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原理磨损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83
实验四摩擦学基础实验(1学时)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配副摩擦系数的变化及磨损量的不同。
2.掌握摩擦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概述摩擦表面上的物质,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称磨损。
在一般正常工作状态下,磨损可分三个阶段:(1).跑合(磨合)阶段:轻微的磨损,跑合是为正常运行创造条件。
(2).稳定磨损阶段:磨损更轻微,磨损率低而稳定。
(3)•剧烈磨损阶段:磨损速度急剧增长,零件精度丧失,发生噪音和振动,摩擦温度迅速升高,说明零件即将失效。
(如图4.1)S跑合摩擦行程(时间〉图4.1磨损三个阶段的示总图机件磨损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如何缩短跑合期、延长稳定磨损阶段和推迟剧烈磨损的到來,是研究者致力的方向。
伯韦尔(Bunvell)根据磨损机理的不同,把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和表面疲劳磨损列为磨损的主要类型,而把表面侵蚀,冲蚀等列为次要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磨损,可以单独发生,相继发生或同时发生(称为复合磨损形式)。
2磨损的检测与评定研究磨损要通过各种摩擦磨损试验设备,检测摩擦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及磨损量(或磨损率)。
摩擦过程中从表面上脱落下来的材料(磨屑),记录了磨损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磨损机理,描述了表面磨损的程度。
发生磨损后的表面,同样有着磨损机理、磨损严重程度及其发展过程的记载。
因此研究磨屑和磨损后表面上的信息是研究磨损的重要一环。
2.1摩擦磨损试验机磨损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各种因素对摩擦磨损的影响,从而合理地选择配对材料,采用有效措施降低摩擦、磨损,正确设计摩擦副的结构尺寸及冷却设施等等。
摩擦磨损试验大体上可分为实验室试验,模拟试验或台架试验,以及使用试验或全尺寸试验三个层次,各层次试验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
(1)实验室评价设备实验室设备主要用于摩擦磨损的基础研究,研究工作参数(载荷、速度等)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可以得到单一参量变化与摩擦磨损过程之间的关系。
摩擦学中的磨损机理研究摩擦学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和磨损现象,以及如何减少这些现象对机械装置的影响。
其中,磨损是摩擦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对于机械装置的稳定性、寿命和优化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摩擦学中的磨损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磨损机理的基本概念磨损是指机械装置在运动中的各个部件之间摩擦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表面材料不断受到磨损,最终导致机械部件的寿命减少。
磨损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找到磨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由此导出可控制或减少磨损的方法。
磨损机理的研究范围涉及关键表面、运动方式、材质选择等各种因素。
2. 磨损机理的分类根据磨损过程产生的原因,磨损机理可以分为若干类别。
受力磨损是由于材料表面受到疲劳或压力等作用,导致表面损坏发生。
磨粒磨损是由材料表面摩擦沙粒、微小颗粒等硬质物质导致的表面磨损现象。
化学磨损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腐蚀作用等导致表面逐渐损坏。
电化学磨损是由于表面与介质中的电解质在电化学过程中对表面的腐蚀作用产生的磨损现象。
最后,磨损机理也可以根据磨损过程产生的不同阶段来分类,如初始阶段、稳态阶段和失耗阶段等。
3. 磨损机理的影响因素磨损机理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例如,工作环境中的温度变化、表面材料的硬度、表面粗糙度、润滑剂的添加和压力等因素都会对磨损机理的产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磨耗的发生,如表面清洁度、紊流、润滑剂的粘度、温度和化学成分等。
4. 磨损机理的研究现状对于磨损机理的研究一直是摩擦学研究的重点,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方法包括试验、实验模拟和数值仿真等。
例如,试验可以直接模拟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来研究磨损机理的产生机理。
实验模拟利用不同材料的样品来模拟磨损过程,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材料的磨损性能来深入了解磨损机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数值仿真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磨损过程来评估磨损机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
机械摩擦与磨损摩擦是物体之间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的阻碍,常常引起能量损耗和磨损。
机械摩擦和磨损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材料科学、工程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探讨机械摩擦与磨损的原理、常见磨损机制以及减少磨损的方法。
一、机械摩擦和磨损的原理机械摩擦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物体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它们表面原子之间的接触力导致了摩擦力的产生。
这一过程中,表面的微小凸起和凹陷随着相对运动被磨损,导致能量损耗和材料表面的物质消耗。
二、常见的磨损机制1. 粘着磨损: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原子之间的吸引力会导致粘着现象,使得物体表面材料被剥离或形成痕迹。
2. 疲劳磨损:循环加载和卸载会导致材料发生应力变化,造成表面微裂纹的扩展和最终的磨损。
3. 磨粒磨损:在摩擦过程中,杂质和硬颗粒被夹在物体表面之间,造成局部的损伤和表面磨损。
4. 腐蚀磨损:在特定环境中,例如润滑剂失效或者氧化性环境下,腐蚀会导致材料表面的腐蚀和磨损。
三、减少磨损的方法1. 润滑:通过在摩擦表面施加润滑剂,可以降低表面之间的接触力,减少摩擦和磨损。
2. 表面处理:表面涂层、氮化和硬质合金等技术可以增强材料的抗磨损性能,减缓磨损过程。
3. 设计优化:通过改变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纹理,可以减少摩擦力的发生和磨损的产生。
4.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损特性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5. 磨损监测与维护:定期监测机械设备的磨损状况,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换磨损部件,以减少不必要的磨损。
结论机械摩擦和磨损是工程和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了解磨损的原理和机制,以及采取有效的减少磨损的方法,可以延长材料的寿命,提高设备的效率,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应对不同工况和环境下的磨损问题。
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分析摩擦力学是研究摩擦行为和力学性质的学科。
在实际应用中,摩擦力学对于磨损特性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1. 摩擦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摩擦力学是研究摩擦行为的力学学科,涉及到摩擦力的产生机制,摩擦副的特性以及与其相关的磨损现象。
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摩擦力学通过摩擦系数、压力和相对运动速度等参数对摩擦行为进行描述和定量分析。
2. 磨损现象与机理磨损是摩擦力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指的是物体表面因为相对运动而损失材料的现象。
磨损可以通过磨损模式进行分类,常见的磨损模式包括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等。
不同的磨损模式有不同的机理,因此对于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进行分析需要考虑这些不同的机理。
3. 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分析方法在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
实验测试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况来获取实际磨损情况的数据,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预测磨损行为。
理论分析则是通过建立摩擦力学的数学模型和方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磨损特性的定量描述。
4. 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机械工程领域,磨损是机械零部件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磨损特性的分析和评估,可以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润滑方式,延长机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摩擦学中,对于摩擦材料的选择和摩擦副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磨损特性,以确保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5. 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分析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分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通过对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进行分析,可以设计和合成具有良好磨损性能的新材料。
在工程应用中,通过对摩擦副的优化和润滑方式的改进,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总结:摩擦力学的磨损特性分析是研究摩擦行为和力学特性的重要方面。
摩擦磨损基本原理摩擦磨损是指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的表面损伤现象。
摩擦磨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润滑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摩擦磨损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力学、热学、接触力学、表面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摩擦磨损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接触、破坏和脱落三个阶段。
在接触过程中,两个物体表面因为施加的外力而发生相互接触。
接触区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施加的力的增大而增加,而且还受到表面形貌、材料硬度等参数的影响。
随着外力增大,接触区域的变形加大,产生摩擦力,使得物体相对运动。
摩擦力对磨损的贡献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得接触区域的局部温度升高,导致材料处于高温和高应力状态,从而容易发生热疲劳、塑性变形和相变等现象。
这些过程都会导致表面产生裂纹、变形和疲劳剥落等磨损现象。
二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得接触区域的材料发生塑性流动和磨粒切削现象。
这些过程会导致材料的变形和脱落,从而造成表面的磨损。
在摩擦磨损的研究中,磨损机理的理论模型被广泛运用。
其中,最基本的模型是Archard模型,该模型认为磨损量与应力、相对滑动距离和材料的硬度等参数有关。
这个模型的关键假设是磨损过程中的材料脱落量与实际接触面积成正比。
基于此模型,许多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考虑表面形貌、摩擦力、温度效应和润滑剂的改进模型。
另外,摩擦磨损也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例如,摩擦磨损中的表面氧化和化学反应会使材料表面的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磨损机理。
一些研究表明,表面的硬度和化学反应等特性会影响摩擦磨损的发展。
此外,润滑剂也是影响摩擦磨损过程的重要因素。
润滑剂通过减少表面间的摩擦力和热量生成,降低了材料表面的磨损。
摩擦磨损的研究和控制对于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材料硬度、润滑剂的选择和设计更好的表面形貌等手段,可以减少摩擦磨损的发生。
此外,对于特定工况下的摩擦磨损问题,还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摩擦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和涂层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
摩擦学原理第章磨损理论本文将讨论摩擦学原理中的磨损理论。
磨损是指两个物体表面接触,因相对运动或静止而引起的表面质量减少或形状变化。
因此,磨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表面现象。
在制造过程中对磨损进行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磨损会导致成本增加,使得设备和部件的寿命减少。
因此,磨损理论对于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磨损机理磨损的机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粘着磨损粘着磨损是指表面接触时,两个物体的接触点出现局部的塑性形变,导致两个物体表面产生能够在断裂时撕裂的结合力。
这种磨损主要出现在金属材料中。
它的形成是由于两个表面间的粘着摩擦力超过了物体表面的材料强度而引起的。
磨粒磨损磨粒磨损是指在表面接触过程中,其中一个物体表面的硬颗粒形成的极高应力,在另一物体表面的损耗机制下形成切削或剥落的表面损伤。
这种磨损主要出现在有磨料的环境中。
疲劳磨损疲劳磨损是指在表面接触中受到重复载荷作用的物体表面,由于载荷的作用,表面形成微小的裂纹,这些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断裂。
这种磨损主要出现在金属材料中。
磨损测试了解磨损机理对于测试磨损有很大的帮助。
使用标准试验程序,可以评估不同材料之间的磨损率和耐磨性能。
在磨损测试过程中,机器将不同材料的样本表面接触,并测量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和磨损量。
这些测试可以通过摩擦器、磨损测试机等设备来完成。
磨损控制由于磨损对机械设备和部件的寿命和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控制磨损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磨损控制采取各种方法,包括材料的使用、表面涂层、润滑剂、设计和运行条件的优化等。
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这些方法的一些方面。
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对于磨损控制至关重要。
选择适合特定应用的材料,可以延长生命周期,增加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通常使用高硬度、高耐磨损的金属、陶瓷和聚合物等材料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
表面涂层涂层是一种能够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能和摩擦系数的方法。
涂层可以使材料表面粗糙度减小,并降低摩擦力。
常用的涂层材料有核化镀层、磷化处理和高分子膜等。
磨损与摩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磨损和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我们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产生噪音,驾车时,车轮和地面的摩擦使我们车辆行驶。
同时,磨损和摩擦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与工程学、材料学、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磨损和摩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摩擦的基本原理摩擦可以定义为两个物体接触并相对运动时的阻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通常,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Ff = fN其中,Ff为摩擦力,f为摩擦系数,N为垂直于接触面的受力大小。
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数值,表示为μ。
它是考虑到物体表面状况的因素,如表面的成分、温度和光滑度等。
不同物体之间摩擦系数不同,例如,滑冰鞋在冰上滑行时的摩擦系数很小,而橡胶底鞋子在冰面表上行走时的摩擦系数较大。
摩擦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当物体沿着某个方向施加一定的力时,摩擦力会在反方向上阻碍运动,产生负加速度,即使物体足够大,对地面施加的力足够大,摩擦力也会阻碍物体移动。
二、磨损的基本原理磨损是材料表面因相互接触和摩擦而失去原来形状的现象。
摩擦往往导致材料表面磨损和损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
磨粒磨损是指材料表面的颗粒和其他颗粒之间的摩擦损失。
磨损率取决于磨损颗粒的硬度和材料表面硬度的比较。
颗粒的尺寸越小,磨损率则越高。
磨粒磨损是一种常见的磨损方式,例如,机械零件在运转过程中容易受到此种磨损。
疲劳磨损又称为表面疲劳磨损,是由表面微小韧性变形引起的剥落或断裂而导致的,通常出现在高速运动的机械零件之间的接触面。
在机械工作时,因为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和容易产生热量,从而导致零件表面的变形和裂纹。
一旦表面氧化,则容易受到疲劳磨损。
三、磨损与摩擦的应用磨损和摩擦在工程制造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工业生产中的磨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会影响设备的寿命和生产效率。
磨损的控制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
摩擦磨损原理
摩擦磨损是指两个物体在接触过程中由于相对移动发生的表面磨损现象。
它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使得物体表面的材料发生局部破坏和剥落的过程。
摩擦磨损可以分为表面磨损和微观磨损。
表面磨损是指摩擦力使物体表面的一层材料被削减或剥落,导致表面形态发生改变的磨损形式。
微观磨损是指摩擦力作用下,在微观尺度上出现材料的剪切、断裂和摩擦等微小变形和破坏的磨损形式。
摩擦磨损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磨损、化学磨损和机械磨损。
物理磨损是指摩擦力在物体表面产生高温或高压,使表面材料发生相变、硬化等变化,从而导致磨损的过程。
化学磨损是指摩擦过程中,物体表面的化学物质与摩擦副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化学反应产物,导致磨损的过程。
机械磨损是指摩擦力使物体表面发生微小的破碎和剥落,导致磨损的过程。
为了减少摩擦磨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适当的润滑方式,使用润滑油、涂层等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其次,控制摩擦接触表面的质量和粗糙度,减少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
再次,使用合适的材料,例如使用硬度高、耐磨性好的材料来减少磨损。
最后,正确设计和使用机械装置,避免过高的载荷和速度,以及避免突然的冲击和振动,以减少摩擦磨损的发生。
总结起来,摩擦磨损是两个物体在相对滑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而引起的表面磨损现象。
了解摩擦磨损的原理和机理,
可以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磨损, prolonging物体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磨损及磨损机理第三章磨损及磨损机理概述物体摩擦表面上的物质,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称磨损。
在一般正常工作状态下,磨损可分三个阶段:a.跑合(磨合)阶段:轻微的磨损,跑合是为正常运行创造条件。
b.稳定磨损阶段:磨损更轻微,磨损率低而稳定。
c.剧烈磨损阶段:磨损速度急剧增长,零件精度丧失,发生噪音和振动,摩擦温度迅速升高,说明零件即将失效。
(如图3.1)机件磨损是无法避免的。
但,如何缩短跑合期、延长稳定磨损阶段和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是研究者致力的方向。
影响磨损的因素很多,例如相互作用表面的相对运动方式(滑动,滚动,往复运动,冲击),载荷与速度的大小,表面材料的种类,组织,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等,各种表面处理工艺,表面几何性质(粗糙度,加工纹理和加工方法),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真空度、辐射强度、和介质性质等)和工况条件(连续或间歇工作)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对于磨损将产生或正或负的效果,从而使磨损过程更为复杂化。
磨损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由于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至今还很难将它的规律解释清楚。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磨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20世纪20年代,汤林森提出了分子磨损的概念,他认为两个粗糙表面在接触摩擦过程中相互接近,而一个表面上的原子被另一个表面俘获的现象就是磨损。
霍尔姆在上述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摩擦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σb(即硬度)对耐磨性的影响很大。
50年代初,奥贝尔(Oberle)从表层材料的机械破坏着眼,联系“切削”过程来解释磨损,他认为影响磨损的主要因素除硬度H外,还有材料的弹性模量E。
处在弹性极限内的,变形越大,机械破坏越少,并提出用模数(m=E/H×105)来反映材料的耐磨性,m值高则耐磨性好。
冯(Feng)提出了机械性质相近的两表面上机械嵌锁作用导致界面上既粘连又犁削的观点。
布洛克(Blok)认为软钢表面变得粗糙和发生塑性变形,是由于应力过高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