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0
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辩论赛决赛辩论赛是我们学校十分喜爱的一种大赛。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辩论赛决赛,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正方:中山大学( 张君、黄磊、马薇薇、薛乐)反方:世新大学(梁佑诚、黄靖文、黄执中、庄志凯)胜方:中山最佳辩手:黄执中立论陈词正方张君: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
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
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
逆境中,学习环境是压制性的,可以认知事物,但是顺境中,提供的是鼓励性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认知的系统发展。
逆境中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疏离感和不信任。
而顺境当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
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
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顺境中家庭的关爱让我们具有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识,而在破碎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人意志消沉,自我否定。
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容易自卑多疑。
青少年的时候,顺境中良好的教育,可以使我们学业有成,谋生有道,而缺乏教育,则一时失去成长依托,迷失生活方向。
当我们到了成年乃至老年的时候,顺境使人在自我肯定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动力,而逆境的冲击,容易使的成熟,因为人的成长,总是以其独立的担当恰当的社会角色为标志的,逆境中的困顿,容易产生挫败感,使人打断终生成长的进程,而顺境中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来源:秦君和的日志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我很想知道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黄执中——之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一、沒有無敵的論點,只有無敵的辯士。
二、價值才有爭議,事實不會有爭議,所謂「有爭議的事實」,其實都只是資訊不足。
三、事物的優點,其實是用它在其他領域的缺點換來的,反之亦然。
四、你永遠不能「真正的」證明任何事,你的證明,只能建立在對方無法負起舉證責任之上。
五、不要證明你的對手是錯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對手來證明你是對的。
六、凡是有意義的話,都有可能錯,而不可能錯的話,都沒有意義。
七、講話要像地上走,思考要如天上飛。
八、那些「只有在辯論台上才能用」的辯論技巧,不要學!
九、需要瞄準十秒鐘的投籃,再準也沒有意義;無法在時限內講清楚的論點,再對也沒有意義。
十、如果不太討厭輸,你就不大可能贏。
关于英雄每一个时代,都会创造出它所属意的赢家与输家。
可是,有些输家,却会选择以漫长的排斥、抵抗与冲突来拒绝认输──当然,像他们这样的逞强,可以很可笑,也可以很伟大。
因而,便更有些输家,不得不在最后,选择了以死亡,来使他的可笑,变成伟大。
所以我说: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对英雄很残酷……当然,如果你愿意,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我们的英雄,对这个现实世界,很残酷。
不过,我认为,这一切的认输或不认输,基本上,是无关乎勇敢不勇敢或坚持不坚持的。
至于站在每一个庞大、森严而紧绷的时代之前,我也不认为,会有哪一个英雄的不认输,是源自于他相信自己还会有机会赢──喔,当然不,我是不会把短视者的愚蠢与英雄的浪漫,混为一谈的。
嗯……我是不是不小心提到了「浪漫」?嗯,好吧,我指的的确是浪漫。
要知道,英雄,与胜利者之间,对于理解得失的差别,就相当于是段正淳,与郭靖之间,对于理解爱情的差别一样。
要知道,在一位惊才绝艳的英雄眼中,世间上那些个为了求「得」,以致充满了大量算计、妥协与交换的胜利(例如,相忍为国、委曲求全、投鼠忌器甚或王马共治等等),是多么的苍白、狼狈又琐碎!而虎视眈眈的英雄所要的,却是人生中一个全然操之在手,完全属于自我的结果──也唯有这样的结果,才能证明那样的英雄,曾经存在过。
因此,最吊诡的情况发生了:我们的英雄终究会发现,人生在世,一切的胜利,永远是属于大家的,是以,你最后唯一能够任凭己意安排、掌控其进程、方向与终点的──只有自己的失败。
所以,在浪漫的失败中,英雄爱上了自己(当然,如果你愿意,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
所以,英雄们不惜以血肉之躯,迎头击碎在每一个众人止步的时代之前:他们以才华的浪费,来证明自己拥有过足以浪费的才华;以割舍,来证明自己拥有过不忍割舍的事物;以拒绝承认现实,来证明他们始终拥有信念──以死,来证明这一切并不可笑!所以您瞧瞧:英雄,真是靠不住,但,也真值得人疼。
英雄,只是个孩子,他不能长大,长大了,就庸俗了。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2021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1、攻辩小结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
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
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
《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
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
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这一点极难,在我看过的几十场辩论赛中,只有两人能做到,而且也纯属运气,所以不必强求。
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
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
”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
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
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
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
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
黄执中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
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根属→解决→损益」。
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根属→需要→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什么是医生模式?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
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
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
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徐纯】要理解需根解损必须先理解政策辩,我们就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模型来讨论政策辩。
假设你有一天走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个萌妹子(或小帅哥,取决于你的取向,下同)落水了。
你怎么办?按照日常的思维,我们可能立即开始考虑是不是跳下去救,或者找跟竹竿什么的了。
但等下,其实并不能那么快地开始考虑是不是跳下去救的问题的。
我们必须先考虑一些先决条件。
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个萌妹子(小帅哥)有没有危险。
如果水深一米四,落水的又不是四娘(严正声明:本人反对身高歧视!)。
那么,显然她不会有危险了。
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用考虑跳水还是竹竿的问题。
这一步考虑就是政策辩中对于harm(需)的考虑。
只有确实有“需”存在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做更进一步考虑。
我们接下来需要考虑,周围是不是有其他人能救他。
如果你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已经在脱衣服准备下水救人了。
那么,我们也不用继续考虑是不是要跳水了。
这步考虑叫做根属。
这里和正常人的考虑可能会有些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真看到有人落水了,其他人的救援不是自己不参与救援的理由。
但在政策辩中,基于小政府的假设,政府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行动。
在这个考虑下,根属的意义才显得重要。
现在,我们既看到有人有危险,又发现没有其他人参与救援,我们就可以决定:我们要参与救援。
这时,应该怎么救援才会被提上日程。
当然,作为辩论赛,拟定救援方案的步骤是被省略的,因为辩题就是救援方案。
救援方案草拟了以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要不要执行救援方案。
这个时候会有两种状况,只有一个可行方案,或者有多个可行方案。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第三种可能:没有可行方案。
我们假设现在你只有一个救援方案,跳下去救她。
那你接下来会考虑什么呢?能不能就她。
如果你发现你不会游泳,又手无缚鸡之力。
那还是念个阿弥陀佛,然后回家洗洗睡吧。
这叫做没有解决力。
也就是“解”不成立。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体强壮,善于游泳,能够把那个萌妹子(小帅哥)救起来,那么“解”就成立了。
那还要考虑什么?在认定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之后,要考虑自己下去就她/他划不划算。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奥瑞冈式辩论比赛与身为政策决策者的光荣我们都知道奥瑞冈式的辩论比赛是政策性命题的辩论比赛,他的赛制源自于法庭辩论的制度,其不同于新加坡式辩论比赛的价值性命题讨论,奥瑞冈式讨论的都是关于国家政策决策的题目。
所以,在这样子的比赛制度之下,早期,前人都常以身为国家决策思考者为荣,甚至也在辩论场上深信,其所支持的政治制度必定是自己认为对国家来说是最好的制度、有一定的立论基础,才敢在辩论场上道出。
因此,前人们设计了一套关于国家政策的思考框架来帮助初学奥瑞冈式辩论的新手们如何思考国家政策的架构,而这套思考方式我们通常称为「需根解损」或「一般性论点」。
一、正方的政策决策思考由于奥瑞冈制度下的正方立场必定是违反现状政策制度的一方,所以作为想要推翻现今政策制度以建立新的制度的一方,必须要有符合一定的论述证明的标准才能被人信服。
而又正方因为要推翻现状制度所以必须是先讲的一方,所以为了比赛双方进度的顺利进行,通常裁判会要求正方最好能在一辩的时候就负起「需根解」三者的立论证明完整,否则就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比赛。
而正方在这一开始就要负起的这三个推论证明,通常则被称作为「初步方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来为正方的需根解损来个别作介绍吧:需要性: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原因、需要。
「需要性」即「需根解损」当中的「需」。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进行顺利,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要有改变它的理由。
要不然它进行的好好的,何以要莫名其妙的突然被改变,而这就是需要性的精神。
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用在于说服观念当中,如果某人在某时某地的行为正在进行顺利,当吾人今天想要说服它对此行为做出改变,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叫他说改就改,一定要告知其现在的行为何以有需要被改变,让他了解改变的需要,他就自然能够心甘情愿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观。
而一般来说,论述需要性的方式有三大方向:1.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即是正方发现今天现状底下,有很严重的问题存在,动摇到社会或动摇到原本的制度。
而这样严重的问题用现状的制度又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改变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即是采取这种策略的正方的需要性。
Eg:在「我国应对青少年施予宵禁政策」一题中,正方发现,在深夜,青少年的犯罪率相当的高。
为解决此一问题有所需要对青少年采取宵禁政策。
Eg:在「我国高级中学应回复留级制度」当中,正方发现因为学分制导致学生在高中对课业挑食,造成用学分制新进大学的新一批学生们,二一人数及选错课的人数大幅暴增。
为解决此一问题所以有回复留级制度的需要。
2. 价值导向采取价值导向的正方,相信有某种精神、某种价值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追求的。
而当然的,这样的价值与精神并不存于现状的制度当中,所以正方才必须要改变制度去追求。
而追求这样子的价值即是采取这种导向的正方的需要性。
然而有的时候采价值导向的正方会将其追求的价值视为绝对的、视为应当去遵循的,意与反方的价值做出相抗,而这样比赛胜负关键就在于双方的价值说服能力和具有渲染力的举例了,而非数据数据了。
(不过这由于价值导向十分抽象,没有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渲染力将会把比赛打得相当空洞。
所以如能阐明出在这价值落实后,对社会所连带带来的实质利益,正方的立场将会更加稳固。
)Eg:在「我国应对青少年施予宵禁政策」一题当中,正方发现,青少年皆多为在学学生,而学生晚上本就应该乖乖待在家睡觉,不得外出游玩。
且又青少年依法规的概念,身心智发展都尚未成熟,一个良好的政府本应主动对他们伸出保护。
所以在深夜如此危险且治安防治较为困难的时段,政府基于保护青少年的立场,理应对他们实施宵禁。
(像这样,之后的比赛争执点将会重在,政府保障青少年的权限界线应当划在哪。
而哪一方划赢了,架构就算哪一方获胜了。
比赛的层次和着重点就比较不会在实质看得见的利益上面,而会着重在价值层次上。
)Eg:在「我国高级中学应回复留级制度」当中,正方认为高中为基本学识,是一般的知识基础。
所以作为学生不能够任意抛弃其中的学业。
不然新一波的因学分制而学业挑食则被二一的大学新生增加,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不管如何,高中生本应要学好高中的一切学业,并学习如何分配读书时间和学习读书方法,因为高中是知识的基本,高中生本就不应有自我决定该学何者科目的自由。
(这则是连带实质利益的例子。
)3. 补充性导向采取补充性导向的正方发现,某国在某方面与我国国情相同,却因其所采取的国家制度不同,因而能带来其它庞大的利益,所以我国也应使用同一制度,来吸取此一制度所产生的利益价值。
这种吸取他国制度来补充我国所不足的,即是补充性导向。
(注:此种导向在台湾的辩论圈使用较少,由于与台湾政治或社会制度相近的国家不多,所以多为国外辩论所用。
且采用此种导向的论述方式,需要将其整体论述得明确,困难度较高。
故口传技巧不高和概念不清的人,常会因此在台上被问得难以回答清楚我国在实施后的实况。
)Eg:在「我国立委选举应采单一选区制度」一题当中,正方发现由于英国实行了单一选区之后,造成了两党政治的出现,两大党良性竞争实现了政党政治的最佳典范,也促进议会进度的顺利和民意的反应。
所以我国也该实施相同的制度。
在此请注意的是,不管上述何种导向,那都只不过是论述需要性时,正方可实行的方法而已。
没有说用了哪一项就必须不能用哪一项,而且现今辩论圈时常混合着用,根本不太注意彼此的分别。
在此只是为了介绍在论述需要性时可出发的思考方向而已。
论述本身是自由的,只要你能够清楚阐明出你要表达的意义和需要,并清楚的落实出您方的需要和利益制度的连结,让别人不会听不明了。
那么不管怎么讲、从哪种方式出发,都是可以的。
根属性:制度和需要性之间的确切关联。
根属是一个逻辑上的专有名词,由于一般人于日常生活中没机会习惯这个词汇,所以在以前辩论圈常常因为为了这个词语更深入的思考与应用而有许多的争执。
根属这个专有名词,简单的来说,就是当今天有因果关系时,原因「造成」结果,而结果「根属于」原因。
请见下图(图一)的关系。
那为什么,在打辩论时会使用到这个逻辑上的专有名词呢?这是肇因于当今天我们在和别人讨论问题之时,时常会发现对方所说的结果可能不导因于他所想象中的原因。
而为了能够清楚明白直接指出对方在逻辑上的错误,因而使用了这个专有名词。
所以我们会常在辩论场上听到有人说:「对方辩友您所说的利益好像不根属于您方的制度喔!」之类的话语。
举例来说:Eg:在「我国普通刑法应废除死刑」一题中,偶而会听到有正方论点是,在废除死刑之后就可以解决误判的问题了。
由于词语逻辑不清楚,这个论点像这样子的发展相当有问题,所以通常你会听到反方响应正方论点的思想架构是这个样子的:由于误判不根属于死刑,正方想藉由废除死刑来解决误判的想法,也就被推翻了。
不过根属性的观念不只运用于在需要性与制度之间的关联,像是制度与制度所带来的利益之间也有根属关系,所以我们在场上有「利益不根属」的攻击。
而在思考质询问题的设计之时,也有所谓「答案不根属于问题」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答非所问。
而也有制度与题目不根属的状况,我们通称「合题性」。
但我们没有必要去硬背每种不根属的名称和状况,只要在辩论场上很自然的从因果关系去思考,能抓出对方不根属的地方,然后用简单的语句告出对方的所说的结果并不源自于他所说的原因就好了(像图二那样的思考)。
解决力:制度能达成需要性的程度多寡。
正方藉由制度来解决其需要的程度会因为在比赛进行的当中,由于正方语句的重新补述和数据的填补、或者是对方的攻击和对正方利益大小的拆解,而变得与正方一开始所预期能够达成的解决能力而有出入。
而「需根解损」中的「解决力」在谈的就是这个。
正方一辩上台至少要负起一定程度的证明,去证明正方的制度能够解决他想达成的需要性。
如果不能的话,那我们根本不知道今天正方的制度到底有没有效用,而也就根本无法能相信正方的立场。
所以有满多人会说一开始在正方一辩申论要负起「需根解」的成立,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初步方案」。
(但要在几辩成立通常在辩论圈裁判会因辩士素质、程度不同,而有不一样的要求。
一般来说,是对初学的高中生能要求到在正二申论前做完就可,而大型杯赛则标准会再提高更多;而对大学生则是要求要在正一申论就要达成。
不过也有人是则是要求在正一答辩之前,因为可能有些「初步方案」和「合题性」问题是需要看对方的质疑和正方的响应而定的。
)总之,正方从头到尾一定要能守住制度所能带来的解决力,如果制度不能带来任何解决需要的程度,那比赛也就没什么好谈了。
损益比:正反双方的利益比较。
但是正方就算整场比赛从头到尾都确保了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的成功,告知了裁判这需要的存在以及今天的题目的制度能够解决这需求而且还有确实的解决效力,但这样并不代表正方就已经赢得了比赛了。
此时的正方还差一个步骤,即是「损益比」。
因为今天正方是一个要变动现状的一方,就算他的制度可以带来利益,但那也要所带来的利益比现状既存的利益还来的大;或是换句话说,正方变动现状所带来的利益必须在扣除「变动成本」之后还要比反方的利益来得大,才算是赢得比赛。
而什么是变动成本呢?因为今天正方要改变制度,而在改变制度时,必定会因为制度的转变所花费掉一些社会成本。
举例来说:在「我国应成立色情特区」一题里,盖出特区的花费、重新划定都市规划的人事成本等等…这些都是「变动成本」。
或是在「我国应继续兴建核能电厂」一题里,盖核能电厂的费用就是「变动成本」,而带来发电的利益那则是属于「正方变动制度后所带来的利益」,然则反方攻击正方会有环境污染问题,这我们一般则把这归类在是「反方维持现状的利益」(因为环保是反方的利益而正方的利益则是经济),则与变动成本无关。
于是,前人打趣地化约了一个公式,来解释损益比,大家不妨可以参考:正方变动后带来的利益-正方的变动成本>反方提出的利益要依照这公式,正方才算是利益比反方来的大。
我们才能够相信变动制度改采正方所提出的新世界会是更好的,所以裁判会依此派定正方赢得比赛。
这样子双方利益的互相比较,就是「损益比」。
而损益比的工作不太可能在比较前面的辩次做到,像是正一申论时,反方根本还没上台,正一根本还不知道反方的制度为何,要如何做损益比?所以损益比的工作在申论上只有正二和正三能够做得到。
不过,一般而言都是正三时才会做损益比的,因为正二的辩次多半要全力响应完反方一开始的攻击,所以比较没有时间做损益比的动作。
不过谈到这里,这就是「辩士职责」的问题了。
之后会另开一课再谈,现在是在讲需根解损,所以不对此多做说明。
而损益比的工作,正反双方都可以做。
因为只要哪边比赢了,比出谁带来的利益比对方大,谁就赢了。
所以正三反三理应都会花不少时间在这上面,只不过在整场比赛没做损益比,而双方又互相攻击来攻击去弄得彼此千疮百孔的情况下,裁判一般会比较苛责正方没做损益比。
因为是正方要变动现状,所以正方有积极证明自己制度比现状来得大的责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