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0.69 KB
- 文档页数:2
沉积环境特征沉积环境是指各种地质现象和过程下形成沉积岩的物理、化学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沙丘、冰川、风蚀、火山喷发等各种环境。
不同沉积环境对岩石的形成、岩性的特征及岩石特殊结构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海洋沉积环境可以分为浅海和深海两种,根据水深和洋盆大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环境和相应的岩石类型。
浅海环境的特征:1. 海滩和潮间带沉积:地理位置高于水面的海岸和海滩是最容易观测到的浅海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质是由波浪、潮汐、河流物质组成的砂、泥。
2. 潟湖沉积:潟湖是多孔的、未进入直接的海洋水体,沉积物质以河流运来的细沙、泥沙为主。
3. 海湾沉积:海湾是一种不断进出海水的狭窄区域,沉积物质多为由悬浮物质、水体流动带来的泥沙,并受到潮汐、流体和风等力量的影响。
1. 大洋盆沉积:大洋盆是整个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有陆地和来自海底的火山碎屑、生物残骸等。
2. 斜坡海盆沉积:斜坡海盆是由大陆架斜坡向深海过渡带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主要是混合了火山物质、生物残骸和悬浮物质的泥沙,常常发现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泥岩。
3. 深海平原沉积:深海平原是远离陆地的大洋盆的低矮部分,主要沉积物质为由大气和洋流带来的悬浮物质、火山碎屑和生物残骸等,通常形成的是黑色泥盆和硅质岩。
河流沉积环境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沉积环境,分别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条件,因此沉积岩类型也各不相同。
上游环境主要为山区,其特征是水资源充沛,流速快、物质含量低,因此沉积物质多为碎屑、砂石及少量细沙和泥;中游沉积环境主要是平原地带,河流的流速和坡度会降低,沉积物质由于流速减小而逐渐富含细沙和泥。
而生物颗粒质的沉积也多。
下游环境主要是平原和河口地带,水流速度和承载河道的沉积物质逐渐减小,沉积物主要以细泥沙和悬浮物为主。
在河口地带,气候、水体、水流的变化也会影响沉积物性质,因此沉积物质多是细泥沙以及不同来源的颗粒物质。
湖泊沉积环境的特征取决于湖泊的类型、大小、结构和位置,主要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季节性湖泊等,不同的湖泊环境对其沉积物质和岩石类型也具有不同的影响。
第八章海水的地质作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运动方式及海洋生物;掌握波浪、潮汐、洋流、浊流的剥蚀、搬运作用,熟练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的沉积作用。
了解海水进退的原因、意义及其形成的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海水的沉积作用;难点是海水的运动。
第一节海洋概况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一、海与洋海和洋构成了海洋。
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同,均为海水。
海洋是地球上广大而连续分布的咸水体的总称。
洋底地貌可以分为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
海底地貌单元有: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和弧后盆地。
但两者有着根本性区别:海洋是地球上广大而连续分布的咸水体的总称。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为主。
世界各大洋的一般含盐度为33-38‰,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盐分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在海水中都呈溶解状态。
海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约有80余种,其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最后,所以海水是咸的。
2.海水中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微量元素,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提取开发实验。
3.此外,海水中还溶解有多种气体。
其中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是O2与C02,它们来自于空气以及海中生物的生命活动。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1.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略大于蒸馏水,一般为1.02-1.03g/cm3随各地海水的盐分、温度变化而变化。
2、海水的压力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到海底深部压力极大,可达108Pa。
3、海水的温度①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
②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4.海水的透明度和颜色大洋为蓝色,透明度较好,光照可达200米。
一、滨海沉积滨海——是波浪和潮汐运动强烈的近岸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
在基岩海岸区较窄,低平海岸区很宽,可达数公里以上。
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可分为三个带:滨海以机械沉积为主,只有在泻湖环境下才有较好的化学沉积。
1.机械沉积①基岩海岸的机械沉积特征:a.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形成砾石滩或砂滩,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
b.砾石的长轴大致与海岸平行,砾石扁平面向着大海倾斜,显示出定向排列特点。
c.砂质成分教单一,通常以石英砂为主,少量贝壳砂。
有些化学性质稳定,密度较大的矿物可富集形成滨海砂矿,如钛铁矿、金、金刚石等。
d.砂质沉积物中常见的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浪等。
②低平海岸的机械沉积特征a.以泥质和炭酸盐沉积为主,形成泥滩,常见砂质透镜体,也有以砂质为主的砂滩。
b.具有水平纹层结构,常见交错层理。
c.可发展成为滨海沼泽,并形成大规模的煤田。
我国华北C-P繁荣煤矿多属于此类。
2.泻湖沉积——滨海的潮下带形成砂坝,在适宜的条件下,砂坝不断加宽、加高,使海的边缘或海湾与外海隔离或半隔离,则形成了泻湖。
泻湖沉积特点:①以泥砂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发育;②干旱地区的泻湖常形成盐类沉积夹在其中。
二、浅海沉积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直至200米深度的海域,其海底为大陆架。
1.浅海的特点:①波浪、潮汐运动较强烈,有时能直接影响到海底,使浅海具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及稳定的盐度、且阳光充足、海水温暖,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
②浅海是最主要的沉积场所,接纳了陆上河流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和溶运物质。
2.浅海机械沉积特征①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部分来自海蚀作用产物;②沉积物颗粒比滨海沉积细,砾石极少见。
由近岸到浅海处,沉积物由粗到细: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
③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常含有较完整的动物遗体、贝壳等。
3.浅海化学沉积特征①化学沉积物来自海水溶蚀物质以及河流地下水带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4.1近岸带按动力作用分(1)与大河流有关的河口湾,三角洲(2)以海洋过程为主,不受河流直接影响的海滩、障蔽岛〔波浪作用为主〕;潮坪、砂坝-泻湖〔潮汐作用为主〕。
二、河口湾的水动力特征2、潮汐潮汐对河口湾作用最重要,其作用是混合淡、咸水,向海或向陆搬运悬浮体。
按潮差大小可将河口湾划分为弱潮型〔潮差<2米〕中潮型〔2-4米〕强潮型〔>4米〕三、河口环流1、河口环流成因淡水径流流入河口湾后,向来自外海的咸水休扩散,这两种具有不同盐度、不同密度的水体的混合,导致了河口湾特有的环流系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盐水楔型位于弱潮河口,淡水在密度较大的咸水之上向海扩散:咸水呈楔状体位于下层,尖端朝向陆。
淡、咸水之间存在盐跃面。
径流驱动为主,盐水楔顶端形成砂坝。
(2)局部混合型位于中等潮差河口,淡、咸水在界面附近上下扩散,无明显界面。
但整个河口区仍存在垂向和纵向的盐度梯度。
(3)强混合型潮差大、流速大,破坏了垂向盐度梯度,存在纵向盐度梯度,科氏力使得面向陆右侧盐度高,产生横向混合,悬移质浓度口门附近最大。
五、河口环流动力作用的分带性1〕河流作用区2〕河口环流作用区3〕海洋作用区七、沉积特征2、沉积相序列沿河口特长轴方向常出现岩相的依次更替,即河口湾河流相组—河口湾相组—河口湾海相组。
河口湾沉积判别标志1〕在剖面中常与陆相或海相地层相接,并常和障壁层序共生。
2〕单个旋回不厚,一般多由假设干个旋回组合在一起,分布范围仅为数十或数百小方公里。
3〕弱潮河口律层序具有向上变细的趋势,粉砂、泥是最主要的沉积类型。
中、强潮河口湾层序此趋势不明显,且砂质沉积占有一定比例。
4〕具有交织层理构造以及潮汐层理构造,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湾常发有大型交织层理,交织层具有明显的双向性。
5〕丰富的半咸水至正常海相生物,但门类有限。
4.2三角洲形成的根本条件“三基〞浅平的口外海滨区丰富的泥沙来源较弱的海洋动力三角洲的发育过程〔l〕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成水下浅滩。
《浅海》的地理知识浅海是海岸以外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其水深自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m之间。
许多地区的大陆架水深在200m以内,地势开阔平坦,所以浅海大致与大陆架相当。
浅海距大陆较近、各种生物极其繁盛,是海洋中的最主要沉积区,无论沉积物数量及沉积作用的类型都比海洋中的其它环境分区要丰富得多,古代海相沉积岩中绝大部分也为浅海沉积。
一、浅海沉积浅海沉积是水深大致为20~200米范围内的海底沉积,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区,也称陆架沉积。
浅海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但在一些低纬度海区和外陆架,也可见到自生的碳酸盐沉积和生物沉积。
浅海指正常浪基面(附近)以下至水深200m的较平坦的广阔浅水海域(陆棚范围),平均坡度一般只有几分,不超过4度。
浅海的水动力包括波浪、洋流(离岸流)、潮汐流及密度流(风暴碎屑流)等。
浅海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组成,根据粒径大小及级配状况可划分为砾石、砂、粉砂、泥或粘土等主要类型。
美籍加拿大海洋地质学家K.O.埃默里按成因将浅海沉积物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①陆源沉积物。
大陆岩石风化和侵蚀的产物,被河流、风、冰川等搬运。
入海的沉积物,如砾石、砂、粉砂等。
②残留沉积物。
较早时期形成而残留于现今海底的沉积物,其形成与冰后期的海侵有关。
残留沉积所显示的早期沉积环境(如滨岸、陆上环境)与目前所处的浅海环境截然不同。
③自生成因的沉积物。
从海水中沉淀,通过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如海绿石、磷酸盐等。
④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主要来源于生物体,大部分由钙质物质组成。
⑤残余沉积物。
指下伏岩层遭受风化而就地形成的沉积物。
埃默里认为,现代陆架面积的70%,被残留沉积物所覆盖。
有的学者则对残留沉积物的概念提出了修正,将受到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物,另称为变余沉积物。
二、浅海绿棚沉积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基本特征(含风暴沉积):海底地形:开阔、平坦,有相对隆起的沙坝和浅滩,有相对低洼的沟谷(影响:三角洲、风暴、海流)。
水动力:以波浪和海流为主,静水低能。
简述浅海的沉积特征摘要:一、引言二、浅海沉积特征概述1.沉积物来源2.沉积物类型3.沉积作用三、浅海沉积环境的影响因素1.水流作用2.生物活动3.气候变化四、我国浅海沉积特征的地区差异1.沿海地区2.内陆湖盆地区五、浅海沉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矿产资源2.生物资源3.环境保护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浅海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浅海的沉积特征入手,探讨其沉积物的来源、类型和作用,以及影响浅海沉积环境的主要因素,旨在为我国浅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浅海沉积特征概述1.沉积物来源浅海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的河流输送、海岸带的侵蚀作用、海底火山喷发和地球化学作用等。
这些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水化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沉积矿藏。
2.沉积物类型根据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可分为碎屑沉积、生物沉积和化学沉积三大类。
碎屑沉积主要包括砂、泥、砾等,来源于陆地河流输送和海岸带的侵蚀;生物沉积则由生物残骸和有机质组成,如藻类、软体动物、珊瑚等;化学沉积则主要由海水中的溶解物质经化学反应而成,如碳酸盐、硫酸盐等。
3.沉积作用浅海沉积作用主要包括沉积、构造抬升、剥蚀和淹没等。
沉积作用是浅海沉积物不断堆积的过程,使得海底地形逐渐升高;构造抬升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海底地形抬升;剥蚀作用则是海水侵蚀海底地形,使其地貌复杂化;淹没作用则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或海底地形下降,使原本露出水面的陆地变为海底。
三、浅海沉积环境的影响因素1.水流作用海水流动对浅海沉积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潮流、海流和涡流等水流作用会带动沉积物运动,改变海底地貌和沉积物分布。
2.生物活动生物活动对浅海沉积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死亡后的残骸堆积形成生物沉积,同时,生物活动还会促进沉积物的固结和改造。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海平面、河流输送、海水化学成分等,进而影响浅海沉积环境。
不同沉积环境生物发育特点,有机质沉积特点,有机质保存条件班级:姓名:学号:不同沉积环境(相)有机质的沉积特征一、海洋环境有机质的沉积特征1、滨岸带不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2、浅海陆棚是海洋内有机质的主要沉积区3、大陆斜坡及其邻近的深海盆地是有机质沉积较为丰富的地区,仅次于浅海带4、远洋盆地(半深海-深海)是有机质沉积的贫瘠区滨海(潮间)带,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浅海带,低潮线至200m 水深的连续水域,其海底地形为大陆架(陆棚);其中,浪基面以上的部分,包括滨海带和浅海带的上部,又称为滨岸相(或海岸相、海滩相);浪基面以下的浅海相可称为浅海陆棚相;半深海带,水深200~4000m的连续水域,其海底地形为大陆坡和陆隆,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合称为大陆边缘;深海带,水深超过4000米的连续水域,海底地形包括大陆基、海沟、大洋盆地等。
海洋是最大的生物生活空间,也是有机质得以沉积和保存的最大空间。
从古至今接受了地球上最大量的有保存的最大空间。
从古至今接受了地球上最大量的有机质沉积。
就整个海洋环境来说,其各个部分的生物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沉积保存条件也有差异。
远洋水域有机质来源是单一的,主要来源于海洋内部生物的初级生产力;近陆海域既有水生生物有机质沉积,又接受陆源有机质沉积。
有机质的有利沉积条件是表层生物高产、下层缺氧还原,持续较快沉降。
二湖泊环境有机质的特征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多方向性;2、营养湖浪基面以下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的富集区3、湖泊环境的差异较大,沉积有机质的差异也较大4、深湖-半深湖是富有机质泥岩的的要沉积环境5、盐湖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泥质岩有机质丰度高6、单断式“箕状”断陷湖盆,有机质也呈不对称分布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和有机质堆积的重要场所。
湖泊环境空间比海洋小得多,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但无潮汐作用。
与海洋环境相比,不同湖泊,以及同一湖泊的不同相带之间,环境差异性更大,有机质沉积的丰度和类型也体现出更大的差异和变化。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是指沉积在海洋浅水区域的沉积物,主要包括沉积岩、沉积土壤和沉积物等。
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和沉积环境的不同,浅海沉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浅海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1. 碎屑岩类沉积
碎屑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碎屑物质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砂岩、泥岩和千枚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的物质,如岩石碎屑、河流冲积物等。
碎屑岩类沉积的特征是颗粒粗大,沉积速度较快,沉积厚度较薄,常见于海岸带和浅海陆架。
2. 生物碳酸盐类沉积
生物碳酸盐类沉积是指由海洋中的生物残骸和分泌物沉积而成的沉积物,包括珊瑚石、贝壳石和海洋泥灰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骨骼、壳和分泌物等,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3. 碳酸盐岩类沉积
碳酸盐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碳酸盐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
大理石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碳酸盐,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4. 硅质岩类沉积
硅质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硅质生物残骸和分泌物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硅质岩和硅质海绵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硅质生物,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深海和海山等地方。
总之,浅海沉积的类型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沉积类型。
对于地质学家和石油勘探人员来说,了解浅海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对于研究地质历史和勘探石油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