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6
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高房价中国人历来信奉“居有常,业无变”的生活方式,为此购房对于国人是作为一种刚性需求而存在。
现今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带动者房价的飞涨,这无时不刻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而提出的,但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适用。
特别是我国当前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土地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当前的高房价进行分析,希图对我国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有所裨益。
标签:绝对地租土地所有权房价在房地产业中,由于建筑产品是与土地紧密依存的,它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建筑产品的一般利润,二是作为对土地投资所获得的地租收入。
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所产生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一种形式。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超额利润其原因有二:一是土地的肥力差别,二是土地位置的差别。
因此,拉动房价日高的,并不是房屋造价而是地价——土地使用的价格,即地租。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绝对地租主要以土地使用金的方式出现。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的土地市场在争议中完美收官,“地王”频现、国企拿地、房企囤地等成为争议的焦点,开发企业、地方政府、银行成为土地市场“铁三角”。
土地出让金是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反应。
杭州、上海、北京等7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大幅增加。
“地王”频现、价格上涨成为土地出让金最大的推手。
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共计10836亿元,同比08年增加140%,同比“疯狂”的07年增加49%。
其中,杭州(包括余杭、萧山)土地出让金高达105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杭州和上海成为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的两个城市。
政府的收入在土地财政的带动下增长迅速,但如此高额的土地转让金却被转嫁到房产消费者的身上,是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枷锁,也加深了银行的财务风险,若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浅谈房价近几年房地产产业在国内迅猛发展,不仅房价不断升高,附带的建筑材料等相关资源价格也一起上涨,房地产业不仅带动了建筑材料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大批产业的发展,例如装修、家居类产品。
在国外经济一片萧肃的情况下,国内房产却大热,有人认为正常,有人认为投资过热会加剧中国经济问题,导致经济危机。
但是今年十月以上海为首的许多楼盘忽然价格大跌,另很多人一时无法接受,社会舆论一片质疑。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来看,事物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会独立存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也包含着相互作用。
房价上升,其中的利润必然会吸引大批房产商、建筑商,从需求结构看,房地产是钢铁行业的最大消费者,这推动了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钢铁业的资源紧张。
从而促使钢铁类资源价格上涨,继而推动房价的上涨,这也反映了种因果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房价上涨是因为买方需求大于卖方,这其中也包括炒房团,由于买方有需求,这就决定了卖方的供应;卖方见有利可图,必然加大产量并提高价格,迫使买方以高价购买,从而反作用于买方。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发现,房价的上涨是建筑原材料上涨的结果,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成本上涨,房价必然上涨;但开发商、建筑商及中介机构又利用这一规律,掩盖了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本,让民众房产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房价虚高的事实,而开发商等人从中获利。
质变产生量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长期量变的积累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房价长期不断的上升,达到一定高峰,多数人买不起房,使得房产行业遇冷,无人问津,因此房产商为了不亏本,不惜大幅降价以维持成本造成质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开发商利益与民众渴求房价下降相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相矛盾。
这些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伤害了民众本身的一些利益,这些矛盾会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房价经济学1241 殷磊磊1220705113提要: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稳定上涨,已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
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即低收入的困难家庭需要住房,但因房价之高而无力购买。
有部分人能拥有几套房产,而有部分急需住房有些却是超前的需求,过高的房价有可能超出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稳定。
但是从哲学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有:产生、发展、高潮、结束,中国房价未来应该会跌。
一、应该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房价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结束。
几个阶段。
这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
人类就是用这一总结出来的哲学理论,去分析、预测各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
从哲学的理论看,它也应该适用于分析房价。
因为房价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目前一些投资者所用的、理论——包括以经济学为主体的基本面分析,以统计学为主体的技术面分析,在理论体系上要更高一个层次。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
它比经济学、统计学在理论层次上要更高。
尤其是在目前,在相当部分市场人士用传统理论、用经济学、统计学去分析、预测房价,屡屡出错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未来房价。
二、从房价走势分析,目前中国房价只有产生、发展、高潮阶段,却很少出现结束阶段中国房价上涨是从1992开始的。
它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其一、房价上涨产生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
1 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
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现今的高房价现象学院:园林班级:风园08-1姓名:***学号:*****4123指导教师:***2010年6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现今的高房价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
但同时,在当今社会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居高不下的房价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2010年2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居民认为当前房价水平“过高,难以接受”,选择“可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27。
6%。
近年来,事关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突飞猛进,完全超出了百姓收入的正常增长速度,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房价已经超出了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许多百姓只能望楼兴叹,谈房却步,依旧过着“蜗居”的生活。
以致谈起房产,人们怨声载道,叫苦不迭。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房价就似一层挥之不去的迷雾,怎么拨也拨不开。
下面我就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做一番分析。
⒈普遍联系的规律。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高房价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⑴高地价催生高房价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国家对土地使用的严格控制和土地有偿使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化及土地出让价格底价的提高,使得土地成本大幅度提高。
在土地开发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开发商要保证利益获取,只能将多出的负担追加到房价之上。
⒉房子供不应求导致房价上涨人们平均收入水平上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及国际产业的正常转移以及一些不理性的投资、国际资金的大幅流入导致了房产需求量的增加。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待我国的房价上涨《蜗居》,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议。
为什么虚构的故事和情节能产生这么大的现实反响?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
近年来,房价过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安其居,才能乐其业。
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
下面我就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我国的房价做一分析!为什么房价会长的这么快,这么高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
同时联系和发展又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其中因果关系就是联系多样性的体现之一。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是有原因的,主要有:投资推动。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
但目前投资渠道偏少,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使很多人以为房价只涨不跌、买房只赚不赔,纷纷加入“炒房大军”,住房消费存在严重的“投资化”倾向。
投资过度就是投机,投机性购房之风愈刮愈猛,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资金推动。
因为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也就是说市场流通中的钱过多。
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
资金充裕必然刺激投资需求,而一些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尚未完全走出低谷,大量资金就涌向房地产市场,必然使房价过快上涨。
地价推动。
近年来,“土地财政”导致的地价上涨成为高房价的一大推力。
所谓“土地财政”,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比如,2009年沿海地区某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1200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的2.3倍。
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分依赖、对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过于倚重,再加上现行土地“招拍挂”(即土地用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制度不完善,价高者得,造成“地王”频出,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交替上涨。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房价问题[5篇材料]第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房价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房价问题过去几年,中国的房地产业可能是中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然而发展的同时,它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当今,对中国房价形势和政策,众说纷纭。
一线城市房价已经高到普通人无法购买的地步,二三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
此外,经济学老师上课时和我们探讨中国房地产经济时,还引出了“丈母娘经济”这一观点,我感觉不无道理,这确实对房地产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并且我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福利分房体制的终结和城市化的加速,但住房政策措施等改革的不到位,也致使房地产投机行为大行其道,助长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
房价上涨是由于住房需求大于住房供给,而这一需求不仅源于自需,还包括非自住需求。
此外,住房制度改革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正是由于这一规律和现状,使得供给者提高房价。
其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房价上涨是建筑原材料上涨的结果,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成本上涨,房价必然上涨;但开发商、建筑商及中介机构又利用这一规律,掩盖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本,让民众以为房产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房价虚高的现实,而开发商等人从中牟取暴利。
再次,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一,需求(包括自需、炒作、和非自主需求)拉动供给,从而致使房价上涨,这属于直接联系;第二,物价上涨带动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上涨又拉动房价上涨,这属于间接联系。
并且这一联系是客观的,在经济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具有多样性。
接着,房价上涨,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规律,这是内因;外部力量影响,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间商、地方政府利用市场规律,为了追逐暴利,为了地方税收,为了头上乌纱,不惜一切,以房地产立市,以房价高为荣。
房地产业在过去几年可能是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行业之一。
在当前宏观经济讨论中,房地产业受到普遍关注,主要是因为:(1)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是导致2003年投资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2001年以来,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部分城市的房价指数节节攀升,开发商欢欣鼓舞,而购房者则怨气难消。
有人说房地产有泡沫,有人却说房地产发展非常健康。
在这种众说纷纭的背景下,全面的考察和评价中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不仅对经济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经济形势。
房地产高速发展的背后2003年以来房地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于上年,投资规模超过一万亿元,2004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大幅攀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幅达到44.10%。
从第二季度开始,受警容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幅逐季回落,前三季度增幅为28.30%。
2003年土地开发面积增速不减,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新开工面积增速加快,占职工面积的比重达到46.5%;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新增土地的政策,使得土地购置和开发面积增幅在第二、第三季度有了明显的回落。
2004年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全国性房地产销售价格大幅上升,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为2677元/平方米,比2003年商品房销售价格每平方米上涨了300 元左右。
在土地、金融等相关政策的作用下,2004年房价丈夫趋于平缓。
商品房空闲面积虽增速明显回落,但总量仍在增加。
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2003年总收入达到9300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总额超过350亿元,同比增长39%。
房地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发展速度是否正常?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增长?在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正常因素,哪些是非正常因素?我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福利分房体制的终结和城市化的加速,但住房政策改革的措施不到位,是房地产投机行为大行其道,主张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第1期(总第338期) 2012年1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General Serial No.338)January,2012透视我国高房价院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范方志1,高大伟1,周 剑2(1.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2.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摘 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模型,通过这一模型,能够系统地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诸多重要问题,并提供一个对房地产价格的整体性认识。
本文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模型化,并以马克思的原始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一些重要问题。
分析表明,中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最重要的措施在于金融政策和社会发展权利与住房的分割。
关键词:地租理论;社会发展权利;房地产价格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1⁃0010⁃05 一、引 言自2003年开始,我国房价开始快速上涨,高居不下的房价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不断出台调控措施。
但是让人们出乎意料的是,在多年的调控下,房价依然扶摇直上。
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高房价进行了研究。
有的从信贷角度分析,认为我国银行信贷量与房地产价格变动正相关,同时房地产价格变动对银行信贷也具有重要影响;有的从需求角度分析,认为需求的提高可能会带动房地产价格的大幅提高,严重时就可能引起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有人认为供给不足或结构性短缺也会造成房价的上扬。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并对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表示担忧。
但是这些分析或者是只涉及个别因素,或者是缺乏有机联系地罗列了多种因素。
我们认为,应该在一个理论框架下系统地分析中国房地产价格,更能够清晰地认识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其不良后果。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