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理化性质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丙酮理化性质表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3H6O,分子量为58.08。
它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可以被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妆品、涂料、塑料、合成纤维和甜味剂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丙酮的理化性质。
一、丙酮的物理性质1. 外观和颜色:丙酮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气味。
2. 密度:丙酮的密度为0.7845 g/cm³。
3. 沸点和熔点:丙酮的沸点为56.53℃,熔点为−94.7℃。
4. 折射率:丙酮的折射率为1.359。
5. 可燃性:丙酮是易燃物质,能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二、丙酮的化学性质1. 溶解性:丙酮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在室温下能够和水以任意比例混合。
2. 氧化性:丙酮是一种容易被氧化的有机化合物,在强氧化剂存在下能够被氧化为相应的酸或酮。
3. 还原性:丙酮也具有还原性,可以通过还原反应生成相应的醇。
4. 酸碱性:丙酮是一种中性分子,不具有酸碱性。
5. 反应性:丙酮是一种反应性很强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够和众多物质发生多种多样的反应,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典型的反应。
(1)加成反应:丙酮能够和卤素、酸酐、亚硝酸盐等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卤代物、酸酐衍生物和氧化物等。
(2)酰基化反应:丙酮能够和酸发生酰基化反应,形成相应的酮。
(3)缩合反应:丙酮能够和羰基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相应的α,β-不饱和化合物。
(4)烷基化反应:丙酮能够和芳香族化合物发生烷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烷基化产物。
三、丙酮的稳定性丙酮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不容易发生自发性分解或变异,但在高温、高压、光照等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或变异反应。
因此,在存储和使用丙酮时,应该注意避免高温、高压、光照等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储存、搬运的安全。
以上是本文对丙酮的理化性质进行的简单介绍,其中包括了丙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深入地了解丙酮的各项性质,可以更好地应用它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一、甲醇甲醇的理化性质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铅、铝除外),略有酒精气味。
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沸点64.5℃,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6~36.5 %(体积比),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
甲醇的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甲醇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其毒性。
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的甲醇,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而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
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
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
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
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
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二、氯仿氯仿的物理性质氯仿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气味似乙醚,吸入有灼烧感的甜味。
沸点为61~62℃,相对密度1.484 (20℃),蒸气压160mmHg (20℃), 245mmHg (30℃) ,蒸气密度 4.36 (空气=1,20℃),在水中不溶(25℃时仅0.5 % 体积百分率)。
(1)分子式 C2H6O(2)相对分子质量 46.07(3)结构式 CH3CH2OH,(4)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酒香。
(5)熔点(℃):-114.1(6)沸点(℃):78.3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1.59;稳定性:稳定主要用途:用于制酒工业、有机合成、消毒以用作溶剂不同压力下乙醇物性参数变化表压液态密度比热容气体密度蒸发热分子量粘度沸点MPa Kg/m³KJ/Kg*K Kg/m³KJ/Kg g/mol MPa*s ℃0.06 750.49 2.811 2.4693 830.21 46.07 0.58 90.650.04 752.35 2.790 2.1825 837.84 46.07 0.59 870.02 754.38 2.767 1.8917 845.99 46.07 0.61 83 常压756.65 2.742 1.5966 854.89 46.07 0.63 78.35 -0.02 759.50 2.711 1.2984 865.76 46.07 0.66 72.8 -0.04 762.93 2.674 0.9936 878.32 46.07 0.69 65.9 -0.06 767.38 2.627 0.6806 893.85 46.07 0.74 56.82 -0.08 774.37 2.556 0.3559 916.51 46.07 0.83 42.4(1)分子式: C3H6O(2)相对分子质量 58.08(3)结构式 H3COCH3,(4)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5)熔点(℃):-94.6(6)沸点(℃):56.5(7)相对密度(水=1):0.80溶解度参数δ=9.8。
能与水、甲醇、乙醇、乙醚、苯、氯仿、吡啶、油类等混溶。
易燃,易挥发,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2.5%-12.8%(vol)。
丙酮主要物化特性及危险、有害因素标识中文名:丙酮、二甲基酮英文名:Acetone、2-Propanone、β-Ketopropane 分子式:C3-H6-O 分子量:58.08 CAD号:67-64-1危规号:危规:GB3.1类31025。
原铁规:一级易燃液体,61080。
UN NO.1090。
IMDGCOED 3020页,3.1类。
理化性质形状: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溶解性:易溶于水和其他有机溶剂熔点(℃):-94.6 沸点(℃):56.5 相对密度(水=1):0.7972(15℃)临界温度(℃):235.5 临界压力(MPa):4.72 相对密度(空气=1):2.0燃烧热(kJ/mol):1788.7 最小点火能(mJ):1.157饱和蒸汽压(kpa):53.32(400mmhg,39.5℃)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爆炸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闪点(℃):-17.78 聚合危害:不聚合爆炸极限(V%):2.5~13.0 稳定性:稳定自然温度(℃):465 禁忌物: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碱危险特性:极度易燃,具刺激性消防措施: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毒性接触限值:中国MAC mg/m³;美国ACGIH TLV-STEL 2380mg/m³(1000ppm);TLV-TWA 1780mg/m³(750ppm);毒理资料:微毒类。
大鼠经口LD50:5800mg/m³;吸入LC50:50100mg/m³/8H。
小鼠吸入LC50:44mg/m³/4H。
对人体危害侵入途径: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
经肺和胃肠道吸收较快且完全,经皮肤吸收缓慢,而吸收量又低,故无实际意义。
健康危害: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一般中毒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麻醉状态。
初期有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丙酮化学品俗名:阿西通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one 英文名称:技术说明书编码:249 CAS No.:67-64-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丙酮含量CAS No. 67-64-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应用丙酮(化学式为C3H6O),又被称为丙酮酮,是一种无色、挥发性液体。
丙酮在常温下具有明显的醚味,并且能够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下面将详细介绍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 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丙酮具有低沸点和低凝固点的特点。
其沸点为56.5,密度为0.79 g/cm³,熔点为-94.7,折射率为1.358。
丙酮在溶解度上具有良好的性质,能够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2)化学性质:丙酮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溶剂,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丙酮可以被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等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反应较为剧烈。
丙酮还可以通过蒸馏和干燥的方法纯化和提纯,得到较高纯度的丙酮。
2. 应用(1)作为有机溶剂:丙酮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能够与水和大多数有机物混溶。
它具有很强的溶解性和蒸发性,常用于涂料、胶水、清洁剂等行业。
丙酮的溶解力较强,可以有效地溶解一些疏水性较好的有机物。
(2)工业用途:丙酮是许多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
丙酮可以用作有机合成的起始原料,如用于合成乙醇、甲酸、醋酸等有机化合物。
此外,丙酮还可以用于合成合成纤维、塑料、橡胶和燃料等。
丙酮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化妆品和香料等生产过程中。
(3)医疗用途:丙酮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在临床上,丙酮常常用作麻醉剂和镇痛剂。
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和麻醉性质,丙酮可以在医疗手术中用于静脉输液和麻醉诱导。
(4)家庭用途:丙酮在个人和家庭使用中也有一些应用。
因为丙酮具有良好的除脏和去污能力,常被用作溶剂来清洁玻璃、金属和塑料等物品。
此外,丙酮还可以有效地去除指甲油、标记笔等难以清洗的污渍。
总结:丙酮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工业生产、医疗和日常生活中,丙酮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丙酮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易燃性,使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产生火灾和爆炸等危险情况。
一、甲醇甲醇的理化性质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铅、铝除外),略有酒精气味。
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沸点64.5℃,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6~36.5 %(体积比),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
甲醇的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甲醇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其毒性。
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的甲醇,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而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
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
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
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
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
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二、氯仿氯仿的物理性质氯仿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气味似乙醚,吸入有灼烧感的甜味。
沸点为61~62℃,相对密度1.484 (20℃),蒸气压160mmHg (20℃), 245mmHg (30℃) ,蒸气密度 4.36 (空气=1,20℃),在水中不溶(25℃时仅0.5 % 体积百分率)。
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丙酮(化学式:C3H6O)是一种无色、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在化学、制药、印刷、油漆和橡胶等行业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丙酮的理化性质以及其危险特性。
理化性质物理性质丙酮的物理性质如下:•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沸点:56℃•密度:0.791 g/mL•熔点:-95℃•溶解度:与水和大部分有机溶剂混溶化学性质丙酮的化学性质如下:•氧化剂:可被强氧化剂氧化,产生有毒物质。
•还原剂:可还原酰基、羰基等官能团。
•接受氢原子:可以接受氢原子还原为丙醇。
•酸性:可以形成酸式盐。
•碱性:可以和钠或钾反应,放出氢气。
危险特性火灾危险丙酮可与氧气形成易燃可燃混合物,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
在遇到高温时,丙酮也可自行燃烧。
丙酮的自燃温度为465℃,闪点为-18℃,最高储存温度为30℃。
毒性丙酮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接触丙酮蒸气会引起中毒。
丙酮对皮肤和眼睛刺激性较强,轻微的接触会引起皮肤干燥、龟裂、发红、瘙痒等症状。
如果吞食丙酮,可以导致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症状。
环境污染丙酮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危险,丙酮的存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危害。
当丙酮进入水体或土壤中时,会引起水和土壤的污染,对自然界的生物生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防范措施为了预防丙酮可能产生的危险特性,遵守以下安全规范和措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1.在储存和使用丙酮时,必须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产生过量的蒸气。
2.丙酮是易燃物质,必须存放在保险的地方,与阳光、火源和热源相隔离。
3.不要让丙酮接触火源、热源和静电,避免发生爆炸和火灾。
4.使用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口罩以及不易导电的鞋等个人防护用品,保护身体免受丙酮的危害。
5.在运输丙酮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未来情况的预防措施。
6.在使用丙酮处理废弃物时,遵守当地环境保护法规,保证丙酮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论丙酮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应用广泛,但存在火灾、毒性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危险。
为了避免危害和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大家必须遵循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措施。
丙酮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丙酮的相对密度为0.8,熔点为-94.6℃,沸点为56.5℃,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丙酮是易燃品,建规火险分级为甲级。
其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丙酮可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途径危害健康。
急性中毒,丙酮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丙酮的相对密度为0.8,熔点为-94.6℃,沸点为56.5℃,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丙酮是易燃品,建规火险分级为甲级。
其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丙酮可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途径危害健康。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容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丙酮在包装与储运中应该注意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和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避免光照,保持容器密封。
同时,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该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应有降温措施。
灌装时应注意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储运时注意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的损坏。
出现丙酮中毒及泄漏时,皮肤接触者应脱去污染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吸入中毒者应将其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急救;误服者应大量饮水并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