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21.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0~101 内容。
【教学目标】1. 会认 7 个字,会写 8 个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
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二、初读古诗1. 打开课本,请学生自由读诗。
2.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3. 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
三、重点品悟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前两句)1. 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 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学生谈体会)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师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 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学生齐读)四、感悟品质1. 走进诗人内心。
(1)(播放雨声音效,出示古诗后两句)师: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指名发言)(2)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4、据题质疑:(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检查反馈:(课件)(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1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 7 分钟)(一)好语积累: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师:出示其他几组生:齐读后回答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生:汇报师:总结并鼓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师:播放歌曲:《渔歌子》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生:汇报看到的内容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生:试着背出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 10分钟 )1、解题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唐】张志和)生齐读课题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生:回答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生:学生看书试读师:指名读词学生纷纷读词。
(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
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解读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够接触到许多美丽动人的古诗词作品。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好情感。
本文将以几首精选的古诗词为例,展开解读。
【才子佳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在开放的时候最美丽,最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欣赏。
无论是花朵的美丽,还是生命的精彩,都是短暂而宝贵的。
因此,我们要懂得及时把握机会,珍惜当下的美好,不要等到一切都失去时才后悔。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花朵一样,要经历的时刻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及时抓住美好的瞬间。
【阳关三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当初春秋两页事,浮生若梦不相违。
古人在这首诗中借用自然景象来抒发对国家、家庭的忧虑之情。
通过“黑云压城”,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忧虑与焦虑,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是一种对希望的期盼与憧憬。
这首诗通过反复的描绘和对比,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矛盾,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不要错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破浪,踏遍青山无数。
明月是古人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代表着光明与美好,也象征着追求和梦想。
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对世界的奇妙与美好充满好奇,渴望追寻内心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冒险精神的追求,鼓励我们勇敢追随自己的梦想,超越困难与阻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实现我们的价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名篇,他登上了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的鸟巢式建筑物--鹳雀楼,并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强烈渴望。
《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句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品格。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每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工具和帮手。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解释诗意。
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从而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用好注释。
另外理解诗意时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人物高尚品格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首诗的后两句是本诗的关键句和主旨句,通过后两句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操,因此学习时应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每首诗的后两句上。
学生可以自己先探讨,老师加以补充,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借用注释法和逐字翻译法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诗歌主旨。
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发现了诗歌的后两句是诗歌的主旨句,并让学生小组讨论每首诗的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进行范读,也没有给学生画分节奏,学生读起诗歌节奏来不对,下次应该给学生范读,并画分好诗歌的节奏。
其次,把握重点句方面仅仅看后两句,没有结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就会单一、不丰满。
2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现的精神品格。
(重难点)一、导入新诗,体悟诗境1.(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先让学生自由读。
然后教师指名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
学生再齐读。
3.品味诗境,读好古诗。
(1)了解背景,读懂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读读课题,借助注释和老师出示的写作背景,想想是谁送别谁?辛渐要去哪儿?(2)交流分享,品味诗境。
送别辛渐时,周边的景色怎么样?读读诗的前两句,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寒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它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连江、夜入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楚山孤: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楚山?品读前两句话,读一读,面对这样的景色,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3)引读:黎明时分,天色乍亮还暗,寒冷的冰雨敲打着江面,一座孤独的楚山昏昏沉沉地立在江边。
作者望着这一切,不禁吟诵道——(指导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小结:孤独的楚山,寒冷的山雨,面对即将远行的好友辛渐,再想起自己遭受贬谪、独在异乡的现状,王昌龄不禁悲伤而泣——(学生再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4.读懂作者,品味诗情辛渐此时要回到洛阳,猜猜看,他可能会遇见王昌龄的哪些亲友?这些亲友都会问辛渐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不回来?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学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解读
概要
一、《登鹳雀楼》
1、写景:诗人乘舟游湖畔,登上鹳雀楼望远山,梅花山色渐融入云,青天白日朗月变。
2、思想:诗人带着一股和同情心,赞美大自然的伟大,也大声歌颂人间的真善美,表达了向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3、意义:诗歌提醒人们要对莘莘学子如何肃立自然之爱和敬畏之恩,助其乘风破浪,攀越崇山峻岭;唤起读者崇高美好的感情,给人以自然美的陶冶和精神的滋润。
二、《春晓》
1、写景:春风十里,尘暖迷离,号子乱响,乱绕雷霆,啼鸟冉冉,掩春曉。
2、思想:诗歌描绘清晨的自然春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春天、晨曦的憧憬、赞叹及对祥和的希冀。
诗辞朴实,抒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催人勇于向顽强的苦难前进,继续走下去,不要放弃揣子力。
3、意义:该诗以无比明快的笔触勾画出一幅辽阔而宽广,细腻又自然的新生春色,大自然晨曦灿若晶玉,启发人们积极迎接新的日子,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及时行乐着春暖花开的田野,在新的情愫中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一、说教材《四时田园杂兴》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杂”“稀”“蜻”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针对优美句子,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法学法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情感导语”,使教学主体一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
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额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
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
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
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第一、二句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写了“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而第三、四句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村夜》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出自唐代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出自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润及千家万户。
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
《独坐敬亭山》诗意: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凝视着山,也觉得山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
中心思想: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诗意: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中心思想: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诗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中心思想:通过回忆曾经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
《独坐敬亭山》诗意: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凝视着山,也觉得山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
中心思想: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诗意: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中心思想: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诗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和一首词。
店铺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本学期在以前古诗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兴趣。
我阅读了有关作者的详细生平,对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蕴涵的情感,再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四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词的鉴赏与解析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美育素养和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古诗词的学习更加深入,我们将着重对重点诗词进行预习,并进行鉴赏与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一、将古诗词融入日常生活作为一位资深教育家,我坚信融入生活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调研、观察和感知,找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例如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物情感等,然后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古诗词进行预习。
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与作者在阅读古诗词之前,了解背景和作者的信息对于理解和鉴赏古诗词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故事、互动讨论等方式,了解古诗词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使其在阅读时更加有感情和戏剧性。
三、把握古诗词的词义与意境学生在预习古诗词时,应注重把握词义和意境。
首先,学生应对生词进行查字典的准确解释,并在古诗词中寻找其他有关词语的创新应用。
其次,学生应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讨论和分享所理解的意境,并通过举例、画画等形象表达方式,加深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能更准确地表达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进行古诗词的鉴赏与解析在进行古诗词鉴赏与解析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对比分析、赏析讲解、情感表达等。
通过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古诗词进行比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同时,通过教师的赏析讲解,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最后,学生通过情感表达,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古诗词相联系,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总结:通过对四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词的鉴赏与解析,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修养。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乡村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5、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乡村四月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很多有关乡村的古诗,今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的这些古诗,老师开一个头,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准备好了吗?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同学们记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乡村生活的古诗——《乡村四月》。
(生读课题)二、自读诗文,初步感知1、乡村的四月有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看清老师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思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2、学生谈感受。
(我们还没学习你就已经读出了这么多东西,真棒!)3、学生读诗(读诗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准确)师随机指导“了”、“卷”、“蚕桑”等字读音。
4、师教学生写生字“蚕桑”。
(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写一写这两个字)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6、同学们,诗读得很流利还不行,我们再读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他读的节奏)7、全班齐读。
8、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四月乡村的美景了!下面我们看看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3)在小组内每人负责说一句诗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能读懂古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描绘的情景。
2.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写夏天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范成大走进他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
2.齐读,划停顿节奏。
(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3.多种形式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夏季)4.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5.教师指导部分词语。
6.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互相说)7.再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齐读)三、细读古诗,深入探究1.出示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正值江南初夏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金黄的油菜花稀稀落落。
)(2)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师:多美的景色呀! 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
(用换字法体会“肥”“稀”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感受到这种美。
2.出示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指名说诗意。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2)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即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想象,感受农民的辛苦)师:初夏时节,田野里风光如画,农民辛勤忙碌,蜻蜓和蝴蝶在庭院里自由自在,上下翻飞。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5、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乡村四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很多有关乡村的古诗,今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的这些古诗,老师开一个头,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准备好了吗?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同学们记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乡村生活的古诗——《乡村四月》。
(生读课题)
二、自读诗文,初步感知
1、乡村的四月有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看清老师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思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2、学生谈感受。
(我们还没学习你就已经读出了这么多东西,真棒!)
3、学生读诗(读诗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准确)师随机指导“了”、“卷”、“蚕桑”等字读音。
4、师教学生写生字“蚕桑”。
(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写一写这两个字)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6、同学们,诗读得很流利还不行,我们再读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他读的节奏)
7、全班齐读。
8、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四月乡村的美景了!下面我们看看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3)在小组内每人负责说一句诗的意思。
(4)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2、时间到。
看哪个小组最勇敢,最先来说?(诗中有没有难到你们小组的地方?你们是怎样分工的?谁来说第一句的意思?)(其他小组有补充吗?)(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疑问,赶紧提出来,考考他们。
)
3、你们小组真会合作,请坐!来,让我们带着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想象画面,读出画面。
1、绿原白川图
(1)四月的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从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山原是什么?
师:诗人说:“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啊?
师:就是这样的绿。
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
这就是——绿遍山原!
(2)师:你还能想到哪些与绿色有关的词语?(你们的词语积累的真多啊!)
(3)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诗,用你的朗读,把这绿绿的山原给展示出来?(指名读)(4)师: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那是什么色彩?(白色)(5)诗人说“白满川”。
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6)师: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
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茫茫。
(出示课件)看啊,就是这样的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7)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
令人陶醉!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全班读诗。
(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2、子规烟雨图
(1)师: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白水,往往笼罩在绵绵的细雨之中。
(课件出示乡村烟雨)那绵绵的细雨,像什么?
绵绵的细雨,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就是这样的细雨,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
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
(2)师:这样的乡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听(播放子规声),这是什么声音?它在歌唱什么?
(3)师:用连贯的语言吧1、2句的景象说出来。
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师板书景美)(全班读诗)
3、村民农忙图
(1)在美丽的乡村里,人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行诗。
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2)从哪里看出人们很忙碌?
(3)师:农历四月人们还会忙些什么呢?
(4)看一下第二首诗,自由朗读古诗,看看人们还在忙些什么?(生读《四时田园杂兴》)(5)师:乡村的人们可以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试着把这些“忙”写进诗里。
屏幕出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
(6)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小诗人啊!一件接着一件事,真是忙个不停啊!你想对这些忙碌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师板书人勤)
(7)师:让我们带着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赞美,再读读诗句。
(三、四句)
五、谈感受,背古诗
(1)师:现在再看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带着感受,想象画面,朗读全诗。
(配乐)
(3)试着将诗句背出(同桌互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六、介绍作者
师:这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它的作者是谁?翁卷(ppt出示、文字介绍),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乡村的诗人,才能写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诗句,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能关注美丽的乡村。
七、作业
请大家收集有关乡村生活的诗句、图片、文字资料,下节课谈一谈你对乡村生活的体验、感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景美人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