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1.4认识动能和势能第1课时动能和势能课件新版粤教沪版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17
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精选练习一、夯实基础1.如图,从物理学看,足球比赛中,守门员的作用主要是( )A.改变足球的动能 B.改变足球的重力势能C.改变足球的弹性势能D.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答案】D【解析】从物理学看,足球比赛中,守门员将足球扑住或打出,其主要是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使足球不射入球门,而不是为了改变足球所具有的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故ABC 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多选题)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面在M点通过小圆弧相连,弹簧左端固定,原长时右端在N点,小物块从斜面上P点由静止滑下,与弹簧碰撞后又返回到P点,则( )A.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B.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减少C.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D.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答案】ACD【解析】A.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减小,故A符合题意;BC.物块从P到N碰撞后还能返回到P说明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D.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形变达到最大限度,弹性势能最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3.冰壶是冬奥会比赛项目.比赛时,一名队员在水平冰面上将底面平滑的冰壶推出后,由两名本方队员手持毛刷在冰壶滑行的前方擦刷冰面,使冰壶尽量滑行到目标位置,如图,下列关于冰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冰壶在滑行过程中动能保持不变B.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后,运动员不再对它做功C.冰壶底面磨得平滑是为了减小滑行时的摩擦力D.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答案】A【解析】A.冰壶被掷出之后,冰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所以其速度逐渐减小,冰壶的质量不变,所以动能变小,故A错误,A符合题意;BD.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后,能够继续往前滑动,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此时冰壶没有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通过距离,运动员不再对它做功,故BD正确,BD不符合题意;C.冰壶底面磨得平滑是为了减小滑行时的摩擦力,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第11章机械功与机械能单元总结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
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
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3.功的计算:(1)公式:一般式 W=Fs;常用式 W=Gh(克服重力做功)或W=f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
(2)单位:焦耳(J)4.注意事项:(1)F与s的方向应在同一直线上(初中要求)(比如一个人提着一重物G,从山脚顺着“之”字形的山路爬到山顶,此时人克服重力做功所移动的距离并不是山路的长,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高)(2)做功的多少,由W=Fs决定,而与物体的运动形式无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手从地面竖直提起水桶,手竖直向上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竖直向上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铅球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答案】A【解析】A.用手从地面向上提起水桶,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拉力做了功,故A正确;B.提着水桶水平前进时,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而手的拉力沿竖直方向,所以拉力不做功,故B错误;C.抛出去的铅球由于惯性在空中飞行,球离开手以后推力已消失,故推力没有做功,故C 错误;D.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推力没有做功,故D错误。
故选A。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先在大小为F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接着在方向不变大小为2F的推力作用下继续前进了相同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重力对物体做了功B.前一段距离物体所受力合力为零C.后一段距离物体仍匀速运动D.前、后两段距离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相等【答案】B【解析】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位移在水平方向,重力做功为零,故A错误;B.物体在前一段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前一段距离物体所受力合力为零,故B正确;C.物体前一段在大小为F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匀速前进,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摩擦阻力f 等于推力F;后一段在方向不变大小为2F的推力作用下时,推力大于摩擦阻力,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D.由于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故D错误。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能1、分析课本p14图11-19中的例子,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变形的跳板、拉开的弓弦、举高的重锤、流动的水都能做功,在此根底上引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2、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J)二、认识三种能1、教师例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三种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p15活动1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动能跟运动的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p17活动2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位置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弹性势能跟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三、什么是机械能1、机械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将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18活动3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并归纳能量转化的结论:物体的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摩擦等阻力时,在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中,机械能会减少。
课堂练习1、课本P16想一想2、课本p19自我评价与作业1、2、43、关于能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势能相等的物体一定在同一高度B、悬挂着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具有能D、一个物体具有机械能,则这个物体一定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4、一个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它的〔〕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C、动能增加,势能增加D、动能增加,势能不变5、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______,机械能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6、跳伞运发动在“中华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进行跳伞。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3)、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
突破方法:能量概念的建立可以通过物体做功的实验,让学生建立功和能之间的联系,得出“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的结论。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看出它们的实质。
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影响因素可设计相关实验,列举生活实例,分析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得到结论。
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规律是本节的难点,可做课本图11-27单摆或滚摆实验,分两步来突破,第一步:能分析出滚摆(或单摆)在运动过程中何处动能最大,何处势能最大,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第二步:分析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机械能总量如何?进而延伸在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中,能总量如何?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教学准备:滚摆、单摆、钢球、斜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怎样才算做了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功的两要素。
2.导入新课(实验导入,建立能的初步概念)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