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 格式:pdf
- 大小:6.98 KB
- 文档页数:3
【篇一】一、孔子與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2、學說: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B、“禮”(“克己複禮”)C、“為政以德”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③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3、歷史地位:①所宣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2、學說:①哲學思想: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3、歷史地位:①是中國哲學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4、動盪的兼併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他被稱為“亞聖”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惡論C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A、被視作儒家異端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三)墨家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③尚賢、尚同尚力、節用、節儉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四)道家1、莊子與道家2、莊子的思想:“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五)法家1、韓非與《韓非子》2、韓非的思想: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背景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周王室衰败,宗法制分封制开始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开始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工商业发展文化:士大夫阶层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思想概况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学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中庸”①政治学说:A、“礼”〔“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2)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3)儒学特征:①重视血亲和伦理道德②重视实践理性③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④重视解决实际问题〔4〕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到达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5〕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6〕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作用:缓解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1〕世界观:“道”—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方法论:辩证哲学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4〕生平著述:《道德经》〔5〕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乱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政治:王室衰微,动乱的兼并局势,诸侯称霸争雄;士大夫崛起,针对社会变革和现实提出不同主张;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小手工业者等阶级形成,要求实现自身利益;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采用不同学说进行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新兴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经济利益集团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要点归纳历史必修三知识归纳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岳麓版必修三历史知识框架图岳麓版必修三历史知识框架图欣赏岳麓版必修三历史知识框架图2岳麓版必修三历史知识框架图4必修三历史知识点二一、书法艺术1、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书法艺术发展1、秦汉小篆、隶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二、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文学(一)诗歌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关汉卿《窦娥冤》(四)小说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2、宋代:话本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五)戏曲1、原始—汉唐:傩舞2、唐:梨园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1.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框架2.历史知识体系框架3.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4.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图5.八上历史知识整理框图。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氏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E、“民贵君轻”(“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C、“性善论”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 B. “君舟民水” C、“性恶论” D、法治(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时期程颐、程颖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南宋朱熹朱熹的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启示的是世界历史2.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影响与地位3.近代中国的时空关系与意义4.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一、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启示的是世界历史1.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民带来的启示: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背景等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应从世界历史中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和进步,才能与世界同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2.世界历史对世界人民带来的启示:世界历史向世界人民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人类都追求着和平、公正、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制度,并试图通过思想、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这些理想。
世界人民应该从世界历史中汲取智慧,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二、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影响与地位1.古代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对东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制造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形象:在古代世界格局中,中国一直被视为中央王国,被周边国家尊称为"天朝上国"。
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表,统治着万邦。
中国的文化、文明与制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国家。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象被看作是传统、智慧与尊贵的代表。
三、近代中国的时空关系与意义1.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是指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政治动荡、社会与动乱等重大挑战。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近代中国的意义与时空关系:四、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1.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近代化精神。
岳麓版⾼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孟⼦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①、各诸侯国政治改⾰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由的学术风⽓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发展提供了⼀定的物质基础;④、⾃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们的认识⽔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百家的代表⼈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哲学思想——思想核⼼是“仁”、“礼”;(仁者爱⼈,克⼰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孟⼦政治思想——“仁政”(核⼼)、“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取义。
⼈格精神——要求⼈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格精神。
评价——①、《孟⼦》⼀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
②、建⽴⼀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化产⽣很⼤影响。
荀⼦哲学思想——①“天⾏有常”“制天命⽽⽤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篇一】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4单元)第一单元主干知识归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标解读】掌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内涵的变化,了解发展的历程,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结构:两条线索:一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二是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春秋 孔子 仁和礼形成: 战国 孟子 仁政学说 荀子 礼法并施发展完善:西汉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以刑辅德 三纲五常新儒学: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 格物致知、陆王心学 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新发展:明清之际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主干知识归纳:一、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儒学的创立: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三家一创一圣人)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要求人的行为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按照周礼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这体现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被康有为利用)。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