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实与研究个性——关于《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的撰写
- 格式:pdf
- 大小:468.35 KB
- 文档页数:6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化结构作者:郝燕江西社会科学年12期字数:3428 字体:【大中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只注重“苏联文学”,而忽视“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这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缺乏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全面、客观的了解。
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不再被视为唯一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昔日受到批判和否定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开始再现,所以有必要全面认识、梳理、归纳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本土文学;侨民文学;地下文学;白银时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12-0139-03 郝燕(1954—),辽宁沈阳市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江西南昌 330013)纵观20世纪俄罗斯历史,我们看到,俄罗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三次革命和一次国内战争,可谓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同样是跌宕起伏,绚丽多姿。
百年的俄罗斯文学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变化,也形成了其文学的多样发展。
这便构成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结构的多元化格局。
一、“境内文学”与“境外文学”“境内文学”和“境外文学”是学者们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热门课题之一。
今天学者们更乐于采用“本土文学”和“侨民文学”的说法。
虽然在俄罗斯本土上成长起来的苏联文学,无论就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还是就其达到的艺术高度来说,在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境外的俄罗斯作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俄罗斯作家中,就有三位是侨民作家。
因此侨民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过三次侨民文学浪潮,它们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第一浪潮”出现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社会、政治的巨变使一些知识分子缺乏精神、心理准备。
他们对这场革命的意义和必要性难以理解。
托多洛夫是法国学术界接受巴赫金的重要学者之一。
《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原则》和《批评的批评——论教育小说》是其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
众所周知,托多洛夫早在1965年刚到法国时就带来了《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在20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诗学》中,托多洛夫也对巴赫金多有引用。
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多洛夫才真正告别结构主义。
因此,托多洛夫的学术转向,并非法国结构主义运动中“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而是“从文学之内向文学之外”的转向,是“从结构主义向对话主义”的转向。
一、对话作为“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托多洛夫开始了重大的学术和思想转向。
以1981年的《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原则》为标志,托多洛夫开始了“对话主义转向”,从而显示了巴赫金接受之于托多洛夫学术思想生涯的重大影响。
这一阶段托多洛夫对巴赫金的接受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从个别观点到整体思想,托多洛夫由此成为“巴赫金研究专家”,其接受更加全面、所受影响亦更加深刻。
在这一时期,托多洛夫打算编辑出版《巴赫金全集》的法文版,便尽可能搜罗各种版本的巴赫金作品,托多洛夫对巴赫金的接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专家的高度,而不再只是个别著作、部分思想的接受。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托多洛夫后来居上,一举超过克里斯蒂娃,成为巴赫金在西方学术界的代言人。
第二,对话主义成为托多洛夫接受巴赫金思想的关键词,并进而使之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立场。
在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那里,对话还只是与复调、狂欢并列的关键词之一,还只是从语言学角度,从词语中的对话到文本间的对话再到主体间的对话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但是在托多洛夫这里,巴赫金不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研究的专家,也不再只是在小说理论研究中提出众多原创性思想的学者,而首先成为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其次才是文学理论家。
在《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原则》中,托多洛夫不吝高度赞美之辞写道:米哈伊尔·巴赫金无疑是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苏联思想家,文学界最伟大的理论家。
结构主义(wo)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文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学派,它没有统一的纲领,每个人的说法也都不一,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它也可以跟其它思想体系联姻,正如上边我们所举的结构主义五巨头,他们都是结构主义与不同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