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格式:docx
- 大小:11.38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能结合详细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⑵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⑶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习题同学们,今天教师要教你们认识一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人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用途吗?我们无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人造卫星。
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行时间。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师:(显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大家把黑板上这句话读一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用意】计算教学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习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告诉教师?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非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答复)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非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略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
(多媒体显示问习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 )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积大概是多少吗?(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预设2)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师:通过同学们估算的答案,我们知道估算就是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得出的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学会计算卫星运行时间,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时间相关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景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卫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时间单位的概念,介绍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卫星运行时间。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布置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让他们亲身感受卫星的运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的效果,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3.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
2. 学会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1. 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
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
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轨道的理解。
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卫星模型或图片。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卫星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卫星,它是用来进行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工作的。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它的运行轨道是什么样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卫星运行轨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卫星是绕着地球运行的,它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叫做卫星的运行周期,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需要知道卫星的运行周期和卫星的轨道半径。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的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2. 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四、巩固(5分钟)1. 教师出示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的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2. 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六、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计算一颗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已知卫星的运行周期为90分钟,轨道半径为6400千米。
”2.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卫星模型或图片,探究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轨道,让学生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
【导语】《卫星运⾏时间》的教学内容是结合卫星运⾏时间的情境,要求学⽣在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积的基础上,探索两、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引导学⽣学会⽤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激发学⽣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学⽣计算的信⼼。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课题 同学们,今天⽼师要教你们认识⼀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途吗?我们⽆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造卫星。
它给⼈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些有关⼈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时间。
(板书:卫星运⾏时间) 师:(显⽰卫星绕地球运⾏的时间)⼤家把⿊板上这句话读⼀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源于⽣活的需要,我创设与⽣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的兴趣。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既然⼤家都知道了⼈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需要114分。
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师? 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设⼈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单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
(多媒体显⽰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 )你能估计⼀下这个算式的积⼤概是多少吗? (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约等于22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如轨道、周期等。
2.学习如何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2.难点: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PPT2.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卫星运行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兴趣。
2.讲解: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如轨道、周期等,并通过PPT 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示范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题目。
5.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并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卫星运行基本概念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题目:计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运行时间,并解释计算过程。
答案:根据所给数据,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运行时间为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并能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仍需加强练习。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卫星运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导航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卫星运行基本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如轨道、周期等。
这些概念是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基础,也是理解卫星运行原理的关键。
我会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并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二、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卫星运行时间”。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求卫星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以及如何利用圆周率求出卫星运行一周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掌握求卫星运行一周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圆周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求卫星运行一周时间的方法,以及利用圆周率求卫星运行一周距离的方法。
难点:理解卫星运行一周时间的求法,以及如何利用圆周率求距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卫星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的时间和距离。
2. 知识讲解:(1)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讲解卫星运行一周的定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卫星运行一周的时间。
(3)讲解利用圆周率求卫星运行一周距离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圆周率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 = 圆周长÷ 卫星速度卫星运行距离 = 圆周率× 卫星运行半径七、作业设计1. 求出一个半径为500公里的卫星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
答案:卫星运行一周的时间为2×π×500÷1000=3.14小时。
2. 求出一个半径为600公里的卫星运行一周的距离。
答案:卫星运行一周的距离为π×600=1884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卫星运行时间与卫星速度、半径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圆周率知识。
3.1《卫星运行时间》-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3. 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换算,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发射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的运行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问题。
3.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卫星运行时间。
2. 教学用具:计算器、时间单位换算表等。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和实例,供学生参考。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来预测它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理解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2.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熟练运用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预测卫星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1.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2.如何通过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来预测它的位置。
四、教学难点如何熟练运用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预测卫星的位置。
五、教学准备1.教师需提前准备干净的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需准备笔、纸。
六、教学流程1. 课堂导入展示一张卫星运动轨道图,向学生讲解卫星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卫星运动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卫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规律:圆形轨道和椭圆轨道。
3.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实例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给出几个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第一篇样例:如何计算一颗卫星从地球某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所需要的时间,并预测它的位置。
例如,某卫星从纬度为30度北纬、东经100度的位置出发,到达纬度为20度北纬、东经120度的目的地,问该卫星的运行时间和预测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4. 练习让学生分组完成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二篇样例:某卫星在地球上的高度约为36000公里,它绕地球一周需要多少时间?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多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教学评估对学生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评估,对练习题进行批改评分,对于掌握不熟练的学生进行练习强化。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再生活实践中运用运行时间的计算知识,如预测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到达时间。
卫星运行时间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及换算。
(2)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卫星运行时间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时间单位的意义,掌握换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时间单位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与时间计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时间单位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学生在课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能够准确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能够准确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教学难点:1.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解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卫星运行时间。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卫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卫星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提问:“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呢?”3. 学生回答后,总结并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讲解时间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示范如何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拓展与提高(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拓展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强调卫星运行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验,观察卫星的运行轨迹和时间。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能够准确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但在讲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7页,主要包括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公式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以及如何理解卫星运行时间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卫星运行时间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并理解其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地球仪。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卫星轨道。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吗?卫星运行时间与轨道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二、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已知卫星轨道半径为6000公里,求卫星运行一周所需时间。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卫星运行时间公式进行计算。
3. 教师讲解卫星运行时间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解释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已知卫星轨道半径为8000公里,求卫星运行一周所需时间。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教师出示巩固题:已知卫星轨道半径为5000公里,求卫星运行一周所需时间。
2.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强调卫星运行时间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公式:T = 2πr/v作业设计:1. 请计算卫星轨道半径为7000公里时,卫星运行一周所需时间。
答案:T = 2π 7000 / v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时间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卫星运行时间。
(教材第30~31页)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估算和笔算。
难点:掌握乘法竖式的算理。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
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10圈、2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们可以计算吗?指名让学生口算汇报。
114×2=228(分)114×10=1140(分)114×20=2280(分)师:说一说“114×10”“114×20”,你们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借助时事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分)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算114×21=()?要求: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预测: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
生1:我是把114看作100,100×21=2100(分),所以114×21≈2100,比2100多。
生2:我是把21看作20,114×20=2280(分),所以114×21≈2280,比2280多。
生3:我是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分),所以114×21≈2200,比2200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卫星运行时间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时间概念的理解。
2. 时间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
2. 引出时间概念,让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卫星运行轨迹,引导学生观察卫星运行的特点。
2. 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步骤。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讲解解题思路,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时间计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时间计算的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卫星运行时间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让学生真正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件、视频、卫星运行时间相关数据。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提出问题: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卫星运行时间。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卫星运行轨迹,探讨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卫星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长度÷ 卫星速度。
(3)讲解卫星轨道长度和卫星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获取相关数据。
3. 实践应用(1)出示题目:计算我国某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要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5. 课后作业(1)计算一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并注明数据来源。
(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教案:《卫星运行时间》课程目标:1. 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
2. 学会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
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的概念。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吗?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二、学习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10分钟)1. 教师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包括卫星轨道、卫星周期等。
2.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三、学习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包括卫星轨道周期和卫星运行速度的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计算练习,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练习和巩固(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结果,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吗?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学习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
在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时,需要理解卫星轨道周期和卫星运行速度的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卫星运行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课前孩子们已经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基础,本课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抽象出乘法算式,探究算法,理解算理是教材的主要思路。
教材一开始,首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图,提供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类比推理尝试解答,概括方法步骤,感悟算法的多样性,最后全班交流,体会结果的一致性。
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估算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乐于表达以及参与学习活动。
2.知识链接本课是本册三位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已有充分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这节课也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和自主迁移方法笔算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3.学习困难本课涉及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步骤过程复杂,在竖式计算时,对于理解数位如何对齐可能存在困难。
4.教学策略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准则,结合具体情境和探究交流,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形式,逐步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进行“探索与发现”的活动中,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目标1.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取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2.通过对卫星运行知识的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3.1节“卫星运行时间”。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75页至第76页的“卫星运行时间”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速度、路程等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理解速度、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小组讨论卡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卫星运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兴趣。
2. 讲解概念:简要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速度、路程等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例题,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发放小组讨论卡,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卫星运行时间、速度、路程等关键词,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一颗卫星以每小时20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运行,请问它绕地球一周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000小时(2)一颗卫星以每小时15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运行,请问它绕地球一周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200小时2. 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卫星运行时间在现实中的应用,并简要说明。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掌握“时”、“分”、“秒”这三个基本时间单位的概念,
能根据钟面上的刻度读时、读分,辨认钟面上各指针的位置。
2.了解一天的时间分为24小时,一小时等于60分,一分等于
60秒。
3.掌握钟面上的读数方法,能够通过实际练习,将钟面上所示
时间转化成数字时间。
4.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时刻的概念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时分秒的概念及读法。
2.钟面上的读数方法。
3.时刻的概念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导入新课内容前,老师先从课前问题提问,帮助学生进入新
授内容。
2. 试探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思
考能力。
3. 小组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建立知识的联系。
4. 呈现法,通过图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新知,提升
学生的浓密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5.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
点和技能的目的。
教学准备:
1. 课本《卫星运行时间》
2. 数字钟表
3. 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活动:上课时间、放学时间、晚上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课前问题:现在几点了?(回答后,教师可补充: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什么样的事情需要时间来衡量?)
2. 问题展开:时间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表扬并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果用两个时间单位来表示,是什么呢?”)
二、呈现内容(10分钟)
1. 首先,教师通过数字钟表向学生介绍时、分、秒这三种时间单位,并简单地让他们模仿读几个时间。
2. 然后,教师播放小视频,音画相符,通过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并了解钟面。
在视频结束后,让学生模仿读时间,并逐一指出钟面上三个指针的位置。
3. 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字时间”图,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实操读数。
三、实践操作(25分钟)
1.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实物活动与时间联系起来,让学生用钟表把吃饭时间/上学时间等日常时间活动用时、分、秒来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 基本操作实践:老师分发工作纸,让学生根据图片在数字钟
表上圈出所示时间,加深学生对钟面读数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讲解并巩固(15分钟)
1. 教师汇总小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求解答案,解释正确答案,并让有异议的学生发表意见。
2. 老师回顾今天课上学习过的重点难点,在导入下一课程内容前,对今天所学知识再进行学习巩固。
五、总结反思(5分钟)
老师对今天授课情况作简单总结,听取学生反思体会,鼓励他
们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念,并勉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