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演唱)拥军秧歌 课件精品物理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9
2016年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嬉游曲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2016年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嬉游曲教案嬉游曲[教学目标]1、介绍弦乐器,了解弦乐四重奏,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弦乐四重奏,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 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1、认识弦乐器:师生共同研究弦乐器,从弦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出示课件),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交流的结果告诉老师。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2、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嬉游曲》,来了解弦乐四重奏。
二、欣赏歌曲,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嬉游曲》。
作品分析:这部作品在莫扎特的所有嬉游曲中最受欢迎。
莫扎特于1772年创作此曲,当时他才十六岁。
本曲与作者早年完成的四手联弹曲《D大调钢琴奏鸣曲》(K.38)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展开部的写法以及突出第一小提琴主导作用的写法,表现出奥地利作曲家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1737-1806)对他的影响。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各声部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呈示的第一主题生动活泼,富于动力性,犹如春天的溪水欢跃地奔流。
这一轻快的主题奠定了整个乐章欢快的基调。
这一主题反复以后,乐曲呈示第二主题。
展开部主要以第一主题的素材为核心发展,在展开部的后半部分,乐曲转为小调,形成乐曲色彩的对比。
再现部重新出现了呈示部生动活泼的气氛,最后平稳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
刚开始是行板主题,随后乐曲先后出现两支新的咏叹调那样流畅而富有表情的旋律。
展开部1 很简短,音乐平稳地进入再现部后结束。
第三乐章——急板,D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轻松跳跃,第二主题是音阶式的上下起伏,然后整个呈示部反复一遍。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秧歌调,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活跃,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欢乐场面;第二乐段节奏缓慢,旋律抒情,表达了人民对军人的深厚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高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调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军人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调的特点,感受《拥军秧歌》的音乐魅力。
2.学会《拥军秧歌》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对军队和军人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拥军秧歌》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难点:理解秧歌调的特点,感受歌曲的民族气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军民团结的温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秧歌调的歌曲,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秧歌调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拥军秧歌》的音频、视频,以及其他秧歌调的歌曲。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教学道具:秧歌帽、腰鼓等,用于表演和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拥军秧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氛围。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以及军民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拥军秧歌》的歌词,讲解秧歌调的特点,如旋律、节奏等。
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音高、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秧歌表演。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拥军秧歌》拥军秧歌-扭秧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扭秧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敬意和祝福。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演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提高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意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掌握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
2.难点:理解和感受秧歌的艺术特点,熟练运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秧歌的魅力。
2.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互动性。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秧歌表演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秧歌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介绍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让学生对秧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教授《拥军秧歌》的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3.学唱歌曲: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讲解歌曲中的难点。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歌曲的韵律。
4.学习秧歌舞蹈动作:教授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如秧歌步、扭腰等。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提高舞蹈表现力。
5.实践演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表演一段秧歌舞蹈。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效果。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秧歌,以欢快的节奏和热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尊敬和爱戴。
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旋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拥军优属政策,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秧歌文化。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拥军秧歌》,使学生了解秧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演唱歌曲《拥军秧歌》,掌握秧歌的节奏和演唱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秧歌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歌曲《拥军秧歌》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秧歌的文化内涵,感受秧歌的热情氛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秧歌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讲解秧歌的起源、特点,示范演唱《拥军秧歌》,引导学生跟随演唱。
3.练习巩固:分组练习,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提高演唱效果。
4.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秧歌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秧歌。
5.情感教育: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秧歌的热情氛围,增强对军人的敬意。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点:欢快、热情《拥军秧歌》节奏:XX X XX X旋律:简洁明了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检查学生对歌曲《拥军秧歌》的掌握程度,包括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拥军秧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拥军秧歌》教材分析(歌曲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
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词而成的新民歌。
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全曲为2/4拍,由方整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
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
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花,海勒海棠花”的使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教学目标: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此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本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一一老师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出示一系列扭秧歌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陕北秧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歌词,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试唱旋律,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
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难点: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课件、红绸缎、帕等教学过程:一、歌舞引入:小朋友,你们好!欢迎跟我一起走进音乐课堂,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表演,请同学们给我打节奏好不好?掌声在哪里?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
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属于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六课。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弘扬爱国主义的歌曲,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我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便于学生学唱和表演。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声乐技巧。
他们喜欢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感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种表演形式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拥军秧歌》的背景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掌握秧歌的基本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秧歌的节奏和步伐。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中的高难度音程。
3.理解歌曲的背景及意义,深入体会歌曲的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示范教学法:老师示范演唱和表演,学生跟随模仿。
4.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学唱。
3.秧歌道具:准备秧歌道具,如扇子、花环等。
4.教学视频:播放秧歌表演视频,让学生了解秧歌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拥军秧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拥军秧歌》歌曲,让学生跟随学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陕北秧歌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陕北秧歌教案陕北秧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锣鼓、唢呐、狂飙、踢场子’’等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能力目标1.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阅读体会陕北秧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吸收民俗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陕北秧歌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的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粗犷有力的陕北秧歌。
教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秧歌,用一两句话描述陕北秧歌。
学生欣赏,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鼓励。
同学们,陕北秧歌是起源于陕北,发展与陕北,这片神奇的黄土地赋予了它生命。
它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陕北人特有的性格,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陕北秧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并查字典。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再读课文,把握感情教师: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感情。
三、精读课文,分析课文1.教师:本文开头一段诗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准确生动的描绘了陕北秧歌在陕北人生活中的地位。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教师:陕北秧歌有哪些表演形式?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例如: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
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
3.教师:陕北秧歌对表演场地舞台有要求吗?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归纳:对场地没有要求,一般在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
4.教师:陕北秧歌表演的时间上有讲究吗?什么时间表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要求: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划出。
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
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