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及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古代招幌广告发展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合称,招牌多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可称为店标,即店铺标记;而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即行业标记。
从形态上看,招牌多是在木牌上题写文字,且木牌多为长方形,其主要变化在大小、字数、字体和悬挂方式上;幌子则主要以形象表现出售的物品或服务项目。
招幌广告的最早起源已不可查,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周礼》中“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中的“旌”就是一种幌旗形式;《韩非子》中也有记载“宋人有酣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晏子春秋》中的“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从这些记载中都可以看出招幌广告的起源年代久远。
一.各朝代招幌广告发展秦汉时期,全国统一,中央集权,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悬物广告的流行是秦汉时期招幌的一个突出特征。
从秦汉时期开始,招幌突破了旗帜、布帘等悬幅广告的限制,通过在店铺门前悬挂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标志物来进行广而告之的形式出现。
悬物广告是实物广告的发展,汉朝以后更为盛行。
如经营扫帚的店铺在门前悬挂一把扫帚作为标记;卖灯笼的铺子则在门口过一个灯笼;卖酒的店铺在门口悬挂一面酒旗或垒个“当垆”,就是在酒店门前垒土为垆,称为“当垆”,垆是卖酒的标志。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除此之外,卖药的则是将葫芦悬挂在药铺上空。
“悬壶济世”是自古以来医家所标榜的医德,其典故出自东汉的仙人“悬壶于市”。
据《后汉书·方士传》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即葫芦)于肆头。
”所以从汉代开始,从医的人都开始模仿那位老神仙在自己的店前挂只葫芦作标志,从此,葫芦就成为医院和药铺的广告标识。
另据《神仙传》记载:东汉时,市中有一买药的人,常在屋上悬挂一壶,晚上就跳入壶中将自己藏起来。
招幌凭外观传达内涵的无声语言每一种招幌的形成都不是凭空臆造,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人们对商品抽象化、概念化的总结。
每一种招幌在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人们赋予它的新生内涵,它的形态也由此发生着各种变异。
招幌,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商业民俗。
它由视觉形式传播特定的信息内容,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装饰效果,同时又向顾客传递商业和服务信息,通过不同的招幌告诉人们各自所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顾客寻着招幌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起到发布产品信息的广告作用。
招幌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演变。
招幌历史悠久,递进发展成熟招幌,作为一种不能称其为风景的风景,千百年来一直不动声色地围绕在人们的生活里,人们对于它的存在习以为常。
然而,在通讯与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招幌不仅承载着店铺的标识、语言功能,更承担着店铺视觉广告的大任。
走进招幌世界,就会发现它的背后有着那么丰富的典故和传奇,包含着那么久远的历史与民俗以及商业共融的文化。
资料记载,招幌发源于古代最原始的实物广告和标记广告。
古代的招幌大致分为幌子和招牌两种类型,主要用于商店的标识。
幌子原为布幔,后扩展到多种可悬挂的实物形式。
幌子主要表现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属行业标记(行标);招牌最初为无字布帘,后来在帘上题写店铺名号,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属店铺标记(店标)。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招幌广告的记录和反映,从中可以窥见古代招幌的基本情形。
悬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实物广告形式,属于招幌的一种。
清代翟灏《通俗篇·器用·望子》曰:“今江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
”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幌子的原始形式——酒旗。
《韩非子》中就有“宋人有酣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的文字记载。
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名人广告是现代社会最常运用的一种广告形式,然而它并不是近现代商业社会才开创的独特产物,纵观中国历史,名人广告由来已久,其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名人广告也和其他传统广告形式一样缓慢而有力地发展着,并在一些时刻绽放出引人注目的光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名人广告案例。
以下就让我们去欣赏一些古代精彩的名人广告故事。
先秦至隋唐在这一漫长时期,封建经济持续缓慢增长,商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广告形式如招幌广告、声响广告、标记广告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发展的,名人广告这一样式亦不例外。
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意识萌芽很早,而且在其开端就已形成完整的雏形。
此后的各个时期也出现过一些经典的案例。
然而就总体来看,唐代之前名人广告仍是零星的个别现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社会对其认识也并不充分。
直到唐代,名人广告在实践中的运用才逐渐增多,形式开始多样化,并为后代所继承与发展。
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名人广告,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伯乐相马”故事。
《战国策・燕二》记载:“人有卖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①这则故事简短而意蕴丰富,几乎包含了后代名人广告的一切关系元素。
第一,广告主、广告名人、广告对象三者明确。
第二,广告主的广告意识清晰,完整地策划了整个广告行为,准确地选择了广告名人。
第三,广告名人与商品的关联性紧密,伯乐是当时相马的权威。
第四,伯乐成功地履行了广告名人的职责,利用自己的声望来推销马匹,并且获得了丰厚的酬金――“一朝之贾”。
第五,广告策略非常精妙,伯乐未发一言,仅仅“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第六,广告效果极为成功,“马价十倍”。
这一故事说明我国古代的名人广告在其萌芽之初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中国广告史》考试重点一、春秋时期广告环境变化及广告表现形态1.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旗帜广告2.这一时期出现商人阶层的分化:行商和坐贾3.行商就是走街串巷或进行区间贸易的商人;坐贾则是守着固定场所或摊位招徕顾客进行买4.卖的商人。
行商和坐贾的分化,直接导致了新的广告形式的出现,出现了悬物广告。
二、汉代广告表现形态1.旗亭:汉代市场内的标志性建筑,市官的官舍。
2.市鼓:市场的标志之一。
多悬挂在市楼之上,每当市场开启或关闭之时,均击鼓告之民众。
市鼓本身也是旗亭广告的组成部分。
3.标记、铭刻:分为官营商品标记铭刻和个人商品标记铭刻两种主要类型。
最有代表性的是漆器。
4.吹箫卖饧:声响广告的一种。
5.悬壶售药:幌子广告的一种。
6.妇人当垆:商家的促销手段。
三、两宋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商业发展的新格局:1.城市商业中心呈现出东进和南移的趋势。
2.唐末以来使坊分区制度被打破,商品交换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
3.对外贸易以陆路贸易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海上贸易为主。
4.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进入市场,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5.广告表现形态的成熟及兴盛。
(1)店招广告。
行业的标志性更加明显。
彩楼、欢门新形式广告的出现。
(2)叫卖广告。
(3)吟唱广告。
(4)店堂装饰。
彩楼、观门、设红绿杈子,悬挂栀子灯(5)标记广告。
标记广告到宋代又有了新发展。
除了产品标记外,此时的标记广告业出现店铺标记和独立于产品和店铺之外的广告形式。
典型代表: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板广告,由于该广告独立于店铺之外,所以对其商品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使用对象、批发代销的优惠都作了详细说明。
更为重要的是,该铜板使用了“玉兔抱杵捣药”的图案作为标记,使其具有了商标的功能,是一种更为典型的标记广告第一个商标出现。
我国最早的广告画:南宋《眼腰酸》杂剧广告。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实物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板广告(北宋)。
(6)幌子。
(7)印刷广告。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铜板印刷广告。
《中外广告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外广告史》是一门研究广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能够系统了解中外广告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掌握广告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要事件,为今后从事广告相关工作或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广告史1、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广告(1)了解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发展与广告形式的出现,如口头叫卖、实物陈列等。
(2)掌握早期招牌、幌子等广告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2、宋元明清时期的广告(1)熟悉宋代以来印刷术的发展对广告传播的影响,如印刷广告的出现。
(2)理解明清时期商业繁荣背景下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如对联广告、店铺装饰等。
3、近代中国广告(1)掌握鸦片战争后外国广告公司的进入及其对中国广告业的影响。
(2)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国货广告的兴起。
4、现代中国广告(1)熟悉新中国成立后广告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2)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包括广告形式、媒介的变化等。
(二)外国广告史1、古代西方广告(1)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广告形式,如墙体涂鸦、公告牌等。
(2)掌握中世纪欧洲商业活动中的广告特点。
2、近代西方广告(1)理解工业革命对广告业的推动作用,如大规模生产与市场竞争对广告需求的增加。
(2)熟悉近代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兴起与广告的发展。
3、现代西方广告(1)掌握 20 世纪以来西方广告业的繁荣与创新,如广告创意、策划、营销等理念的发展。
(2)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广告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三)广告发展的规律与趋势1、广告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1)理解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发展与经济繁荣程度的关联。
(2)认识广告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广告创意和表现的影响。
2、新技术对广告的影响(1)探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出现给广告带来的变革,如数字广告、社交媒体广告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源远流长,从商业活动最早的原始形态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商业体系。
这一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变迁,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商业的起源、商业网络的建立以及商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进行探讨。
商业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部落社会。
那时,人们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商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商业网络的建立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网络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商人常常通过商队、商会和行业组织等形式,建立起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商队是古代商人为了安全和方便进行商品交换而组成的队伍,通过商队的运营,商人之间可以分享信息和资源。
商会则是指商人自愿结成的组织,目的是共同经营和维护利益。
行业组织则是以某一特定行业为基础的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古代商人可以相互协作和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离不开商业制度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经营环境。
在古代中国,商业制度主要包括市场和货币制度两个方面。
市场制度是商业交易的基础,古代市场常常分布在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商人们在市场上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和价格协商。
货币制度则提供了流通媒介,方便商品的交换。
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如贝、铜钱、纸币等。
商业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业发展也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商业活动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论明清招幌广告的视觉传达之美作者:王欢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16期【摘要】中国传统招幌是古代商家销售的行业标识,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其色彩艳丽、寓意新颖,融雕刻、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极具民族特色。
本文从明清招幌广告的材质、色彩、装饰和韵律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启示。
【关键词】明清招幌;广告;视觉传达【作者单位】王欢,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传统招幌作为一种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和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在古代商业贸易、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其图形、色彩、材质和文字等视觉传达要素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不竭的创意源泉。
招幌凭借其简洁生动的造型、鲜亮醒目的色彩和质朴的材料营造出具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视觉景观,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璀璨之星。
招幌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现代广告设计学习和借鉴。
本文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招幌广告视觉传达的设计之美,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实现古今融合,努力开创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告之路。
一、招幌的概念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复合式通称,是工商业及其他行业向社会宣传经营内容、特点等信息以招徕生意的标识性广告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业标志和信誉标志,也是一种视觉传播的传统广告民俗和民俗语言艺术[1]。
东汉王逸注释《楚辞·招魂序》解释:“招者,召也。
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呼引,逗引的意思。
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2]我们分析“招”字,可知招幌的原始功能是用作招揽而非标识,随着其逐步发展,“招牌”含义逐渐凸显,且更多以牌匾作为常见形象,有的招牌除文字外辅之以图案。
《文字集略》中提到,“幌,以帛明窗也。
”幌子指店铺,尤其是酒铺的门帘、窗帷等,后来才被引申为酒旗的代称。
很多明清学者都认为,“幌子”出自宋元时期酒旗“望子”的音讹,主要是因为酒旗招徕顾客远望之功用而得名。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招幌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招幌,是“招牌”和“幌子”,二者的复合式通称。
是工商及其他诸行业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元素向社会和消费者宣传其经营内容、商品、特点、价格以及档次等信息,以招徕生意的标志性广告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业经营标志和信誉标志,一种标榜手段,也是一种通过视觉传播的传统广告民俗与民俗语言艺术。
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萌生和演化,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也显示了古代商人对广告表现方法、手段的总结及广告艺术形式的加工、提炼过程,同时也从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和商业文化。
而招幌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更是不可小觑,下面我将从招幌广告的滥觞、形式与内容、文化内涵和艺术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来对招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招幌广告的滥觞招幌广告源于古代最原始的实物广告和标记广告。
最早的实物广告起源于何时,由于史料的缺乏,难以确定,但原始实物广告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论。
最早的商品交易是以实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过对这种广告形式的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这是说一个男子抱着布来和别人交换丝。
它反映了当时以物易物展示商品的形式,诗中的“布”就是用来陈列展示的一种实物广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交换的扩大,逐渐出现了在实物商品上刻印文字,作为商业标记的形式。
如在西周和春秋墓葬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了不少器物印记,其中既有器物主人和各种官工的印记,也有民间手工业者刻在陶器、漆器以及绢绣上的“某记”印记,以和其他生产者相区别。
这些刻有文字标记的器物一旦在市场上出售,其文字标记显然就具有了商标和招牌的意义了。
这种为自己产品作记号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品牌意识萌发的表现。
从最初的实物广告形式发展为招牌和幌子广告,与坐商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
坐贾的出现,是社会的发展和交易的日益频繁,集市和城市逐渐形成的结果。
中国各个时期的广告分析商业广告是一种文化的形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广告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的广告发展,并探讨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古代时期的广告多以标语、宣传牌、店铺招牌等形式存在。
这些广告往往采用刻或书写的方式,宣传商家的产品或服务。
此时的广告主要针对当地的居民和过路人,如“粮食出售”、“寻找雇佣工人”等。
这种广告通常简单直接,注重内容的准确传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广告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改变。
封建社会的宣传广告着重于统治阶级宗族的权力和地位的维护。
例如,在明清时期,官府会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设立告示牌,上面列举了当地官员的名字和功绩,以提升其形象。
此外,商家也开始使用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来宣传自己,这为广告增添了一些文化氛围。
近代以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广告作为商业传媒的一种形式也开始发生了革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广告开始采用海报、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和媒介。
这些广告不仅宣传商品,还涵盖了更多的内容,如政治宣传、社会价值观等。
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呈现出一种高度充满政治宣传的特点,强调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广告迎来了新的变革。
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广告行业蓬勃发展,广告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此时的广告更加注重消费者需求和体验,创造出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形式。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广告成为主流,以网络和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
这使得广告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并迅速传播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
总体而言,中国各个时期的广告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宣传手段,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变革的反映。
从古代的简单标语到现代的多媒体广告,中国广告的变化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断塑造和重新定义着中国商业文化的面貌。
中国各个时期的广告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也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古代广告参考文献现代社会,类目繁多、造型各异的商业广告随处可见,在丰富大众生活的同时,亦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逐渐成为市场营销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也有商品经济,在市场推动之下,独具特色的商业广告应运而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映射了古代的日常生活,研究起来颇有趣味。
广告形式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便出现了最原始的商业活动,即以物换物。
人们为了将自己的物品交换出去获得所需的物品,除了需要陈列物品供人观看外,还需高声叫卖,从而吸引他人,以便进行商品交易。
由此,实物展示和口头吆喝便成为了最早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广告形式。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和《燕京岁时记》两书中,便有关于北京小贩吆喝叫卖的记载:二月,有贩乳鸡、乳鸭者,沿街吆卖,生意畅然。
五月下旬,沿街吆卖“甜瓜,有旱玺坠、青皮脆、羊角蜜、哈蜜酥、倭瓜瓤、老头儿乐各种”。
正月,街头车推担负者叫卖小儿玩耍的各种烟火,唱道:“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
在这些别具特色的叫卖声中,不仅包含着浓浓的地域风味,更展示了中华语言的巨大魅力。
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的注意,卖主有时还会配合各种声音以增加效果,布贩子用拨浪鼓、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的敲油梆子等。
如宋高宗绍兴年间,杭州城内的卖家以鼓乐吹奏当时家喻户晓的乐曲《梅花引》招徕顾客,使人听曲思酒。
店铺在古代被称为“市楼”,店家为了招徕顾客,会用一块布装饰店铺门面,俗称“幌子”,亦是中国最早的平面广告。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古代酒家是当时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用来宣传的酒幌即“酒旗”,如宋代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曰:“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又如《元曲·后庭花》中说:“酒店门前三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不但说明了酒旗的尺寸,还说明了酒旗的作用。
说到酒旗,人们最常想起的就是《水浒传》中那个著名的例子:“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中外广告史试题及答案广告,作为一种在商业世界中广泛应用的传媒工具,既具备信息传递的功能,又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本文将通过对中外广告史的回顾和分析,探讨广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影响。
以下是具体的试题及其答案。
一、选择题1. 广告的定义是:A. 贸易技巧的一种形式B. 产品宣传的手段C. 营销传播的工具D. 上述答案的综合答案:D2. 以下哪个人物在古代中国最早提出了“信”与“宣”(即广告)的区别?A. 王阳明B. 孙中山C. 王安石D. 王莽答案:C3. 以下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商标?A. 古埃及神庙的浮雕B. 古希腊的陶器C. 古罗马的硬币D. 古印度的印章答案:B二、判断题1. 广告在古代中国起源于商业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传播方式。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在古代中国,广告通常以海报、墙绘等形式出现在市井之间。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广告在古代西方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广告才逐渐崭露头角。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古代中国的广告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古代中国的广告形式主要表现为墙绘、海报等。
这种广告形式通常出现在市井之间,文字内容简洁明了,往往以图案和几个字组成,以吸引顾客的目光。
古代广告的特点是现场宣传,直接面对潜在客户,传播力度有限,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请谈论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广告发展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工业革命为西方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的兴起,商品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
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
广告的出现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还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广告的发展使得商品的销售逐渐与广告宣传紧密相连,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论述题请您就广告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互联网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
答案:在当代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论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及表现
易浪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世界商品物欲横流,令人目不暇接,取得的这些功劳是离不开广告的宣传与传播的.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未来广告的发展,我们就简单地研究一下中国的古代商业广告.
随着城邦的形成、城市国家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商业广告首先在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商业城市出现;随着商业贸易的兴盛,跨地区的商业广告活动也日益频繁,在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商业贸易中心,各地名优产品也打破地区限制在全国各地流通,商品交换的空间和地域空前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广告也冲破“市”、“坊”的桎梏而成为遍布于街头巷尾、深入民众生活之中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广告商业产品
一、中国古代商品广告的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广告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一种新的广告表现形式---商品广告的出现,而这个时期的广告以“实物陈列”和“口头叫卖”为主,这种最为简单、最为原始的广告形式出现以后,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时至今日,简单的陈列展示与口头叫卖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商品广告出现的物质基础
商品广告的出现,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这一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类已创造出更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这是商品广告出现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行业的形成和商品产生及商品交换的出现,这是商品广告出现最直接的动因. (二)社会分工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也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由于社会分工,使劳动者的技术呈现出专业化的倾向,使各个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人们开始了产品交换,为促成交换,则进一步刺激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三)商品生产和交换是最直接动因
第一,商品交换的数量、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商品交换的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而日趋成熟;第三,相对固定的交换场所出现.
二、中国古代商品广告的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隋代,中国古代社会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实现了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建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商业逐步繁荣过程中,商业广告也得到初步发展.而在这一时期,城市商业的出现和“市”、“肆”的形成,使口头广告和实物陈列及展示广告已成为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史上第一次繁荣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间贸易更加活跃;二是城市商业更趋兴盛,这就促使了旗帜广告、悬物广告的产生及发展.
(三)汉代商业广告的发展
在汉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也使得商业广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汉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区域的形成,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催生了新的广告形式旗亭、市鼓、标记铭刻、吹箫卖饧、悬壶售药、妇人当垆的出现
(四)隋唐商业广告的发展
隋唐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生产力水平提升,商品生产和交换也日趋活跃,在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发展和日趋活跃的商品交换活动中,广告表现形式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如鼓钲声响广告、标记广告、口头广告、商品陈列展示. (五)两宋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在两宋时期,由于广告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告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更加丰富,因此,伴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其广告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广告形式进一步发展,新型的广告形式也不断出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店招广告、叫卖广告、吟唱广告、店堂装饰、标记广告、幌子、印刷广告、声响广告、诗歌广告、字画广告、陈列展示广告.
(六)元代至清朝商业广告的发展
元代至清朝的商业广告延续了宋代以前各朝代的广告表现形式,同时也诞生了一些新的广告表现形式,比如元代的商品装饰广告、清朝的冲天招牌等.
三、中国古代商品广告对当今时代商品广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