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宾语前置句的考察
- 格式:pdf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7
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姓名院系名称专业名称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提要:宾语前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主要指做宾语的各语法成分,因各种原因,而放于动词之前,从而打破其原本的语序,产生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作为常见的语法变化,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而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古中国各时代的典籍中都能够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甚至于现在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本文将选择三本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诗经》作为文本,找出其中的宾语前置实例,运用古代汉语,语言学常见方法,总结其存在标志特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之间不同和发展。
试分析宾语前置现象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宾语前置文言语法语言学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pecial grammatical phenomenonAbstract:Object lead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mainly refers to the grammatical components do object,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put in the verb before, to break the original word order, produce lead phenomenon. Lead as a common object grammar changes, for lack of form of changes in Chines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of the age to see the language phenomena exists, and even now also an object lead phenomen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author, explains, and to view.Key words:Object lead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linguistics目录一、宾语前置的定义 (1)(一)宾语前置的定义 (1)(二)《诗经》、《论语》、《孟子》、简介 (1)二、宾语前置的标志 (2)(一)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2)1.《诗经》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2)2.《论语》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2)3.《孟子》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3)(二)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4)1.《诗经》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4)2.《论语》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5)3.《孟子》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6)(三)叙述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三、宾语前置句产生的原因 (8)参考文献: (9)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宾语前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主要指做宾语的各语法成分,因各种原因,而放于动词之前,从而打破其原本的语序,产生前置现象。
练案7《诗经》两首(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C.不遑.(huánɡ)象弭.(mǐ) 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D.桑葚.(shèn)棠棣.(dì) 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解析】“孔”意为“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C.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析】A项,上句:介词,把;下句:连词,来。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上句:连词,与“且”搭配使用,又……,又……;下句:副词,已经。
D项,上句:动词,想;下句:语气词,无实义。
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存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一种的特殊语序现象。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首先,对代词做个简单的分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卬;第二人称——汝、乃、尔、而;第三人称——借用指示代词“其、之、彼”来表示。
2. 指示代词:是、此、之、斯、或、莫3.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安4. 己身代词:己、自、身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要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
第二,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2.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3.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4.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5.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经·葛藟》)如果代词作动词宾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肯、得、能、敢”或副词时,这个代词要前置于能愿动词(或副词)和动词前。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养活)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2.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
(《韩非子·难三》)莫之得闻——莫得闻之(没有人能知道它)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4.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诗·墉风·蝃蝀》)5.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注意:1.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第4课《诗经》两首(一)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偕:共同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彼垝垣,以望复兴(乘坐)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副词,又)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所指的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指桑树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指那男子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尔:你,这里指那男子家.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之:指兄弟5、对下列两组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B.《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C.《采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
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
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已方的装备大加赞赏,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D.《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还风行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①茱萸入药②,可用它③养身袪病。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①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①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③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子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十五年》)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③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二、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
例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缚者曷为者也?”《韩非子·难一》:“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乎”是介词,作用同“于”)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是介词)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
例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2)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① 何如,如何。
“何如”中的“如”是动词,“何”是前置宾语。
但“何如”不是“像什么”的意思,而是“怎样”、“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意思,是个凝固结构。
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第一篇: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文中的一般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基本一致。
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古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所谓文言特殊句式,这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主要就倒装句中最重要的宾语前置句展开分析。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指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和“唯……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问”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