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高中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材料二纪念中华民国明信片材料三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问题:从材料中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三段材料反映了怎样实质性问题?点拨:(1)农民政权封建化(贵贱分上下、制度判尊卑、等级森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孙与袁先后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星火燎原)。
(2)农民革命必须要与先
图二古代中国
图二南京仪凤门图三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图三占领南京【百度图片】图一/it/u=174191723,3091137347&fm=15&gp=0.jpg 【百度图片】图二/it/u=2279655794,491039231&fm=0&gp=0.jpg /it/u=3309679677,391196800&fm=0&gp=0.jpg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
.
.页脚...。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管理机构以及思想观念。
中国在古代历史时期出现了多个王朝,每个王朝都留下了独特的政治文明遗产,这些遗产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中国政府以家族部落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度时期的封建国家。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行君主制,以统一国家和管理人民。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天命思想,即皇帝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统治全国。
同时,各地的王侯贵族也充当着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协助皇帝管理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政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汉朝时期,我们看到了更加复杂和成熟的政治制度。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行政机构和地方管理上进行了改革。
汉朝实行了严格的官僚选拔制度,推行了乡试和殿试制度来选拔官员,使政府效率得到了提高。
汉朝还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国家分成了多个行政区域,以方便地方管理和统治。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演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并对统治者的道德责任提出了要求。
这在中国政治文明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他们的道德责任,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还表现在管理机构和政府运作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和管理制度。
例如,宫廷内有丞相、太尉等重要官员,他们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
同时,地方政权也有类似的管理机构,如太守和州县官员,他们负责地方的行政和治安维护。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一、时间轴梳理阶段事件,总结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时间轴:二、专题知识结构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选官制度沿袭战国以来的军功爵制度,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4)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我国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其中政治文明和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讨我国文明发展史的我们不得不提及政治文明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对我国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和文化这三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我国文明发展史1. 古代我国文明的萌芽古代我国文明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民开始聚居定居,并逐渐形成了农耕社会。
这标志着我国文明的萌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文明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小作文提到了首倡思想创新,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善,礼乐制度的建立,以及文化教育的兴盛。
3.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古代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例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和特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明的发展。
二、政治文明1. 古代政治文明的特点古代我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的建立和规范、官员的选拔任用体制等方面。
2. 我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我国政治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虽然体制有所不同,但我国政治文明的核心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法治精神等理念。
三、文化1. 古代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古代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域的广阔和民族的繁多,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元素。
2.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我国现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
总结回顾我国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绵延不绝的长河,政治文明和文化因素是推动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使我国文明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我国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内涵,不断吸取前人的智慧,为我国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简介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文明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制作工具,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同时,陶器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如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步。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并发展了商代文字,这为后来的文字系统奠定了基础。
商朝还以其独特的青铜器和商代文化而闻名,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后来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封建制度将国家分为诸侯国,实行分封制度。
东周时期,周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周朝的衰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为多个相互对立的诸侯国,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众多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明与制度创新专题⼀中国古代政治⽂明与制度创新⼀、原始社会、奴⾪社会的政治特点(⼀)原始社会末期政治制度部落⾸领继承制度即禅让制。
(⼆)奴⾪社会的政治制度1.形成——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早期国家产⽣,建⽴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的⼯具。
2.发展——商朝纣王施暴政,进⾏残暴统治。
3.强盛——西周实⾏分封制,建⽴诸侯国、国⼒强盛。
(1)⽬的:巩固奴⾪主的统治。
(2)内容:周天⼦把⼟地和平民奴⾪,分给亲属、功⾂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的命令,定期朝贡,平时镇守疆⼟,战时带兵随从天⼦作战。
(3)作⽤: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个强盛的国家。
4.衰落——春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封建国家建⽴与巩固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1.萌芽——战国时期(1)理论上,韩⾮⼦提出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县制,实⾏中央集权制度。
2.创⽴——秦朝(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意义: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建⽴,巩固了统⼀。
3.巩固——西汉(1)内容:推⾏郡县封国并⾏制,导致王国势⼒膨胀。
汉武帝削减诸侯国势⼒,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政治和思想上巩固了统⼀。
(2)影响: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步巩固,促进了⼤⼀统汉王朝的形成。
(⼆)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合时期的政治演变1.三国⿍⽴局⾯形成:魏国:曹丕建⽴魏国,统⼀黄河流域。
蜀国:刘备建⽴蜀国,诸葛亮治蜀,加强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吴国:孙权建⽴吴国,⾄此形成三国⿍⽴局⾯。
2.两晋时期的短期统⼀:西晋:司马懿的孙⼦司马炎建⽴西晋,结束分裂局⾯。
东晋:司马睿建⽴东晋。
、选择题(每题考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史载周公制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2.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 宗法制渐趋强化B. 分封制趋于瓦解C. 边疆诸侯争霸中原D. 社会性质发生变革3.“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
诸侯之所以见到烽火就率兵前来勤王,主要是因为分封制规定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寻所守也。
”B.“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C.“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4.假设甲、乙、丙、丁是商周时代的人,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B.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5.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考纲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6.“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段话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B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
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
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
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的张居正改革等。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例如管仲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例如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例如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古代的分裂与统一
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时期,边疆各民族发展很快;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宋元时期,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尤其是边疆地区的联系空前加强,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汉朝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选拔官吏制度。
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
1.历代统治者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建立一套选官的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应运而生。
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
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3.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
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
科举制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仍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逐渐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六、监察制度
1.演变过程:秦朝的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两汉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北宋时期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
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元朝时期的御使台掌管监察事务;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七、规律探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护这一经济基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2.改革的原因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改革的实质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
因而改革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3.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