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中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1、辨析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人类社会统一于实践。
参考答案: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从整体上看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
不管是自在世界还是“人化自然”都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
其次,人类社会的本原也在于物质性。
因为人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也是物质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本质上物质性的。
因此,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不过,正是实践使整个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也正是实践才现实地使人类社会得以生长和发展起来。
由此,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同时,也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彻底的阐明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2、论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我国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参考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从此,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更,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从而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我国改革的全面展开从根本上讲,就是由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变化引起的并最终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的。
因此,以我国由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为开端,到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确立和进程,无不体现和印证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同时,也深刻阐明我国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不仅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C.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发展性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工业革命B.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1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主义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f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科学性与革命性B.实践性C.发展性D.人民性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1—2012学年第 2 学期)课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作业卷教师:学号: 106040117 姓名:李凡勇得分:浅谈当前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观《百万英镑》有感金钱本身没有错,渴望金钱也没有错,并且对金钱的渴望往往是许多企业家成功的巨大推动力。
然而,拜金主义却是一个错,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成为了金钱的俘虏。
《百万英镑》讲述的是一个因一次意外而漂流到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斯,他到伦敦时穷困潦倒、一无所有。
然而,他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从一对富翁兄弟那里得到了一张价值100万英镑的支票。
原因是这对兄弟打了一个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就这样继续潦倒下去,直至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
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
其实,那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没有背书,就相当于一张废纸。
但就是这一张“废纸”给他带来了好运,改变了他到整个命运。
是的,正如弟弟所说,他会过得很好!因为人们的眼中只看到了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所以他也无需证明那些钱是否是他自己的。
甚至在开始时,他的外贸穿着、言行举止和身份地位与他那百万英镑的支票毫不相称,却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怀疑。
相反,认为那是理所当然,把他当成一位古怪的百万富翁。
以至他能够凭着那张“废纸”免费吃饭,买衣服,直至住最豪华的酒店最好的房间。
他身份地位被人们不断的抬高,最终步入了英国的上层社会。
我想,他的种种“幸运”一点也不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而是当时的人们太看重金钱了。
因为在故事最后的情节中,当他丢失那张百万英镑之后,人们的各种丑态尽显出来,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了金钱的俘虏。
这是马克·吐温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而编写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之中普遍存在,甚至是越来越严重。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4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0.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0.6.马克思主义的⾰命性与科学性统⼀的基础是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0.8.马克思主义最⾼的社会理想是建⽴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是社会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的是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的1.5.哲学上的⼆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性1.6.唯⼼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1.9.形⽽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1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性和伸张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产实践活动1.20.社会历史是⼈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A3.A4.B5.C6.B7.C8.A9.D10.A11.A12.C13.D14.A15.C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常自学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A.18世纪中叶B.19世纪中叶C.20世纪初D.19世纪40年头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殊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四周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定导致( )A.肯定主义B.唯物主义C.不行知论D.诡辩论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行分性D.时空性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B.阅历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更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冲突的观点D. 物质第一性,意识其次性的观点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事物的运动变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建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10.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相识的基础C.相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相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11.一个完整的相识须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属于其次次飞跃的是()A.调查探讨,了解状况B.深化思索,形成理论C.细心支配,制定支配D.执行支配,付诸实践12.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与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本质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肯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确定的()A .生产关系的总和 B. 生产资料的总和C. 生产要素的总和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确定意义的是()A.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 生产资料的全部制形式C. 产品的安排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7.社会基本冲突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上层建筑的发展D. 经济基础的发展18.马克思指出:“假如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访谈报告一、采访时间:2012年4月24日二、采访形式:(1)主要方式:集体问卷统计调查;(2)辅助方式:网络QQ在线聊天、视频对话、面谈三、采访对象:六个不同职业的社会青年,由于是学生身份社会接触不是很深,只有对自己身边认识的一些朋友和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社会青年进行选择性采访。
采访对象个人简介如下:四、采访目的和内容:了解六个不同社会领域的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看法、对自身的理论认知状况的评价以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等五、采访过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状况1、你自己系统的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吗?A.系统学习过:吴慧荣、覃汉文、冯有力B.不清楚:韦会虑、莫宜资C.不知道:谢明志受访者学历越高,选择“系统接触过”选项的比例越高。
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受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2.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吗?A.了解:吴慧荣、覃汉文、冯有力B.不了解:韦会虑、谢明志C.不是很清楚:莫宜资其中学历越高的、年龄较高的受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了解程度越高,认知也更加准确。
这说明该理论传播的影响面很大。
交互分析显示,受访者学历越高,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也越高。
为进一步考察受访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真实的理解程度,调查问卷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选择,给出了四个选项。
结果显示:选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正确选项的是50%,交互分析显示,学历越高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正确比率也越高。
这一回答也与上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形成相互印证的关系。
(二)对马克思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和看法?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跟马克思主义的关系?3.你对当下中国状况阶级关系、国家国际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分析?通过了以上三个问题的问答收集到的信息如下:这主要是上过大专覃汉文和大学本科吴慧荣还有正在上大学本科的冯有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历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1月份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即11月17号。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我辈不出如苍生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很活泼,同学们发言很积极。
很有收获,老师推荐了很多延伸知识,推荐的书有《苏菲的世界》、《肖生克的救赎》,电影有《心灵的自由》、影响力有"蝴蝶效应",有马斯洛、罗素等;专业没局限的事例有英语出身的马云创建了阿里巴巴;安身立命的事例有捧沙之击告诫要藏巧守拙,认识论中的濠梁之辩,社会形态的电影《黑客帝国》,小品的转基因、,日本的科技文明明治维新运动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他们是知识形态的东西。
只有当人们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参透与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时,才嫩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钓鱼岛、南海问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其重点是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发展的源泉的动力。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质为促进和阻碍;量为程度、范围、时间。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重点是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从现实性上看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物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重点是历史唯物社会观。
上层建筑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而自然科学为非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探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的纠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过程。
生产力占核心的主导地位,占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为经济基础。
马原知识点期中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出发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它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社会化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性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社会财富和生产力是社会化的产物和社会化的产物。
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它强调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
四、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实质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性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斗争。
五、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它强调共产主义是社会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极目标。
六、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揭示。
它强调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和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中
本学期一开始,就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开始学习和了解它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的基本原理。
下面谈谈我个人所获。
所谓马克思主义,最初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之后引导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时代产物,之后又被无数后继者发扬光大,形成如今这样一个丰富的体系。
当然本人思想觉悟不高,个人理解中把它看做是一种当时一些人的共同理想,然后号召吸引了更多有同样愿望的人,并为之斗争,然后经过无数人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时代的主流。
既然是主流,那么我们当然要自觉学习并运用它,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商界的不懈探索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会带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高清的问题,所以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读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刮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之后我接触了辩证法,毛泽东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首先要坚持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反对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形而上学看不到以事物的普遍联系,而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一孔之见”、“一目之罗”、“盲人摸象”,说的就是形而上学。
它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看见孤立的个别事物,看不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形而上学看不到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的客观联系,因而必然导致把世界看成根本上是静止不变的。
在形而上学看来,世界本质上是不动的。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存在片面性、不客观、独断论等严重的缺陷。
而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唯物辩证法客观地反映了世界的真实面貌,看到了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因而要求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整体和部分、系统与要素、普遍与特殊等各种关系。
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世界处
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这些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所有的事物和现象。
辩证法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每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根本的思维方式。
之后我学习了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在实践的推动下认识才能不断的总结出来。
认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当然也要服务在实践中去。
如果一个人只懂得思考,而不懂得将思考的认识应用在实践中去,那么他只能胎死腹中,而一个人只会将自己的各种思想写下来,说出来,纸上谈兵,而不做出实际行动来这也是毫无意义的。
除非是他写下来,其他人把他的思想付诸实践,这也是一种对认识作用的体现。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知识可以传递思想,我们现在有前人先哲的思想,有他们总结的经验,多多借鉴,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所获有限,浅谈则止。
131290010
郭强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