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语文科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2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质量分析及2010年高考复习建议江西省兴国县第一中学杨彩根一、试题分析与评价总体而言,2009年高考江西语文试题是一份值得充分肯定的试题。
这份试题,结构、题型与分值与前两年基本一致,难易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严谨清晰,情境设问规范科学,着眼于语文素养,凸显了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注重对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考查,有较明显的区分作用,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错误,较好地控制了评分误差,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了开放性与限制性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具有注重基础、重视积累、回归语文本位、引导性较强的鲜明特色。
这些命题指向必将引导高中语文教学从长期存在的重技巧训练而轻能力培养、看重课堂“小语文”而忽视社会“大语文”、不愿从“根本”上下功夫而热衷于剑走偏锋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中摆脱出来,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
具体来说,2009年高考江西语文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用活用足教材,命题取材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纵观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其命题材料与教材或读本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的完全来自课本或读本,有的与课本或读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有的源自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字音题和“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题的语料完全取自课本自不待言,就连语序题的语料也完全取自高中第五册《孔孟》第一自然段;词语题中的词语均来自课本,只是换了新的语境而已,语病辨析题的选项有的跟课文也密切相关;句式转换题的内容是对高中第六册王力《语言与文学》第三节的概括;诗歌鉴赏题是由高中第二册《说“木叶”》一文中“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引申而来的。
科技类文章阅读材料选自朱光潜的《谈美》,讲的是艺术家如何创造艺术,与高中第五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何其相似;再说朱光潜的文章几乎每册读本都有,考生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的是清初江西籍散文家魏禧的《卖酒者传》,一者选用本土作家的作品,言本地之事,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二者考生在初中学过了魏禧的《大铁椎传》,对魏禧散文的风格较熟悉;三者清代离我们并不遥远,清代散文语言相对“浅易”,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均是从教材中迁移出来的,难度不大。
2009届福建省二质检语文科质量分析龙海市角美中学高三语文组黄色敏一、学科试卷评价2009省二质检语文卷继续秉承省一质检语文卷的风格和特点,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均与一质检相仿;难度适中,杜绝了偏题、怪题;试卷难度有一定梯度,由易入难,分布合理;试卷忠实体现了新考纲的精神,既显示了高中新旧课标的平稳过渡,又一如既往的突显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具有很好的高考导向作用。
本卷有如下几个亮点:1、注重价值取向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注意积累知识并能活用知识。
如①文化经典阅读8(2)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②选考题(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4题“……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实即变换了形式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③选考题(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4题也是如此。
2、考材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社会动态,把握时代脉搏,要求学生对生活、社会有观察,有思考,有见解,能表达。
如:语运题16题之(2)题3、17写作为命题作文“十八岁”,可写性强,普适性高,开放性好,可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可发挥空间大。
但障碍也恰藏在这里,虽易入题,但要写出亮点也要求考生有生活,有思考,有自我。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一)各部分得分情况:(1)1题名篇名句6分:平均5.92分,得分率98.7%,(2)2-4题文言阅读15分:平均11.04分,得分率73.6%,(3)5题诗歌鉴赏6分:平均2.65分,得分率44.2%,(4)6-7题文学名著10分:平均8.41分,得分率84.1%,(5)8题文化经典6分:平均2.52分,得分率42%,(6)9-11题现代文阅读必做题12分:平均9.27分,得分率77.3%,(7)12-14题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5分:平均8.19分,得分率54.6%,(8)15-16题语言表达运用10分:平均5.81分,得分率58.1%,(9)17题写作70分:平均51.52分,得分率73.6%,(二)学生答题主要缺陷:1.诗歌鉴赏题:(1)学生答题以翻译代替分析,对诗歌内容展开过多而重点不清,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
郑州市2009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各位老师:下面,由我代表我们教研室中学语文科作郑州市2009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
今年的分析,按照我们教研室的要求,分2009年全国Ⅰ卷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我市高考情况统计、我市高三复习备考总结和毕业班复习工作安排四个部分。
下面先讲第一个内容:一、2009年全国Ⅰ卷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一〕试卷总体评价:1.试卷平稳,试题平易。
09年全国Ⅰ卷基本继承了去年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
〔1〕结构、题数、分值同去年。
第Ⅰ卷客观题三大题10小题共30分,第Ⅱ卷主观题四大题11小题共120分。
〔2〕命题考查点大体同去年。
如基础知识今年仍然考查的是识记字音、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衔接四个知识点;文言文的选材仍然是史传文,考查实词辨析、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三个知识点;古代诗歌赏析仍然选的是宋诗;大阅读的选文仍然是歌颂大西北的散文;作文仍然是考查多年的“新材料作文”。
着重考查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试题较有亲和度。
〔3〕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降低。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除了第一大题由于识记字音出了“吐蕃”、成语运用考查了较生僻的“春秋鼎盛”和“崇论宏议”等造成失分较多外,其他各大题得分率均高于去年。
从整体上看,09年全省试卷平均得分,[05年平均得分97.09分〔难度值0.65〕;06年平均得分91.08分〔难度值0.61〕;07年平均得分92.2分〔难度值〕;08年平均得分92.7分〔难度值〕],难度略有降低〔高考语文试卷理想难度值在之间〕。
2.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09年全国Ⅰ卷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表达了对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
如第一大题的材料中涉及“甲型流感病毒”、“学雷锋活动”、“上海发展论坛”等;第五大题的选文《彩色的荒漠》是继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08年《阳光古道苍凉美》后,第三次选有关大西北的文章,照应了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政策。
第六大题19小题说明“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标识的创意;第七大题作文虽是寓言材料,但内涵丰富,发散性较好,与现实生活结合较紧,有利于不同考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文。
江苏省09年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比,是“涛声依旧”。
一、试卷结构及赋分第一卷,总分160分,分为:语文基础知识(语音、辨析病句、语言运用(下定义(根据材料简明概括)和依据语境运用修辞写几句话)共15分,文言文阅读19分,诗词鉴赏10分,默写8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23分,论述类或实用类阅读选做15分)共38分,作文70分。
第二卷(附加题)(文史类考生做)40分。
其中,文言文选段阅读(断句、理解、文学常识)共10分,名著阅读15分,现代文阅读分析鉴赏题15分。
二、试题解析及预测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5分)第1题,考查语音(选择题,3分)。
此题难度有所降低。
考查的还是一字多音的辨析。
每个选项3组。
共涉及到12个字。
分别是“调、降、塞、省、拓、纤、圈、薄、重、否、乐、屏”。
没有什么冷僻的字,都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字。
预计,明年语音题还会考,也还会沿续这样的例题思路。
因此复习时,以多音字的辨析为重点。
第2题,辨析病句(选择题,3分)。
语病类型涉及到:1、成分残缺。
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中“事件”后缺“发生”。
D中“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由于”放在“青少年”前面,使句子主语残缺。
2、搭配不当。
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句中“频率”“增加”搭配不当。
3、不合逻辑。
B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存在的问题”是“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而不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该题难度适中,病体也不怪诞。
只要考生达到训练要求,都能得分。
以后复习辨析病句,不要做偏怪的题,要把重点放在语法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从理性上认识病句。
单纯的多练,学生负担重,效果不明显。
第3、4题,是语言运用题。
语言运用,是命题者的“自留地”。
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范围(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内,较自由地创新。
语文科一、《考试说明》四大变化:今年的《考试说明》,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两个“有利” 、两个“体现”和一个“力求”。
即“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一方面要对接高中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另一方面又倡导“稳步”与“创新”的关系。
1.增加选考内容,强化“选修”课程在教学中的位置。
2.不分卷,题型混编,淡化客观题在试卷中的地位。
3.试卷结构重新“洗牌”,突显考试内容难易结合。
4.内容赋分微调,强化主观题的主导地位。
二、新旧考纲的变化1.在考试能力要求方面,新考纲增加了“探究能力”,指的是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2.新课程试卷由I卷阅读题和II卷表达题构成。
其中I卷包括“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现代文本阅读”(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板块;II卷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个板块。
3.在考试内容方面,新考纲对原考纲的“语言文字运用”做了调整,强调学生要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如:语音考查由原考纲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改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字形考查由原考纲的“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改为“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新考纲也实行新的作文评分标准,每个错误字扣1分(重复不计)。
修辞考查新增了“反复”等。
4.原考纲现代文阅读板块,常考科技说明文阅读文段,而新考纲改考论述类文章。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新考纲减少了“访谈、调查报告”,增加了“科普文章”。
5.新考纲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占15%~20%,考生可以选择作答。
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数据加工、表达、交流----高考质量分析引言:高考是检验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通过总结和分析高考数据,可以了解学校的高考现状,了解高考动态,明确教改方向,进而在原有基础上坚持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全面反思、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以下为北京市某中学2009年高考质量分析数据,请您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结合文中提到文字表述将部分数据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
作业呈现形式:可以是以PPT或WORD形式呈现,图文并茂。
作业要求:主题明确,针对文中的材料,要有自己的分析角度及简单的评述。
交流形式:班级内部展示(10分钟/每人)一、2009年高考情况简介(一)高考成绩1、总体情况:2009年,我校参加高考的理科考生378人,文科46人(注:报名同学共454人:其中报名单位为我校的有439人,在高招办报名的有15人。
在439人中有15人未参加考试:其中理科9人,文科6人,所以,报名单位为我校且参加考试的考生有424人,理科378人,文科46人)。
文理科高考总分及各科情况如下:✧高考理科各班平均分高考文科各班平均分✧(1)文科张思迪679(含加分)为西城第一。
(2)尖子生优势明显:文科不仅600分以上34人,占文科考生的73.9﹪,而且640分以上的学生有8名,630分以上的学生有15人,占考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全市630分以上共有207人,我校15人,占7.2﹪,2008年全市620分以上共有227人,我校12人占5.3﹪,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我校文科在区前100名(约)所占比例:✧09届上学期末,区前105人,我校15人,占14.3﹪✧09届一模,区前107人,我校18人,占16.8﹪✧09届二模,区前130人,我校28人,占21.5﹪✧09届高考,区前100人,我校19人,占19.0﹪( 比08届高5.9个百分点)✧08届高考,区前116人,我校18人,占13.1﹪3、理科成绩基本正常(1)理科600分以上261人,占理科考生的68.5﹪,640分以上的学生100人,占考生的26.2﹪,这个成绩总体是好的,与去年相比略低。
2009年海口市语文高考质量分析报告海口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一、试题评析2010年高考海南卷和去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题型与题量与去年持平。
本试卷依然由第Ⅰ卷必考题、选考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组成。
第Ⅰ卷依然由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选考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组成。
现代文阅读。
今年考查的仍是社科类,文章摘编自启功先生的《金石书画漫谈》。
本大题设3小题:第1小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第2小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3小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3小题设置较为合理,考查了考生的三个能力点。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共设置4道题。
第4小题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的四个实词分别是“杖”“翼”“徇”“趣”,四个词语都曾在教材中出现,对考生而言,难度不大,基础好的学生应该能快速做出判断;第5小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选用了文章中的6句话让学生找出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这沿用了人物传记惯常的题型,从所列选项看来,答案较为明显,估计考生也能很快做出判断;第6小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实是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此文言文,能否把握住文章关键词句的意思;第7小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共设了两小题,第(1)句中的“涨”字和“堞”(dié,城墙上象牙齿形状的矮墙,也叫女墙)字,估计会成为考生翻译的障碍,而第(2)句中因“偾军”已作了注解,考生易于把握,估计第(2)句的得分率会比第(1)句的高。
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是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雨雪曲》:“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作本身,相信对考生而言都是陌生的。
但从注解中出现的“榆溪,指边塞”和第9题中出现的“戍卒”来看,功底好的学生应能马上判断此诗为边塞诗,如此一来,下面两题做起来就从容多了。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09年的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去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今年的考题重视语文与社会的联系,有效地渗透了文化内涵,凸显了人文情怀,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是一份值得称道的试题。
今年全国语文试卷依然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包括文言文翻译题、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大阅读、语言表达运用、写作题,共120分,试卷满分为150分。
下面就各部分谈一下拙见1、语言基础知识部分今年的试题完全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部分分别从字音、成语、语病、句子衔接四个方面设置题目,有效考查了考生日常的阅读积累、强化了使用语言的规范性。
字音的考查“菁华”、“冠心病”、“吐蕃”、“呱呱坠地”“梵文”“发横财”等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成语考查题难度较大,其中有两个成语是不常见的“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时代))和“崇论宏议”(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平时考查的是三个常见的,一个不常见的,可是这次考查的是两个不常见的,加大了做题的难度;病句考查的都是平时常见的类型,偷换主语、成分残缺等知识点,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有一定的难度。
连贯题只要学生找到句子之间的“连接点”比如“这种天赋”和试题里面的标点提示,即可用排除法做出,难度较小。
2、小阅读部分小阅读仍为3道题,选材为社会科学类文章《甲骨文解谜》,文章运用的知识比较多,文化底蕴深厚。
试题为“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把握”“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意推断”。
这三类题都是平时小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只要细心阅读,按照平时的做题方法是能够做好的。
但是因为这段文字是有关古文字学的,涉及的年代久远,过程繁多,虽然与语文有关联,但对中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深奥,有些信息在限定的时间内把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文言文阅读部分大纲对这部分的规定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省高三语文南靖会议材料一、4个学校高考经验介绍要点:1.不争不抢,不紧不慢,科学安排复习进度各校的做法小异,都是根据去年考纲的容,分块复习,逐步推进,讲练结合,注重讲评;增加课堂容量,守住课堂这块语文最后阵地,打好“阵地战”和“歼灭战”。
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完成高考第一轮的总复习。
2.分工合作,发挥特长,详细分解复习容各校都十分强调高三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备课组长牵头组织,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各自“包干”负责几个方面的容,包括资料整理、练习设计和试卷检测,其他老师做相应补充,把复习容细化、分解到教师个人头上。
如高考名著,由一个老师专门负责1-2部的名著阅读,从而保证阅读的“精”与“细”。
3.注重细节,精确到位,注重训练解题方法各校都非常强调高考复习的“细节”。
如同安一中,该校备课组对13篇的默写课文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如错别字,对文中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形似字进行归类;异体字(如“惟”和“唯”)在具体课文中的体现等,都做了详尽的整合。
同时,注重对解题方法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解题的基本套路:如对“探究题”(“开放题”)的解答的专门训练等;作文方面,对差生进行套路(甚至套题)的训练。
二、2009年语文科高考质量分析报告(学科会议—南靖)省教研室元燊(2010-1-7)一、试卷评价1.平稳过渡2009年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第一年,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有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原则,严格遵循省教育厅发布的《考试说明》,试卷难度基本适当,平均分100.5分,(考试中心的评价是“题量基本恰当,总体难度尚可”)。
实现了向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也体现了让改革者受益的承诺。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省高考语文试卷有继承、有创新,适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在试卷的结构、题型、分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确保省高考语文卷特色(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作文占70分)的基础上,现代文阅读首次增加选考容,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首次增加了时文评说这一题型。
省高三语文南靖会议材料一、4个学校高考经验介绍要点:1.不争不抢,不紧不慢,科学安排复习进度各校的做法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去年考纲的内容,分块复习,逐步推进,讲练结合,注重讲评;增加课堂容量,守住课堂这块语文最后阵地,打好“阵地战”和“歼灭战”。
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完成高考第一轮的总复习。
2.分工合作,发挥特长,详细分解复习内容各校都十分强调高三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备课组长牵头组织,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各自“包干”负责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资料整理、练习设计和试卷检测,其他老师做相应补充,把复习内容细化、分解到教师个人头上。
如高考名著,由一个老师专门负责1-2部的名著阅读,从而保证阅读的“精”与“细”。
3.注重细节,精确到位,注重训练解题方法各校都非常强调高考复习的“细节”。
如同安一中,该校备课组对13篇的默写课文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如错别字,对文中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形似字进行归类;异体字(如“惟”和“唯”)在具体课文中的体现等,都做了详尽的整合。
同时,注重对解题方法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解题的基本套路:如对“探究题”(“开放题”)的解答的专门训练等;作文方面,对差生进行套路(甚至套题)的训练。
二、2009年语文科高考质量分析报告(学科会议—南靖)福建省教研室陈元燊(2010-1-7)一、试卷评价1.平稳过渡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第一年,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有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原则,严格遵循省教育厅发布的《考试说明》,试卷难度基本适当,平均分100.5分,(考试中心的评价是“题量基本恰当,总体难度尚可”)。
实现了向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也体现了让改革者受益的承诺。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有继承、有创新,适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在试卷的结构、题型、分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确保福建省高考语文卷特色(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作文占70分)的基础上,现代文阅读首次增加选考内容,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内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首次增加了时文评说这一题型。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时文评说选取为考生熟悉且具备社会热点话题的清明节祭祀活动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从事简要的评说做了有益的探索。
(考试中心对整卷的评价是“对教学有较好的导向性”。
)3.不足之处作文题的审题难度偏大,题目“这也是一种”,要求所写内容的特殊性、非一般性和非常态性,一般考生还没有这样的审题能力,他们把作文写成“这是一种”,偏离了命题者的原意。
试题的中心词蕴含着作文的内容和观点,中心词由考生自由填空,就给套题开了方便之门,(考试中心的评价是“防套性差”)。
在选材方面,今年的语文卷文体特点不够突出,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选《尺度》,论述性不强;实用类文本选《寂静钱钟书》,实用文体特点不足;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清明节祭祀为材料,内涵不够丰富,指向单一,不利于考生阐发不同的见解。
二、试题特点与实测分析(一)分数段柱状图(二)与省质检分数段柱状图比较(三)总体数据全卷平均分为100.52难度值为0.67及格率89%标准差15.36(四)3年数据对照表(五)各题平均分和难度值统计如下表:(六)各大题得分率情况大题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列:1.第二大题: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平均分:11.63,得分率:73%。
2.第四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平均分:10.92,得分率:73%。
3.第一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7分)平均分:18.64,得分率:69%。
4.第六大题:作文(70分)平均分:47.07,得分率:67%。
5.第四大题:(选考)(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平均分:9.81,得分率:65%。
6.第三大题:现代文阅读(12分)平均分:7.57,得分率:63%。
7.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10分)平均分:6.09,得分率:61%。
(七)试题分析——第一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7分)平均分:18.64,得分率:69%。
(二)文言文阅读(15分)平均分约为:9.47,得分率:63%。
第4题(9分)平均分:4.66,得分率:52%。
第⑴小题(5分)平均分:2.95,得分率:59%。
第⑵小题(4分)平均分:1.71,得分率:43%。
本题得分率很低,多数考生没有把“以”字译出,也没有译出“宁……耶”的反问语气;“自代”、“他所”这些短语的翻译不准确。
说明学生文言文词语、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
特别强调虚词,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选句不再涉及教材内容,只选用考查文本的句子,最好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文本,虚词不是不考。
我省09年没有单列考虚词,虚词是结合在翻译中考查。
第二大题: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平均分:11.63,得分率:73%。
江苏卷、福建卷以附加题或选做题的形式设置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板块,与选修系列文化论著研读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刊物文学名著列入考试内容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这种知识是有价值,值得考。
香港大学招生也看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学生的成绩由语文老师来评定。
课外阅读没有评价就会落空。
考试要求是能够记住并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经典的细节、精彩对白。
现在的测试题不理想,年年都在探索改进。
准备向老师们广泛征集题目。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平均分:7.53,得分率:75%。
第6题(5分)平均分:3.91,得分率:78%。
本题正确答案应选A、E两项,考生误选D项的较多,说明考生对《复活》中的重要细节不很熟悉。
预估0.9 ,每个错误选项都有两个的错误点,容易题。
第7题(两小题任选一题)(5分)平均分:3.62,得分率:72%。
本题中的两小题难度不相当,第(2)题的平均分约比第(1)题高1分。
第(1)题《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跨越大,回答的难度大;第(2)题《巴黎圣母院》中故事情节集中,回答难度小,所以约三分之二考生选第(2)题作答。
江苏08、09两年的附加题“文学名著”部分,都与我省相似,一道选择题,五选二5分,两道简答题10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第8题(6分)平均分:4.25,得分率:71%。
第⑴题(3分)平均分:2.52,绝大多数考生答对。
第⑵题(3分)平均分:1.73,不少考生没有把“择友”与“择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失之偏颇。
也有考生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理解不够准确而失分。
浙江省09年在“古诗文阅读”中设一道题考查《论语》。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台湾题目也值得借鉴。
第三大题:现代文阅读(12分)平均分:7.57,得分率:63%。
论述类文章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议论文,没有那么严谨。
文本的客观性强,答案是客观唯一的,不能多元解读。
这块的选文通常是社科论文。
从考试中心命题的海南宁夏卷和辽宁卷,09年“诗与歌词”“文质论”,可以作为依据。
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两道题:第10题47%,第11题45%。
10.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答:11.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
(4分)答:第10题(3分)平均分:1.4,得分率:47%,得分率较低。
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的回答不全面,或只答“尺度的相对性”而没有说明“尺度不同引起的后果”,或只答后者没有说明前者。
也有的考生没有理解题意,答了别的互为矛盾的现象,答非所问。
第11题(4分)平均分:1.79,得分率:45%,得分率较低。
本题要求考生谈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回答时既要有理论阐述又要举例分析,有一定难度。
大部分考生回答的失误在于缺乏“理论阐述”,或阐述不到位,原因在于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没有把“个性”和“尺度”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
社会科学类文本的考查重点: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把握,对材料与观点关系的判断,对文章逻辑思路的领会。
第四大题: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两道选考题考生答题情况比较分析:两篇文本的阅读难度不尽相等,文学类文本选丰子恺的散文,内容浅白,故事简单;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学生对此缺乏了解,所以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难度相对大一点。
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是190082人,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是97260人。
测试结果表明文学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小(难度值0.73),实用类文本的试题难度大(难度值0.65)。
省单科质检:(甲) 8 0.53(乙) 8.5 0.57省二质检:(甲)平均分8.74 难度值0.58(乙)平均分8.35 难度值0.56省质检时福州反映:学生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比较少,不到总数的10%,多数学生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这跟设题是散文阅读有一定的关系。
反映——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学生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他们觉得相对容易。
有老师抱怨,高中阶段花了那么多时间学文学作品,到头来“一江春水付东流”。
考试中心对此提出商榷:选做题的选文应力求长度、难度相对一致;设题难度、角度、覆盖面等也尽可能一致,使二者保持等值。
今年我省选考题命题时,根据省质检的情况做了适当的调控。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10分)平均分:6.09,得分率:61%。
第16题(7分)平均分:4.38;得分率:63%。
第⑴小题(2分)平均分:1.63,得分率:82%。
得分率较高,考生大多数能准确概括所给两则材料的内容,少部分考生由于概括不当(未点明祭奠方式的“变化”)而失分。
第⑵小题(5分)平均分:2.75,得分率:55%。
本题要求考生针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某件事发表看法,并说出理由。
大部分考生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简要阐述,取得较好分数;也有部分考生或因为分析太笼统或因为表达不准确而丢分。
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目前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在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较为薄弱。
命题应在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和思考水平方面加强考查力度,试题应给考生足够空间展示他们思维的开阔度、思考的深刻度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六大题:作文(70分)第17题(70分)平均分:47.07,得分率: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