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3
《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能源工程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能源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二、教学内容1. 能源工程概述- 能源工程的定义和范畴- 能源工程的重要性和作用- 能源供需形势分析2. 能源类型与能源转化- 常见能源类型及其特点- 能源转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能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与效率问题3. 能源技术与应用- 火力发电技术与设备- 水力发电技术与设备- 核能技术与设备-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 能源储存与输送技术4. 能源系统与能源管理- 能源系统的组成与运行原理- 能源管理与优化方法- 能源政策与环境影响5. 能源工程实践案例- 国内外典型能源工程案例分析- 能源工程实践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结合实践案例分析- 班级讨论与小组合作-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四、教学要求- 具备基本的大学物理和化学知识- 具备基本的数理思维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五、考核与评价-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出勤、课堂参与、课堂小测、课堂作业等- 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六、参考教材- 《能源工程概论》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20年。
- 《能源工程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七、其他事项- 请学生提前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具和实验材料- 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保持课堂秩序和研究氛围- 学生请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佩戴相关安全防护用品- 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以上内容仅为课程大纲的基本框架,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教学需要做适当调整,教师保留做出修改的权利。
可再生能源概论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世界能源概述、回收再利用、生物燃料、生物炼制、生物质能、清洁能源等方面。
涉及到能源的认识、开采及新能源的发现及利用,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明了能源利用途径及转化形式,向学生呈现生动且形式多样的能源利用方式,使学生建立起简单的可再生能源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1. 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存在形式;2. 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途径;3. 能够建立简单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循环模式。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世界能源概览和碳经济循环利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碳经济循环利用难点:碳排放分析(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能源概览第二节碳经济1. 碳排放追踪2. 碳交易第二章回收再利用(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回收再利用的流程及加工途径。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回收再利用工艺难点:转化途径(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再生材料化学第二节矿产和金属第三章生物炼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国内外生物生物炼制发展及技术(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生物炼制定义难点:生物炼制过程(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炼制过程1.炼油工业2.输油管道第二节生物炼制产品的再加工第四章生物质燃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生物燃料的转化途径及应用前景(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转化途径难点:对比分析异同点(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乙醇1. 性质2. 工艺第二节生物柴油1. 性质2 . 制备工艺第三节厌氧消化1. 概念2. 工艺3. 用途第四节生物制氢1. 性质2. 生物制氢工艺第五章清洁能源创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清洁能源的获得方式及如何综合利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替代能源定义难点:燃料电池工作原理(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替代能源第二节燃料电池六、大纲说明教学环节:本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及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研究兴趣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答疑和阅读参考资料。
《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能源工程概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源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了解能源工程的发展历程、重要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对能源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能源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了解不同类型能源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3. 熟悉能源工程的常用技术和设备;4. 理解能源工程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5.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能源工程概述- 能源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能源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现状和趋势- 能源工程的重要性和挑战2. 能源类型和转化-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生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力和生物能)的产生和利用3. 能源工程技术- 能源生产技术(钻井、采矿和发电)- 能源转化技术(炼油、燃烧和发电)- 能源利用技术(能源输送、储存和利用设备)4. 能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源工程对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分析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能源工程相关企业或进行实地调研,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李明. 能源工程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2. 尹航. 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科学出版社,20XX年。
3. 王强. 可再生能源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
以上为《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生物质能工程》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 1 —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原理、工艺、设备及其应用。
主要包括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定义及类型、生物质的直接燃烧技术、沼气发酵工艺及户用沼气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燃料乙醇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机理及工艺、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液化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生物质制氢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生物质超临界水处理制氢技术、能源生态模式与生物质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以期能对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科研与开发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生物质能科研与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三)素质目标在深入理解生物质能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能知识体系的框架,并将知识灵活运用至后续的课程中,培养其认真、严谨的以能源的视角理解生物质的素质和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1、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原理。
2、了解真核生物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合成的过程。
3、了解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的过程。
4、了解个别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5、了解RNA复制、基因工程。
(二)理解1、理解氨基酸脱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脱羧基作用。
2、ATP合成的机制。
3、理解别构酶、共价修饰酶和同工酶的概念。
4、理解生物代谢调控的机制和途径。
(三)掌握1、掌握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 2 —2、掌握酶的催化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作用机理,辅基、辅酶与维生素构成之间的关系。
3、掌握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机理。
4、掌握糖、脂肪、蛋白质生物合成和降解的途径以及相互转化的机制。
5、掌握DNA复制的基本过程以及逆转录、RNA的转录及其加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物质能的概念与资源知识点:一、生物质能的概念二、光合作用与生物质能三、生物质的种类和资源第二节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定义及类型一、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定义二、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类型建议教学方式:讲授。
《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课程教学大纲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背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课程旨在介绍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并深入讨论如何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与方法,以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常见的可再生能源的原理与应用;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与方法,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4. 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比较;5.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课程内容第一章:可再生能源概述-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二章:太阳能利用- 光伏发电原理与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三章:风能利用- 风能发电的原理和技术- 风能发电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 风能发电与电力系统的集成和管理第四章:水能利用- 水力发电的原理和分类- 水力发电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潮汐能和波浪能的利用与发展第五章:生物能利用- 生物质能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生物质能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的可持续发展和挑战第六章: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展望-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比较与对比-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授课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实践操作,提升实际应用能力;3. 研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分享;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代码:0100690课程类型:选修课学分:3分总学时:48课时理论学时: 48 课时先修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知识适用专业:全校学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是集各种新能源技术、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使学生了解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理解原理、技术、工艺流程;在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的教育,传播科学的发展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节能和利用新能源的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学生选择职业的范围。
一方面,一部分通过开设这门课,加深对当前能源现状、新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兴趣,制定合理学习规划,在各种新能源技术中寻找兴趣点,加强学习,做出成绩;另一方面,另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加深新能源技术优越性的认识,积极宣传利用新能源技术,对周围的人起到示范的作用。
因此,《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这门课不论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对以后的生活都会有帮助。
通过本课让学生全面了解新能源的各个领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新能源基本知识,掌握新能源的重要技术,把学习新能源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学用结合;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能源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向学生介绍新能源及其应用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洁净煤技术以及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逐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针对新能源技术原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能源领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学专业知识可以得到用武之地。
《能源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能源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介绍能源项目管理的原理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在能源领域开展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分析,学员将了解能源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和关键要素,并研究如何制定和执行高效的能源项目计划。
课程目标
- 理解能源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掌握能源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划、执行和监控
- 认识能源领域的特殊挑战和风险管理
- 研究能源项目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
- 了解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在能源项目中的重要性
课程大纲
1. 能源项目管理概述
- 能源项目管理定义和原则
- 能源项目生命周期
2. 能源项目规划与设计
- 需求分析和项目目标设定- 具体项目计划和时间表制定- 项目资源和预算管理
3. 能源项目执行与监控
- 项目团队组建和角色分配- 项目进度和成本控制
- 项目变更管理和风险应对
4. 能源项目评估与总结
- 项目绩效评估和回顾
- 研究和改进项目管理实践
5. 能源项目团队管理与沟通- 团队建设和激励
- 有效沟通和冲突解决
- 跨文化团队管理
6.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在能源项目中的应用
- 可持续能源项目管理原则
- 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
评估方式
- 平时表现与参与度:30%
- 课堂作业和小组项目:40%
- 期末考试:30%
参考教材
1. 《能源项目管理实践指南》
2. 《能源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3. 《能源项目管理与环境保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课程内容可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
具体的授课内容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