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印度企业组织形式-回复印度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印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涵盖了各行各业。
本文将逐步介绍印度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一、独资企业独资企业是印度最常见且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由一个人独立拥有和经营,同时对企业的债务和法律义务负责。
此类企业通常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如“XX公司”、“XX私人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的好处在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由一个人掌握,决策速度较快,但缺点是风险由个人承担,资金来源有限。
二、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组成的。
合伙人在公司管理中享有相等的权益,共同承担风险和利润。
合伙企业通常以合伙人的姓氏或共同愿意的名称命名。
合伙企业的优势是灵活性高,资金充足,但缺点是合伙人在法律义务上承担无限责任。
三、有限责任合伙企业(LLP)有限责任合伙企业(LLP)是印度对于合伙企业模式的一种改进。
这种企业形式要求至少有两个合伙人,其中一人必须是居住在印度的印度国民。
LLP的合伙人之间可以协商制定他们自己的权益分配比例,并可与企业的盈利相对应。
LLP的优势是合伙人享有有限责任,意味着他们个人的财产不会受到公司债务的影响。
四、私人有限责任公司(Pvt. LTD)私人有限责任公司是印度最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
该企业类型有少于50个股东,股东的责任仅限于其持有的股份。
私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盈利用于公司内部扩展,不能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
这种企业形式的优点是股东享有有限责任和较好的管理结构,但缺点是资金筹集有限。
五、公开有限责任公司(Ltd)公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在印度注册并有权向公众发行股票的企业形式。
该企业类型要求至少有七个成员,并至少两个董事和一个国内董事。
公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上市来筹集大量资金。
优点是有限责任和更好的资金来源,但公开负责公司必须遵守更高的透明度和监管标准。
以上是印度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选择合适的企业形式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目标和所有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印度的发展模式印度的发展模式是指印度政府和经济体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印度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印度采取了一种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服务业在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成为了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主要得益于印度在信息技术、外包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竞争力。
印度大量的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其次,印度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吸引外国投资并提高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
印度还重视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印度注重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劳动力和资源。
印度政府通过提供农业补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支持农民增加产量、改善生活条件,并加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印度还推动了农业市场的改革,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第四,印度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
印度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的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印度推行普及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提高教育质量和覆盖率,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职业选择。
此外,印度还鼓励人才流动和知识转移,促进创新与创业。
第五,印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印度在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和研发力度,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综上所述,印度的发展模式是以服务业为主导,同时注重制造业、农业和农村发展,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时代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
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又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印度经济在最近20年来展现出一种崛起的态势。
1978~2000年间,印度经济以6%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间,则以7.5%的速度增长,这使之成为四分之一世纪里世界上绩效最好的经济之一。
在过去20年里,中产阶级的规模已扩大了四倍(达到近2.5亿人),每年有1%的贫困人口越过了贫困线。
同时,人口增长从每年2.2%的历史增长率下降到今天的1.7%,这意味着增长已带来了巨大的人均收益,依照购买力平价,自1980年以来,从 1,178美元上升到3,051美元。
二、印度发展模式的变迁印度独立后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尼赫鲁模式向辛格模式的转换。
独立前的半个世纪,印度的经济是停滞的。
1900~1950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0.8%,恰好与人口增长率相当,这导致了人均收入无增长。
在独立后的头几十年里,经济增长加快,1950~1980年间,达到平均3.5%的年增长率。
但人口增长也加速。
人均收入的净效应体现为仅有1.3%的年平均增长率。
印度人悲叹此为“印度增长率”。
当然,这与印度教无关,而与贾瓦哈拉•尼赫鲁总理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总理的费边式社会主义政策紧密相关,他们监管着印度最黯淡的经济年代。
父女俩以结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糟糕特性的混合经济束缚了印度人的动力。
他们的模式是内向型和进口替代式而非外向型和出口替代性的,这种模式使印度放弃了在二战结束后全球贸易带来的繁荣中的份额享有(1950~1980年间,发展中世界总体上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近于3%,高出印度两倍以上)。
尼赫鲁创办了垄断性的公共部门,用世界上最严厉的价格和生产控制过度管制了私有企业,阻碍了外国投资,由此使印度失去了外国技术和外国竞争所带来的利益。
案例8 印度旅游业发展模式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印度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中叶,在亚洲国家中是比较早的,但开初只是处于自发的发展状态,直到1966年政府组建了印度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开始将印度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向海外进行推销。
从1950年至1965年,印度接待的外国旅游者人次(不含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从1. 5万人增至14. 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 65%。
1980年以后,印度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着力发挥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1982年首次发布国家旅游政策,明确旅游发展目标,编排旅游线路,组建旅游中心。
1984年将旅游业列入国家计划,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使之享受与外贸出口同等的待遇。
1991年,将旅游业列为外国投资的优先部门,着力吸引外资,并将这一年定为“印度旅游年”。
1992年旅游局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国家旅游行动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全国共确定了19条旅游精选线路,19个朝圣中心和5个集中开发的特别旅游区,鼓励私人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他机构进行开发和建设。
1996年,旅游局又制订了新的国家旅游政策,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重点。
自1966年至1997年,印度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次(不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由15. 96万人增至196. 3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8.4%,旅游外汇收人由2. 26亿卢比增至1105. 14亿卢比,年均增长20.4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人境旅游的开展,印度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也逐步发展起来。
据印度旅游部门估计,国内旅游人次1991年为6644万,1998年为1. 62亿,年均增长率为13. 6%,据统计出国旅游人次1980年为101. 7万1997年372. 58万,年均增长率为7. 5%。
在印度旅游业的发展中,起龙头作用的是国有企业。
1965年印度旅游局组建了三个独立的公司,即印度旅游有限公司、印度旅馆公司和印度旅游运输有限公司,次年,三公司合并为印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职能是建造和管理旅馆、餐馆、度假地的住宿设施,向游客提供运输服务、娱乐活动和购物场所以及进行海外促销。
印度计划经济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方面,印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走过了不少弯路,其中计划经济曾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印度的计划经济始于1951年,当时印度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印度一直坚持着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政府的计划和控制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分强调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不灵活和低效。
在这种模式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其次,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对私营部门的发展限制较多。
在计划经济时期,印度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较为严格,私营部门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导致了印度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的不足。
再者,印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不公平和浪费。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会过分集中资源到某些重点行业和地区,而忽视了其他行业和地区的发展需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随着这些问题的暴露,印度在1991年开始逐步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了市场经济。
这一转变为印度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印度经济得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资源配置的灵活和高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市场经济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可能会出现失衡和不公平,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
同时,市场经济也可能会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综上所述,印度的计划经济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而转向市场经济后,印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对于印度来说,如何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解决资源配置不公平、贫富分化等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希望未来印度能够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印度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商业环境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印度商业模式的发展也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印度的商业模式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国际投资和国外公司的注意,从而推动了印度商业环境的不断优化。
一、印度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印度商业模式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创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的改革举措,使得印度的企业环境更加具有成本和竞争优势,为印度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印度商业模式的创新涉及了很多方面,例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
电子商务成为印度企业的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它在提高销售额、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印度企业的主流模式。
印度移动支付的发展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移动支付正在成为印度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善印度的金融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简化生活方式等,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印度商业环境的优化印度商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和商业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其中需要重点提到的,是政府为了提高印度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
在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下,印度的商业环境逐渐转变,现在的印度正在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创新、更加具备市场化。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印度的商业环境也对国际公司相对开放,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外商来到印度投资。
此外,印度也在进一步加强商业的监管和法规体系。
这些做法实际上可以为印度的商业环境建立合理的规则、制定良好的节制、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商业活动。
印度政府的这些改革举措,正是带着建立有利于印度商业发展和有利于全球市场经济的社会体系,特别是有了一些更有前景和更具创新性的商业模式。
三、印度商业模式的未来由于印度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市场主体数量的不断扩大,印度商业模式的未来值得期待。
传统的行业正在转化,新兴的行业不断出现。
印度的企业家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企业家精神也日益增强。
在未来几年里,印度的企业将面临机遇和挑战。
印度的民主治理与民主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印度一直以其庞大的人口、丰富的文化和多样的民族群体而闻名。
然而,当我们提起印度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其独特的民主治理体系以及长期以来取得的民主发展成就。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民主治理模式以及该国在民主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
一、印度的民主治理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其民主治理模式自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存在。
印度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宪法框架下,保障公民享有言论、结社、选举等基本权利。
印度的民主治理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党制:印度的政治体系采用多党制,允许各种政治党派的参与和竞争。
这种多党制确保了政治权力的分散和权力的制衡,减少了独裁和专制的风险。
2. 普选制:印度实行普选制,让公民通过选举方式选择并投票支持他们认同的候选人。
印度的选举过程公正透明,允许每个合法公民参与,并确保各个政党在竞选中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3. 联邦制:印度采用联邦制,将权力分散于中央政府和各个邦政府之间。
这种分权制度有助于实现地方自治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殊需求。
4. 司法独立:印度的司法体系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构,确保了司法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司法的独立性是印度民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印度的民主发展尽管印度的民主治理模式具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然而,印度仍然在民主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展示了印度在民主发展中取得的进展:1. 教育和素质提升:印度通过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素质,为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印度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教育能够培养人民的思辨能力和民主意识,促进社会的参与和包容。
2. 女性参与和性别平等:印度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参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女性参与政治到改善妇女地位和权益,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女性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基层民主和地方自治:印度实行基层民主制度,通过地方自治机构,如村庄委员会和城市政府,使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
印度经济的发展策略与模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家,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国家。
自从独立以来,印度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然而,在印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经济发展策略与模式,以及印度在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问题。
一、印度的发展策略1. 印度的改革开放自从1991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该次改革使印度经济从闭关锁国的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转型。
随着逐渐深化的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行,印度逐步开放了一些领域,吸引了大量外资,形成了以IT和服务业为主的出口产业。
2. 推进国际化为了吸引更多外资,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在引进国际技术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印度政府吸引国际企业来印度投资,并且从中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印度也积极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3. 促进初创企业的发展在印度,初创企业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政府大力加强了初创企业的支持和促进。
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和其他人士开办自己的企业。
政府还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培训和导师服务等支持措施,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4.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政府已经进行了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和机场等。
这些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印度的经济增速,并提高印度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印度的经济模式1. 服务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的服务业一直是印度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对于发展服务业,印度的管理人员专门制定了一些清晰的战略和策略。
印度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医疗保健、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行业。
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中都具有优势。
2. 制造业的转型印度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印度的制造业被认为是低技术含量的,一直没有那些高品质的产品和创新技术。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分析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拥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近些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增长的成就,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其优劣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从产业结构看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经济的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1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此时印度国内企业规模较小,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印度的经济开始逐渐逐步向服务业转型,此时服务业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0%以上;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印度经济持续几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并且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产业结构中,印度高度依赖服务业和农业,而制造业的发展较为欠缺。
服务业虽然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
印度目前制造业所占比重较低,对于经济的增长、创造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均存在制约。
此外,农业也存在单一依赖、低产业链、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 2016年印度的农业和畜牧业行业增长率在1.2%左右。
二、从金融市场看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的金融体系相对较为闭塞,截至目前,印度的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国际化并且稳步增长。
与此相对应的是,印度各种融资的渠道受到限制,如银行贷款、信托和组合债券市场等都相对不健全。
金融市场形态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导致国家间的贸易难以进行,同时对于经济增长的融资建设也难以实现,制约了经济向着服务业、制造业加快转型发展。
三、从劳动力市场看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在印度的劳动力市场,低额工资、超长工时、缺乏福利保障等问题普遍存在。
虽然印度在科技领域内有不少较高技术水平的理工科人才,但是,印度所面临的严峻的落后教育和医疗设施的状况,导致了人力成本高昂,影响了印度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
印度的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印度制造业在工人数量上远超其他经济活动,但它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效益并不高,因此,印度未来应该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升级、整合和数字化。
印度计划经济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方面,印度一直以来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计划来组织和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印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51年开始实行,至今已经有了70年的历史。
在印度计划经济的实行过程中,印度政府主要通过五年计划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年计划是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每隔五年制定一次的经济发展规划。
这种计划的实行,使得印度在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工业方面,印度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在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电力等领域,印度的工业产能得到了大幅增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农业方面,印度通过实施五年计划,逐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印度的计划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印度的人口规模庞大,国土面积有限,资源短缺,这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印度政府在实施五年计划时,往往会出现计划执行不力、浪费资源等问题,导致计划经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干预过多,也容易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印度也在逐步放开了对经济的控制,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
然而,印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总的来说,印度的计划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印度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印度在未来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印度教育模式India education mode1、高等教育迅速发展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近几年才有所减少。
他们50年代中期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IIT),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
印度成功地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研究生,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高校教师很高的待遇。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实的重大戏。
India has been higher education 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leading,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in the education funds for a total has been accounted for the larger share, in recent years that it has reduced. Their 50 s modeled after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in the country, have established the six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 development up to now,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400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lege, today it is these college graduates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India's economy. India successfully nurtured many world class graduate student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world class, India respect knowledge, respect talented person, to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high treatment.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real important play in India.2、职业教育独树一帜Vocational education of its own印度职业教育近年来突出的成就是,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印度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软件人才。
印度模式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启示作者:黄祖宇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在简要的介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历史及当前印度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别查阅、分析了中印两国吸引利用外资的情况以及两国吸引外资的优劣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启示,以及对我国吸引、利用外资的启迪与警醒。
关键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吸引外资;优劣势评价;启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使这个世界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聚焦了世界好奇与探求的目光。
今年刚“荣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近年来虽在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速度上双双领先于印度,但毫无疑问,在很多方面我们离这个邻居还是有着差距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大新兴经济体在经济上做个对比,通过对双方在吸引外资等方面优劣势的分析,来探讨我国从“印度模式”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警醒。
一、中印两国利用FDI规模比较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具FDI引力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超过8%。
中国自1992年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来,一直是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自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至今,其年均GDP增长率达6.1%,最近两年其增长率也高于7%,这一经济增长率已非常接近中国的水平。
虽然印度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明显加快了利用FDI的步伐,但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接近印度的10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实施经济改革之后,FDI流入量无论在相对规模还是绝对规模上均远远小于中国FDI流入量,可以说从整体上中国在吸引外资效果上优于印度;同时中国的FDI/GDP,这个相对规模指标呈现下降趋势,FDI/GDP在1994年达到最高峰6.2242%,2009年只有1.8339%;而印度则呈现上升势,FDI/GDP由1992年的最低谷0.087%上升到2007年的2.0642%,这一数值已经接近中国。
陈峰君:亚洲两种政治模式的异同与趋同亚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式,一种以印度、菲律宾为代表的议会民主制度;另一种是以新加坡、韩国、台湾为代表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60-90年代) [1]。
两种不同体制与各自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国际背景有着直接关系。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与其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较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的多元化以及英国殖民主义的政策等多种因素使然;而东亚则由于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文化中对权威的崇拜等传统、战后初期民主制试验教训以及为应对外部与内部的所谓“共产主义威胁"等诸多因素的需要。
[2]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其形成均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存在均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无疑也均符合它们各自的国情。
因此,不能简单用一种体制否定、贬低另一种体制。
这两种模式有不同之点,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亚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东亚与印菲两种不同政治模式又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二者几乎在同时实行政治转型,相互间又不约而同的靠拢,因而有明显趋同的强劲势头。
一、九十年代前两种体制的异同。
印度菲律宾议会民主政体与西方议会民主体制基本上一致,如完善的宪法、议会、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健全的选举制度、多党的政党体制、行之有效的文官制度等;但另一方面它又存在诸多非民主的征兆,如一党独大、种姓政治、行政权力过高过大、中央集权式的联邦结构、暴力色彩浓重等。
总体而言,印度是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两重特征的体制,是东西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有机结合,或者说印度是一个具有东亚威权主义某些特色的民主政体。
而东亚威权主义体制在国家政体形式上,如三权分立代议制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倡导精英治国、重视法制等与西方现代体制大体一致,因而有别于历史上的“极权主义" (Totalitarianism),与印度的民主制有相同之处。
但在诸多方面,如强人政府、立法权微弱、行政权绝对高于立法和司法、一党优势、凭借军事强制力量维护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稳定等,又明显具有强烈的集权甚至极权的特征。
这才是真实的印度,中国很少知道!作者:农夫所种略同(2014-11-02 15:14:21)
一、印度实现免费医疗制度,无论是上至心脏病,下至感冒牙痛等,都可以在豪华的印度医院里接受免费治疗,治疗期间还有标准为10美元/日的营养补贴,也就是说住院期间的饮食支出也是全免的。
而且患者还可以为世界的医学研究提供个人的治疗情况,为世界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二、印度实现免费的教育制度,在印度,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强制入学接受教育。
但是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学校方面还提供免费的午餐。
而且这个免费教育的范围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为了鼓励一些外来移民和印度的少数民族入读普通的学校已融入印度社会,政府还对此有补贴。
完善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承袭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人类最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
印度理工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理工大学,在美国和印度的教育界有“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的说法。
三、印度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所有的议员、官员都由选举产生,每隔四年举行议会选举,选出议会及总统,每到这个时期,印度都会有十多亿人前往投票站投票,填写选票之后,虔诚的印度人还会把选票回执戴在身上,因为印度人民相信,有选票庇佑,出入平安,能治百病。
四、印度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印度是金砖四国里发展最好,经济结构最完善的。
现在印度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化工及钢铁方面均为世界第一,例如世界第一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
在制药和IT技术方面也经次于美国,远远超越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和依赖资源出口的俄罗斯与巴西。
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实现自由经济贸易制度,在印度是除非是公共事业行业之外是没有国企的,所以印度最大的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如塔塔、信实、威普洛、旁遮普等。
而且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支持内资,限制外资。
所以即使华为这样拥有技术和价格优势的企业,在印度也发展困难。
五、印度发展从来不搞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上世纪印度独立时,美国著名化工大王杜邦拜访印度向尼赫鲁总统建言,在印度开设化工厂。
但尼赫鲁总统拒绝了,他说,洁净的恒河水是印度人的母亲河,绝对不能有一丝污染。
60年来印度从来没有化工问题,并且建立了以机械,钢铁,生物技术,IT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
六、印度与中国都是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印度拥有比中国更渊源流传的历史,所以拥有同样历史自豪感的中国人非常容易融入印度社会,在印度社会里,中国人是属于刹帝利阶级,受到印度人民的尊敬。
不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受到歧视。
七、印度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当下,印度人平均月工资65112卢比,约合人民币6650元。
其中孟买和班加罗尔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8.6万卢比,折合人民币12700元;与中国接壤的东北部首都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52000至48000卢比(人民币4200至5360元)之间。
八、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印度40富豪榜”,其中排在前四名的富豪财富综合高达2000亿美元,比中国富豪福布斯榜的前50米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而且其中有传统的石化、钢铁行业,也有新兴的IT技术和制药行业。
但是前40
名单里没有一个从事房地产的。
九、印度目前人口将近12亿,但是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印度政府从来不搞计划生育,并且鼓励生育。
这是因为印度的粮食自给率非常高,印度自1973开始绿色农业以来,目前粮食自给率达到170%,在保障国内供给的同时还有余力供应其他国家,例如中国、菲律宾、孟加拉等国家。
去年中国从印度进口将近六千多吨稻米。
十、印度有很多苦行者,他们从事苦修来探寻人生的道理,很多人会奇怪他们没有收入,如何度日呢?实际上因为印度粮食产量非常高,政府每年会免费给印度的寺庙拨给大量的粮食,这些寺庙则免费提供食物给苦修者和游客及居民等。
所以印度从来没有饿死人,更没出现过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的说法。
十一、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
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
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私有制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十二、印度的电影业:印度的歌舞剧,韩国的历史剧,日本的伦理剧,台湾的苦情剧号称亚洲影视业四大代表,其中印度歌舞剧位居首位,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印度没有审查制度,题材自由发挥。
所以培养了号称宝莱坞的孟买影视城,年产
影片七千多部出口额近70亿美元。
其中《印度超人》《米高杰克逊》等风靡全球。
有人会问为什么印度的电影总是要穿插歌舞?这正是印度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的体现,在民主的制度
下,每个人都充满了幸福感,自然会载歌载舞。
十三、印度国营铁路是印度为数不多的国企,作为公营企业是被限制盈利的。
印度火车大多是是免费的,可以随时上车,随时下车。
尽管每年依赖印度政府财政补贴,但是印度国营铁路一直拒绝出售车票牟利。
印度国营铁路的社长Lakeshi.Mohan表示纳税人修筑的铁路就应该无偿的为印度人民服务。
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每一个措施都是为人民所考虑的,印度的铁路从来都是以慢速运行,方便人民可以随时上车下车。
因为印度的铁路都是免费的,可以随时爬上车,也可以随时下车。
这就是一个我们国人还不了解的印度!这样的印度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去感受。
中印就应该相互学习对方的精髓文化,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历史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