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➊教学目标一、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二、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三、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北宋兴亡(960—1127年)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又采用宰相赵普“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后灭掉荆南、后蜀、南唐等国。
976年赵匡胤驾崩,其第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宋太宗继续统一中原大业,于979年攻灭十国中最后一国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与此同时宋太宗北上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986年宋太宗第二次攻辽,史称“雍熙北伐”,再次失败,从此北宋对辽采取守势。
1004年北宋成功阻止了辽的南侵,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定“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财物,称“岁币”,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1040年宋仁宗赵祯在位时,爆发了第一次宋夏战争,北宋战败,宋夏议和,史称“庆历议和”:西夏保持帝号,但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一笔钱财,称“岁赐”。
宋仁宗在内政处理上卓有成效,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经济文化上也有较大发展,史称“仁宗盛治”。
宋神宗时期分别进行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
北宋末年官吏腐败,赋税加重,分别引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北宋统治。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及其子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难”。
【教学设计】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课标解读:(1)通过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措施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2)结合两宋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素养(3)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史实,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4)通过对文天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患意识(5)通过构建本课的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材分析】《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
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不断调整完善较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
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
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素养目标】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宋朝政治“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相互制约”、“崇文抑武,文人治国”等特点。
2、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钱币换和平”等内容,探讨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范仲淹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能够利用历史地图,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加强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思考:解读图片和文字信息,指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一、权谋中的王者之变——太祖建制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
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问题: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1)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军事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时空观念: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评估历史材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史料来支持或反驳历史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批判性思维: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与军事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二)教学难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北宋繁华景象的视频或展示几幅北宋的绘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这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新课讲授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政局动荡不安。
②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①行政方面:中央,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制度僵化等问题。
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素养目标:历史解释)5.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相关背景、内容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实干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宋史·王安石传》中对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叙述向学生抛出疑问:祖宗之法”的内容有哪些?王安石为何认为“祖宗之法”不值得效仿?他对“祖宗之法”的挑战成功了吗?导入新课。
阅读史料,思考。
激发学生对王安石和本课相关历史的学习兴趣变法中“富国”、“枪兵”、“取士”的基本措施内容4.王安石变法的影响?通过三则材料向学生说明王安石变法给北宋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理财变为聚敛,便民化为扰民,加重人民负担。
强兵效果不明显,宋夏战争失败。
导致朝野新旧党争,统治集团分裂。
5.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通过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同时说明历史教训对我们如今改革的启示。
6.家国情怀:王安石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的爱国精神借助现代学者的评价以及《宋史·王安石传》中的相关记载,向学生展示北宋士大夫群体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变革精神、实干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阅读材料和教材,小组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失败原因,总结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做出评价,理解、感悟、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四、“祖宗之法”的僵化——南宋的偏安1.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借助教材和历史地图,说明靖康之变的历史经过和南宋建立的历史过程,并展示南宋的疆域变化和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局面。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知识梳理】一、北宋的统治(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分散机构权力(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3、影响:(1)积极: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①政治(冗官):制度僵化,权力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A、原因:冗兵: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币、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根源: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结果④导致宋朝积贫(内)积弱(外)(二)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改革者:范仲淹(2)支持者:宋仁宗(3)目的:整顿官僚机构(4)结果:失败(5)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2、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3)目的:富国强兵。
(4)措施:富国: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局限:①强兵效果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走向衰亡。
二、南宋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斗争:岳飞战绩卓著(4)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岁贡"。
【知识拓展】一、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二、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目标(一)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结合《北宋的建立》、《北宋、辽、西夏对峙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理解几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史料实证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
的呈现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或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2、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百家姓》导入
一、北宋的建立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
2、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2)措施
(3)评价(认识)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2、分析对比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现状和危害,从而理解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
教学设计
必要性
3、结合史料引导
学生全面分析北
宋加强专制集权
措施的影响,培养
“论从史出”的思
维习惯和能力,或
根据史料印证历
史结论的能力。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应对举措
(一)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表现:
1、军事——边患迭起
2、经济——财政危机
原因:
(二)应对举措:
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内容:
(3)失败的原因
(4)评价、启示
1、结合《北宋的
建立》、
《北宋、辽、
西夏对峙图》图和
相关史实结合时
空变化和联系去
理解北宋、与辽、
西夏政权之间的
关系
2、通过学习两宋
与辽夏金少数民
族政权之间战争
的性质及签订合
议的影响使学生
充满人文情怀认
识历史上的民族
问题并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发展充
满自豪感
3、对王安石变法
的学习,增强学生
关注国家和社会
发展并以服务于
国家和社会进步
为使命的意识
一、南宋的建立及宋金之间的和战
1、南宋的建立
2、宋金之间的和战1、结合《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宋金政权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1、讲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待改进
2、学生课堂反应比较活跃,但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待加强
和训练,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