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仪上看世界(2013)
- 格式:ppt
- 大小:7.42 MB
- 文档页数:31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21-03一、课程标准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二、教材分析“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七年级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
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而地球仪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所以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重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把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
第二部分“使用地球仪”重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分析它们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涉及到了地图三要素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从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图上的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方向。
而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的信息中,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地图,对经线、纬线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初一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光从地图上观察抽象的经线、纬线还是难以理解。
所以在这节探究课中,就需要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小组的讨论来对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经线、纬线进行深入地探究。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两张赫晓光创新绘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和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图。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21-03一、课程标准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二、教材分析“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七年级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
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而地球仪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所以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重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把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
第二部分“使用地球仪”重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分析它们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涉及到了地图三要素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从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图上的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方向。
而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的信息中,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地图,对经线、纬线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初一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光从地图上观察抽象的经线、纬线还是难以理解。
所以在这节探究课中,就需要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小组的讨论来对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经线、纬线进行深入地探究。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
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
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
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呢?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结】好,让我们先登上太空,去看看地球。
【播放】影片《从太空看地球》。
【承转】是的,在太空中看地球如果不借助先进的观察设备是无法看清楚的,还是让我们看地球仪吧!【叙述】地球仪不是真实的地球,它是人们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同步分层作业)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南极洲【答案】A【解析】从东西半球看,亚洲绝大部分在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亚洲绝大部分在北半球。
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接欧洲,西南邻非洲,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约达南纬11°,经度约在东经26°至向东西经170°之间。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和高、中、低三个纬度带,亚洲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故选A。
2.甘德国际机场(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甘德国际机场处于()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温带【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区域纬度往北增大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所以甘德国际机场位于45°N~50°N,热带的范围是23.5°N~23.5S°,故A项错误;北温带的范围是23.5N°~66.5°N,所以甘德国际机场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故B项正确;北寒带的范围是66.5°N~90°N,故C项错误;南温带的范围是23.5°S~66.5°S,故D项错误;故选B。
3.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的是()A.B.C.D.【答案】C【解析】全世界共有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七大洲。
其中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南北美洲大部分位于西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非洲跨南北半球。
据图可知:C图表示的是北半球;D图表示的是南半球;A图表示的是西半球;B图表示的是东半球。
故选C。
4.20°W经线是()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水、陆半球的分界线C.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答案】A【解析】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构成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故A正确。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知识要点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而制作的一个地球模型。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常用工具之一。
2.要素(1)地轴和两极: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它交地表于南北两个极点,北极是地面的最北点,南极是地面的最南点。
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就半球而言,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一点。
就全球而言,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表示方法经度纬度度数起点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0°纬线也叫赤道度数划分把地球仪表面划分360°,以O°经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分为l80°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180°,以0°纬线为中心向北、向南各扩张90°代号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半球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西经20°,东经l60°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南北半球是以0°纬线(赤道)划分的相互关系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经纬网,除南北极外,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其位置3.地球仪的功能(1)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世界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
如北京位于40°N、116°E。
(2)利用经纬网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3)利用经纬线确定事物的方向和位置。
(4)利用地球仪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主要山脉与河流、国家与地区的分布。
4.纬度和五带的划分(1)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纬度带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纬度范围 0°~30° 30°~60° 60°~90°(2)五带的划分五带地理范围纬度范围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地区90°N~666.5°N北温带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23.5°N~66.5°N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23.5°S~66.5°S南寒带南极圈以南地区 66.5°S~90°S5.中国在世界的位置(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以上看世界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式:分组观察讨论第一部分课前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有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
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只是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
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
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一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学生情况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看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在整体上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概念,但是对于把平面的知识与立体的地球结合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球仪;掌握经、纬线的特点;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纬度带以及五带的划分;学会计算时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从宏观上对地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析重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难点:经线、纬线的特点,时差的计算。
教学准备制作PPT,准备好地球仪教学结构一、观察地球仪二、观察经纬线(一)观察经线1.经线的特点2.时差(二)观察纬线1.纬线的特点2.纬度带和温度带(三)经纬网定位第二部分课堂系统设计教学过程Ⅰ——【导入设计】展示地图的图片,请学生讲自己对地球的了解有哪些,引出地球非常大(它的平均半径是6731千米,球体面积是5.11亿平方千米)。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杨秀石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下旬)》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一、课程标准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二、教材分析“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七年级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
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而地球仪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所以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页数】3页(P121-123)
【作者】杨秀石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关注学情:教学的立足“点”——以“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为例
2.关注学情:教学的立足“点”——以“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为例
3.世界上最早的地球仪——克拉特斯地球仪
4.任务在游戏中完成,错误在游戏中纠正——记一个《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案例
5.在地球仪上看新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