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文具》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常见的尺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粤教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常见的尺子》。
【教学分析】本单元《我们的文具》共三课,前面两节课分别是《各种各样的文具》、《固体胶和彩笔》,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
本课内容以尺子为载体,主要让学生达到“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这两个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尺子,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经常使用的文具,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极少一年级的孩子会从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它,描述它,认识它,运用它。
本课由学生每天接触的尺子着手,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更深入认识尺子,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的尺子具有不同的特征,了解尺子的测量功能,并利用尺子解决一些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了解怎样上一节科学课,对如何观察、汇报和开展小组合作都很懵懂。
【教学思路】这一节课是典型的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的科学探究课。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5E教学探究过程(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了解科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有技巧地提出问题,并结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解释迁移,教师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整节课之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评价层次丰富。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尺子具有直边和刻度的特征,是一种测量工具。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认识各种各样的尺子,发现尺子的特征。
3、科学态度能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根据不同需要,选择适合的尺子测量物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尺子,知道尺子是一种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尺子。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板书、眼罩。
各小组:塑料直尺、三角尺、软尺、木直尺、固体胶、橡皮擦、磁条、学生活动记录单。
学生:塑料直尺。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常见的尺子附:学生活动记录单(见后两页)学生活动记录单第()小组tàn jiū huó dòng yī:rèn shí chǐ zī探究活动一:认识尺子guān chá chǐ zī,yòng bǐquān chūtāmen xiàng tóng de dìfāng 观察尺子,用笔圈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玩具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学生熟识的玩具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 学会书写数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书写数字。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说一说(卡片展示)
1. 小组内数一数,说一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部分学生给予辅导)
2.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
二、写一写
1.教师在黑板演示,学生跟着学写。
2.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学困生给予辅导
3. 同桌互相比较、评比。
三、练一练
1. 写数
⑴生独立看图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交流,分别说一说每幅图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⑶小组内评比,对于优胜者给予奖励。
2. 看数画线
⑴理解题意。
⑵生独立完成。
⑶同桌交流。
⑷集体订正。
3. 数一数、填一填
⑴理解题意。
⑵小组讨论。
⑶小组汇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玩具
1 2 3 4 5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物体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能够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分类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分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
能够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类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杂乱无章的物品图片,如文具、玩具、水果等,提问学生:这些物品看起来很混乱,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它们变得整齐呢?引出分类的话题。
2.认识分类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物品。
展示一些已经分类好的物品图片,如超市里的货架、图书馆的书架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品是如何分类的。
3.给物体分类分发一些物品给学生小组,如铅笔、橡皮、尺子、苹果、橘子、香蕉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
4.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
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比较不同小组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5.拓展延伸提问学生:除了我们今天选择的特征,还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呢?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分类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进行分类,并向家人介绍自己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分类特征,进行分类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文具》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文具(6~10各数的认识与书写)。
(教材第11~13页)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学会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用正确的姿势书写6~10各数。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
(教材第11页情境图)师:同学们,从这幅情境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两个小朋友在数文具。
图中有文具盒、转笔刀、铅笔、橡皮、直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老师把他们的文具拿过来请大家帮忙数一数。
(出示教材第11页插图“数一数,连一连”。
)学生数数、连线,完成练习后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会数6、7、8、9、10,又该怎么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6~10各数的认识与书写。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找朋友(连一连)活动的目的是渗透数与物体个数的对应思想。
数一数实物以增强认识的直观性。
二、探究新知1. 数一数,认一认。
师:图中有6个文具盒,数字“6”我们可以摆6根小棒表示,也可以画6个三角形表示,还可以伸出6个手指头表示。
那么7把直尺的“7”可以怎么表示呢?摆7根小棒。
画7个圆形。
(其他图形都可以)伸出7个手指。
……师:照这样在小组里说一说8、9、10分别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大家数得很好,画得也对。
如果拿出一张数字卡片,你能认出是几吗?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适当提醒,教学生认读。
)师:看一看刚学的这几个数的样子和什么物品很像。
学生可能回答:6像哨子。
7像镰刀。
8像葫芦。
9像勺子……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现在老师把大家说的改编成一个顺口溜:6像哨子阵阵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小勺来盛饭,10像面条加鸡蛋。
怎么样,你们喜欢吗?好,跟老师说一遍。
设计意图:教学生练习说顺口溜,利用顺口溜的形式把各数趣味化,在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学生记忆这些数字,为学习这几个数的书写打基础。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目录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1 走进大自然2 我有好奇心3 我们来观察4 学会运用工具第2单元水果和蔬菜5 常见的水果和蔬菜6 美味的水果7 蔬菜常在哪里第3单元我们的文具8 各种各样的文具9 铅笔盒彩笔10 常见的尺子第4单元四季11 凉爽的秋天12 寒冷的冬天13 温暖的春天14 炎热的夏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第一课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有河流、山脉、海洋,还有瀑布、花、草、天然石拱、枯叶蝶、猪笼草、鱼等。
大自然中有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流星、火山、彩虹等。
第二课我有好奇心奇怪的“石头”是什么?植物的种子。
在自然界里,有很多事物会让我们感到好奇:蜻蜓有六只脚。
鸟儿有翅膀能飞翔。
下雨后会有彩虹。
第三课我们来观察番茄成熟的颜色:红的、形状又大又圆。
(用眼睛可以看出来)用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品尝味道;(未知的物品不要随便闻或尝)耳朵能听声音;眼、耳、鼻、舌和皮肤都是感觉器官。
用手摸鹅卵石是用什么感觉器官?(皮肤)了解香瓜的特征用了什么感觉器官?(眼、鼻、舌、皮肤)第四课学会运用工具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看清楚花朵细微结构。
(禁止用放大镜看太阳,避免眼睛被灼伤。
)第二单元水果和蔬菜第五课常见的水果好蔬菜水果有:香瓜、西瓜、芒果、猕猴桃、樱桃、杨桃、草莓、梨、苹果、香蕉等蔬菜有:番茄、花椰菜、芹菜、苦瓜、洋葱、白菜等。
第六课美味的水果我们可以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水果:眼、耳、鼻、舌和皮肤香蕉:海南产量最高;福建、广东次之。
芒果:主产区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广西。
荔枝:广东产量最高,海南、广西、福建、四川次之。
龙眼:主产区福建、广东、杨梅:有两大产区:福建龙海、枇杷:主产福建南部石榴:产区有四川攀枝花哈密瓜:主产区新疆哈密我们家乡水果有:香蕉、荔枝、龙眼、杨梅、枇杷等(最著名是枇杷)第七课蔬菜长在哪里池塘里的蔬菜有:莲藕其他蔬菜生长在地里(菜园、大棚蔬菜园)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具第八课各种各样的文具文具有: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削笔刀等第九课铅笔和彩笔我的铅笔长长的。
10 常见的尺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的日常文具入手,设计符合学生生长年龄特征和基于生活经验的引导性问题,驱动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通过日常贴近生活的知识提问,通过对课件,物体的观察,通过分小组探讨的研究方式,通过自主操作来自主认识的教学模式等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加深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教材分析】“常见的尺子”是一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文具”单元中的第三课,这一课在教学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上节课中学生学习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文具”,对文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区分各种文具的形状,不同的作用,由什么材料制成。
对于学习常见的尺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课分为两个活动完成。
活动一“认识尺子”观察不同的尺子,认识木尺、钢尺、软尺等,并能够区别它们。
活动二“用尺子量一量中”,通过实践操作的动手活动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并尝试利用不同的尺子测量。
最后留时间让学生课后进行亲子互动的测量小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常见的尺子”这一课之前就可能接触认识过不同的尺子,学前儿童和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使用的尺子一般是塑料直尺,能够进行简单的连线、绘画等。
但并不能够完全了解不同的尺子以及他们的用途。
这节课从简单的塑料尺子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对比、思考、动手操作等激发学生对探究不同尺子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助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这节课掌握的更加充分。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当中几种常见的尺子,学会运用这些常见的尺子来测量物体,并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共同点是尺子都是常见的测量工具,都具有刻度线、有测量长度的作用。
2、学会区分几种常见的尺子,区分他们的名字、特性、材质、用途以及测量的对象等等的不同。
3、根据不同需要学会学案字不同种类的尺子。
【教学重点】尺子是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不同的尺子用来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其作用也不一致。
【教学难点】认识几种常见的尺子,区分他们的名字、特性、材质、用途以及测量的对象。
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
重点培养学生认知与发现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其中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共四课:1、走进大自然;2、我有好奇心;3、我们来观察;4、学会运用工具;第二单认识水果和蔬菜共3课:1、常见的水果和蔬菜;2、美味的水果;3、蔬菜长在哪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具共三课:1、各种各样的文具;2、铅笔和彩笔;3、常见的尺子;第四单元四季共四课:1、凉爽的秋天;2、寒冷的冬天;3、温暖的春天;4、炎热的夏天。
四、学情分析:经历了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自然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大自然的景物,对某些自然景物会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别、自然世界的组成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走进大自然”是本单元的开篇课,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
教师应在学生对自然世界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自然世界是由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初步培养科学学习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一年级数学《文具》教学反思“文具”一课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五课时。
如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借助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用品这一情境,通过找朋友的活动,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到数都是从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体会到数与实物的对应思想。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数一数自己铅笔盒里的文具、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6~10各数的书写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建立数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
在数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课内容相对较固定、较枯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讲故事、编儿歌、及时给予鼓励等手段化解了这一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而小组合作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尽量提供两个人之间交流合作评价的机会,即同桌合作交流,给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写数活动中,6-10各数写法如果能用课件演示会更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节省一部分活动时间。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中,平底的面积和锥形杯口的面积相等,将瓶子中的液体倒入锥形杯子里,能倒满()杯。
A.2 B.6 C.3 D.92.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条与直线垂直的线。
A.1 B.2 C.无数3.将一根20米的铁丝剪成4米长的小段,需要剪()次.A.4 B.5 C.64.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3:5,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5.要统计东莞近五年降雨量的变化情况,选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D.不确定6.一种油桶只能装6千克的油,装28千克油至少需要( )个油桶。
第12课我的新文具教学目标1、观察自己和同学的文具,说出常用文具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看看、摸摸文具,欣赏多种方法设计制作的文具,了解文具的特征后,运用彩泥设计出造型新颖、功能性强色彩鲜艳的常用文具。
3.学生进行简单的造型练习,体会制作文具的乐趣,感受装饰文具的喜悦和成就感。
2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课堂常规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习惯还比较差,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美术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美术课的喜爱.3重点难点1、观察自己和同学的文具,说出常用文具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看看、摸摸文具,欣赏多种方法设计制作的文具,了解文具的特征后,运用彩泥设计出造型新颖、功能性强色彩鲜艳的常用文具。
3.学生进行简单的造型练习,体会制作文具的乐趣,感受装饰文具的喜悦和成就感。
4教学过程4.1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 1.谈话导入:你有哪些文具?铅笔、尺子、文具盒...... 2.引出课题:《我做的文具》二、发展阶段1.文具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文具店,看看到底有多少种文具吧! 图片展示, 总结三大类文具, 笔类:铅笔、圆珠笔、水笔、勾线笔、记号笔、彩笔、蜡笔、彩铅、毛笔、钢笔等等。
纸质类:美工本、田字本、方格本、素描本等等。
工具类:尺子、卷笔刀、小刀、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卡纸、橡皮擦、学具、橡皮泥、涂改液、订书机、文具盒、笔袋、书包。
2.文具的特征、色彩、作用。
笔,圆柱体:本子,方形,长方形。
3.学习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手法请学生们拿出一块橡皮泥,根老师一起来做一做。
引领学生学习基本手法:揉、按、搓、捏等。
(板书基本方法)①揉;将彩泥放在手心里,揉成一个圆球。
大团彩泥用手心来揉,小团的彩泥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揉。
②按;把橡皮泥球按压成方形。
③搓;将橡皮泥搓成条或水滴状。
④捏;将橡皮泥条捏出尖,一个橡皮泥铅笔的基本形就完成了。
《我做的“文具”》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具的基本功能和用途,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学习制作不同类型的文具,如铅笔盒、橡皮擦、笔等,提高动手能力。
3. 体验制作文具的乐趣,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创造,制作出具有个性的文具。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文具,同时保持课堂的秩序和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文具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文具的基本功能和用途。
2. 准备制作文具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3. 安排合适的教室,保持整洁和美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文具实物,引导学生思考文具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制作文具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切割、粘贴、绘画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为接下来的制作做好准备。
3. 制作示范:教师现场制作一个简单的文具,如铅笔盒,展示制作过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制作步骤和方法。
4. 学生制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制作出自己的文具。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信心。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制作文具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尝试更多的材料和技巧,制作出更多有创意的文具。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巧,继续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出更多的文具,如橡皮擦、尺子等。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制作文具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文具制作。
《我做的文具》教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12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⒈在仔细观察常用文具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各种常用文具。
⒉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表现各种文具的形象,提高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手法团、捏、搓、按等,能运用基本制作方法塑造常用文具。
教学难点:对橡皮泥文具进行再加工,塑造色彩鲜艳,形象独特的文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评法。
教学准备:教师:微视频、橡皮泥、牙签、橡皮泥文具范作。
学生:课本、装有文具的文具盒、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⒈和同学们一起做做小手操。
⒉猜猜有关文具的谜语。
表扬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导入部分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是让老师刮目相看,你们的心灵手巧让老师佩服,我想你们的表现来自于大家日常的锻炼。
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平时都是你们自己整理准备学习用品的吗?除了准备好第二天的课本我们还要准备好需要的文具,对不对?现在打开我们的文具盒,跟身边的同学一起来看看我们都有些什么文具呢?(生答:铅笔、橡皮等。
)文具的种类有很多,大家看,这些都属于文具:剪刀、尺子、钢笔、圆规等等。
(课件展示)三、讲授新课⒈初识橡皮泥文具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我的文具,想看看吗?(给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的橡皮泥文具)告诉老师这些文具跟你们文具盒里的文具有什么不同?(生答:材料不同。
)老师的文具是用橡皮泥制作的,你们喜欢这些橡皮泥文具吗?看看都有些什么文具?(生答)想学学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吗?⒉学习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手法请同学们拿出一块橡皮泥,跟老师一起来做一做。
引领学生学习基本手法:揉、按、搓、捏等。
(板书基本方法)①揉;将彩泥放在手心里,揉成一个圆球。
大团彩泥用手心来揉,小团的彩泥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揉。
②按;把橡皮泥球按压成方形。
③搓;将橡皮泥搓成条或水滴状。
④捏;将橡皮泥条捏出尖,一个橡皮泥铅笔的基本形就完成了。
同学们请看现在我们就做好了什么文具?(生答:铅笔)⒊再识橡皮泥文具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橡皮泥文具呢,快来看看这些文具有什么特点?(展示装饰好的橡皮泥文具)生答:这些文具上面有花纹,很漂亮。
一年级美术教案《我做的文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具的种类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文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文具的种类和功能2. 制作文具的方法和技巧3. 创意表现和审美欣赏三、教学重点1. 了解文具的种类和功能2. 学会制作简单的文具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教学难点1. 文具的制作技巧2. 创意表现和审美欣赏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文具样品和制作材料2. 学生准备美术用品和制作材料第一节:认识文具1. 教师展示各种文具样品,引导学生了解文具的种类和功能。
2. 学生观察文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3. 教师总结文具的种类和功能,强调文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文具的制作方法1. 教师示范制作简单的文具,如笔筒、书签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动手制作自己的文具。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第三节:创意表现1. 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制作独特的文具。
2.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文具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节:审美欣赏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具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欣赏要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五节: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制作文具的技巧和经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努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有趣的文具样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基本概念:介绍文具的种类和功能,让学生了解文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制作演示:教师示范制作简单的文具,如笔筒、书签等,讲解制作方法和技巧。
4. 学生动手制作: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动手制作自己的文具。
一年级数学《文具》教学反思“文具”一课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五课时。
如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借助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用品这一情境,通过找朋友的活动,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到数都是从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体会到数与实物的对应思想。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数一数自己铅笔盒里的文具、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6~10各数的书写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建立数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
在数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课内容相对较固定、较枯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讲故事、编儿歌、及时给予鼓励等手段化解了这一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而小组合作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尽量提供两个人之间交流合作评价的机会,即同桌合作交流,给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写数活动中,6-10各数写法如果能用课件演示会更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节省一部分活动时间。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从A城到B城,甲车要行10小时,乙车要行8小时,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A.10:8B.8:10C.5:4D.4:5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是整数它不能化成百分数B.任何数都可以化成百分数C.求甲是乙的百分之几就是甲÷乙×100%3.掷3次硬币,有一次正面朝上,有2次反面朝下,那么,掷第4次硬币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A.14B.13C.12D.164.甲数的和乙数的相等。
甲数与乙数成()关系。
A.成正比例关系B.不成比例C.无法确定5.从红、黄、蓝、紫四种颜色各2枝的花中,至少取出( )枝花才能保证必有两枝花是同色的。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文具》教学反思《文具》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要紧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的个数,明白6~10的顺序;明白得用书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刚进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新生,内心有着许多的担忧。
各种各样的文具
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种类文具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轻重、气味等特征。
2、初步辨别制造文具的材料。
3、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文具,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
4、愿意倾听,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重点:
1、了解不同种类文具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轻重、气味等特征。
2、初步辨别制造文具的材料。
难点: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文具,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橡皮擦等学习文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有方有圆,有高有矮。
肚里有笔,书包里藏。
驱动任务:笔袋里面有什么文具?
二、活动探究
活动1 认识文具
1、教师简单介绍“文具”的定义。
2、学生说一说书包里面有什么文具。
(分小组说一说)
3、教师简单渗透用于制造文具材料的多样性。
活动2 观察文具
1、观察: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
(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文具)
2、说一说:学生介绍自己的文具。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3、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文具的特征。
(即从文具的颜色、大小、轻重、软硬等进行观察和描述)
4、游戏1 文具猜猜猜
5、游戏2 文具摸摸看
6、渗透保护文具的思想教育。
三、拓展延伸
媒体:纸的种类
四、小结
谈谈你今天学了什么?
五、作业
做活动手册第8页
六、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