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选择题(二轮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8
文言实词练习(教师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以为莫己若者②泾流之大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④不辩牛马⑤故夫知效一官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解析:②句中“泾”同“径”;④句中“辩”同“辨”;⑤句中“知”同“智”。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解析:A项“闵”通“悯”。
B项“蓐”通“褥”。
C项“零丁”通“伶仃”。
答案: D3.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仆虽罢驾,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罢”同“疲”,疲惫。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趣”同“趋”,向前走。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徇”同“殉”,献身。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择”,选择。
解析:D.“责”同“债”,债务。
答案: D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悟.言一室之内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解析:A项悟—晤;B项趣—趋;D项无—毋。
答案: C5.下列“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解析:A.“得”通“德”,感激。
B.“得无”,文言固定结构,译为“莫非”“岂不是”“恐怕是”。
C.“得”,融洽。
D.“得”,应该。
答案: A6.下列“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解析:A.再,又。
B.重复。
C.回答。
D.通“覆”,覆盖。
答案: D7.下列“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焉用亡郑以倍.邻C.每逢佳节倍.思亲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解析:A.“倍”通“背”,违背;B.增加,增益;C.更加,非常;D.倍数。
高三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实词的推断复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有三种考查形式: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直接与个别实词词意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除了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过程】:【方法一】: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06年全国卷)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07年广东卷)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爽:差错C.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D.齐人追亡逐北。
北:北方。
【方法二】: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cuì,使得效死。
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3、恕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08年山东卷)【方法三】: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之死》【方法四】:1、追亡逐北2、通五经,贯六艺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列传》5、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方法五】: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5、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6、宰臣上炙而发绕之7、抚军亦厚赉成名8、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9、可以独飨白粲10、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方法六】: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 (新课标) 2020 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第一节高频文言实词编者按:高考文言文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既被目为“帝王家谱”,则可以肯定地说,选段的内容说来说去都是皇上的家事( 皇上的公事私事都算国家大事)及王朝改姓和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儿;在行文上囿于这个“圈子”,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大批和官员 ( 包括君王 ) 相关的“高频词”。
在人物传记中,人物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
知道了这些官员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
因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官职有以下三类: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为沛主吏掾 ( 《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 ) ”。
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六类: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
分说如下: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
( 《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后序》 ).起起用。
突破点二文言实词翻译的五大误区■误区一不辨通假·[典例剖析](2016·全国卷Ⅱ)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译句抽样: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射雁的箭,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
误译之处:“矢”是通假字,通“屎”。
正译: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
◎精准指导两方法找通假字1.若文言实词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文言实词的字面的词性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搭配时,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对点训练]1.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中的通假现象)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冯)奉世等人入议。
是时,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
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
臣愿帅师讨之”。
画线语句中的通假字:译文:■误区二不明古今异义·[典例剖析](2019·天津卷)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译句抽样:不仅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于是有所收获吧!误译之处:“于是”与今天的“于是”不相同,在这里是两个词,意思是“从这里”。
正译: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精准指导把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如“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为“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可怜”一词古今异义,是“可爱”之意。
2.音节分析。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指“意外变故”;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副词。
[对点训练]2.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樊逊,字孝谦。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学案【3】角度三•文言翻译题②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③句式上与现代汉语有不同之处。
10分,评分时注意关键词、关键句式的落实。
以养其亲。
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①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②,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
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
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
明年,征云南。
每赞③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
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
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④,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
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
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
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有文集十卷。
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节选自《元史·刘秉忠传》)【注释】①汩(gǔ)没:沉没,埋没。
②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
③赞:告诉,介绍。
④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
高考文言文练习杜正伦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
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
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
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
”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
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
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
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
”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
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
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
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
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
承乾抗表闻秦。
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
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近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规定的实词,除上海卷为解释实词外,其余均为选择题。
文言虚词有10个省份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一是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二是选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我们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一、复习并掌握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常见文言虚词〞;二、训练了依据语境来理解并识别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三、复习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在做题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要在二轮中特别注意纠正的。
❶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不清,常常觉得不知所云。
❷忽视课本文言例句的指导,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运用。
❸做题僵化,不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❶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善于联系上下文判断词义,整体理解,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❷需灵活掌握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❸进一步强化精细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的一一对应落实,不歪曲不遗漏。
❹熟记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熟悉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近·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翻译获奖学案(教师专用)(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翻译获奖学案(教师专用)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考查中最重要的题型,分值在各小题中最大,它带有综合性,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个别句子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此题能直接反映学生文言文的功底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也反映出学生沟通古今汉语、进行古今两种表达的语言转换能力。
一般选择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有一定的难度,或整个句子有省略跳脱的成分,或句子中有难以突破的“瓶颈〞或难以下咽的“鲠骨〞。
各省试卷近几年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变化不大,大多设两句,个别省份设3句。
句子有长有短,分数在6~10分之间。
经过一轮复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准确和到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但一轮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❶翻译过于僵化,不懂得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不会使两者融会贯通。
❷不善于灵活运用调、换、删、补、并等翻译的一些基本手段。
❸对古代一些具有专业语体性质的词汇还掌握不够,如“致仕〞、“乞骸骨〞等尚不理解,造成翻译失分严重。
在一轮复习掌握了初步解题思路的情况下,要完成二轮复习的升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❶文言文的翻译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鉴于此本节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❷教会学生在翻译时要养成“得分点〞意识,训练学生确切地把握文意,融会贯通上下文,准确地把握一系列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确保翻译不“失真〞。
❸教会学生运用对照、代入等方法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要点是否全面,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语病等。
(近·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见本章第一节“以题说法〞)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教你审题错误!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①所翻译的语料取自文中,有语境的帮助。
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二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记忆规律。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一词多义1,了解规律要尽可能的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知识。
如:顾,回头---看---拜访---关心---顾虑;但是---反而;通“雇”解,判、剖分---解体---分解---分析---理解;通“懈”、“邂”令,发号施令---长官---善良、美好---辞令----法令---时令2,记忆指导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找出其他义项与本义的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方便记忆。
给出两个例子作为参考。
假【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
“借”不就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
借了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
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归【推导提示】基本义是“女子出嫁”。
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
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着“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之子于归归心似箭完璧归赵铩羽而归二,命题陷阱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情理例1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例2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治室于毁垣中治:修建。
B.臣不敢私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居:超过。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靠,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命题者也常采取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例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20xx·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XX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5)(二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刺客列传》)A.B.C.D.则虽死不恨(仇恨,痛恨)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①则吾魂魄不愧矣③左右欲诛之④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不足为外人道也B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4.对下面四个句子分句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③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④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A.①②相同B.③④相同c.①③相同D.②④相同5.关于内容的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A.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教师版)1.爱成语助记:爱屋及乌爱莫能助(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4)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6)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7)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8)(2019·全国卷Ⅰ)召置门下甚幸爱爱:______________(9)(2017·山东卷)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爱:______________(10)(2016·山东卷)诚于爱民,果于行善爱:______________【答案】(1)疼爱,爱护(2)喜欢,爱好(3)吝惜(4)同情,怜惜(5)喜爱,欣赏(6)通“艹爱”,隐藏(7)可爱(8)宠爱,赏识(9)爱护(10)爱护2.安成语助记: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居乐业(1)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3)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4)衣食所安(《曹刿论战》)(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6)居安思危(成语)(7)安土重迁(成语)(8)(2019·天津卷)则余安得不为之言安:________(9)(2017·天津卷)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安:________(10)(2016·山东卷)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安:________(11)(2016·全国卷Ⅱ)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安:________【答案】(1)安全,安稳,安定(2)安抚,抚慰(3)哪里,什么地方(4)养(5)安置,安放(6)舒服、安逸(7)习惯于,安于(8)怎能(9)安家(10)安定(11)怎能3.被成语助记:被甲执兵被褐怀玉(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2)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泽被后世(成语)(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6)(2018·全国卷Ⅰ)郡邻于蜀,数被侵掠被:______________(7)(2017·全国卷Ⅱ)光武破寻、邑,憙被创被:______________(8)(2015·全国卷Ⅱ)炀帝嗣位,被追入朝被:______________【答案】(1)受(2)表示被动(3)同“披”,穿(4)覆盖,遮盖(5)通“披”,披散(6)表被动(7)遭受(8)表被动4.倍成语助记:事半功倍身价倍增(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答案】(1)通“背”(2)越发,更加(3)倍数(4)加倍,愈加,更加5.本成语助记:追本溯源舍本逐末变本加厉(1)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2)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4)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5)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6)(2019·北京卷)本诸理,作《非国语》本:______________(7)(2018·浙江卷)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本:______________(8)(2015·江苏卷)必刮剖根本见终始本:______________(9)(2017·全国卷Ⅰ)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本:______________【答案】(1)推究(2)本来(3)本来的,原来的(4)根本,这里指行王道仁政(5)根(6)根据(7)根源(8)根本(9)本来的,原来的6.鄙成语助记:卑鄙无耻鄙俚浅露贵远鄙近(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5)(2017·全国卷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鄙:______________【答案】(1)把……当做边邑(2)庸俗,浅陋,鄙俗(3)轻贱(4)看不起,轻视(5)鄙俗7.兵成语助记:短兵相接兵临城下厉兵秣马(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4)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5)(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兵:______________(6)(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兵:________________(7)(2017·全国卷Ⅲ)治兵有制,名虽不同兵:______________【答案】(1)兵器(2)军队(3)战争,战事(4)兵法(5)军队(6)兵器(7)军队8.病成语助记:病入膏肓无病呻吟同病相怜(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4)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5)(2017·全国卷Ⅱ)而仇家皆疾病病: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病:____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及贞病笃病:______________【答案】(1)有疾病(2)困苦不堪(3)担心,忧虑(4)毛病,缺点(5)有疾病,生病(6)弊病(7)病情9.察成语助记: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而不察(1)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司马迁《屈原列传》)(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7)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人名)非今之所谓廉者也察:______________(8)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察: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考察,调查(2)考察后予以推荐(3)了解,弄清楚,明察(4)观察(5)洁净的样子(6)明智,精明(7)考察(8)考察后予以推荐10.朝成语助记: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3)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李密《陈情表》)(5)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6)(2018·全国卷Ⅲ)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朝: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太建五年,贞乃还朝朝:______________(8)(2016·全国卷Ⅰ)帝临哭,辍朝三日朝:______________(9)(2016·山东卷)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朝:______________【答案】(1)朝拜,朝见(2)使……朝见、朝拜(3)朝代(4)朝廷(5)早晨(6)朝廷(7)朝廷(8)上朝(9)朝拜,朝见11.曾成语助记:似曾相识曾经沧海曾几何时(1)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4)(2014·全国卷Ⅰ)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曾: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曾经(2)同“增”(3)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4)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12.乘成语助记:乘人之危因利乘便(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2)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3)乘彼垝垣(《氓》)(4)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5)车六七百乘(司马迁《陈涉世家》)(6)(2016·浙江卷)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乘:__________________(7)(2015·天津卷)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乘: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趁着,凭借(2)驾,坐(3)登上(4)顺应(5)一车四马(6)车(7)驾,坐13.诚成语助记:诚惶诚恐开诚布公心悦诚服(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司马光《赤壁之战》)(4)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诚:__________________(5)(2014·全国卷Ⅱ)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诚: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诚心,诚意(2)实在,的确(3)果真,如果(4)实在,的确(5)果真,如果14.除成语助记: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班固《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4)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5)(2018·全国卷Ⅰ)举孝廉,除郎中除:______________(6)(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除:____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除: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殿阶(2)清除,去掉(3)拜官,任职(4)除了,除非(5)拜官,任职(6)去掉,除去(7)拜官,任职15.辞成语助记:不辞而别辞微旨远(1)未尝稍降辞色(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4)我从去年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5)《归去来兮辞》(陶渊明)(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7)(2018·江苏卷)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辞:______________(8)(2017·天津卷)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辞:__________________(9)(2017·山东卷)辄辞以疾,未尝参预辞: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言辞(2)告别,离开(3)推辞(4)告别,辞别(5)古代的一种文体(6)辞谢,婉言道歉(7)告辞(8)告别,离开(9)推辞16.从成语助记:从长计议从善如流弃笔从戎(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从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4)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沈括《活板》)(5)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6)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7)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8)(2018·全国卷Ⅰ)上不从从:______________(9)(2018·全国卷Ⅱ)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从:__________________(10)(2017·全国卷Ⅱ)从兄为人所杀,无子从:__________________(11)(2017·全国卷Ⅲ)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从:______________(12)(2017·全国卷Ⅱ)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跟随,跟从(2)依顺,听从(3)参加(4)旧读zònɡ,堂房亲属(5)读zònɡ,通“纵”,合纵(6)靠着,挨着(7)介词,自,由(8)听从(9)随从(10)堂房亲属(11)通“纵”,合纵(12)听从17.殆成语助记:百战不殆殆无虚日(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4)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5)(2016·全国卷Ⅰ)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殆:__________________(6)(2014·全国卷Ⅰ)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殆: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危险(2)疑惑(3)近于,几乎(4)大概,表示推测的语气(5)大概,表示推测的语气(6)近于,几乎18.当成语助记:锐不可当当仁不让首当其冲安步当车(1)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5)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项脊轩志》)(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7)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贾谊《过秦论》)(8)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9)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0)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徵《谏太宗十思疏》)(11)(2019·天津卷)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__________________(1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当:__________________(13)(2017·浙江卷)考其当时,参于前古当:______________(14)(2016·全国卷Ⅲ)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当:______________【答案】(1)对着,面对(2)担当,担任(3)假使,如果(4)对等,比得上(5)遮挡,遮蔽(6)占据,把守(7)值,在,正在(8)将(9)应当,理当(10)掌握,主持(11)符合(12)应当(13)值,在,正在(14)应当,理当19.道成语助记:道听途说道不拾遗安贫乐道津津乐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司马迁《陈涉世家》)(2)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3)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6)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8)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9)(2019·北京卷)不以其道得之道:______________(10)(2018·全国卷Ⅱ)涣丧西归,道经弘农道:______________(11)(2017·全国卷Ⅱ)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篇1文言文翻译练习(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文言实词教师版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第一部分(一)例题:1.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2.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3.用“糸”作偏旁的字: 缢绡缒例: 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方法归纳:以形推义,联系语境(方法一)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之文言专题答案一、文言实词专题:(一)课堂练习:审理;授予官职;回复;边境;军营;担心,忧虑;(被)授职、拜访;临时驻扎;通“猝”,突然;通“促”,赶快;问候;宽恕;及,达到;感激、借;总共、两次、主管;称赞、征召;强行改变;重赏征求;只是、遗憾、离开;妒忌;买,不丰足、歉收;依仗,夸耀;课后练习:1、(1(2)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3)(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就征召2、(1)但是因为他的家乡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装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2)(乡人)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效仿制造这种破车的人连续不断。
(3)以后,晋楚一带的人看见(破车)就笑它们笨拙,越人认为(晋楚人)3、(1(2)(您)竟然还要哀悼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3)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
【参考译文】孙权,字仲谋。
他的兄长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
郡里推荐他为孝廉,州里推举他为茂才(秀才)。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哭泣还没有停息。
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古时周公立法但是他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守,这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当时不能实行。
况且如今犯法作乱的奸人相互争逐,凶如豺狼的强人布满道路,(您)竟然还要哀悼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
这个时候,孙氏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深入险要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收复,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
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辅佐孙权共成大业,所以全心效命于他。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常见实词”,是考查的范围;2.“在文中的含义”,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二、复习要点高考考查的实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
三、推断技巧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侘傺5.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文言实词(二)学案目标 1.理解实词推断的方法。
2.掌握实词选择题的技巧。
方法梳理文言实词的掌握,一靠平时点滴的积累,二靠临场推断方法和能力。
不仅是多义词需要在语境中推断其义项,而且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尤其在翻译题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特别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方法和能力。
实词理解题,有时并非完全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清楚无误地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为此,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实词推断,最重要的是分析实词所在的句子语境,包括处于什么地位(词性)、应该有什么样的含义(内容)、实词本身所传达的信息(词义引申)。
实词推断方法很多,如:①组词推断。
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是古代单音词的继承和发展。
组词推断,即以文言单音节实词A 为语素组成双音节合成词AB或AC,依据B或C可推知A义。
如“赞助”,“助”是“帮助、辅助”,可推知“赞”为“助”义,又如2009年山东卷“犯风而罢虞人”中“犯”可组词为“冒犯”,可见“犯”是“冒”义。
②字形推断。
依据形声字的形旁或其造字法如会意、指事等推断其义。
如“趋”字,“走”为形旁,自然与走路有关。
③成语联系法。
即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来推断。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主要而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对称推断法1.方法点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演练体悟(1)充分利用句中加“△”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思慎△始而敬.终。
蕉岭中学2015届二轮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选择题)[学案略语]:在高三文言文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文实词选择题判断方法,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苦.身焦思苦:使……痛苦B.身自操作..操作:操练C.衣不重.采重:重视D.与百姓同其劳.劳:劳动答案:1.A [A项苦身焦思,即“使自己亲身经历痛苦”;B项身自操作,指“亲自去耕种”;C项衣不重采,即“不穿有两种以上颜色的衣服”;D项与百姓同其劳,指“与百姓一样辛苦”。
]参考译文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使自己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华丽的衣服,放下架子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辛苦。
公(指龚春所)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
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至四十余,始举于乡。
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公笑而谢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
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
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
一日,与诸亲朋游,至深夜乃归。
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
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
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节选自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绝倒:极为佩服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易:轻视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烂:光鲜亮丽D.俱以游倦晏.起晏:安逸答案:2.D [晏:晚、迟。
]参考译文他性格从容和缓,善说诙谐之语,即使到了没吃没喝的地步,还能做到平静自得、谈笑如常。
他看问题很有见地,常一语中的,让人十分佩服。
……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乡试中考中。
入京应试,同去的人因为他年老而怠慢轻视他,他笑着走开了。
……春所公在做藩长时卸任归家,已经七十多岁了。
每到四时的节日,他都会打扮得光鲜亮丽,人们都为此赞美他。
春所公能做诗,与子孙诗词唱和,被推举为南平诗社的社长。
一天,他与各位亲朋一起出游,到了深夜才回家。
(我们)约好分韵去记述这次出游。
春所公回家后,诗已经写好了,就在灯下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派人拿着他的诗作一一送给各位看。
(大家)都因为游玩疲倦,很晚才起床,没有写出一个字,都(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
【自我诊断】:做完这些练习之后,不知你可知自己在本考点的不足在哪?好好反思,拿起你的笔,写下你宝贵的经验吧。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温馨提示:文言实词的掌握,一靠平时点滴的积累,二靠临场推断方法和能力。
不仅是多义词需要在语境中推断其义项,而且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方法和能力。
实词理解题,有时并非完全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清楚无误地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为此,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一、语法分析法——利用句子语法结构来辨别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2008年全国卷中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分析】A项,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主语是“部使者”,“檄”是谓语,因为后面还有刚(廖刚),所以“檄”应当为动词,而答案所给的却是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边练边悟】:(2010·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答案:D [文中“质”应是一个动词,抵押,解释为名词显然不对。
]二、代入分析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把所给的词义代入(放回)原文句中去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畅,以此推断出词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2006年全国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分析】A项B项D项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基本可以判断为正确。
C项把“视”的释义“爱抚”放回原句去理解,可以发现“爱抚”“贫细”(贫民)文意不贯通,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基本可以判断为错误。
“爱抚”是不能带宾语的。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行.,复召为法曹。
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北齐书·循吏传》)(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拜:拜见B.闻业(孟业)行.行:出行C.业形.貌短小形:形体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寻找(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可谓有过躯貌之用.用:才能B.寻.迁东郡守寻:不久C.以宽惠著.著:著称D.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合:集合答案:(1)C[A、拜:授予官职。
B、行:有品行。
D、寻:寻找到,找到(强调结果)。
](2)D[合:整个,全。
]参考译文天保初年,清河王岳被授予司州牧守,他听说孟业很有品行,便召他做法曹。
孟业形体容貌显得矮小,等到谒见时,清河王岳因其矮小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
后来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体和容貌。
”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太守,为官以宽和仁惠著称。
那一年,麦子一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人认为这是被(孟业)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三、逻辑推理法——在把所给的词义代入(放回)原文句中去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畅,以此推断出词义的解释是否正确之后,有时还需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所给的答案是否准确。
2004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分析】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
A项把“徙”释为“调职”,根据上下文意,“少傅”、“太傅”应为官职,故可推断A正确。
C项把“谒”释为“进见”,主语为“(疏)受”,后面的“迎谒应对”都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故可以判断正确。
D项把“窃”释为“暗中”,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中的“窃(私下)”类比,推断D正确。
B项把“敏”释为“敏感”,根据上下文意的连贯性的推理就可以发现,“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是对“疏受”的称赞,而“敏感”是中性偏贬义的词语,再加上《论语》中的“敏而好学”类比,故而可以判断是错误的。
【边练边悟】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使背.而诵之背:背诵B.不失.一字失:丢失C.局坏,粲为覆.之覆:恢复D.棋者不信.信:诚信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强记默识.如此识:记B.善属.文,举笔便成属:连缀C.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加:超过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流传答案1.C [A项背:背对着。
B项失:差错。
D项信:相信。
]2.D [垂:接近。
] 参考译文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
”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没有一字差错。
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
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
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
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
王粲擅长写文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他。
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四、多种方法配合判断——当然这几种方法有时单独使用就可以直接来判断实词的正误,但更多的时候是几种方法同时结合来使用,而不是决然分开的。
如:语法分析法和代入分析法的结合使用——2008年全国卷第8题B项: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先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就可以知道“喻”应做“长子迟”的谓语,因为后面还有“贼”,再把“开导”代入分析又可以判断B项正确。
C的“稽”、D“杜”两项均可用此方法判断是正确的。
【边练边悟】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
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保身全己,岂不乐哉!”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帝甚重之。
及病困..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宏顿首自陈:..,车驾“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惭负黄泉,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
”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有删节)注①寿张:地名。
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恶.满而好谦恶:憎恶B.宗族染其化.化:变化C.车驾..临视,留宿车驾:驾着车D.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许:赞赏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谦柔畏慎,不求苟进..苟进: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功名B.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便宜:此指应该办的事情C.手自书写,毁削草本..草本:草稿D.及病困..,车驾临视病困:因生病而想睡觉答案:1.A [B项化: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