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解剖
- 格式:pdf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7
结肠知识点总结一、结肠的解剖结构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由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组成。
结肠在人体腹腔中呈“S”形状,它连接着小肠和直肠,承担着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进一步腐化、吸收水分的作用。
结肠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具体可分为:1. 盲肠盲肠是结肠的起始部分,位于右下腹腔,形状像袋状,其一端连接着回盲瓣,另一端与升结肠相连。
2. 升结肠升结肠是盲肠的延长部分,它位于腹部右侧,与盲肠相连。
升结肠从右下腹向上移动,然后向左移动穿越到腹腔的左侧。
3. 横结肠横结肠是结肠的一部分,它位于腹部横向穿过。
横结肠连接着升结肠和降结肠。
4. 降结肠降结肠是横结肠的延长部分,它从左腹部向下延伸,连接着乙状结肠。
5. 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是结肠的终末部分,它位于左下腹腔,连接着降结肠和直肠。
6. 直肠直肠是结肠的最末端,它位于骨盆腔内,连接着乙状结肠和肛管。
从上述结肠的解剖结构可以看出,结肠呈“S”形状,起到了将食物残渣进行腐化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结肠的功能结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
具体包括:1. 吸收水分结肠主要在这里进行吸收水分的功能,如果结肠无法有效吸收水分,会导致水分的大量流失,造成脱水现象。
2. 形成粪便结肠在这里将食物残渣进行腐化,长时间的停留导致建立了细菌群落,细菌群落产生大量气体。
气体、水分、细菌以及不被人体消化的碎渣形成了粪便。
在结肠大部分的过程是积压和贮存食物残渣,并且在这里进行细菌的发酵。
3. 排泄废物结肠将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这是结肠的一个重要功能。
排泄废物能够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维持身体的健康。
通过上述对结肠功能的解析可以看出,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肠的常见疾病结肠作为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结肠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结肠息肉等。
肠道—系统解剖(图文)一、小肠小肠(small intestine)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成人全长约5~7m。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一)十二指肠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
除起始部和终端外,其余部分都紧贴腹后壁。
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全长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又称球部,于第1腰椎的右侧起自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续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
上部靠近幽门约2.5cm的一段肠管,肠壁较薄,粘膜多较平滑,称十二指肠壶腹又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
2.降部(descending part)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体的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急转向左连接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
降部的粘膜形成许多环形襞,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anl fold of duodenum)。
纵襞的下端有一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之处。
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有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部位。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前方,于第3腰椎的左侧移行为升部。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第3腰椎的左侧接水平部,斜向左前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再向前下方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志。
禽类肠组织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禽类肠组织结构是指鸟类、家禽等禽类动物肠道内部结构的组织构成和特点。
禽类肠道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肠道内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正常功能的实现和维持。
了解禽类肠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禽类消化道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禽类肠组织结构复杂且多样,包含多种类型和特化的细胞和组织。
肠道壁由不同层次的组织构成,主要分为内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其中,内膜包括具有吸收功能的肠上皮细胞和分泌功能的肠腺,粘膜下层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和血管,肌层由平滑肌组成,浆膜则是肠道外部的保护层。
这些组织层次紧密配合,协同工作,以完成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禽类肠组织结构还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影响。
例如,饲养条件、饲料成分、生长阶段和疾病状态等都会对禽类肠组织结构产生影响。
研究禽类肠组织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调控机制,并为优化禽类养殖管理和饲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禽类肠组织结构是禽类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禽类的生物学功能和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禽类肠组织结构的特点和调控机制,对于了解禽类消化道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以及饲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的文章将从禽类肠道解剖结构和细胞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详细介绍禽类肠组织结构的特点。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和章节划分。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禽类肠组织结构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章节划分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初步了解本文的逻辑结构。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探讨禽类肠组织结构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肠组织结构概述、禽类肠道解剖结构和禽类肠道细胞组织结构。
肠组织结构概述将对禽类肠组织结构的整体特点进行综述,为后续章节的内容提供基础。
小肠的应用解剖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空肠的起始标志为十二指肠悬韧带,空肠、回肠从十二指肠空肠曲延伸至回盲部与盲肠相接。
成人绝对的空回肠长度约为7m,但在正常人体内由于肠管持续肌张力的存在,小肠长度明显缩短,测量时仅约3m。
空回肠位于腹膜腔内,表面腹膜包被,因此空回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包被肠管后形成小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附着处为系膜根部。
系膜根部起自第2腰椎左侧,然后向右下斜行于又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
此长度远较小肠长度为短,中部较长,最长约为25cm。
系膜有多数折叠,是小肠形成多个肠袢,并有高度活动性。
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间常无明显解剖学标志,变化是逐渐发生的,一般将近段2/5的小肠成为空肠,主要是位于上腹;远端3/5的小肠称回肠,主要分布于下腹及骨盆腔。
空肠虽然较短,但由于其内的黏膜皱襞远较回肠高而密,黏膜表面积远大于回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位。
靠近起始处的空肠与靠近末端的回肠在形态上有许多区别,空肠由于黏膜皱襞高而密,故壁厚,而回肠则相反。
小肠的肠腔有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变小。
空、回肠的肠系膜及其血管供应在形态上也有很大差别,空肠的肠系膜内脂肪少,其分布多局限于靠近系膜根处,故靠近肠壁处系膜内的血管袢清晰可见,血管弓大而疏,分级少,从系膜根到肠壁只有1-2级血管弓,从级末弓发出的直血管较长;回肠的肠系膜相反,从根部到肠壁均有脂肪,故系膜内的血管弓不易见,透过光线可见血管弓小而密,从根至肠壁有3-4级,直血管较短。
空肠回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该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约在腹腔动脉干开口处下方1cm处分出,向下行越过胰钩突及十二指肠横部前方进入小肠系膜,再向右斜行至右髂窝部,在该处与自身的分支回结肠动脉相吻合。
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发出10-20个小肠动脉支,这些动脉支在小肠系膜内再分支,彼此吻合形成动脉弓,自动脉弓再发出直支到达肠壁。
空肠回肠的淋巴管起始于小肠绒毛的中央乳糜管,当小肠对食物进行消化时,其中含有乳白色的乳糜液。
内脏学——消化系统的解剖
第一章总论
一、胸部的标志线
二、腹部分区
4区或9区
第10肋最低点连线
左右侧髂结节连线
腹股沟中点
第二章消化系统
消化管消化腺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
口腔、咽、食管、
胃、十二指肠、
空肠、回肠、盲
肠、阑尾、结肠、
直肠、肛管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
胰、肝
小消化腺:胃腺、肠腺
第一节消化管一、口腔(一)口唇(二)颊
(三)腭
硬腭
软腭腭垂
腭帆
腭舌弓
腭咽弓咽峡——腭垂、腭帆游
离缘、两侧的
腭舌弓、腭咽
弓及舌根共同
围成
硬腭
软腭
腭垂
腭舌弓
腭咽弓
腭
扁
桃
体
(四)牙
1、牙的形态
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
牙根上下颌骨牙槽内的部分
牙颈牙根和牙冠交界部分
每个牙根有根尖孔通牙根
管,进入牙冠腔。
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
髓腔。
2、牙组织
牙本质、釉质、牙骨质、
牙髓
3、牙周组织
牙周膜、牙槽骨、牙龈
牙本质
牙釉质
牙骨质
根尖孔
牙根管
牙髓
牙周膜
牙
槽
骨
牙
龈
4、牙的种类和排列
切牙尖牙前磨牙
磨牙牙冠扁平牙冠呈锥形1个牙根
2~3个牙根
(五)舌
1、舌的形态
舌尖
舌体
舌根
2、舌粘膜1)舌背(1)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
(2)舌扁桃体
舌根背部粘膜
内,由淋巴组
织组成的突起。
界沟舌盲孔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
轮廓
乳头舌扁桃体
舌上面(舌背)下面
2)舌下面
舌系带
舌下阜
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
舌下襞(表面有舌下腺小管开口)舌下腺
3、舌肌
舌固有肌舌外肌纵肌横肌垂直肌
颏舌肌
两侧同时收缩,伸
舌;单侧收缩,使舌
伸向对侧。
上纵肌
下纵肌
舌垂直肌
颏舌肌
颏舌肌
下纵肌上纵肌
舌横肌
(六)口腔腺
小唾液腺:唇腺、颊腺、腭腺和舌腺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1、腮腺
深部
浅部呈三角形,上达颧
弓,下至下颌角,
前至咬肌后1/3的浅
面,后续腺的深部。
腮腺管穿颊肌开口于与上
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
上的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
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大管开口于舌下阜,
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
面腮腺
咬
肌
副腮腺颊肌
腮腺管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舌下阜
舌
下
襞
二、咽
(一)鼻咽
介于颅底与腭帆后缘平面之间,与鼻腔相通。
顶后壁的粘膜下有咽扁桃体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约1cm 处,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鼓室。
咽口的周围有咽鼓管圆枕、咽鼓管扁桃体和咽隐窝
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咽扁桃体
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软腭会厌
腭扁桃体食管
甲状软骨
(三)喉咽位于会厌上缘至第六颈椎体
下缘平面之间,经喉口与喉腔相通,
梨状隐窝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
间的粘膜下陷形成。
(二)口咽
介于腭帆后缘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前壁:舌根后部
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侧壁:腭扁桃体
扁桃体窝扁桃体隐窝扁桃体小窝
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
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舌会厌正中襞
会厌谷
三、食管
(一)食管的位置与分部环状软骨下缘
或第6颈椎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
膈食管裂孔
胃贲门颈部胸部腹部
(二)食管的狭窄部
第一狭窄部位于咽与食管交接处
第二狭窄部位于气管杈水平,左主支气管跨越其前方,相当于胸骨角水平
第三狭窄部为食管通
过膈食管裂孔处
四、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
肋区,小部分位于
腹上区。
胃可分为上下2口,大
小2弯和前后2壁,并
可分为4部。
(一)位置(二)形态和分部
贲门
幽门
胃小弯
胃大弯角切迹
贲门切迹胃底
胃体
五、小肠
小肠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一)十二指肠1、上部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2、降部
十二指肠下曲环状襞
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纵襞3、水平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肌
胆总管
胰管
副胰管
4、升部
(二)空肠和回肠
位置腹腔的左上部腹腔的右下部空肠
回肠
长度占空回肠近侧2/5占远侧3/5环状襞密且高疏而低
淋巴滤泡只有孤立淋巴滤泡有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两种管径粗细管壁厚薄颜色较红较浅肠系膜薄、脂肪少厚、脂肪多级数少
动脉弓
级数多
环状襞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肠系膜
六、大肠
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1、结肠带
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3条,汇集于阑尾根部。
2、结肠袋
3、肠脂垂
两袋之间为横沟,结肠内面,相当于横沟处,环形肌增厚,形成结肠半月襞。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回盲瓣
阑尾孔
回肠
阑尾
位于右髂窝内(二)阑尾
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
(三)结肠
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
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
呈“M”形包围小肠,
1、升结肠
2、横结肠
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
壁,活动度较大。
结肠右曲——肝曲
结肠左曲——脾曲
3、降结肠
4、乙状结肠
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
盆侧壁,活动度较大。
(四)直肠
位于小骨盆腔的后
部、骶骨的前方
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骶曲会阴曲
1、位置
2、
3、直肠横襞
有3个指肠横襞,中间的直肠横襞
最大,位置最恒定,位于直肠右
壁,距肛门约7cm。
骶曲
会阴曲
直肠壶腹
直肠横襞
肛管
直肠壶腹
(五)肛管
1、位置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
下止于肛门,长约4cm 。
2、肛门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
肛柱肛瓣肛窦
肛管肛梳齿状线
白线
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
第二节消化腺
一、肝
(一)肝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分膈面、脏面和前、后、左、右缘
1、膈面
镰状韧带肝右叶肝左叶
肝圆韧带
2、脏面
肝门: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
肝门
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
肝圆韧带裂
静脉韧带裂
胆囊
下腔静脉
左叶
右叶
方叶
尾
状叶
下缘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
分位于左季肋区
(三)肝外胆道
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与胆总管
肝左管肝右管
肝总管
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胆囊底
胆囊体胆囊颈
胆囊三角
二、胰
胰分胰头、胰体、胰尾
胰头胰体
胰尾
胰管肝胰壶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