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对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的几点建议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也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更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所以发展物流,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熟悉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的管理体制和标准的实用型人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大致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预备性实践教学,即物流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第二层次是阶段性实践教学,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层次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
综合性实践教学建立在阶段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每个综合性实验课程应涵盖若干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经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训练,尤其是顶岗实习这种综合实训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适应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物流课程教学与一般的管理类科目的教学一样,需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开展教学。
案例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结合教学上的讨论法进行。
比如,在讲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规划时,我先把物流中心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一一列给学生,并详细地讲解每个因素的内涵,然后提供一个有关物流中心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内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如何进行,最后分组讨论和发言,由我进一步总结。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采购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教学中存在着教材体系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传统课堂教授形式为主导和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
结果表明:《采购管理》课程改革,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现代采购人才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紧俏人才,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作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现代高职教育,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应不断加强采购管理课程的建设。
《采购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一、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一)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导采购活动既是一项古老业务,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问。
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搭配,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
限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应的专业师资不足,学校配置的实训条件相对滞后,并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采购案例相以辅佐。
因此,课程的分析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讲授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材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采购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更重要的是,作为指标性、方向性的课程教材,应该紧密跟随市场需求。
在现有的高职教材市场中,突出实践操作性的这方面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也体现出创新,或以模块形式来重新编排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主要内容仍是知识分析的传统模式,学生反馈仍不太满意。
中专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物流是一门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
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
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包括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发布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器管理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物流企业也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之一,其业务流程相对标准,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大量事实性知识,对应到中职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以结合实践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该类课程而言存在很多局限性,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即应以职业活动为本设计课程、以学生为主设计课堂,重视过程考核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1.以教材为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依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和学。
例如,《物流仓储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这些课程,其内容的组织仍偏重于学科教育的思路,对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鼓励实践有不利的影响。
而且,这样组织教学容易将一项职业活动所需技能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开,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否则不易形成对典型职业活动的整体和连续认识。
但中专类学生由于年龄和中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一般形象思维能力要高于逻辑思维能力,自学和迁移能力较弱。
故以现有教材为本,完全按照教材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不恰当的。
2.以教师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课堂80%以上的时间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承担起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点分轻重地讲授清楚的责任。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综述【摘要】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在不断发展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实训教学现状、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实训教学效果评价、实训教学体系优化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实训教学场景、完善评价体系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其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教学体系、效果评价、优化、发展趋势、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建议、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加强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实训设备和场地匮乏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
开展关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综述,探讨当前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路径,评价实训教学效果,同时展望未来实训教学的发展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了解目前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 探讨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和关键要素,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3. 评价不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效果和影响,为实训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4. 提出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思路和建议,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 分析实训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实训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思考与举措【摘要】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通过对制度的定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的探讨,分析了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提出了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优化实践环节、培养职业素养等举措和思考。
结论部分总结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为相关教育机构和学生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特点、问题、挑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环节、职业素养、实施效果、发展方向、结论、建议。
1. 引言1.1 1. 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的定义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是指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基础上,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和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1+X制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应对复杂物流环境和挑战的能力。
在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中,传统的物流管理知识仍然是核心内容,但与此还会引入包括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拓宽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1.22. 研究意义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的引入与实施,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1+X制度的引入,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
通过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增加X领域的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1+X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于探讨物流管理专业1+X制度的意义及其实施效果,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资治文摘管理版浅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郭义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鉴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性特点及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传统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物流企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此前提下,本文对原有的理论教学方法结合物流课程进行细化探讨,提出了搞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可行的新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物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以下教学创新方法。
1.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运用的。
传统的课堂讨论内容为典型案例分析,如对H aier﹑Dell﹑G M ﹑Toyota等典型企业讨论,很多案例内容已转变为理论知识,再讨论这些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所以,应为原有的案例教学法赋予一种新的涵义,使用一些近年来后起之秀的物流企业作为案例,以增加学生的讨论兴趣。
如宅急送为什么在中国发展如此迅速等?另外,结合课程内容,选用当今物流领域热点问题作为讨论话题,让学生了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模式。
如怎么抑制各地的物流热潮,如何整合区域一体化的物流资源等。
2.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在每次教学实践之前,统一动员,确定教学实践目的,拟定实践方案。
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以及学生的实践报告,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评估总结。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法它是一种通过对物流企业做咨询进行考察兼教学的方法,同时又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浅谈职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中职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中职生学习能力的现状(一)中职生基础差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有80%在初中阶段公共基础课基础薄弱,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非常低。
(二)学习主动性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具备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课程针对性不强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均懂得中职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轻学历而重技能,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
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了解片面,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物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无法适应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课为主,学习实践技能课时太少,不能准确练习未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实际技能。
二、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一)改革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育育理念,以先进培养标准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校内创业教学平台为立足点,借鉴相关行业标准,建立跨专业的校内创业教学和专业教学平台。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设置专业课,严格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要求,按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群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龙源期刊网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作者:钟岚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0期
摘要:为了更好地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较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人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的问题,给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确保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改革;解决建议
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脱轨
我校对物流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来看,自身培养方向针对性不强,缺乏具有依托学校办学资源、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向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过硬,学生培养方向与企业需要的预期目标脱节。
(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我校物流专业2008年开设至今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专业开设的前几年,学校的物流设施设备较少,只有一个小型物流实训室,能在《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展开仓储出入库等基础的仓储作业的实训课程,其余课程教学授课基本大多以理论授课为主。
注重课本纯理
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训硬件软件的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学生对这种填鸭式枯燥的理论教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在物流管理专业上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较少,这样的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专业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实训教学需求
学校物流实训室提供的仓储设施设备、包装设备、流通加工设施设备、手动液压叉车、堆高车等硬件设备结合 WMS仓储管理软件系统、电子标签拣货系统等软件设备,已经采购十余年了,大部分已经损坏了,只有少量设备可用来进行仓储作业的实训教学。
另外,物流实训室里的部分实训设备被其他专业借用,如手动液压叉车、托盘、物流托盘货架等设备。
因地处一楼,受天气影响,装有 WMS系统的电脑也被搬到别的实训室去,导致运输、仓储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