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367.00 KB
- 文档页数:19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突破点二文言实词翻译的五大误区■误区一不辨通假·[典例剖析](2016·全国卷Ⅱ)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译句抽样: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射雁的箭,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
误译之处:“矢”是通假字,通“屎”。
正译: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
◎精准指导两方法找通假字1.若文言实词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文言实词的字面的词性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搭配时,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对点训练]1.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中的通假现象)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冯)奉世等人入议。
是时,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
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
臣愿帅师讨之”。
画线语句中的通假字:译文:■误区二不明古今异义·[典例剖析](2019·天津卷)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译句抽样:不仅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于是有所收获吧!误译之处:“于是”与今天的“于是”不相同,在这里是两个词,意思是“从这里”。
正译: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精准指导把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如“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为“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可怜”一词古今异义,是“可爱”之意。
2.音节分析。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指“意外变故”;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副词。
[对点训练]2.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樊逊,字孝谦。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近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规定的实词,除上海卷为解释实词外,其余均为选择题。
文言虚词有10个省份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一是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二是选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我们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一、复习并掌握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常见文言虚词〞;二、训练了依据语境来理解并识别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三、复习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在做题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要在二轮中特别注意纠正的。
❶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不清,常常觉得不知所云。
❷忽视课本文言例句的指导,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运用。
❸做题僵化,不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❶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善于联系上下文判断词义,整体理解,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❷需灵活掌握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❸进一步强化精细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的一一对应落实,不歪曲不遗漏。
❹熟记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熟悉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近·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中) (四)、成语—熟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34567891011132020-02-05第二单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中) (四)、成语—熟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二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记忆规律。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一词多义1,了解规律要尽可能的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知识。
如:顾,回头---看---拜访---关心---顾虑;但是---反而;通“雇”解,判、剖分---解体---分解---分析---理解;通“懈”、“邂”令,发号施令---长官---善良、美好---辞令----法令---时令2,记忆指导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找出其他义项与本义的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方便记忆。
给出两个例子作为参考。
假【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
“借”不就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
借了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
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归【推导提示】基本义是“女子出嫁”。
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
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着“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之子于归归心似箭完璧归赵铩羽而归二,命题陷阱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情理例1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例2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治室于毁垣中治:修建。
B.臣不敢私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居:超过。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靠,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命题者也常采取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例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一.选择题1.下列爱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答案 C 爱惜2.下列安字解释正确的两项()A.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稳 )B.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哪里 )C.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逸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答案AB ( C.安稳D 使…安定)3.下列本字解释错误的两项()A.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B.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C.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E.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F.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答案 B根,这里指树干 D推究本源、考查4.下列鄙字解释错误的两项()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的地方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 )D.肉食者鄙 (鄙视)E.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鄙俗不开化的人)F.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看不起 )答案A.边境,边邑,这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D.鄙陋,见识浅5.下列兵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士兵 )B.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C.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策略)D.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答案A.兵器6. 下列病字解释错误的两项()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 )D.病瘘,隆然伏行 ( 疾病,生病 )E.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患病 )F.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有病,患病)答案B.困苦E.担心忧虑【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7.下列察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观察)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观察,细看)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看清楚)E.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F.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答案 B. 明察,识别8.下列朝字解释错误的两项()A.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代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拜,朝见,上朝)C.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廷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早晨)E.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拜 )答案 C.朝见E 朝廷9.下列朝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B.坐南朝北(向着对着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朝拜)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朝代(朝廷))E.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早晨)答案 C. 使……朝拜10.下列曾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竟然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竟然)D.曾益其所不能(“增”,增加 )E.此儿当及其曾祖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答案 B.曾经7.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下列哪位名家对自己作品的“自评诗”( A )A. 曹雪芹《红楼梦》B.吴承恩《西游记》C. 施耐庵《水浒传》8. 龚自珍《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B )。
文言(2)实词李仕才文言实词(二课时)【考纲说明】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关于实词考察,考纲是这样要求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体现在高考上,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三是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学习目标】1.掌握字形推义法、语汇推义法;2.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理解的准确性;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回顾自己在阅读文言文时常运用的判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 在自主复习课本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基本文言实词的用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 初次判断时,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进行分析该文言实词的意思;4. 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时,尽可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争取熟能生巧;【典例剖析】一、字形推义法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②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③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析:①“砺”的前面是“金”,表示铁的东西;后面“则利”表示锋利,从文意我们可以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而“砺”本身又是“石”旁,故可基本判定应该是“磨刀石”。
②与“芷”在句中对应位置是“兰”,是一种香草,而“芷”本身是草字头,故可基本判定应该也是一种香草。
实践:依据上述方法,推断出③句中“眇.”字意思(要写出推断过程):——---------------------------------------------------------------------------------二、语汇推义法1.从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推测词义例:①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②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析:①②③句中加点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办法来确定:委——委托;却——退却;索——求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常见实词”,是考查的范围;2.“在文中的含义”,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二、复习要点高考考查的实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
三、推断技巧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侘傺5.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导练复习教案Lesson plan for the second round of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guidance and practice in 202 0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导练复习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年份体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XX序言文言散文《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理解实词、虚词;文意理解、翻译句子,技巧分析。
XX人物传记《诸葛孔明》(陈亮)理解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XX序言文言散文《严祺先文集序》(归庄)理解实词、虚词,文言断句,要点概括,翻译句子。
命题特点1.从选文体裁看,选文以文言散文为主,自主命题以来只有XX选了人物传记文。
而且人物传记一改以往的选择书籍特点,而以文人文集传记为主。
2.从选文篇目上看,文言散文一般也不选作者特别知名的篇目。
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
从选文的体裁特点上看,总体趋势是稳定的。
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内容相对陌生,体现了考试材料的公平性。
4.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定,一般为3~4题的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
设题形式比较固定,考点各有侧重,试题仍然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分析、筛选与概括、断句、句子翻译等。
"(新课标)2020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 "第一节高频文言实词编者按:高考文言文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既被目为“帝王家谱”,则可以肯定地说,选段的内容说来说去都是皇上的家事(皇上的公事私事都算国家大事)及王朝改姓和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儿;在行文上囿于这个“圈子”,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大批和官员(包括君王)相关的“高频词”。
在人物传记中,人物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
知道了这些官员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
因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官职有以下三类: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
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六类: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
分说如下: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
(《史记·李将军列传》)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起起用。
如: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
(《旧唐书·列传三十五》)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史记·项羽本纪》)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国语·晋一》)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三是升官。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
(《后汉书·公孙述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闭绝私路,拔.进英隽。
(《汉书·李寻传》)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放逐流放。
如: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调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六是兼职。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如: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后汉书·范睢传》)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如: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
(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
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主持。
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上》)主掌管。
如: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
(《文心雕龙·史传》)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般地说,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
不过地方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
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自己也常常官司缠身。
所以,相关词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高频词”。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元史·耶律楚材传》)(译文:楚材听后流下了眼泪,随即向太祖启奏,请求向各州郡发布禁令,囚犯应处死刑的,必须等上级批准,违反者处以死罪,于是贪暴的风气有所收敛。
)即贷.而后闻。
(《新唐书》)(译文:赦免了他们,然后报告太宗。
贷,饶恕。
)(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
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
(《旧唐书·列传三十五》)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捉拿,拘捕)以送县。
(《南史·郭世通传》)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
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
如:而翁长铨.。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
相关的词语还有:铨除(量才授官)、铨考(考量选用)、铨序(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官位的等级升降)、铨授(量才授官)、铨补(考量才能以补官职)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
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
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如: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
(《宋书·王缮传》)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
(《宋书·王缮传》)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
“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
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
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
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
(《晋书·袁悦之传》) (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
(《世说新语·仇隙》)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如: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
(《旧唐书·郭子仪传》)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卒伍。
”(《史记·项羽本纪》)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
看1992年高考卷第18题: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少.(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之。
(《晋书·陈寿传》) 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虞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虞,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表面看起来,这一道题是考查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实际上只要懂得一个褒贬人物的“议者以此少之”的“少(轻视,看不起)”字,便可获知正确答案为B。
以上所述,多为文化常识。
虽然近些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化常识”已不再作要求,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是离不开“文化常识”的。
尽管近年高考文言阅读的选材已有所扩大,但仍以史传散文为主。
所以复习时对文言“高频词”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易错文言实词100例编者按: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们搜集了2020~2020年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 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高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
在编排体例上,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
1.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2.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3.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正:主管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4.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5.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6.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7.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误:标点正:删改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9.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正:强行改变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