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控制
- 格式:pptx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27
脑出血护理查房血压控制与脑灌注压管理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出血护理查房是护士在病房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包括血压控制和脑灌注压管理。
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血压控制脑出血后,患者的高血压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过高的血压会导致脑栓塞或再出血,加重脑损伤。
因此,护士在查房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1. 监测血压:护士在查房时应及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记录,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2. 药物治疗:对于血压过高的患者,护士可以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降压药物,如硝普钠、尼卡地平等。
3. 个体化治疗: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方案。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更加谨慎地进行血压控制。
二、脑灌注压管理脑灌注压是指脑组织在自身骨骼中的灌注压力,对于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保护至关重要。
护士在查房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脑灌注压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1. 监测脑灌注压:护士可以通过监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和动脉血压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脑灌注压情况。
2. 维持稳定:护士应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避免高血压、低血压等情况的出现,以维持脑灌注压的稳定。
3. 提供舒适环境:护士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体位、保持室温适宜等方式来提供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维持脑灌注压的稳定。
在进行脑出血护理查房时,护士还应注意以下内容:1. 观察意识状态: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记录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及时发现脑损伤的变化。
2. 检查生命体征:护士应及时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3. 出血控制:护士在查房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新的出血点,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综上所述,脑出血护理查房的血压控制和脑灌注压管理是护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和脑灌注压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压控制目标、降压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01、血压控制目标1)对于未接受血管再通治疗且无合并症的患者,若血压≥220/120 mmHg,脑卒中发病后最初的 24 小时内血压降低 15% 可能是合理的。
2)rt-PA 静脉溶栓治疗前血压应控制在180/105 mmHg 以内,并且在静脉溶栓后的 24 小时内维持这一血压水平。
3)对于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80/105 mmHg 以内,整个手术过程中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80 mmHg 以下,血管开通 mTICI 2b/3 级后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 以下。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伴有其他合并症(如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或先兆子痫/子痫等),初始血压水平降低 15% 可能是安全的。
5)对于血压> 140/90 mmHg 且神经功能稳定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启动降压治疗是安全的。
02、降压药物的选择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尚无定论。
一般来说,建议用静脉短效药物,以迅速发挥作用,并防止可能导致血压过低的长期药物作用。
1)患者符合其他急性再灌注治疗条件,血压> 185/110 mmHg 可以用以下降压药物:拉贝洛尔10~20 mg 于 1~2 分钟内静脉注射,可重复 1 次;或尼卡地平 5 mg 静脉注射,可每 5~15 分钟滴定加量 2.5 mg/h,最大剂量 15 mg/h,达到目标血压后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血压在合适范围。
2)溶栓或其他急性再灌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的血压管理,保持血压≤ 180/105 mmHg。
溶栓后监测血压,每 5 分钟 1 次,持续 2 小时;之后每 30 分钟 1 次,持续 6 小时;之后每小时 1 次,持续 16 小时。
3)如果收缩压> 180~230 mmHg,或者舒张压> 105~120 mmHg,可以应用以下药物:拉贝洛尔 10 mg 静脉注射,之后持续静脉泵入 2~8 mg/min;或尼卡地平 5 mg/h 静脉注射,可滴定加量,每 5~15 分钟加量 2.5 mg/h 至达到目标效果,最大剂量 15 mg/h。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 H)是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千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 I 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与评估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及时评估病情和决速诊断至关重要。
对突然发病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CT/C TA或MRI等检查。
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渭紧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病史与查体1.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起病,且多在动态状况下发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应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下述清况:脑卒中发生时间、症状、起病时的活动清况、年龄、是否有外伤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药物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包括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剂量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等),是否存在使用成瘾药物(如可卡因)等。
2.体格检查和病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选择各种治疗措施。
常用的量表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出血评分量表。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头部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脑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明确脑出血的潜在病因。
1头部CT检查1)头部CT普通扫描使用广泛,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指南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残疾和死亡。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对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非常关键。
最近,一份名为《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指南》的文件被发布,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指导。
该指南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对于脑出血患者,血压应该尽可能地降低,但同时要避免血压过低。
血压控制的目标为收缩压在140 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 以下。
2. 对于出现严重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该考虑将目标血压调整为更低的水平。
3.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血压控制,以避免继续出血。
4. 对于脑出血后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血压控制,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
这份指南还提出了其他的建议,如如何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血压控制、如何使用药物进行血压控制等。
对于脑出血患者和医生来说,这份指南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 1 -。
脑出血护理【一般护理】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l50~300,保持环境安静。
避免各种刺激。
2.翻身时动作轻柔,尽量避免移动,必须更换体位及治疗,护理时,动作要轻,翻身角度不宜太大。
3.病情危重者发病24~48小时内禁食,72小时仍不能自口进食者,可行鼻饲流质饮食。
4.急性期每小时测体温1次,如有高热,可于头、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进行物理降温。
5.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及性质,及时留取标本,以防消化道出血。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气管、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如呼吸道分泌物量多、不易吸出时,准备气管切开用品。
如有肺炎时,及时做痰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7.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准确记录入量,及时留取血标本,查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等,了解结果,及时提供医师参考。
8.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心理护理】1.有些脑出血病人经过治疗,虽脱离了危险,但却留下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心理上也会发生变化。
有的害怕病治不好,死神会随时降临;有的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成了残废人,人生的意义也就到此结束;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已成为社会及家庭中多余的人和包袱。
凡此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康复训练的实施,因此,应积极进行心理护理。
2.稳定病人的情绪,避免一切忧愁、悲伤、烦恼等不良刺激,护士及家属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病人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
事事处处关心爱护,不得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不讲任何伤情感的话,使病人心情舒畅,不孤独,树立继续生活的勇气。
3.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脑出血的病人神志清醒后,即可给病人讲解脑出血的有关知识,让病人了解本病多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故不能急躁,不要坐起,要安心养病,按时用药,不要屏气用力,很好配合医师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多数病人都会面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好的结局,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4.应注意保持安静、整洁、采光照明充足、布置合理、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这样可有助于稳定情绪,促进心理康复。
脑出血急性期干最新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附表)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严重亚型,在中国卒中患者中占23.4%,以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变化,以及高致死和致残率为显著特点。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为脑出血的临床处理提供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推荐意见。
针对脑出血的急性期干预,指南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强化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 .对于考虑急性降压的自发性脑出血,在发病后2h内开始治疗,并在1h 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的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a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X2 .对于轻中度自发性脑出血,如果收缩压>220mmHg,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a类推荐,C级证据\3 .如果收缩压为150~220mmHg,紧急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并维持在130~150mmHg是安全的(∏a类推荐,A级证据,修订),可能改善功能结局(∏a类推荐,B级证据\4 .如果收缩压>150mmHg,将收缩压紧急降低至130mmHg以下可能是有害的(In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5 .对于出血体积较大、严重或需要手术减压的自发性脑出血,强化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b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6 .对于需要急性降压的自发性脑出血,在降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谨慎滴定降压药物剂量,力求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有助于改善功能预后(∏a 类推荐,B级证据,修订1凝血障碍相关脑出血急诊干预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治疗流程见图1O图1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治疗流程推荐意见:1 .服用抗凝药物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应立即停用抗凝药物,尽快使用快速拮抗剂,可以提高生存率(I类推荐,c级证据X2 .对于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s)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如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相较于新鲜冰冻血浆,更推荐使用4种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4F-PCC)快速纠正INR,限制血肿扩大(工类推荐,B级证据X3 .虽然重组人凝血因子Vna可以降低INR,但是不能取代所有凝血因子,无法在体内恢复凝血过程,不能改善非凝血异常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因此不推荐使用(In类推荐,B级证据\4 .如果INR在1.3~1.9,可以使用浓缩型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快速纠正INR(I1b类推荐,C级证据I5 .应在凝血因子替换治疗(PCC或其他)后,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避免后期INR升高和血肿扩大(I类推荐,C级证据X6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酯或Xa因子拮抗剂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可以在口服抗凝药物的前几小时内使用活性炭抑制药物的吸收可能(∏b类推荐,C级证据\7 .对于服用Xa因子拮抗剂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可以使用ande×aneta1fa 逆转Xa因子拮抗剂的抗凝作用(∏a类推荐,B级证据X8 .对于服用Xa因子拮抗剂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也可考虑使用4F-PCC 或活化PCC改善止血效果(IIb类推荐,B级证据X9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酯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可以使用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酯的抗凝作用(∏a类推荐,B级证据I10 .当没有依达赛珠单抗时,可考虑使用活化PCC或PCCs改善止血效果(I1b类推荐,C级证据111 .当没有依达赛珠单抗时,也可考虑使用肾脏替代治疗降低达比加群酯的血药浓度(∏b类推荐,C级证据112 .对于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相关自发性脑出血,可考虑静脉给予硫酸鱼精蛋白逆转肝素(∏a类推荐,C级证据)或低分子量肝素(∏b类推荐,C级证据)的抗凝作用。
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发布时间:2023-03-02T06:19:32.8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4期作者:伍宏[导读] 在临床一些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中,脑出血症状占比达到了45%左右伍宏南充市身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700在临床一些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中,脑出血症状占比达到了45%左右,并且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在30%至40%之间,这在整个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类型中致死率最高,因此脑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对疾病的发展进行干预,会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更容易患有脑出血,这会对他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脑出血患者在确诊之后,要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将疾病的影响降至最低,那么在临床上,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本文就对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的方法做具体的分析。
脑出血常见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低胆固醇血症、缺血性卒中史、凝血功能障碍、药物滥用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但这些常见病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一种危险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占到了脑出血患者病因的75%左右,而高血压也会增加脑出血患者的危险,特别是55岁以上没有定期服用降压药或者是长期吸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我们就从高血压的角度切入,了解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的办法。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非手术规范化治疗1、常规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一般治疗中,流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一是让患者呼吸道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二是对明显缺氧的患者或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根据情况及时给予吸氧治疗;三是如果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则需要在发病的两到三天就开展鼻饲治疗;四是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比如若是患者日常过于烦躁,心情比较不稳定,可以选择适量的镇静药让患者保持冷静,若是患者存在便秘的情况,则可以选择缓泻剂来缓解症状;五是做好患者感染的预防,患者日常要做好口腔的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及时吸痰,让呼吸道始终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如果在对患者治疗期间有留置导管,在留置导管时,要对患者的膀胱进行冲洗,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的感染。
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是指在治疗脑出血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脑出血血压控制的标准。
首先,对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是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但不低于120mmHg。
这是因为在急性期,血压升高可能会导致脑出血灶出血加重,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加重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因此,对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是更为灵活的。
一般来说,对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是在140-160mmHg之间。
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血压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增加脑出血患者的脑功能损害。
因此,对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是更为灵活的。
另外,对于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例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脑出血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高血压情况来进行血压降压治疗。
而对于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脑出血患者,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血压控制的调整。
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总之,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合理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以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治疗脑出血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脑出血血压控制的标准来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出血治疗指南(二)引言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后果和高死亡率。
针对脑出血的治疗非常关键,早期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继续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指南,并总结了最新的研究和指南建议。
我们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一、急性期治疗1. 早期诊断: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如CT或MRI,迅速诊断脑出血,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降低颅内压力:通过脱水治疗、保持头部正位、控制高血压等手段降低颅内压力,减少额外的损伤。
3. 减少脑损伤:采用良好的血压控制、降低体温、保持血氧饱和度等措施,减少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4. 神经保护治疗:通过给予适当的脑保护药物、脑细胞活性剂等治疗手段,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5. 治疗并发症:在急性期治疗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1. 开颅手术:适用于一些合并血肿或造成严重脑组织压迫的脑出血患者,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的压力。
2. 血管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手术,修复或阻塞导致脑出血的血管,减少出血的范围和程度。
3. 颅内压监测:通过植入颅内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力,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脑细胞保护:应用脑细胞保护药物或技术,促进受损脑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5. 手术并发症管理:对于手术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出血等,应及时诊断和处理。
三、药物治疗1. 血压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
2. 抗凝治疗:对于有明确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的脑出血患者,可以考虑合适的抗凝治疗。
3. 治疗引起脑出血的原因:对于脑出血的病因明确的患者,可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动脉瘤栓塞术或血管畸形切除术等。
4.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无抗凝适应症的脑出血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5. 镇痛和抗惊厥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和惊厥症状,选用适当的镇痛和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血压管理指南解读目录一、内容综述 (3)1. 脑血管疾病的严重性与发病率 (4)2. 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影响 (5)3. 血压管理与卒中预后的关系 (6)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压管理 (7)1.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8)1.1 妊娠高血压 (8)1.2 慢性高血压 (9)1.3 高血压急症 (10)2. 急性缺血性卒中时的血压变化 (11)2.1 血压升高的机制 (12)2.2 血压降低的影响 (13)3. 血压管理的策略 (14)3.2 药物治疗 (16)3.3 非药物治疗 (17)三、脑出血的血压管理 (18)1.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 (19)2. 高血压对脑出血的影响 (20)3. 脑出血时的血压控制目标 (21)4. 血压管理策略 (22)4.1 降低血压以减少出血 (22)4.2 控制性降压 (23)4.3 避免低血压 (25)四、特殊情况下的血压管理 (26)1. 合并症与并发症 (27)1.1 心力衰竭 (28)1.2 心律失常 (29)2. 外科手术与血压管理 (32)2.1 手术前的血压控制 (33)2.2 手术中的血压波动 (34)2.3 手术后的血压恢复 (35)3. 重症监护中的血压管理 (37)五、血压监测与评估 (38)1. 血压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39)2. 血压变异性的评估 (41)3. 血压长期管理的评估 (42)六、指南与共识的解读 (44)1. 国际指南与共识的概述 (45)2. 国内指南与共识的解读 (46)3. 指南与共识的更新与差异 (47)七、结论与展望 (49)1.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血压管理的核心要点 (50)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51)一、内容综述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血压管理指南进行解读,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根据指南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随着高血压病的普及,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方法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危及生命。
在脑出血急性期,护理方法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促进康复进程。
本文将就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供应呼吸道的通畅对于脑出血患者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态,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及时翻身,防止患者窒息或发生呼吸道梗阻。
在确保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可以给予患者低流量的氧气供应,保证足够的氧气进入血液,以提高脑组织的供氧量。
二、维持血压稳定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常常伴随着血压的急剧升高或降低。
高血压会增加脑出血的面积,而低血压则会导致脑缺血,进一步损害脑组织。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例如适当给予降压药物或者补充输液,以确保患者的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三、监测神经功能脑出血会导致神经功能的受损,患者在急性期往往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肢体活动情况、语言能力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神经功能的异常变化。
四、保持体温稳定脑出血患者往往容易出现高热,导致身体内部环境失衡。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体温监测,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例如给予物理降温、应用冷敷等方法。
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五、合理控制液体和营养摄入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新陈代谢水平降低。
因此,在控制液体摄入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液体摄入。
营养方面,应注重提供易于消化的高营养、低脂肪的食物,以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
六、预防并发症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例如感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卧床护理,定期翻身、按摩等,预防压疮的发生。
2012年10月第9卷第29期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工作探讨·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在脑出血患者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
在脑出血发生的24h 内患者的血压会迅速升高,能否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到合理水平,对于预后有较大影响[4-5]。
有效控制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大幅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6-8]。
为了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对颅内压的影响及调控,我院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1例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1例,年龄31~72岁,平均(49.6±12.4)岁,其中,男24例,女17例。
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均为发病24h 内,出血量小于50mL 且发现出血灶。
排除心肺功能和肝肾功能不全、出血破入患者脑室、颅内肿瘤出血的患者。
患者的住院时间为7~16d ,平均(13.2±3.6)d 。
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患者入院后每天均定时测量血压、颅内压,如果患者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需在用药5h 后进行测量,以排除药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颅内压的测量使用NIP-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由重庆海威康公司生产,工作原理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测量时,患者取平卧位,将双眼进行闭合,记录此时的电极,电极为SFE-iv 型8mm 银盘葵状电极,对于昏迷的患者可使用针刺电极,按照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进行电极安放,分别将其置于患者的枕骨粗隆上3cm 处,左右相距2~3cm ,将参考电极放于患者的前额中线发迹处,将接地电极放于眉间,同时电极间阻抗力均小于50k Ω。
使用黄色光源,刺激频率设定为0.5Hz ,闪光脉冲宽度设定为4ms ,闪光次数设定为30次。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损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
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常发生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易发。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有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Moyamoya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梗死后脑出血及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情绪激动、用力活动、便秘等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诱因。
2. 发病机制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区、内囊附近多见(约70%),此处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发出,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发生血管破裂;其他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42%)、基底动脉脑桥支(16%)、大脑后动脉丘脑支(15%)、小脑上动脉支(12%)及顶枕叶、颞叶白质分支(10%)。
由于脑内动脉壁结构薄弱,肌层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无外弹力层,易破裂出血;长期高血压使脑内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性坏死,弹性减弱,在血流冲击下,血管壁病变会导致微小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造成脑组织受压、推移、水肿、软化、坏死等损伤,继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是导致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护理评估(一) 健康史评估有无高血压史,以及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脑瘤等病史,了解发病前有无情绪激动、酗酒、用力活动及排便、紧张脑力活动等诱发因素。
(二) 临床表现脑出血大多在白天、活动和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少数可有头昏、头痛、肢麻和口齿不清等前驱症状。
1. 全脑表现剧烈头痛,常伴呕吐、重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呼吸深沉带有鼾音,重者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血压明显升高,脉搏缓慢有力;颜面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迅速出现意识模糊、昏迷。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管理(2022AHA/ASA指南)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自发性脑出血(IC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
早期诊断和积极救治有助于改善ICH患者的临床转归,而急诊科通常是患者管理的第一站,需更多地关注ICH的早期处理。
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ICH治疗策略和措施的推荐需要进行更新。
5月17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发布新版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对2015版指南进行了重要且全面的更新和改进。
急性期血压管理轻度至中度脑出血后急性期血压管理,应降低血压变异性,实现平稳、持续的血压控制,目的是降低血肿扩大风险,改善功能结局。
1. 对于需要紧急降压的自发性ICH患者,需仔细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收缩压峰值和剧烈波动,以改善功能结局(2a,B-NR)。
2. 对于考虑紧急降压的自发性ICH患者,在发病2小时内开始治疗并在1小时内达到目标可能有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结局(2a,C-LD)。
3. 对于收缩压150-220 mmHg的轻中度自发性ICH患者,将收缩压紧急降低至140 mmHg的并维持在130-150 mmHg的目标值是安全的,对于改善功能结局可能是合理的(2b,B-R)。
4. 对于大面积或严重自发性ICH患者,或者需要手术减压的患者,强化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2b,C-LD)。
5. 对于收缩压>150 mmHg的轻、中度自发性ICH患者,将血压紧急将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3: Harm,B-R)。
抗凝药物相关性出血的处理抗凝治疗期间发生的ICH死亡率较高。
关于ICH后紧急逆转抗凝作用,指南强调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逆转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依达赛珠单抗(逆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或andexanet alfa(逆转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1. 对于抗凝药物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立即停止抗凝治疗,并在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后尽快快速逆转抗凝,以提高生存率(1,C-LD)。
脑出血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防止继续出血
脑出血的早期治疗关键是控制出血,避免血肿扩大,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
对于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
同时,根据病情进行止血、降血压、脱水等治疗,以防止继续出血。
二、控制颅内压
颅内压升高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症状,可能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治疗时应控制颅内压,通过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脱水剂、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保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脑出血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以避免因缺氧而加重病情。
对于昏迷患者,应及早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吸氧也是必要的措施。
四、监测和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血压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降压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应密切监测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防治并发症
脑出血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
因此,防治并发症也是治疗的重要方面。
应加强护理,保持患者清洁卫生,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消化道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六、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量大或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手术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