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导出分数与常模
- 格式:ppt
- 大小:945.00 KB
- 文档页数:48
心理测量学要点总结【基本概念】1)测量:依据一定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测量三元素:事物(测量对象属性特征) 数字(某一属性的量,特征: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法则。
2)测量要素:a)参照点:计算的起点—相对零点。
b)单位:测量的基本要求,条件:有确定意义+有相同价值。
3)测量量表:斯蒂文斯按量表精确程度从低到高分成4水平。
顺序量表指明类别,类别大小或某种属性程度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仅表示等级不表示属性真正量,绝对值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单位,数值可作加减运算,但无绝对零点,不能作乘除运算等比量表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可作加减乘除运算心理测量一般在顺序量表上进行4)心理测量: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操作程序,观察少数人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人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
特点:a)间接性:无法直接测量,测量外显行推论心理特质(描述一组内部相关,联系行为时使用的术语,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 b)相对性:对人行为比较时,没有绝对标准c)客观性:标准化(项目,计分原则和手续,分数转换和解释)材料性质 1.文字测验 2.操作测验测量方法问卷法(MMPI 16PF EPQ)+投射法(罗夏测验,主题统觉TAT)材料严谨程度 1.客观测验(直接理解,无须猜测遐想)2.投射测验(问题模糊,须用想象力,投射被试者思想情感,经验)测验形式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1.最高作为测验(作出最好回答,有正确答案)2.典型行为测验(按习惯方式反应,无正确答案)【三类心理测验】1.智力测验:吴天敏-中国比内量表龚耀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儿童(C-WISC),韦氏幼儿(C-WYC-SI)林传鼎-韦氏儿童(WISC-CR)张厚粲-瑞文标准型测验(SPM)李丹-联合型瑞文测验(CRT)2.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3.心理评定量表: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抑郁状态评定量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恐怖状态评定量表。
心理测量学重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心理测量学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心理测量学重点的全部内容。
心理测量学第一章概论一、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二、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和测量工具的精密性。
三、测量的基本要素 :1。
参照点(1)绝对参照点(有绝对的零点,可进行乘除运算)(2)相对参照点(以人确定的零点,只可加减)2。
单位:条件:要有确切的意义和相等的价值四、测量的量表 : 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可进行加减运算)、比率量表(可进行加减乘除)五、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法则给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指派数字,或者根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六、编制一个测验应当具备下列四个基本条件:(1)行为样本.(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标准化条件: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和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难度或应答率。
(4)信度和效度。
七、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提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作业补充题:1、为什么说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分数本质上是顺序量表上的分数?答:从本质上讲,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属于顺序量表。
(1)从使用的参照点来说,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领域的参照点均为相对零点;(2)从使用的单位来说,教育与心理测量的单位远没有其他测量的单位成熟完善.第二章简史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2)高尔顿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资料的分析之中.学生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公式。
常模百科名片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目录简述常模团体常模的类型常模分数的表达方法简述常模团体常模的类型常模分数的表达方法展开编辑本段简述概念测验常模简称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
组内常模:解释被试原始分数的参照体系,即被试所属那类群体的人,在所测特性上测验取值的分布状况。
标准分数常模:用被试所得测验分数转换成的标准分数来揭示其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组内常模。
建立常模步骤①科学抽样,从清楚而明确地定义的“特定人群”总体中,抽取到容量足够大、并确具代表性的被试样组②要用拟建立常模的测验,采用规范化施测手续与方法对标准化样组(常模组)中的所有被试,施测该测验,以便恰当而准确地收集到所有这些被试在该测验上的实际测值③对收集到的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真正把握被试样组在该测验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
作用常模的作用是让测验者明白测验结果分数的意义。
心理测验是一种测量人的心理状态的技术手段,如同一个医生量一下你的血压就可以知道你的血压是否偏高偏低一样,心理测验也希望达到类似的心理测量的目的。
测验者在人才测评系统中完成心理测验以后,将会得到一个自己的位置,比如当你完成判断推理测验以后,可能被告知你的判断推理能力要比75%的人都要高,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呢?你会问,经过测验就可以知道我会比多少人要高吗?还是同样的比喻,你为什么会信任一个血压计的指数?因为血压计是客观的,其实测验的结果也是客观的,两者的结果都是以数值的形式表现,你之所以能够从血压计显示的数值中了解自己的血压是高了还是低了,那是因为你知道正常的血压范围是多少,这是一个比较的结果,将你自己的血压与正常的血压范围进行比较,然后你得出了一个关于自己血压的结论。
《心理测量》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61811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时数:54学分数:3执笔者:编写时间:2004年8月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心理测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是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应用性技能性课程。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的基本目标,《心理测量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以心理测验为工具手段,对人的个别差异所进行的测量,因此又称之为“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进行心理研究和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动特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联系实际,应用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要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了解心理测量在鉴别智愚,选拔人才,临床诊断,预测评价学生中功能作用,掌握心理测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心理测验的主要技术手段,掌握操作心理测验的基本技能;引导和培养学生能以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出发,看待心理测验,科学地去描述、解释、预测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测验使用和管理的水平。
本课程重点是讲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测验编制到测验实施过程,以及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量、职业测验施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中要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操作训练相结合,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水平的提高。
课程结束后考试,包括考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教学要求A. 了解:心理测验发展历史。
B. 理解:心理学测验的含义和特性。
C. 掌握:心理测验是量表的不同水平及其各自特点,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功能。
(二)教学内容重点:心理测验的含义和特性,心理测验是量表的不同水平及其各自特点。
难点:心理测验的水平与心理测验的功能。
第一节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简介第二节心理测验的含义和特性第三节心理测验是量表的不同水平及其各自特点第四节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功能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4学时)(一)教学要求A. 了解:编制测验的一般步骤。
心理测量学章节重点本阶段内容介绍:心理测验作为一门用于临床诊断、判断疗效,以及推动心理咨询进程的技术和方法,成为学习心理咨询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也是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培训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心理测验的基本理论、测验工具的使用。
本部分内容应注重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及测验结果的解释等。
本阶段学习建议:这部分内容在基础知识及案例选择题中通过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核。
应对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需要拿握习题集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应对技能部分的案例选择题,需对照相关视频讲解及考试联系,了解常考题型的解答思路。
总的来说这部分计算的内容虽然难,但不作为重点,而识记和理解则相对而言比较重要。
如果能够亲身参与几个心理测验,了解其过程,则更有助于知识的整体掌握。
第五章心理测暈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测量的三要素:事物、数字、法则。
二、测量要素测量的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参照点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参照点有两种,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
“0℃属于相对零点,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
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还要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在一个有定量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根据单位的理想\不理想,量表分为四类:(一)命名量表: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或分组。
是最粗略、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如性别(男、女)、学历、企业性质、职业、地区等。
由于定类尺度只能区分事物是同类或不同类,因此它具有“=和≠”的数学特性。
通常计算每一类别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或频率”来进行分析。
(二)顺序量表: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它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
如:◆考试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髙中、大学及以上。
绪论一、教育统计1.统计:到达对总体的量的认识。
教育统计:从总体上把握与认识教育领域各种现象的量的取值,为教育工作、管理和开展效劳。
是数理统计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的产物。
2.教育统计的主要内容:描述统计——概括和表达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推断统计——利用样本数据资料,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
是教育统计的核心内容。
二、教育测量1.就是对考察研究的教育对象,按一定规那么在某种性质的是量尺上指定值。
2.测量量尺:以下四种量尺的量化水平由低到高。
名义量尺上的数只有类别标志。
顺利量尺上的数有优劣、大小、先后之别,如学业成绩。
等距量尺上的数单位相等,零点任意指定,如温度计指数比率量尺等单位且有零点,如测身高、体重。
3.教育测量由三个根本要素:①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卷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口头的、文字的、器具〕②程序:施测和评分的步骤与操作,与所测对象的性质与测量工具的适应,严格控制误差。
③参照系——用来解释结果的意义,转化成某种量尺上的值。
4.教育测量的特点①间接性。
教育测量所测的主要对象,是爱教育者的心理特性,如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人格特点等,潜存于主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设置一定情境,施以特定刺激,引发行为样本,然后才能按一定规那么在某种性质上指定值,间接推论其内部心理特质的实有状态和水平。
测验,特指标准化测验的测量,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对学业成绩进行的标准化测验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与解释分数的常模,合称为量表。
心理量表就是指心理测量工具与常模的结合。
②要抽样进行。
5.教育测量的主要内容:一是测量工具编制、施测与评分程序确立,常模与标准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工程分析、测验质量检验的具体理论与技术。
二是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心理测验的具体编制和使用,包括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第一章1.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参照点:测量工作中必须有一个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3.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
(测量的量表:等距量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比率量表)4.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5.测验的标准化:是编制测验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度的一致性。
6.测验标准化应具备的条件(或测验标准化的内容是什么)(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2)施测条件的标准化。
(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7.论述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功能:(1)理论研究功能①收集研究资料②建立和检验理论假设③实验分组(2)实际应用功能①选拔人才②人员安置③心理诊断④描述评价⑤心理咨询第三章1. 测量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
2. 随机误差: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
3. 系统误差: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
4. 真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那个数值叫做该特质的真分数。
5. 心理测量的误差来自3个方面,即测量工具(如所测的东西与我们预测的目的之间出现偏差)、被测对象(如被试在接受测量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施测过程(如实测现场的温度、光线、声音、桌面好坏、空间阔窄,主试者的年龄、性别、外表及其施测时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6.真分数的数学模型与假设: 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之为E)。
即:X=T+E 这就是CTT的数学模型。
这一模型,引申出三个相关联的假设公理:(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1、教育统计: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的产物。
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2、教育测量: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3、常模:测量所得结果,只有跟用来解释结果意义的参照系(或物)作对比,才能真正转化成某种性质量尺上的值。
教育与心理测量这种分数解释参照系,就是常模。
4、标准化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这种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称之为标准化测验。
5、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验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所以又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6、名义量尺:名义量尺上所指定的数字,只有类别标志的意义,而无性质优劣、分量多寡的涵义,只是名义上的数,而不能对之作任何数字计算。
名义量尺上的数,量化水平最低。
7、顺序量尺:顺序量尺上的数字是一个线形连续体系上的值,单位不等,具有可比性而无可加性。
顺序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则较高。
8、等距量尺:等距量尺上的数字是单位相等但零点可任意指定的线性连续体系上的值,因而有可比、可加性而无可除性。
等距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又更高。
9、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
10、测量: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1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12、推断统计:推论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