体定态传质三个要求:1容器中有厚δ的金属隔板2板两侧有组分相同的气体平衡浓度为C1C23气体对金属板的互扩散系数为Di常数
渗透理论:当主流流经表面时,流体质点不断穿过流体的附壁薄层向固体表面迁移冰雨之接触,并进行质量的传递过程。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导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导出传热微分方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分别推导出连续性方程和质量传输微分方程
分子扩散传质与传导传热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都是依靠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热运动来实现的,在温度差和浓度差同时存在时,基本粒子之间的热运动可同时引起分子扩散和传导传热,这是他们之间的联系。
区别是分子扩散传质要发生宏观物质位移,而传导传热则没有或可以忽略。
因此温度对分子扩散传质和传导传热的影响是不同的
简述质量传输的基本方式
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有: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
分子扩散: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均可能发生,由于组分的浓度在各处不均匀,是组分有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这种不依靠宏观混合作用发生的质量传递现象便是分子扩散。
扩散通量遵循菲克第一定律
对流传质主要发生在流体介质和不同浓度之间或相际的不同浓度之间,即发生在流体内部,流体与流体的分界面或流体与壁面之间,此时,质量传递不仅与质量传递的特性因素有关,还与动量传递的动力学因素有关
薄材与厚材:不是指几何意义。
而是在非稳态导热中,从物体加热或冷却的观点出发,物体内外温度差较小或趋近与0的为薄材,否则为厚材。
平均射线行程:某容器中气体的温度,压力和祖坟与一半球中气体一样,恰好该半球气体对球心的辐射等于容器中气体对指定部位的辐射时,该半球半径就是某容器的当量球半径。
称为平均射线行程
分别说明牛顿粘性定律、傅里叶导热定律和菲克第一定律。
并比较三定律描述传输的类似性!
τ=u du/dy 表示单位面积上的粘性力与速度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q=-λ dT/dy 热导热通量q正比于温度梯度,负号表示导热方向和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n=D dc/dz 不考虑主动流动,通过物体B扩散的质量传输量与物体两面的浓度差、扩散时间和垂直于传质方向的截面成正比,与扩散方向上的距离成反比。
类似性:都与梯度有关,以通量表示梯度的速率,引起传递的宏观原因为梯度,微观上分子的运动。
双膜理论:双模理论是关于流体在相间界面上质量传输的边界层理论,该理论分析其中只有一个相的流动是决定性流动的过程,或是用于传质发生在与固相界面上的场合。
其过程有:1 І相膜内的扩散2 相界面上量相同的平衡传递3Ⅱ相膜内的扩散。
假定:1综合传质速率取决于各项膜内的扩散,界面不存在传质阻力2各单项扩散传质阻力集中于各自的有效附面层内
根据双模理论我们推导出对流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的一次方成正比。
双模模型为传质模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气—固相间综合传质
物体氧化物在气相中还原处理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
1气体还原剂通过气膜向气固界面扩散
2气体还原剂及反应生成物气体,在反应生成物固体中扩散
3在固态氧化物和固体还原物界面的化学反应
各种准数
均时准数Ho=τ/(l/u)
雷诺准数Re=ρul/μ=ρu2/(μu/l)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欧拉准数Eu=P/ρu2压力与惯性力之比
弗鲁德准数Fr=gl/u2=ρgl/ρu2 重力与惯性力之比
伽利略准数Ga=Fr.Re=ρg2l3/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