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60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14期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田文军(),男,湖北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 .2Februa r y .2009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田 文 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键词:西南联大;冯友兰;校歌歌词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07-06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曾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集聚中国的学术精英,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人才,创造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冯友兰即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因为胡适不能到校履职而代理文学院院长职务,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自己的“新理学”思想系统,探求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道路,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大全5篇)第一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
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
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
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冯友兰先生的“两束雄文”近读徐百柯《民国那些人》,为书中“钩沉”之名士风骨所感动,以此为索引,找到书中节录之冯友兰先生“两束雄文”全稿:《西南联合大学教务会议就教育部课程设置诸问题呈常委会函》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引录如下,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念“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之品质,且表怀念憧憬之情。
西南联合大学教务会议就教育部课程设置诸问题呈常委会函(1940年6月10日)敬启者,屡承示教育部廿八年十月十二日第25038号、廿八年八月十二日高壹3字第18892号、廿九年五月四日高壹1字第13471号训令,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以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
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
唯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日臻进步也。
如牛津、剑桥即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
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
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
今教育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
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师严而后道尊,亦可谓道尊而后师严。
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在教授固已不能自展其才;在学生尤启轻视教授之念,与部中提倡导师制之意适为相反,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爱国主义颂歌——西南联大的
校训、校歌、进行曲、碑文
沈素珍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6)011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起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校歌、进行曲的歌词以及纪念碑的碑文.均出自冯先生之手.冯先生的美文极大地张扬和鼓舞了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促使了师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为联大培养爱国志士和世界一流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青史.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沈素珍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J], 雷希
2.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J], 田文军
3.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校歌之解绎 [J], 陈一军
4.从校训校歌探索高校办学的理念与启示——以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为例 [J], 李
连清
5.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
——以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为例 [J], 龙正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