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悖论与投票悖论VPM方法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6
“投票悖论”的分析及其矫正作者:韩雪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3期一、理性选择理论与投票悖论:基本的界定不得不承认的是,理性选择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繁盛程度与复杂程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这种模式不仅主导着经济学的研究,而且还主导着政治科学的研究。
正是理性选择理论的这种复杂与繁盛,使得我们很难把握其具体的特征。
但与对投票行为的探讨相关,我们可以简要列举理性选择理论的几个基本假定,这些假定是理性选择理论家都能接受的:(一)个人的理性行为以追求功利最大化为目标,“成本——效益”分析是个人行为之前的推理方式;(二)个人虽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个人在做出相关决策时所具有的信息是并不充分的,在这种约束下,利益最大化仅仅意味着一种预期,而不是已成事实;(三)利益最大化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集体或其他,这解释了理性选择理论所具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特征,也解释了理性选择理论为什么没有为公共利益和公民责任留有多大空间的原因;(四)理性选择理论家通常假定其分析模式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即为了实现其分析的一致性,他们往往忽视一些差异,如人的利他主义和公共责任的可能性。
对于政治领域中的投票行为,从安东尼.唐斯开始,理性选择理论家就将其作为一个集体行动的问题来探讨,在这个问题中存在着两个变量的博弈,一方面是与个体利益或公共利益相关的投票参与,另一方面是这种投票参与可能带来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
虽然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他们也可能非常关心哪个政党获胜,但在国家大选这样的民主投票中,每个公民都能预期到这样一点,即自己手中的选票在数千万计选票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理性选择理论家的确做了众多的拓展性解释,但在具体考察这些拓展了的主张之前,我们先对“投票悖论”所适用的理想范围做一简单的限定。
首先,我们先区分下面这两种投票情况:(a)适用于国家范围的政党大选;(b)适用于乡镇或社区的选举。
对于这两种情况中的投票参与者而言,我们可以区分下面四方面的不同:(一)在与自己利益的直接相关性上,情况b 要远甚于a;(二)在手中选票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所做的预期上,情况b要远大于a;(三)在对共同体与公共善的认同方面,情况b要远甚于情况a;(四)在选举信息的获取等成本考虑方面,情况b要远少于情况a。
关于企业如何应对投票悖论问题的研究摘要: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同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投票悖论”式的问题,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某国有企业在被当地一家私营企业收购后,出现了较高的员工流失率。
该企业最终利用投票悖论VPM模型方法的量化分析,解决了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
这也给很多其它的企业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一种全面看待问题的方法。
一投票悖论的提出1.1 产生200多年前,一个叫孔多塞的人发现了"投票悖论"问题。
举例如下:假定有中学生小王、小李、小周三个人有一天为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发生了争执,他们在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三人谁更受欢迎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小王说,当然是刘德华整体实力最强了;然后是张学友,他的歌唱得不错;最后是郭富城,他虽然舞姿很棒,但是唱歌的功力还稍显不足。
小李不同意小王的看法,他说论唱歌的功力,应该是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这样排序才对。
小周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论帅气程度,应该把郭富城排在第一位才对,然后是刘德华,最后是张学友。
那么,到底谁更受欢迎呢?有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呢?如果规定每人只能投一票决定喜好次序,那三个明星将各得一票,无法分出胜负。
如果将游戏规则定为对每两个明星都采取三人投票然后依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次序,结果怎么样呢?首先看对刘德华和张学友的评价,由于小王和小周都把刘德华放在了张学友的前面,二人都会选刘德华而放弃张学友,只有小李认为张学友的魅力大于刘德华,依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第一轮刘德华以二比一击败张学友。
再看对张学友和郭富城的评价。
小王和小李都认为应该把张学友放在郭富城的前面,评最喜欢的明星,二人自然都会投张学友的票。
投票悖论的名词解释在现代民主制度中,投票是一种重要的决策方式。
人们通过投票选择代表,支持或反对特定的议题,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然而,在投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和悖论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投票结果可能会引发矛盾或错误的结论。
具体来说,投票悖论依赖于个人偏好的聚合问题。
简单来说,当个人对多个选择或候选人进行排序时,将这些个人偏好相互整合可能会导致不稳定、混乱或矛盾的结果。
这一现象最早由法国数学家和政治学家孔度(Condorcet)在18世纪末提出。
孔度发现,当投票参与者人数较多、选择数量较多时,个人的偏好往往无法稳定地在集体决策中得到准确体现。
投票悖论有许多具体的例子,其中著名的有孔度悖论、阿罗悖论和德林格悖论。
这些悖论展示了在不同投票规则下,投票结果可能会产生不同效果,甚至引发逻辑上矛盾的结论。
孔度悖论的一个例子是当有超过两个候选人时,个人偏好的汇总可能会导致循环优势。
也就是说,在一个三人选举中,如果每个选民都按照 A>B>C 的顺序进行排序,那么根据赢得多数票的标准,A可能赢得第一轮投票。
然而,当以同样的方式对比 B 和 C 时,B 可能会赢得第一轮投票。
最后,对比 C 和 A 时,C 也可能赢得第一轮。
这种循环优势导致了投票结果的不稳定性。
阿罗悖论关注的是个人偏好与集体偏好之间的矛盾。
当个体的偏好只考虑到部分因素时,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可能会出现倒数效应。
倒数效应是指当某一候选人的排名在个体中上升时,整个群体对该候选人的排名反而下降。
德林格悖论与传统的投票规则相关。
传统的投票规则通常使用排名制,允许选民以某种顺序来排列候选人。
然而,德林格悖论表明,这种投票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选民的真实偏好。
简单而言,个人的偏好可能会受到候选人的数量和排名方式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投票结果。
投票悖论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设计和运用投票制度时需要谨慎考虑。
投票悖论在管理学意义
投票悖论在管理学意义上是一种现象,它引发了人们对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的思考。
投票悖论表明,当一个群体试图通过投票来作出决策时,存在着可能产生不稳定或矛盾结果的问题。
这个现象揭示了投票决策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为管理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对象。
投票悖论在管理学中涉及到多种方面。
首先,它关注了决策中的集体行为和群体动力学。
通过投票,个体的偏好得到了体现,因此,悖论的存在暗示了人们的
偏好体系可能存在局限性,这对于组织管理和决策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其次,投票悖论也展示了决策制度的复杂性和限制性。
在管理学中,决策制度的设计和优化是一个关键问题。
投票悖论揭示了投票规则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及
时调整和改进决策制度可以尝试解决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
此外,投票悖论还引发了对个体偏好和真实意愿的思考。
在决策过程中,个体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表达的偏好并不总是符合其真实意愿。
了解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投票过程中的悖论。
最后,投票悖论还涉及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
在管理学中,组织和社会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研究投票悖论,可以揭示决策结果可能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管理学家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决策机制和制度来平衡个体偏好和
社会公共利益,从而提高组织和社会的福利。
综上所述,投票悖论在管理学意义上展示了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并为管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投票悖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决策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实现更好的组织管理和社会福利。
阿罗投票悖论标签:经济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面临着许多选择。
不过,只要稍加分析你就不难发现,所有这些选择活动,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私人选择,另一类是公共选择。
私人选择完全可以根据私人的意愿作出,没有必要非得争取别人的同意。
比如说你早上到菜市场买了1斤萝卜,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你的邻居,他绝不会责备你买萝卜没跟他商量。
因为这纯属私人选择,选择的结果完全由你自己承担,无论萝卜是买贵了还是买贱了,都与他没有关系。
相比之下,公共选择则必须由多个人共同作出,一个人就力不能及了。
举个例子,你与你的一位同学素来不睦,现在你愿意跟他摒弃前嫌、言归于好,那就得需要你们两个人协商决定。
大致说来,经济个体在市场条件下作出的决策,都是私人选择,而公共选择则大量地发生在政治领域,如制定或修改法律,选举政府官员,充实国防力量等等。
经济学有一个分支公共选择理论,专门来分析上述发生在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行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就是有关决策效果的一个重要结论。
市场条件下的私人选择,实际上是经济个体利用自己手中的“货币选票”,直接表达他们对各种产品的意见。
对于这种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市场条件下的私人选择,通常可以导致有效率的结果,能够引导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
而在政治领域中,个人意愿的表达,必须经过公共选择这个过程,在民主制度下,最为常见的办法就是投票。
那么,它是否也能导致一种有效率的结果呢?这便跟投票的规则有很大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认为,一致同意规则是公共选择的最高准则。
“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同意那些预期会给他带来损害的事情”,因此,一个人一旦同意了某一选择,他一定认为这是对他有利的,至少不会受损。
市场机制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在市场中达成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是以交易双方一致同意为基础的,哪怕有一方不同意,交易都无法达成。
这一原则对公共选择来说也是适用的,只要某一集体决策获得了一致同意,那就表明,它肯定没有使任何一个参与者受损,却至少对其中的一个人有利。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公布2008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及下达补助经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
•【公布日期】2009.01.14
•【字号】浙教高教[2009]6号
•【施行日期】2009.0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
正文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公布2008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及下达补助经费的通知
(浙教高教〔2009〕6号)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教计〔2007〕77号)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经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了150项2008年省级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现将项目补助经费下达给你们,相应追加你校2009年度“2050901教育费附加支出”指标。
请各校对项目按1:1安排配套经费,并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对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通知》(浙教高教〔2006〕157号)要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附件:
1.2008年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2. 2008年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补助经费详单
3.2008年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补助经费总表
二○○九年一月十四日附件1:
附件2:
附件3:。
网络投票的调研报告网络投票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便利性的需求日益增加,网络投票作为一种新兴的投票方式应运而生。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投票的使用情况和对其认可程度,本次调研旨在探讨网络投票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公众对此的态度和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投票的主要优势在于便捷和高效。
相比传统的纸质投票方式,网络投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选民只需具备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即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投票。
此外,网络投票的过程简化了选民的操作步骤,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环节,提高了投票的效率。
然而,与传统投票方式相比,网络投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网络投票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
由于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网络投票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数据篡改,从而对投票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
其次,网络投票可能会造成不公平性。
在传统投票中,选民的身份可以得到确认,且每个选民只能参与一次投票。
而在网络投票中,虚拟身份很难真实确认,选民很容易伪造投票身份,导致投票结果的不公平性。
调查结果还显示了公众对网络投票的态度和意见。
一部分人对网络投票表示支持,认为其便捷性和高效性能够为选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网络投票持保留意见,担心网络环境的不安全性和投票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对网络投票并不了解或不熟悉,对其没有明确的看法。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投票作为一种新兴的投票方式,在便捷性和高效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满足人们的投票需求。
然而,需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和保证投票的公正性,才能进一步推广网络投票的使用。
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教育和宣传,提高对网络投票的认知程度,也是推广网络投票的重要途径。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网络投票的研究和监管,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护,确保选民投票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应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网络投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关于企业如何应对投票悖论问题的研究摘要: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同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投票悖论”式的问题,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某国有企业在被当地一家私营企业收购后,出现了较高的员工流失率。
该企业最终利用投票悖论VPM模型方法的量化分析,解决了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
这也给很多其它的企业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一种全面看待问题的方法。
一投票悖论的提出1.1 产生200多年前,一个叫孔多塞的人发现了"投票悖论"问题。
举例如下:假定有中学生小王、小李、小周三个人有一天为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发生了争执,他们在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三人谁更受欢迎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小王说,当然是刘德华整体实力最强了;然后是张学友,他的歌唱得不错;最后是郭富城,他虽然舞姿很棒,但是唱歌的功力还稍显不足。
小李不同意小王的看法,他说论唱歌的功力,应该是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这样排序才对。
小周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论帅气程度,应该把郭富城排在第一位才对,然后是刘德华,最后是张学友。
那么,到底谁更受欢迎呢?有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呢?如果规定每人只能投一票决定喜好次序,那三个明星将各得一票,无法分出胜负。
如果将游戏规则定为对每两个明星都采取三人投票然后依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次序,结果怎么样呢?首先看对刘德华和张学友的评价,由于小王和小周都把刘德华放在了张学友的前面,二人都会选刘德华而放弃张学友,只有小李认为张学友的魅力大于刘德华,依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第一轮刘德华以二比一击败张学友。
再看对张学友和郭富城的评价。
小王和小李都认为应该把张学友放在郭富城的前面,评最喜欢的明星,二人自然都会投张学友的票。
只有小周一人会投郭富城的票。
在第二轮角逐中,自然是张学友获胜。
接着,再来看对刘德华和郭富城的评价如何。
小李和小周都认为还是郭富城更棒,只有小王认为应该将刘德华放在前面,第三轮当然是郭富城获胜。
通过这三轮投票,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谁更受欢迎的结论呢?我们发现,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对刘德华的评价大于对张学友的,对张学友的评价大于郭富城的,而对郭富城的评价又大于对刘德华的,很明显,我们陷入了循环的境地。
这就是孔多塞发现的"投票悖论"问题,也就是说不管采用何种游戏规则,都无法通过投票得出符合游戏规则的结果。
1.2 普遍定义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孔多塞发现这一悖论是在十八世纪。
200多年来,西方国家对于民主政治的研究极其深入,关于投票问题已经形成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孔多塞、阿罗、阿马蒂亚·森等都曾在这一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
这些研究推动了西方民主的不断发展。
阿罗定理所证明的悲观结论,对传统福利经济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经济学家都试图改变阿罗的结论。
但他们发现,只要遵守阿罗关于社会选择过程的严格假设,结论似乎是无法避免的。
二基于投票悖论模型VPM方法的研究实例2.1 问题对于所有投资于中国的企业,防止人才流失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总是寄希望于各种人力资源工具达到长期留住员工的目的。
但是,无论哪一种工具都是基于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没有哪一个企业拥有无限量的留住人才的资源。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降低员工离职率的问题。
某国有企业被当地一家私营企业收购后,出现了较高的员工流失率。
新的董事会通过员工动机调查,发现员工对薪酬不满排第一位,用人制度不公列第二位。
经过调查数据的分析,董事会决定首先进行全面加薪,并计划人事调整。
加薪不仅每个员工有份,而且涨幅不小。
可是加钱之后,公司并没有出现董事会所期待的员工士气大增,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员工流失率依然居高不下。
虽然加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董事会仍决定解决位列第二位用人制度不公的问题。
经过公平而激烈的选拔,企业实现了中层干部的调整。
新的管理层上台后,员工逐步主动配合企业的各种决策,离职率下降。
董事会对于加薪的激励效果颇为失望,部分领导认为,如果先进行调查显示排在第二位的人事调整工作,薪酬改革可能会因为新的领导班子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加薪成为一件留住并激励员工的好政策,从而降低员工流失率。
“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经常碰到,出现问题后往往通过分析总结找到各种“合理的解释”,而企业投入的大量资源已经被无端浪费。
相类似事件也使很多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查数据也会骗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董事会事先进行员工动机要素调查,然后做出决策,这种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董事会采用的加薪和人事调整的政策是企业管理的通常做法,无可厚非。
但需要反思:加薪和人事调整哪个是目前排在第一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群体动机显示加薪比人事调整更重要,但实施顺序却应相反?调查中是否“从众效应”加强了部分动机数据?能否削弱“从众效应”对数据的影响?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也,得算多也。
数据是不可能主动去骗人的,问题出在统计、分析、理解数据的方法上。
企业应该通过正确的调查与统计方法,降低“社会称许性”和“从众效应”偏差,将某个时间段的主要矛盾进行排序,集中有限资源进行有序处理,“首先歼灭”最主要矛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投票悖论模型VPM方法以集结每位投票人对方案的偏好为统计目标(包括少数人的投票意见)在恩格乌(NMU)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投票悖论模型(Voting Paradox Model,VPM,因该方法可以证伪投票悖论而命名)。
VPM方法由VPM矩阵(见下表)与统计公式(1)组成。
定义:投票人为N k,k=(1,2,…,r);备择方案记为P i,方案数i=(1,2,…,m);排序j=(1,2,…,n);S ij为方案P i在排序j上的得票和;排序权重为W j,设W j=n-j+1;VP i为P方案的群得票率。
表一VPM矩阵P i j1j2j3∑VP i,%P1P2P3∑三算例杭州某企业近两年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企业领导常常对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的员工一走了之头痛不已,不得已之下采用调高薪酬的手段,情况并未好转。
有鉴于此,企业对223位职工进行了一次工作动机调查,运用投票悖论模型VPM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该单位员工流失率高、工作效率低下等深层次原因,以期建立有效的管理对策。
以问卷中的一道调查问题来说明VPM 方法在离职原因排序分析中的运用。
问题1:请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排序,最有可能造成您离职的排第一,影响最小的排最后。
例如,张三认为最有可能影响他离职的因素是B 薪水问题,其次是D 上下级关系,第三位是C 家庭问题,对自己影响最小的是A 政策问题,则其答案为BDCA 。
A 政策制度;B 薪水问题;C 家庭问题;D 上下级关系。
该问题的投票情况与VPM 方法计算出来的统计结果见下表2。
问题1动机数据及VPM 量化结果注:张三的选择BDCA 将在表2方格数值中各加以一票30.00% 25.00%20.00% 15.00%10.00% 5.00%图 VPM 方法统计出的要素排序关系上图显示,与员工离职率相关的这四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政策制度问题,占群体总动机的33.14%强度;其次是上下级关系问题占28.07%;家庭问题也占到20.94%的A 政策 制度 33.14%B 上下级 关系 28.07%C 家庭 问题 20.94%D 薪水 问题 17.85%比例;而该企业曾经采用增加薪水解决员工流失率,在本调查中显示是最次要的因素。
这就说明通过提高工资以降低员工流失率的办法对该企业当前阶段来说,并不是最佳的办法。
VPM方法的动机排序结果指导我们,首先利用优势资源处理好最迫切的问题,再处理排序靠后的问题,这样能更高效率地利用企业资源。
此案例并不是说薪酬问题排在最后可以被忽视,而是说薪酬改革在该企业的该阶段不是最紧迫的任务。
如果前面的主要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会增加后期薪酬改革的群体满意度。
通过问题1与问卷表其他组合问题的群体动机量化分析,该企业会同专家随即开展了广泛的针对性更强的意见征集活动,使政策制度逐步趋于合理,通过沟通能力的强化培训、全员参加的篮球赛、调整上下班交通、员工公寓预案、家庭联谊会等活动增强了凝聚力,改善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降低了员工离职率。
四总结利用投票悖论模型VPM方法对离职率相关要素进行群体动机统计,能够帮助企业梳理与离职率相关的各种问题排序,可以指导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重点问题,降低员工离职率。
五讨论利用古老的曾经产生“投票悖论”的一人多票偏好排序的决策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容易理解、不受投票人文化水平限制的特点,不会产生投票悖论问题。
但它却有必须限制被调查要素(方案)数量的缺点,如果被调查要素Pi超过5个时,容易让投票人产生判断误差,降低VPM统计方法的准确性,因此要素设计以3个到5个为宜。
被调查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时,要素可以设置为5个,反之则以3个为宜。
研究的问题过于复杂时,可以采用分组方式。
为什么偏好排序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从众效应”“集群压力”?这是因为每个人可以表示多个选择,当第一个偏好选择从众后,第二个选择往往可以体现本人的真实偏好,而VPM方法能够统计投票人所有的偏好。
所以,如果当两个要素的VPi数值比较接近时,管理者应该警觉:排列在后面的那个要素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应该平衡考虑、“从众效应”等其它干扰因素后再组织实施。
企业存在于瞬息万变的环境之中,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随时关注内外环境引起的群体动机变化与心理需求,集中有限的资源及时处理新的排序靠前的矛盾,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战术。
参考文献:[1]祝老师。
投票悖论[EB\OL]。
:zhuxb的博客,2009(11)[2]杨苏宏 .基于投票悖论模型VPM方法的离职动机量化研究[EB\OL]。
:经济论坛,2008•22,97[3]陈玮。
民主的致命缺陷-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律[EB\OL]。
:玮光溢彩,2010(5)[4]张效祥等。
决策支持系统(DSS)[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13-25。
[5]韩大卫。
管理运筹学—模型与方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