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9.44 KB
- 文档页数:4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191作者简介:刘冬(1977—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
他们的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创造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一大批优秀的物资和精神文化遗产,侗族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的是物资文化和精神信仰。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侗族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重要的载体。
一、侗族风雨桥文化“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风雨桥”这个称呼,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
侗族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
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
侗族风雨桥另外还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
风雨桥多建在村头寨尾,起着“堵风水,拦村寨”的作用,桥的中间阁楼往往设立神龛,神龛边必须背靠下游,面朝上游,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现存著名风雨桥三江岜团风雨桥、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龙津桥、黎平孟彦镇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回龙桥、龙胜平等风雨桥。
(一)侗族风雨桥是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载体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侗族的祖母神“萨岁”,外来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
在古代,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因此村寨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为神山,为村寨的“养寨山”、“龙山地脉”,禁止砍伐,而村前的河流里有水神,会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把财喜冲走。
出于保护村寨,阻挡不好的风水,拦下好的风水的目的,因此侗族多在村头寨尾建风雨桥。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1)服饰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一、本文概述广西侗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侗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广西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这些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民族发展相结合,共同推动侗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将首先回顾广西侗族的历史渊源,梳理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侗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歌舞、节庆等文化表现形式,揭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本文还将对广西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民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将从经济、教育、科技、旅游等多个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推动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还将关注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侗族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全面展现广西侗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为推动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侗族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二、广西侗族传统文化概述广西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着自己独特且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历史、艺术、信仰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
在语言方面,侗族有着自己的语言——侗语,它是侗族人民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艺术方面,侗族文化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追求。
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侗族的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表演艺术,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和深情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侗族的刺绣、银饰等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侗族研究报告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侗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侗族概述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支,人口约为300万。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的百越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语群。
侗傣语包括侗语和傣语两个大的分支。
侗语是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多数侗族人都能说侗语。
傣语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3.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侗族男女的服装各有特点。
男性常穿蓝色或黑色长衫,衣襟上有刺绣和银饰,下身配以黑色裤子和高筒皮靴。
女性则着装更为华丽,穿着绣花的上衣、色彩鲜艳的长裙和腰带,戴着银饰和花朵装饰的发饰。
4. 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侗族人民以歌唱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祈祷。
侗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常常伴随着吹奏竹笛、弹奏板胡等传统乐器。
侗族的舞蹈也是音乐的重要配套,以舞龙、舞狮等舞蹈形式为主。
5. 侗族节日侗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侗族过大年。
侗族过大年的习俗非常独特,包括贴窗花、燃放鞭炮、舞狮等活动。
此外,侗族还有祭山节、祭祖节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6. 侗族建筑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侗族建筑常见的有“侗寨”和“侗楼”,是侗族人民居住和集会的场所。
侗寨通常建在山坡或河边,是由多个木质建筑构成的小型村落。
侗楼则是侗族人民集体居住的建筑群,多层楼,风格独特。
7. 侗族工艺品侗族人民善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银饰、刺绣、木雕等。
侗族的银饰非常精美,包括戒指、耳环、项链等,常常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和彩色水晶。
侗族的刺绣技艺也非常高超,刺绣作品通常配以花鸟、山水等图案,色彩鲜艳。
侗族服饰纹样及其文化研究侗族是中国人口众多的部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侗族装束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工精细,图形丰富,部落特色鲜明。
精美的修饰和刺绣图形象征着侗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承载着部落繁衍和部落繁荣的美好期望。
本文研究了侗族装束的起源、装束模式及其装束文化。
标签:侗族;装束;纹样;文化1 绪论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使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较少,形成了侗族文化,尤其是其装束独特的审美情趣,仍然相对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格调,成为“历史的主体”。
侗族妇女装束男服结构更为复杂、简捷,在中国南方较重的方言区保存了传统装束,被称为“历史记载的穿着”,是侗族研究装束文化的“活化石”。
侗族装束与修饰艺术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文化和艺术技巧,展示了侗族装束艺术的历史变迁,也是侗族文化传播与风俗的表现方式。
侗族装束修饰艺术鉴赏,从现代审美理性分析到侗族装束修饰的审美情趣和技巧的过程,到今天的审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维护、发展与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 侗族装束起源和发展侗族装束在春秋战国时期,侗族祖先发明了织造的织布的斜机,《吴越春秋》就有“越罗谷纱”的记载。
在唐宋时期,侗族的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北宋时期,白娟、斑细布、白练布等都在靖州等地家喻户晓。
明清时期,侗锦已进入了发展与繁荣时期。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在南侗才能看到传统装束式样,而北侗基本上是中国化的,装束也越来越与汉族相一致。
3 侗族装束图形纹样侗族是一个勤劳的人,精心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形图形来美化装束。
无论是植物纹、动物纹、景物纹都是抽象符号几何纹,他们的造型、色彩和构图反映了侗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部落记忆的传承。
没有侗族纹样没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记载,也没有遵循固定的规则。
他们都来自于侗族妇女对生命的感知和对自然的自我认识,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直到现代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原来纹样创作形态的还原。
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研究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研究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古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
本文旨在探讨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并对其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
侗族古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作的一种民歌形式,是他们表达情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自然环境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侗族古歌创作中常常出现对山水、草木、动物等自然元素的歌颂和赞美。
这种观念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对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和力量的感激之情。
其次,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强调与历史的联系。
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通过古歌将历史的记忆传承下来。
在古歌的创作中,常常涉及到祖先、家族、宗族等元素,表达对历史的追溯和回忆。
这种观念使得侗族古歌成为了历史记载的一种形式,记录了这个民族丰富的历史。
再次,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强调与人文情感的表达。
侗族人民热爱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抒发。
因此,在侗族古歌的创作中,常常涉及到爱情、友情、家庭等人际关系的描述,表达了侗族人民对于人文情感的关怀和追求。
此外,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还强调与音乐的融合。
古歌是一种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音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侗族古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与歌词的完美结合,使得侗族古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传递力。
通过对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侗族古歌不仅是一种民歌形式,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的表达方式。
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文化,是侗族人民与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村寨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手工艺品、民族风俗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影响,侗族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究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对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现状分析以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侗族村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侗族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开发利用不当、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保护工作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合适的保护路径,推动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1.2 问题意义侗族村寨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村寨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建筑、服饰、习俗等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侗族村寨面临着文化断裂和传承困难的问题。
保护和传承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不仅关乎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关乎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珍贵性。
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确保侗族村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深入探究侗族村寨文化的特点、现存困境和保护挑战,积极寻求保护路径和政策支持,加强社会参与和民间力量,才能有效实现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侗族村寨文化遗产的特点侗族村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独特、传统工艺精湛、民俗风情浓厚等方面。
侗族村寨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悬空建筑和吊脚楼是侗族村寨建筑的代表,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文化历史悠久。
在现代看来,侗族文化与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古老的建筑与艺术等对人们而言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为了传承侗族文化,不少文化者都纷纷加入侗族文化的“挖掘”队伍中。
本文主要对侗族文化中的艺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為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侗族文化;侗族艺术;传承与发扬中国侗族人口总数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约排第十二。
其民族文化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侗族文化代表性,如音乐、戏曲、舞蹈与建筑等,这些共同组成了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侗族文化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服饰和节日等,前五者属于侗族艺术,其中建筑中的鼓楼和花桥,花桥又称风雨桥,与音乐中的大歌是侗族的三大“国宝”;后两者属于侗族民俗,但侗族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也较强,它会根据侗族人民所处地域与服装制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侗族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如较具代表性的祭牛神、吃新节、花炮节等,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并且活动都由侗族艺术元素组成,这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侗族艺术(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可以根据地域方言分为两种,即北部与南部方言区民歌。
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是单声部山歌,包括白话歌、酒嫁歌、玩山歌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又具有地域统一性,如曲调高亢嘹亮、歌词押韵等。
南部方言区民歌可分为大歌、小歌、仪式歌或习俗歌三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侗族一种多声部合唱的的歌唱形式。
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不同,它既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音乐伴奏,仅需侗族人民的自然和声就可进行歌曲传唱,且演唱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对于我国音乐而言是新型的,具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发展意义。
(二)侗族舞蹈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以舞寻偶的传统。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1. 引言1.1 侗族文化的定义侗族文化是指侗族人民所创造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文化体系。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等省份。
侗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艺术表现等方面,是侗族人民几千年来生活、生产和传承的历史积淀。
侗族文化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魅力,对丰富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1.2 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的传统习俗、艺术表现、宗教信仰等方面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在于其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共融共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2. 正文2.1 侗族文化的历史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侗族的祖先最早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至岭南地区的。
在史书上,侗族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侗族居住在湘江、沅江以及珠江流域一带。
后来侗族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开始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
在秦汉时期,侗族被汉族政权纳入统一体系,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隋唐时期,侗族逐渐走向繁荣,开始建立起了繁盛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
侗族服装与饮食文化的研究以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
县为例
作者
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指导
教师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留存在木民族中,继续承担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研究动态
;(二)对侗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三、主要内容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侗族文化研究现状
第二章侗族服饰文化分析-以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
2.1 从具体符号到抽象意象的表达
2.1.1 侗族迁徙与侗族服饰意象的产生。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和广西等地。
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和探索,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侗族的织锦技艺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侗族女性用手工织架织锦,以丰富多彩的花纹和细致的工艺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织锦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需要传承人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侗族的歌舞和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歌舞和音乐,侗族人能够表达情感、分享生活和传承传统价值观。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探索和实践已经展开。
侗锦的传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许多传统技艺的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和实践织锦技艺,通过传带和示范的方式,传授技艺和经验。
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证侗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也在进行中。
在一些侗族居住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博物馆。
这些机构为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和保护的场所,并且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很多年轻人更加关注现代文化和流行趋势,忽视了传统的文化价值。
这种文化断层使得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对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压力。
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和技艺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找不到出路,无法维持生计。
这导致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培养传承人和爱好者。
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歌和民俗文化。
本文通过对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对侗族社会的影响。
研究表明,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既体现了侗族的民族自豪感,也承载了他们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对于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侗族、民歌、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一、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年历史,深深地影响着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本报告通过对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特点,探讨其对侗族社会的意义及其传承与发展。
二、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形式,早在侗族的创世传说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侗族民歌通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歌词直观简洁,抒情而含蓄,多以平仄句式演唱。
侗族民歌的音乐伴奏方式丰富多样,主要以竹笛、竹箫、滑唢呐等传统乐器为伴奏。
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工编织的饰物。
侗族女性善于手工编织,在民歌演唱时身上的服饰和头发上会配有各种精美的饰物,如花边、银珠等,使整个形象更加美丽动人。
2. 声律优美,婉转动听。
侗族民歌曲调优美,节奏流畅,动人心弦。
歌词中寄托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爱情等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表现出其灵魂的深度。
3. 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侗族民歌以真挚的情感抒发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融入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寓意深远,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侗族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侗族民俗集中体现在节日庆典、婚嫁习俗、祭祀活动等方面,是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赣江流域地区与福建山地民族的交往有着密切关系。
侗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侗族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侗族聚居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勤劳聪慧的侗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创造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形成了意蕴深厚的“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传统。
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关键词:侗族诗歌侗族大歌民间文学艺术
“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的诗歌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诗歌,它由歌词和曲调共同构成,并以吟唱的方式代代相传,类似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
歌词鉴赏:《鼓楼》
书写这么一个古老的字
并非易事
执笔者吃百家饭
采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运筹帷幄和炉火纯青
族长鼓椎一击笔枪便飞舞起来了
狼毫的雕梁画栋
羊毫的泼墨渲染
飞檐与牛皮鼓
是画龙点睛之笔
牛皮鼓凝重呵一滴眼泪陨落
也会击疼它的心扉
兄弟们臂膊搭着臂膊肩膀比着肩膀
筑成了该字的间架结构
天塌下来也固若铁塔
鼓楼是一个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一颗永远的太阳
亘古不变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大歌——侗语称“嘎老”(Ga lao),“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
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
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
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
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
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侗家人把“歌”
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4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经过三天的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76个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22个项目名列其中。
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
民间文化艺术
侗族除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的侗族大歌外还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如侗族特有的“行歌坐月”等。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
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
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
“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整体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
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
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
结束语
侗族人民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些侗族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学增添了艺术的光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参考文献:
王桢栩、盛文莲;侗族----诗的海洋,歌的家乡;中央民族大学民声时报;2010年总第40期
赵媛;侗族大歌生态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黄明政;侗族大歌溯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覃国宁;侗族叙事诗《珠郎与娘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