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2
布加综合征(BCS) 又称巴德-吉亚利综合症、柏-卡综合征、布-卡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淤血性门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
确诊的手段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CTA 和MRA 重建对显示病变血管的概貌有一定优势,而血管造影是诊治BCS 的金标准。
有报道说我国BCS患者肝静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6 %,我们早年曾对82 例BCS 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发现近半数(40/ 82) 存在肝静脉阻塞。
因此着眼于介入治疗,将肝静脉阻塞分为以下类型:肝右静脉阻塞(分膜性、节段性两种) 、肝左静脉阻塞、共干阻塞、副肝静脉阻塞、弥漫闭塞(分主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肝小静脉闭塞两种) 。
限于检查手段和对BCS本身认识的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曾经把诊断BCS的重点放在下腔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上,目前已逐步对BCS达成了共识,即诊疗BCS时必须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通盘考虑,在下腔静脉通畅时必须明确肝静脉的血流状态,本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是肝静脉阻塞状况,单纯下腔静脉回流障碍极少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如果两者同时发生阻塞,应将肝静脉成形放在首位。
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
采取经下腔静脉、经上腔静脉、经皮肝穿和经副肝静脉四种入路,方法如下:1. 经上腔静脉肝静脉成形术:行下腔静脉造影后用破膜针逆行性破膜,此途径可使导丝通过的夹角增大,球囊便于跟进通过狭窄段。
但对于肝静脉开口处闭锁者,往往无法准确定位破膜点。
若下腔静脉闭塞,近心端较短,穿刺针较难支撑,使穿刺针的方向控制和刺入难度增大,甚至可造成针尖的反弹,而损伤心房壁。
2. 经下腔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使用破膜针逆行破膜,后行球囊扩张,此方法仅在少数主肝静脉狭窄并开口处隔膜薄弱者适用。
因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较小,导丝硬头或破膜针无法送抵破膜点,或破膜成功后球囊却不能沿导丝通过狭窄段。
3. 经皮肝穿肝静脉成形术:经腔静脉无法准确破膜者,需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将导丝导入扩张的肝静脉顺行破膜,再直接跟进球囊进行扩张成形,此方法路径直接,成功率高。
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能同时缓解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方法是最佳方法;不能兼顾二者时,应首先针对门脉高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共识,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以介入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外科手术治疗。
我院近十年来治疗各种类型布加综合征2000余例,就治疗方法的选择谈谈看法。
一、外科手术:1. 根治术:目前主要有五种术式,合理的术式选择及掌握好术中的几个要点是取得良好远期疗效的关键。
①单纯隔膜切除术:适用于介入治疗失败或隔膜下有大块血栓的患者,操作相对简单。
②隔膜切除或下腔静脉病变段切开、心包片或人工血管片扩大成形术:适用于伴有下腔静脉明显狭窄的隔膜型或短段狭窄病变型。
③下腔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适用于下腔静脉短段闭塞型。
④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流出道成形术:适用于下腔静脉长段闭塞伴肝静脉短段闭塞型。
⑤经腹根治术:通过经腹游离显露肝静脉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实施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术、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形术或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不进胸,创伤较小、胸腔及肺部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
对于各种根治术须注意的要点:①因术中需切开下腔静脉,术中必有大量出血,所以本手术必须有自体血回输的条件。
②梗阻远端出血的控制最为重要,此点在术前应有充分的准备。
可采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腔静脉远端和肝静脉远端。
③病变部位及远端下腔静脉的游离应非常小心,尤其是远端的静脉壁薄、压力高,处于扩张状态,损伤后常导致大出血,且止血困难。
④病变处下腔静脉隔膜切除后如直接缝合外径<14mm,应用自体心包片或人工血管补片做下腔静脉扩大成形术。
= 5 \* GB ⑤对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应在右心房入口缝制“#”形滤网,防止术后肺栓塞的发生。
2. 转流术: ①肠房转流术: 肠房转流手术治疗因长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肝静脉流出道严重受阻而引起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症是十分可行且切实有效的。
医院介入科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诊疗常规布加综合征(BCS)是肝静脉和(或)肝静脉开口上方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而产生的门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高发于中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其发病率、病因、病变类型级临床表现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在欧美国家,肝静脉阻塞性BCS较常见,常由于肝静脉血栓或肝静脉下腔静脉入口的膜性病变引起。
其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上除有肝大、腹痛、腹水等表现外,还伴有下肢水肿,胸腹壁静脉曲张等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超声、CT/MR是诊断BCS的常用和主要的方法。
长期以来,BCS在临床治疗上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
经近20多年临床治疗实践,国内外医学界公认介入治疗已成为BCS治疗的首选方法。
一、下腔静脉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一)适应症及禁忌症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类型的BCS均可作为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而无绝对禁忌症,但不同介入治疗技术有不同的适应症及相对禁忌症。
1.经导管局部溶栓术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主要用于下腔静脉有血栓形成的BCS,特别是急性血栓形成者的其他介入治疗前准备。
(2)禁忌症:有出血倾向者。
2.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范围很广,主要有:①下腔静脉膜性病变;②下腔静脉局限性揭短行病变;③拟行支架治疗的BCS;④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或再闭塞者;⑤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者。
(2)禁忌症:腔静脉内存在游离血栓者是PTA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3.支架置入术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①PTA疗效不满意和PTA后再狭窄、阻塞者;②下腔静脉节段行闭塞;③下腔静脉膜性闭塞合并腔内血栓形成者;④腔静脉内存在游离血栓者。
(2)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
4.TIPS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主要用于合并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及难治性腹水的下列各种类型BCS;①肝静脉广泛狭窄闭塞者;②合并终末期肝硬化。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崔健【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布加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联合引导下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患者32例,探讨其临床效果。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0.6%(29/32),其中置入下腔静脉支架11枚。
术中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无术中死亡病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经治疗无效死亡;急性心功能衰竭2例,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另有1例患者于肝静脉破膜、扩张后当天出现血性腹水,予止血、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随访期间复发率为9.7%(3/31)。
结论介入治疗在布加综合征患者中能够以较小的创伤、较快的恢复速度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已逐渐成为该病治疗的首选方法。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CS.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BCS were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DSA,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analys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was 90. 6% (29/32),and 11 inferior vena cava stents were implanted. There wa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pulmonary embolism,no intraoperative death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2. 5% (4/32),including 1 case of acute renal failure who died with treatment failure,2 cases of acute heart failure,who recovered after theanti-heart failure treatment,and 1 case of bloody ascites be-cause of hepatic vein rupture who recovered after hemostasis and anti-infective therapy.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9. 7%(3/31)during the fol-low-up. Conclusion Intervention therapy can obtain a more desired therapeuticeffect with smaller trauma,faster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BCS,and it is becoming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method gradually.【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195-196)【关键词】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疗效【作者】崔健【作者单位】亳州市人民医院,安徽亳州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肝静脉流出道或下腔静脉肝段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引起的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门静脉高压或下腔静脉高压两大症候群,不仅在临床较为罕见,且诊断与治疗也是个难题[1-2]。
治疗上应以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主为。
血栓形成者可试用抗凝剂治疗。
对单纯静脉狭窄和未完全闭塞者可安放金属弹力支架。
对于静脉完全闭塞、病因复杂或不适合静脉导管治疗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解除下肢和腹腔淤血及门脉高压症,手术方法如: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碎膜术、隔膜切除术、脾肺固定术以及闭塞静脉切开修复术等。
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成为BCS治疗的首选方法。
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不同情况的BCS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操作规范,但具体治疗方法大同小异,现总结如下。
(一)单纯肝静脉阻塞型BCS:此类BCS包括两种情况:①局限性肝静脉阻塞,肝静脉包括副肝静脉口部膜性或短节段性阻塞,其远心端肝静脉明显扩张,肝内侧支循环增多;因此,可以通过穿通连接扩张的远心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来解决肝静脉阻塞,具体操作方法为经颈静脉或经皮经肝肝静脉开通术。
②肝静脉广泛性阻塞,彩超及血管造影显示肝静脉普遍变细或基本无显示,此类BCS只能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TIPSS)。
1. 经颈静脉途径的肝静脉开通术:①首先经颈静脉将房间隔穿刺针或Rups2100肝穿装置送至肝静脉口水平。
然后根据解剖位置调整针尖方向,并用软头直导丝探寻已阻塞的肝静脉口。
若导丝能够穿过高度狭窄或闭塞的肝静脉,则可将穿刺系统直接沿导丝送入肝静脉内。
②若导丝不能进入肝静脉,则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肝静脉穿通术,当穿刺针进入肝静脉后先拔出金属针,保留外套管行造影观察。
③若不能穿入闭塞的肝静脉,可直接自IVC肝后段向肝内穿刺,深度为3~5cm,探寻到肝静脉分支后行肝静脉造影,在肝内主要闭塞静脉的位置和形态得到显示后再行闭塞穿通术。
2. 经皮经肝与经颈静脉相结合途径行肝静脉开通术:该方法适用于经颈静脉入路穿通失败者,即在已建立了右颈静脉穿刺通道的基础上,再实施经皮经肝的操作。
①在透视或超声引导下,采用经皮肝穿针自右腋中线第8 、9 肋间或剑突下,行经皮右肝或左中肝静脉穿刺。
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手术后,注意什么一、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手术护理有哪些内容?(1)术前护理手术前一天护士会根据您腹股沟区(即大腿根部,手术穿刺部位)的毛发情况准备皮肤,请您保持清洁;保持病房内的安静舒适,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术前穿着病号服,注意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如有降压药请遵医嘱常规服用;手术当日的手术时间不定,病人和家属应在病房耐心等待,手术时间到时护士回来通知您,病人可正常饮食应注意易清淡;(2)术后护理手术后病人返回病房,病房内因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让病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病人应多饮水尽快排出体内的造影剂;术后穿刺点会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处沙袋压迫4-6小时,术侧的下肢请勿弯曲,保持伸直制动8小时,护士会巡视伤口有无渗血肿胀,观察动脉搏动,如感觉下肢麻木、疼痛或其他不适请及时告知。
术后即可进食,注意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难消化的食物;若留置鞘管,医生会根据病情再决定为您拔除的时间,期间术侧肢体不要随意活动;若穿刺处出血,需按压穿刺处并通知医生护士及时处理。
二、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手术后,注意什么?(1)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介入治疗术后取平卧位,保持床单平整舒适,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血肿的形成。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穿刺部位及患肢的护理介入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局部穿刺和插管对动脉均有损伤,加之肝癌病人凝血因子减少,故加强术后穿刺点的护理,伤口沙袋加压4-6小时,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导管造影治疗术后的患者应将术肢伸置制动12小时。
为减轻平卧引起的腰痛可适当将患者侧翻身40°,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下肢血运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颜色、温度、感觉。
告知患者避免增加负压动作,如打喷嚏,咳嗽时需用手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出血,若趾端苍白小腿剧痛,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股动脉栓塞的可能。
(3)疼痛的护理在术后4-14小时是高峰期,与栓塞后癌组织缺血坏死造成肝脏水肿肝被膜张力增加有关,疼痛部位多在肝区及上腹部,告知患者不要紧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严禁热敷。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的最初定义为由肝静脉阻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广义定义为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所导致的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的任何部位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布加综合征(BCS)分型:目前比较公认的分型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始有布加综合征(BCS)的病例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医学影像检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大组病例(>100例)报道不断增多,国内各省市均有发病,但在黄淮流域较为多见,已成为常见病。
布加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明确。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经历了由外科手术向介入治疗转变的过程,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布加综合征(BCS)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尚无统一的介入治疗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介入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和统一疗效评价标准,经相关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希望对布加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本共识中所指布加综合征(BCS)为原发性布加综合征(BCS)。
因本共识是相关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现有的文献报道制定,尚缺乏严格按循证医学要求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观察结果资料的支持,因此,待相关的临床资料完善后,将进一步完善修订。
本共识包括术前诊断、介入治疗和术后处理三部分。
术前诊断一、临床主要表现1.肝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黄疸、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2.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或难愈性溃疡,已排除单侧或双侧髂静脉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躯干出现纵行走向、粗大的静脉曲张为下腔静脉阻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由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所致肝静脉回流受阻而引发的一系列症候群[1]。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各种分流手术,须开胸开腹,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
介入治疗对多数类型的布加综合征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取代外科治疗[2]。
我科对3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5例,男16例,女19例。
年龄20~65岁,平均39.5岁。
病程4个月~14年,平均21.5个月。
1.2 临床表现: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胀、纳差、乏力、胸闷及肝功能异常(以低蛋白血症为主),伴有腹水22例,双下肢肿胀1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
体检:25例肝脾肿大,16例可见明显腹壁浅静脉曲张。
入院后生化检查:肾功能异常17例,脾功能亢进12例。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例。
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系常规体检发现病变。
1.3 方法:局麻下行右股静脉穿刺并肝素化(肝素1mg/kg),测压后先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狭窄的类型、腔静脉中有无血栓形成。
造影完毕后将扩张导管送至狭窄部位,加压充胀球囊至束缚球囊的狭窄环消失。
撤除球囊导管后将三节联体支架通过推送器送达狭窄部位,准确释放支架,再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
1.4 结果:35例球囊扩张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37个。
2例因病变范围较广各置入支架2枚。
1例术中出现肺栓塞,于术后2d死亡。
其余患者胸腹壁曲张静脉消失、肿大者肝脾缩小、腹水减少或消失、下肢水肿消退,未发生如穿刺部位血肿、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1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腹水,造影发现支架回缩造成局部狭窄,再次球囊扩张成功;2例随访中发现支架下滑移位,未予处理。
其余患者随访6~48个月,行X线摄片和彩色B超检查支架无移位,下腔静脉通畅,血流速度正常,无狭窄及血栓形成。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1.介入手术治疗
布加综合征首选介入手术治疗,创伤小,效果好。
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可行球囊扩张治疗,将狭窄段血管扩开。
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行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2.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利尿、营养支持、自体腹腔积液回输等。
对于起病1周内单纯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可以用抗凝剂治疗,但大多数病例于血栓形成后几周或几个月才获确诊。
对于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虽可以赢得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但患者最后仍需手术治疗医学|教育网整理。
布加综合征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常有顽固性腹腔积液、严重营养不良。
作为手术前的支持疗法,内科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减少手术死亡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3.外科治疗
(1)隔膜撕裂术:经右心房隔膜撕裂术,方法是经右前第4肋外胸切口或经胸骨切口进入胸腔,于右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
(2)下腔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3)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4)根治性手术:根治手术虽然直接去除了原发病灶,但在同时伴有下腔静脉炎症的病例中仍有复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