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香山静宜园
- 格式:docx
- 大小:23.44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是一处古老而美丽的园林景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园林遗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三维数字信息模型来进行建构研究。
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其建筑与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美感。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破坏,园林的原貌逐渐模糊,许多细节已经难以辨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始运用三维数字信息模型技术,通过对园林进行精确测量和建模,还原出园林的原始面貌。
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园林进行全面扫描,获取园林的三维点云数据。
然后,根据点云数据,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园林进行三维重建,生成园林的三维数字模型。
在建模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园林的各个细节,如建筑物、湖泊、草坪、花木等。
最后,研究人员对生成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优化和修复,使其更加真实和完整。
通过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可以实现对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的全面保护和传承。
首先,通过对园林的精确测量和建模,可以还原园林的原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通过模型的建构,可以对园林进行虚拟导览,使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游览,并了解各个景点的详细信息。
此外,三维数字信息模型还可以为园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通过模拟不同的管理措施,评估其对园林的影响,从而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总之,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对于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还原园林的原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可以为园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三维数字信息模型技术将为园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香山静宜园造园艺术研究香山静宜园是一座位于中国北京市香山风景区内的一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
它是一座集造园艺术研究、观赏和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造园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美学艺术,更是一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智慧。
香山静宜园的造园艺术研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探索园林艺术的内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香山静宜园的设计师们注重细节和整体的结合,他们借鉴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如“远近有致”、“假山真水”、“借景”等,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构筑物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园林景观。
他们注重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的主题表达,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元素的安排,使游客在园中感受到宁静、和谐和美的享受。
造园艺术研究除了关注园林的设计和布局,还关注园林的植物配置和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
香山静宜园的研究员们在植物配置方面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以保证园林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他们还研究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景观效果,通过合理的植物组合和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此外,造园艺术研究还探索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景观雕塑、水景艺术、石景艺术等。
香山静宜园的研究员们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丰富多样和具有艺术性。
香山静宜园的造园艺术研究不仅仅是对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它通过研究和实践,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智慧和美学理念传递给后人,使园林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和体验园林艺术的场所,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和舒适的净土。
总之,香山静宜园的造园艺术研究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北京香山香山又叫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
香山红叶驰名中外,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中国最著名的赏枫胜地有四处,并称中国四大赏枫胜地,它们是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
)一.树种:1.枫树:枫树得名于风:枫树,叶片较大,与人的手掌大小相近,叶柄细长,使得叶片极易摇曳,稍有轻风,枫叶便会摇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给人以招风应风的印象。
高大乔木,树高达24米,冠幅可达16米。
所有枫树的叶子都是对生。
适合在面积较大的庭园或开阔地域内做观赏树种。
2.黄栌树种植的多是黄栌树。
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
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
灌木,高3-5米。
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
叶倒卵形或卵圆形。
1).叶子具有观赏价值。
秋季,黄栌叶子变红,色泽鲜艳。
2).花梗也漂亮:黄栌开花后,花梗呈淡紫色,形状象羽毛,并且能在树梢存很久。
成片栽植时远望宛如万缕罗纱缭绕林间,故有“烟树”的美誉。
3)药用价值:枝叶入药有消炎、清热的功效。
4)木材可提取黄色染料,并可制作家具或用于雕刻。
3.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色:原来,叶子里除了含有绿色的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
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最多,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颜色完全被绿色掩盖住了。
于是,叶子就显现出绿色来。
变黄色的原因:到了秋天,叶绿素忍受不了气温一天天下降,叶绿素分解、消失得很快,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则比较稳定,它们终于在秋天”重见天日”了。
秋天叶子变黄,就是这个原因。
黄栌和枫树等的叶子:在气温下降,叶绿素分解、消失的时候,叶子里面的糖分大量地转变花青素,花青素是红色的,于是叶子就变红了。
二.香山红叶:霜降时节上山。
此时的香山,方圆数万亩坡地上枫树黄栌,红艳似火,远远望去,会误以为是飘落的花瓣,走近看才辨清是椭圆的树叶。
香山红叶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瑟瑟秋风中,似红霞。
香山公园的景点介绍
香山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香山公园的景点吧!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市西郊,面积有800多公顷,被称为“北京第一山”。
香山是西山的一部分,它也是北京十景之一。
山上松柏密布,层林叠翠,以“红松为主”,有“万寿山”之称。
山上还建有御碑亭、八角亭等建筑。
香山公园由静宜园和畅春园组成。
其中,静宜园为一处清代皇家园林,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把“静”字去掉一竖而改为“宜”字,取“宜于安居”之意。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春建成,分东、西两部分。
东为花园;西为宫苑。
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池沼、树木繁多,景色秀丽。
香山公园共有景点一百余处,分为五个区:玉华山庄区、紫霞洞区、碧云寺区、卧佛堂区和香山寺。
香山公园的著名景点有:香泉、玉华洞、碧云寺、双清别墅门楼等。
—— 1 —1 —。
明清皇家三山五园——静宜园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
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
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
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
内垣的西北区黄栌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
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
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为宏丽,香山因此而成为北京西北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
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
这座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包括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153公顷。
当时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园'名闻天下,所谓“三山五园”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
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为宏丽。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加以扩建,翌年竣工,改名“静宜园”。
静宜园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
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
品读清乾隆时期香山静宜园的人文生态之美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石刻、特色植物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情景交融是园林美欣赏的最高境界。
园林意境是产生于园林意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境外意。
意境是中国千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在魅力。
纵观香山作为皇家园林萌芽、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的老庄、禅宗及儒家三大哲学理念,已早为金元、明清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所运用。
特别是清乾隆皇帝在其园林设计与营造中因借香山特有的自然、原生、乡土的环境,创作出一个与周围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人与自然万物相亲和、凝聚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居园林环境,宛似天开地表现出香山真山真水的自然美,表达着人与天地万物相和、相亲的艺术境界。
可以说具有诗人画家气质的乾隆皇帝使香山在有限的山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之美的园林意境,使静宜园成为建筑与园艺构思的完美结晶,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巅峰融合,体现了峰含画境、谷壑流清、古木繁花、鸟依客语、鹿鹤相伴的极致意境,营造出集赏玩憩居于一体、人与自然共和谐的完美境域。
一、峰含画境、势育空灵,尽显丹青之美《易经说卦》以“润万物者,莫润于水。
终万物者始万物者,莫盛于山”的朴素生态观概括出自然山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生长于斯的人,又有谁不留恋坐看云起时的山光水色呢。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中感慨道:“居山水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林”,峰回水绕,自是景中上佳。
而位于京城西郊的香山静宜园,正是这样一处得天独厚的营囿奇地。
香山为太行山余脉,位于西山东坡腹心,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部位,主峰神秀,三面环山,向东延绵的南北二脉,围合形成静宜园区的主体地貌,“万山突而止,两岭南北抱”,形成“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山互盘,祖峰乃厚”的形貌,林茂泉丰,丘壑皱伏,望之蔚然、深邃而神秀,地貌形胜势育空灵,为西山其他地区所不及,《长安客话》中曰:“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
北京深度(51)香山公园:众知静宜园28景,有谁一一走过(下)香山占“三山五园”一园一山,静宜园是乾隆皇帝在香山的皇家行宫,钦定“静宜园二十八景”。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不一定都走过!静宜园将整个园林空间分割成内垣、外垣和别垣三大部分,二十八景中内垣占二十景,外垣占八景。
接上篇继续其后的14景!二十八景之十五:唳霜皋沿香山寺通往十八盘的大路,上到平坦处,在洪光寺后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座六角攒尖顶亭,名白松亭。
旧时附近的山坡上曾养海鹤一群,霜天月夜,群鹤长鸣,如入月宫仙境。
有次乾隆皇帝到此,看到海鹤在笼中吃食,对着他“弹舌声声叫,其情似相诉”,于是将它们放归山林。
第二年又来到此处时,看到自由后的鹤群并未离去,于是题名以念。
由此上山,是观红叶佳地。
二十八景之十六:香岩室(洪光寺)唳霜皋对过即洪光寺后门,现仅存遗址。
洪光寺建于明成化元年,由太监郑同仿朝鲜金刚山毗卢阁修建,由观音殿、毗卢圆殿、香岩室等组成。
因乾隆皇帝“寺据层岩室号香”而名。
二十八景之十七:霞标磴十八盘原是洪光寺正门前一段迂曲磴道,由明太监修建洪光寺时建成。
霞标蹬原为“九曲十八盘”蹬道间的三间敞亭,在此可观霞起,因乾隆有诗“踏蹬看霞起”故名。
二十八景之十八:玉乳泉玉乳泉在雨香馆下方,原有三方石潭,皆为乾隆年间人工开采,山泉流入潭中,不溢不竭故名。
现从玉乳泉顺坡而下,泉池流淌,涓涓细流,仍有人在此取水,致佳亭旁还留有一段清代石槽。
二十八景之十九:绚秋林从洪光寺后大路前行,接近雨香馆时,有一亭子名绚秋林,是乾隆皇帝心目中理想的秋色。
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此处正对十八盘路口,也是观赏秋色的绝好景处!二十八景之二十:雨香馆绚秋林稍前行,是雨香馆,是内垣二十景中的最后一景,建筑群由翠微山房、洒兰书屋、林天石海、揽秀亭等组成。
曾为私人别墅,京剧名家梅兰芳常在此小住,他与好友游香山时,曾留有“梅石”一景。
雨香馆前行阆风亭处,可见到内垣墙址。
还有一条古御道,经山神庙,通向外墙和顺门,清代帝后们常从此门去往八大处。
解读香山静宜园
香山是北京人最为熟悉的京城景观之一,其地处西山东坡之腹心,也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峰峦层叠、涧壑交错、清泉甘冽适口,所谓“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
自古以来,香山便是礼佛胜地,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壮美的寺宇建筑,《宛署杂记》载有“妙高堂”,《香山永安寺记》则记载“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
关于香山的得名,历来有许多说法,与其自然景观、佛教渊源有着深刻联系。
至清代,香山更成为京城西北郊重要的皇家园林,康熙时便建成了“香山行宫”,乾隆帝更是十分青睐香山美景,不仅题诗多首,还大规模扩建香山行宫,并将其定名为“静宜园”。
静宜园体现了乾隆时期皇家园林艺术的杰出成就,也承载了乾隆帝修身养性的情致、治国理政的才略……
“香山”之名的三个由来
可能与异石、花香、佛教有关
香山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据《香山永安寺记》中载:“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
”《宛署杂记》中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
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
”这二块独特的巨石,位于现双清别墅上端,好似两只蛤蟆坐南向东北引首翘望,在明代文献《宛署杂记》中有元代诗人萨都刺的诗文,又把二石称之为“乳峰”,此山名为“乳峰山”,原诗曰:“山腹双双翠出尖,游人原不厌观瞻。
露和石髓沾苔腻,雨带泉花溅齿甘。
雾幛轻笼遮隐隐,云襟半袒露纤纤。
儿童月下欢相指,天姥开怀照玉奁。
”诗人用比拟手法,使二石更耐人寻味。
关于“香山”之名的来历,一说源于花香。
据明代文献《帝京景物略》中载:“山所名也,曰香炉石。
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
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香,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经蕊飞白之旬。
”香山名称起源于杏花的说法,在香山脚下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香山附近住着一位石匠,家贫如洗,没有生计。
一次上山打柴,路遇仙人,赠杏两枚,食后将核种到山上,经若干年繁衍,杏树遍山,如云如雪,约有十万株,甚为一大奇观。
人称这一带为杏花山,又因香气飘溢四野,沁人肺脾。
久而久之,杏花山被称之为香山。
也有来自佛经的说法。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又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入香山修道,后不断有佛教徒入山成道,故《华严经》把香山名列第二,成为仅次于须弥山的佛教名山,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多处以香山而得名的山,而京城的香山便是其中之一。
康熙年间落成行宫乾隆兴建静宜园
专设员外郎管理园务
清朝康熙中叶,朝廷启动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的营造工程。
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成游赏、临幸、驻跸的行宫,并命名为“香山行宫”。
其址选在香山永安村地,其地背山面水原有五色金莲池,范围是后来乾隆皇帝寝宫,即虚朗斋、学古堂一带,建筑质朴,殿堂、房舍、楼阁、院落、亭台俱全。
行宫正门面东,两侧建有朝房,因其跨沟涧而建,故宫门檐额为康熙皇帝御题曰:“涧碧溪清”。
香山名胜古迹众多,康熙皇帝多次游幸香山,留下“涧碧溪清、
绿筠深处、璎珞岩、香山寺、洪光寺、光明三昧、来青轩、普照乾坤”等御题题额及御制《洪光寺盘道》《来青轩临眺》《驻跸碧云寺》《碧云寺临泉望月》等诗作。
《来青轩临眺二首》其一为“摇拂烟云动翠旗,登临翰墨每相随。
山河景象无穷意,俯瞰人情因物知。
”
乾隆皇帝在御制《静宜园记》曰:“昔我皇祖於西山名胜古刹,无不旷览。
游观兴至,则吟赏托怀。
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
恐仆役待从之臣或有所劳也,率建行宫数宇於佛殿侧。
无丹雘之饰,质明而往,信宿而归,牧圉不烦。
如岫云、皇姑、香山者皆是。
而惟香山去圆明园十余里而近。
”说明了康熙皇帝建造香山行宫的目的。
乾隆八年(公元1743)初夏,33岁的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香山,就对香山这座拱卫帝都的山林胜境所吸引,共写下六题十二首诗赞誉香山的美景。
御制《寄题香山禅房》诗曰:“从来不识香山面,一见还如遇故人。
总是依空成幻翳,亦知耽静即根尘。
”《初游香山》诗曰:“西山卫帝都,胜迹由来久。
兰若何纷多,永安斯为首(香山寺名)。
我来揽景概,正值新晴后。
……为境清且幽,远睇见窣堵,近却蔽林籔。
”
乾隆从香山回到宫中,当年就传谕为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增定皇上驻跸香山时守卫和清跸等职责。
乾隆九年(1744)又降旨:成立香山工程处。
并设置员外郎一名专司管理园务。
开始筹备建园工作,又从静明园、西花园两处的副总领内各选一名官员,“在香山行宫行走”。
乾隆十年七月(1745)便正式动工,大规模修建香山的皇家园囿了。
乾隆十一年三月(1746年)建成,历时九个月。
乾隆十一正月谕旨:
“十一正月奉旨:香山行宫命名为静宜园。
钦此。
”
就园林修建的技术而言,静宜园工程的突出特点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静宜园记》中记载:“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
佛殿琳宫,参错相望。
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
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
”即是在旧行宫的基础上砌院墙、建殿宇,佛殿和宫室高低错落而又能相望借景,而在山峰、山岭腹地,凡是可以占据山川之秀和可观览奇特景观的地方,皆修建了亭、轩、庐、广、舫室和蜗寮。
这座园林并不是创造新建之园,而是因借了康熙行宫、原有寺院和自然景观而建成的,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技巧。
乾隆帝为何青睐静宜园
即可修身养性亦能阅武强国
不论是在修建过程中,还是日后的实际使用,乾隆帝都将自己对于修身治国的理念融入到了静宜园中。
因此,他对香山静宜园的青睐,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
一是致虚极,守静笃。
感悟山和水、一静一动的智慧,以智仁山水德,体会作为圣君智与仁的圣德与修为之道。
据御制《静宜园记》中记载:“动静有养,体智仁也。
”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
天德之象也。
”“莫动”,不动是山的特点。
《淮南子·说山》以水为喻:“水定则清平,动则失平。
故唯不动,则所以无不动也。
”水的智慧,是大智慧。
二是观揽名胜,散志澄怀。
如《静宜园记》中曰“游观兴至,则吟赏托怀。
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
……盖山水之乐不能忘於怀,”即是乾隆皇帝对自然山水之德陶养情操的渴望,及置身香山通过游览、观赏山林胜景,实现心与物游、澄怀观道。
三是勤政务本、问农观稼。
《静宜园记》曰:“殿曰勤政,朝夕是临,与群臣咨政要而筹民瘼,如圆明园也。
山居望远村平畴,耕者,耘者,饁者,种者,敛者,历历在目。
”即在静宜园中,亦如圆明园一样设立勤政殿,与群臣一起探讨国家大事、筹化民生疾苦,勤于政务,不忘农桑。
四是宁静致远、阅武强国。
“游园不废政务”,是康熙、乾隆皇帝游赏御苑、巡幸外出的重要原则。
乾隆皇帝一生82次驻跸香山静宜园,从驻跸实录及所作御制诗文中,可以知晓其园居理政、阅武强国、治国安邦是营造静宜园主要目的之一。
致远斋是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首勤政殿的重要组成,命名源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在告诫后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乾隆皇帝来香山驻跸,检阅犒赏香山健锐营将士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健锐营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
香山健锐营驻地在京城西北香山脚下,常规编制2000人左右,依照旗份分为左右两翼,
营内士兵主要由满族子弟构成,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
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金川,将西山鲍家寺葺新赐名曰“实胜”,立健锐营。
《大清会典》记载“朕思我满洲兵向用云梯攻城,因命八旗于前锋护军内,选择年壮人才勇健者千人,特命大臣监视操演。
所选兵丁,各奋勉学习,不数月间,皆已精练,随征金川,功成凯旋。
”
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赐健锐云梯营军士食即席得句》诗序曰:“朕于实胜寺旁造室庐以居云梯军士,命之曰健锐云梯营,室成居定。
兹临香山之便,因赐以食。
是营皆去岁金川成功之旅,适金川降虏及临阵俘番习工筑者数人,令附居营侧,是日并列众末俾预惠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御制《阅武》诗又描述了记述了前此平定回部时,健锐营士卒所至奋勇先登,屡奏攻坚陷阵之捷,遂成大功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