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景知识和内涵,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作者和背景故事。
3.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典故知识。
2. 《春晓》1.理解诗歌中的春意和作者的感慨。
2.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描绘春天的语言。
3.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静夜思》1.理解诗歌中的夜晚静谧的景象。
2.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3.感悟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简短的视频引入古诗词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 1. 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2. 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老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练习:1. 听录音,模仿朗读《登鹳雀楼》。
2. 完成相关习题,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习: 1. 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作者情感。
3. 老师导入《静夜思》,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练习: 1. 分组合作,分析《春晓》中的语言特点。
2. 朗读《静夜思》,体会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包括听力练习、朗读、小组讨论等。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下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古诗词三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激发了对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使古诗词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以上为《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古诗词三首》(综合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全面复习三首古诗词,巩固知识。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知识,分析艺术特色和内涵,提高能力和素养。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古诗词朗诵音频,引出复习课。
(2)提问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整体印象。
2.复习背诵
(1)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词。
(2)检查背诵情况。
3.理解分析
(1)逐首分析古诗词的意思、主题和艺术特色。
(2)探讨诗词的文化内涵,如历史背景、诗人情感等。
4.鉴赏练习
(1)选取一首古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分析。
(2)分享学生的鉴赏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延伸
(1)推荐一些与三首古诗词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音频导入可以营造氛围,但在分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有难度,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和引导。
鉴赏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根底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理解诗人的生平。
2、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妙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展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讨论,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妙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绘出来。
2、交流反应。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篇一: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泊船瓜洲》一、导放: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根,人们写下了多少动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打开教科书,我们要学习哪三篇古诗词?二、新授。
1、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王安石,原籍江西临川,他曾经做过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一位文学家。
2、请大家读读题目,看看你们能知道什么。
(泊,停泊。
这首诗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时写的。
)3、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
(指正:间:jian,间隔。
画图说明瓜洲和京口的“间”)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借着书下的注释把诗句意思读明白。
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学生说意思)师: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几个地方?(三个)距离呢?(一水间,数重山)京口和钟山这样近,这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联系下文的意思想想看。
下文是什么意思呢?(春风又把江南吹绿了,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诗人想回哪儿?(钟山)(师画图:钟山)王安石的原籍是江西的临川,钟山在这儿,王安石的父亲在钟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过官,王安石从小就在钟山长大的,所以他对这里有非常浓厚的感情。
可以说钟山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
5、(指着图)这三个地方这么近,诗人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
指名再读。
6、刚才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觉得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吟诵这首诗。
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又是站在哪里,看着什么地方吟诵这首诗。
(春天的夜晚;站在船头,向钟山方向)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走出船舱,站在船头向对岸眺望。
对岸就是京口。
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此时春风把江南吹绿了,看到此时的情形,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起自己的家乡,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开满了花,再加上故乡那一轮明月,诗人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
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
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描绘。
3.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意义和情感。
4.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
2.《古诗词三首》的意义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或者引用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三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诗文(15分钟)让学生轮流读诗,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诗词赏析(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句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朗读训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 诗词背诵(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鼓励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情感。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词三首》为教学内容,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情感,并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但也需要注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春晓》、《鸟鸣涧》和《宿建德江》。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大自然美景和诗人内心情感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引导学生跟随课件朗读,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夜泊枫桥的孤寂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和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每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每首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词义解析:讲解生字词的词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分析:分析每首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每首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每首诗的和关键诗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词三首》中的优美句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
3.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三首》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幅秋日山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
接着,可以讲述王维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从而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韩城市实验小学陈丽萍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教学重难点:1、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法设计:讲述法、讨论法学法设计:借用注释,查阅资料,质疑问难,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具)准备: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
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1、揭题讨论:(1)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3)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2)正音:间、数、重、还。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4)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
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1、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2)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3)朗读体会“绿”意: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
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点拨:(1)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2)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
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①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读一读,读出路程近:(4)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
可是什么原因?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
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作业: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借景抒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达情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1)体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2)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
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3、诵读提炼: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学生背诵全诗)学习《长相思》:1、看插图,说词意: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