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6
认识宝岛某某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对照地图,说出某某的地理位置。
2.结合某某的海陆位置、与祖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相邻位置,说出某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利用图文资料,描述某某岛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4.对照某某岛地形图,说出某某岛地形的特点。
5.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某某岛的主要农作物与物产,分析其分布特点。
6. 在图上指出某某岛的人口、交通和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合作探究,综合分析某某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及区域差异的明显特征。
价值目标
1.感受区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2.体会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在认识宝岛某某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基础上,增强对某某的热爱之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综合探究区域的方法
难点:综合分析某某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及区域差异的明显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活动2【活动】探究1某某岛的位置
活动3【活动】探究2自然特征活动4【活动】探究3人文特征
活动5【活动】探究实践
活动6【讲授】回顾总结,提炼方法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综合探究五走进台湾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宝岛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暖湿②东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③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称④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如图是台湾省部分地区年均温的分布,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 大气环流3.当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有()①地狭人稠,人均资源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④山多,交通运输落后.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正确描述台湾经济特点的是()A. 台湾旅游业落后B. 主要出口农产品C. 出口导向型经济D.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5.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岛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图中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A. 农产、森林的分布B. 作物、矿产的分布C. 矿产、林地的分布D. 林地、河流的分布6.图中“母”欢迎“子”回家,关于“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岛上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富B. 位于板块边缘,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和雪灾等C. 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居民以高山族为主D. 主要发展以“进口一加工一出口”为主的经济7.小华据图中信息判断,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他判断的依据是()①森林分布②纬度位置③农产品种类④地形.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8.下列关于台湾岛地理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B. 交通线分布受地形影响,呈网状分布C. 台湾岛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D. 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9.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台湾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的“植物王国”B.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C.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两熟D.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的西北端,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10.台湾气候宜人,冬无严寒,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树木常绿,素有“天然植物园”、“水果之乡”之称。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综合探究五理解台湾【课程标准】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2.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包括它的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自然资源;3.理解台湾的人文特色,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发展状况以及风土人情。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色①地形观察P30图5-48, 找出中央山脉、玉山、阿里山、浊水溪、日月潭,分析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河流的流向。
②气候观察P14中国气候分布图,说明以下问题:1、台湾处于什么温度带?它的气候类型和特点是?2、台湾东西两侧哪侧降水多?为什么?③河流观察P30图5-48,找出台湾省最大的河流及湖泊,分析河流的特点(长度、流速、流量)及流向是什么?探究小结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量。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当堂检测达标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准确的是()A.台湾省由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组成B.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南回归线穿过C.台湾有很多美称,如“天然植物园”、“蝴蝶王国”、“水果之乡”等D.台湾岛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的福建省相望2、下列岛屿不属于台湾省的是()A.澎湖列岛B.黄岩岛C.钓鱼岛D.赤尾屿3、下列农产品中,最有可能来自宝岛台湾的是()A.桂圆、荔枝B.芒果、香梨C.甘蔗、小麦D.大豆、苹果读图沿北回归线大陆和台湾地形剖面图,完成4-5题。
4、该图①省份是()A.浙江省B.海南省C.广东省D.福建省5、据图分析,台湾岛的地形特点是()1、台湾岛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阅读下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台湾岛是我国第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隔海相望。
(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综合探究五认识台湾【课程标准】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2.认识台湾的自然环境,包括它的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自然资源;3.认识台湾的人文特色,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发展状况以及风土人情。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色1、台湾岛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阅读下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台湾岛是我国第大岛,与大陆最近的省隔海相望。
(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海域:A. B. C. D.岛屿:①②(3)台湾省旅游资源丰富,E (湖泊)风光秀丽,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4)台湾省西部地区的地形以为主,盛产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等。
2、读图回答问题。
图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局部区域略图图2 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1)根据图1分析台湾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作用。
(2)台湾森林树种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请结合图1、图2分析台湾植物种类丰富的主要自然原因。
3、读“台湾海峡两岸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 写出图中A 点的经纬度:(2) 填写地理事物的名称:海洋:B ,海峡:C ;城市:D ,E ;省区:F 。
(3)台湾岛最高峰G 是 ,它的海拔是3952米,当H 地的气温是30℃时,G 山顶的气温大约是 ℃。
(4)台湾岛地处 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农业为主的经济B.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C.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D.“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3、台湾省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下列因素有利于在那里形成降水的是( )A.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B.来自太平洋的东北季风C.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D.经过的台风4、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水力、生物等资源严重不足B.多地震,每年6-10月常受台风侵袭C.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高山族D.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5、关于台湾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西部平原地区水稻种植普遍②甘蔗和蔗糖闻名于世③四季鲜果不断,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乡”的美称④茶叶、香蕉、菠萝驰名中外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6、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A H GFE D CB1、一福建东海太平洋南海台湾海峡钓鱼岛澎湖列岛日月潭平原菠萝2、(1)台湾西望大陆,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安全起着重要意义。
综合探究五认识台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位置;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自然和人文特征;综合分析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主动观察、阅读地图和文字,从地图和资料中得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自己个人或同桌互助归纳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设计旅游线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与人合作学习的态度;形成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感。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了一个学期的地理,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认识区域的方法,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宝岛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 认识(某区域)宝岛台湾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台湾旅游宣传片。
活动2【活动】探究台湾的位置和范围1.同学们,知道台湾在哪里吗?2.请同学给大家介绍台湾的位置,探讨台湾位置的重要性。
3.指出台湾的范围。
明确接下来重点学习的是台湾岛。
活动3【活动】探究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当了解了台湾岛的位置后,我们第二步要了解什么?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很好,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拿出课堂学习单,从地形、气候、河湖三个方面来理一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要求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课堂学习单一,并选定一位代表发言。
课堂学习单一理一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根据图5—48和书本3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地形:台湾岛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2/3。
台湾岛的主要山脉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等。
《认识宝岛某某》同步测试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某某省包括某某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众多小岛。
某某岛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在人口、交通、工业等方面的人文环境不同,城乡差异鲜明。
读某某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题1.钓鱼岛位于台北市的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2.某某山脉位于某某岛的A.中西部B.中北部C.中东部D.中南部3.某某省海拔最高的地点在A.浊水溪B.火烧寮 C玉山 D.日月潭4.某某岛的地形以A平原为主 B.丘陵为主 C.高原为主 D.山地丘陵为主【解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课标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4题命题的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图,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
第1、2题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相对位置,第3题通过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找到该地的最高点,第4题图通过判断图某某脉图例分布的X围和大致比例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5.某某岛的河流比较短促,浊水溪的流向是A.西向东 B北向南 C南向北 D东向西【解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该了解这个辩证关系,水从地势高的流向地势低的。
浊水溪发源于中东部某某山脉流向西部平原,注入某某海峡。
答案:6.某某岛西部的大城市明显多于东部,这主要是受下列哪个自然要素影响A.气候B.河流C.地形D.湖泊【解析】课标1-1-2 ……,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某某岛中东部是崎岖不平的高山和丘陵,不利于人类活动和大城市建设;西部则是台西平原,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人口密集,多大城市。
答案:7.被称为某某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科技开发而闻名的城市是图中的台北 B.新竹 C.台南 D. 高雄8.到某某旅游,如果想看阿美人的“丰年祭”,应该去A. 火烧寮B. 日月潭C. 台东D. 彰化【解析】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认识宝岛台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位置;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自然和人文特征;综合分析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主动观察、阅读地图和文字,从地图和资料中得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自己个人或同桌互助归纳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设计旅游线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与人合作学习的态度;形成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认识宝岛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2.难点: 认识(某区域)宝岛台湾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三、教学策略1.“学为中心”要贯穿始终。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读图、读文、析图,思辨等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在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2.帮助学生及时从“学会”转入“会学”。
比如先帮助学通过“读图、析图”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其自然和人文特征,然后让学生及时反思“我是怎样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和归纳出其自然和人文特征”的。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3.课前准备:教师写好教(学)案,准备好帮助学生探究台湾岛的相关资料,制好课件。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优点(1)本设计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动用各种器官,通过看、读、思、辨、讲、写,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成本课题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理念。
(2)本设计在学生初步习得“认识区域”方法的基础上,在同步测试中通过选取一些新的台湾岛相关资料,趁热打铁,检测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和方法。
帮助学生及时从“学会”转入“会学”。
2. 不足因为课时内容比较多,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预习负担,在40分钟或45分钟内完成课题三维教学目标,采用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及时巩固的学习形式,感觉形式比较单一,可能会产生疲劳感。
认识宝岛台湾教案第一篇:认识宝岛台湾教案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教材分析本课时选自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第五单元主题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主要是中国地理部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概述,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是在认识祖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概况后,综合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来分析台湾这个地方。
通过对台湾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三方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台湾。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通过初一上半学期的学习,认知上,学生已经具备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并分析的能力,对地形、气候、水文有一定的了解;情感上,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我们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之间有其差异性。
由于所教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强,所以补充知识较多。
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宝岛台湾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感受其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自然和人文特征。
3.综合分析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主动观察、阅读地图和文字,从地图和资料中得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
2.自己个人或同桌互助归纳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合作探究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2.形成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宝岛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认识(某区域)宝岛台湾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
课时课型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综合课,讲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引导学生感受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深深母子之情,并思考诗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二、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1.结合所学,从给出地图上找到台湾,初步知道台湾在全国的位置2.台湾的范围,从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书本上划出句子: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众多小岛。
《综合探究五_认识台湾》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综合探究五_认识台湾》导学目标:1. 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构成;2. 掌握台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3. 理解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4. 能够比较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点。
导学内容:一、地理位置:1. 台湾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邻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接壤;2. 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3.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岛屿,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等。
二、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1. 台湾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600年前就有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组织;2. 台湾曾经是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的殖民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收,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3. 台湾文化融合了中国、日本、欧美等多种文化元素,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三、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1. 台湾实行“中华民国宪法”,为多党制,国家元首为总统,政治体制与中国大陆不同;2. 台湾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出口贸易发达,有“台湾奇迹”之称;3. 台湾社会福利完善,教育水平高,医疗保障健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四、与中国大陆的异同点比较:1. 政治上,台湾实行“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 经济上,台湾属于发达地区,经济高度市场化,中国大陆则属于发展中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文化上,台湾文化受多种文化影响,中国大陆文化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导学活动:1. 地图定位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台湾的位置,与中国大陆进行比对;2. 观看视频资料:观看介绍台湾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进行讨论,比较与中国大陆的异同点;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PPT、海报等形式展示台湾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色;5. 组织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去台湾领事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台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课时情况:第1、2 课时,共 2 课时作者姓名:周作兄备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了解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的自然资源和物产;初步理解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物产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习分析优越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间关系的方法;运用地图、资料和已学知识建构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学会认识区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爱岛之情,爱国之情。
初步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性,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台湾的风景名胜和物产难点:台湾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三、教法学法教法:“读图+点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播放:台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系列图片,背景音乐《阿里山的姑娘》。
【点评】借助丰富多彩的景观图,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好地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认识地理图像是进一步探索地理问题的基础。
显示“台湾俯瞰图”。
教师朗诵:从高空俯瞰台湾岛,它犹如一张巨大翠绿的芭蕉叶,漂卧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中。
清代诗人黄逢旭这样描绘台湾:“千里台疆水上浮,雪浪银涛环四面。
”后人补续了两句赞誉“树是珊瑚花是玉,果然过海便神仙”。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神仙,过海畅游宝岛。
(二)教学新课1、认识台湾的位置和自然环境(1)台湾的位置①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低纬度。
图示台湾北回归线穿越处的建筑。
②海陆位置台湾处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连接地带。
西望大陆,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
图示台湾岛的地形剖面图。
③相邻位置找出大阪航线、上海航线、香港航线、马尼拉航线等,总结出台湾在战略和交通上的重要性。
独特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意义。
(完成书P.30.活动内容)④台湾的范围读图5-48,明确台湾的范围:找出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绿岛、兰屿等。
《认识宝岛台湾》说课稿各位评委与在座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根据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我将从学什么、怎么样学为什么这样学、学得怎么样这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本堂课。
一、说学什么1.说学情。
学生已经知道了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了学习区域的方法和一般思路。
也知道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之间的相互联系,故学习本节课可以借组丰富的图文资料,展开探究。
2.说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涉及的课程标准条目主要有以下两条: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综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会从不同的层次在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3.说教材。
本课贯穿三条线索,第一条是知识内容,探究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第二条是学习方法,分析台湾的整体区域特征;第三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认识台湾自然和人文的基础上,增强对台湾的热爱之情。
4.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
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和组成。
2)认识台湾的自然环境,台湾省的地形和气候类型、河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掌握台湾的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认识台湾的人文特色,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特色,台湾的居民和丰富的资源、发展状况以及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使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原因、联系实际等通过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认识到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从而热爱台湾,明白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23个省之一,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
5.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宝岛台湾》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众多小岛。
台湾岛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在人口、交通、工业等方面的人文环境不同,城乡差异鲜明。
读台湾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题
1.钓鱼岛位于台北市的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2.台湾山脉位于台湾岛的
A.中西部
B.中北部
C.中东部
D.中南部
3.台湾省海拔最高的地点在
A.浊水溪
B.火烧寮C玉山 D.日月潭
4.台湾岛的地形以
A平原为主 B.丘陵为主 C.高原为主 D.山地丘陵为主
【解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课标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4题命题的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图,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
第1、2题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相对位置,第3题通过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找到该地的最高点,第4题图通过判断图中山脉图例分布的范围和大致比例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1.B 2.C 3.C 4.D
5.台湾岛的河流比较短促,浊水溪的流向是
A.西向东B北向南C南向北D东向西
【解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该了解这个辩证关系,水从地势高的流向地势低的。
浊水溪发源于中东部台湾山脉流向西部平原,注入台湾海峡。
答案:5.D
6.台湾岛西部的大城市明显多于东部,这主要是受下列哪个自然要素影响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湖泊
【解析】课标1-1-2 ……,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台湾岛中东部是崎岖不平的高山和丘陵,不利于人类活动和大城市建设;西部则是台西平原,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人口密集,多大城市。
答案:6.C
7.被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科技开发而闻名的城市是图中的
台北 B.新竹 C.台南 D. 高雄
8.到台湾旅游,如果想看阿美人的“丰年祭”,应该去
A. 火烧寮
B. 日月潭
C. 台东
D. 彰化
【解析】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7年级学生是对世界充满好奇,记忆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的年龄,7、8两题选择的几个城市各具特色,作为了解各地的城市特色和扩大知识面都是应该掌握的。
例如第7题四个选项:台北是台湾省的政治中心;台南是古城;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海港;新竹被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科技开发而闻名。
第8题的四个选项:火烧寮是中国年降水最多的地方;日月潭是台湾的旅游胜地;台东阿美人的“丰年祭”名闻中外;彰化附近的平原稻谷飘香,蔗田成片。
答案:7.B 8.C
二、非选择题
9.根据台湾省示意图,完成(1)-(2)题
(1)请写出台湾岛的经纬度范围。
(误差±0.5度)
(2)请描述台湾岛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解析】课标1-4-2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认识某地的区域特征,了解其地理位置是基础,所以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能在地图上读出想了解的地理位置,这是(1)题命题的目的;地形是“区域的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图例和注记在地形图上读出主要地形类型是学会的基础,然后再观察其的空间分布归纳出其分布特点。
答案:(1)北纬220~北纬25.30,东经1200~1220
(2)主要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山地丘陵占据岛屿的中东部,平原主要在西部及沿海地区。
10.台湾冬季受大陆冷气团影响,东北季风盛行,但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制约;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西南季风盛行,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到高峻的中央山脉阻挡。
完成(1)~(3)题
(1)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与台湾岛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推测并写出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
(2)台湾岛的气候特点与中国大陆同类气候相比,有哪些差异?
(3)前几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说明台北冬季多雨,请分析台北冬季多雨的主要原因。
【解析】课标1-4-2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以及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岛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
因为四周被海洋包围,深受海洋影响,与中国大陆同类气候相比海洋性较强——即全年降水较多、较均匀,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一点。
台北位于台湾山脉的西北部、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季风经过海洋的增湿,所以台北冬季也多雨。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台湾岛深受海洋影响,与中国大陆同类气候相比,全年降水比较多、比较均匀,最热月平均气温稍低,最冷月平均气温稍高些。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3)台北位于台湾山脉的西北部、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季风经过海洋的增湿,所以台北冬季多雨。
三、综合探究题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最高峰玉山达3952米,地跨北回归线,是中国东南海上屏障和重要门户。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千米,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被称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场”。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
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
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雨量充沛,河川众多,加上受地形影响,大多数河流河床多阶地,流经许多峡谷,形成河流落差大,水势湍急,因此蕴藏的水力资源丰富。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52%,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脑和樟油产量更是占世界总量的70%,居世界首位。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台湾盛产稻米,种植多分布在西部的平原地区,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也是中国主要稻产区之一。
台湾主要经济作物是樟脑、蔗糖、茶、菠萝和香蕉,其中台湾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
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11.请用最简洁的事实说明台湾是我国的“宝岛”。
12.台湾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13.台湾能成为天然“海洋生物牧场”的优越条件有哪些?
14.形成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森林树种十分丰富”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5.请回顾反思你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并将其写出来。
【解析】近年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备受国内外关注,PISA测试研究的对象是义务教育末期的学生(15岁学生),PISA测试学生阅读素养的试题启示我们,阅读理解是基础,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形成运用已学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态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人、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才能做个现代社会公民。
因此此题提供台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推理思辨,归纳总结,文字组织,逐一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1.(1)台湾各种自然资源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和森林树种都十分丰富、是中国主要稻产区之一、经济作物多、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2)台湾是中国大陆东南海上屏障和重要门户。
台湾岛的物产丰富,地理位置重要,所以说台湾是我国的“宝岛”
12.台湾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直接作用是,(1)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2)降水比较多,河流水量丰富
13.优越条件有:四面环海,海岸线长,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所以台湾能成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场”
14.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
15.我们可以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区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色等方面去认识一个区域。
比如我们通过读地图知道了台湾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了台湾的自然(地形、气候、资源)和人文概况(产业、人口、城市),通过图片和思考题,运用归纳方法知道台湾的区域特色,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了部分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成因,通过比较的方法了解了台湾与其他区域的差异。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