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红木家具各部件名称汇总幻灯片
- 格式:ppt
- 大小:8.44 MB
- 文档页数:16
图解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明清家具中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一、抱肩榫抱肩榫抱肩榫是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二、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霸王枨与桌腿形成45°角,一端有挂钩榫,插入榫孔后向上推,用下面的楔钉将榫推向上部,形成挂钩;另一端则与面带底面用销钉连接。
除销钉外,常刻口顶住穿带,以使霸王枨定位。
明清家具各部位术语,你造不?
明清家具各部位术语名称:
大边与抹头:
凡用攒边的方法做成的方框,如桌面、凳面、床面等,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每而凿有榫眼的叫“抹头”。
罗锅枨:
也叫桥梁枨。
一般用于桌、椅类家具之下连接腿柱的横枨,因为中间高拱,两头低,形似罗锅而命名。
矮老:
矮老是行业术语,专指桌案、凳椅、床榻等家具上牙条与下横枨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小立枨,因其通常都不高,故名。
矮老是明清家具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其外形要与家具的风格保持一致,可单件一组,也可双件一组,表现手法较为灵活机动。
另外,在落地博古架与橱柜的腰间或底部,有时也会装配矮老的。
冰盘沿线脚:
线脚是古典家具装饰的一种,主要用在家具的“边抹”(大边和抹头)上和腿足上,所有线脚可分为上下不对称和上下对称两种,上下不对称的线脚不论形状如何,匠师们都叫它们做“冰盘沿”,言其像一种盘具的边缘。
管脚枨:
安装在椅、觉四条腿间下部的枨,叫“管脚枨”。
版权说明
编辑:朽木君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交椅:交椅的呈现比拟早,他的前身是大家比拟熟习的马扎(胡床)就是讲它是以胡人马背上捆扎物品用的马扎而退化出来的。
在胡人到来之前俺们的祖先都是用一张席子坐在地上的。
胡人给俺们带来了很多东西,例如胡椒、胡羊(如今叫绵羊)胡桃(核桃)胡琴等等。
交椅的第一个特点是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转缩须叟,重不数斤”转缩须叟是讲在很短的日子内可以翻开,重不数斤就是讲它很轻。
第二个特点是可穿插,可折叠,便携。
同时它有一个缺陷,由于受力点在中心,就是在”交午处“打了一个圆洞,一定损伤了木头,但偏偏这里是个承重点。
中国的椅子大局部是四条腿垂直落地,所谓立木顶千斤,考究个轻举妄动。
交椅則不同,一切的力气都在这个穿插点上,让他撑住一切的分量很不迷信。
所以不结实,历史上就有苏东坡坐在交椅上由于椅子决裂而摔在地上的记载。
交椅的前身-马扎:(黄花梨,有塌床)元代黄花梨(有塌床)交椅:圈椅:它是由交椅演化而来。
最分明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非常舒适,颇受人们喜欢。
造型圆婉优美,体态饱满劲健,是俺们民族独具特征的椅子款式之一。
后来逐步开展为专门在室内运用的圈椅。
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必穿插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战争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
只是椅面以上局部还保存着交椅的形状。
这种椅子大多成对摆设,独自摆放的不多。
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
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复杂的纹饰,但都很浅。
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依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迷信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前期,有的椅圈在止境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丑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
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而事先多把它称为“太师椅”。
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
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经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上去。
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颖别致。
明清家具各结构名称厅堂的陈设。
旧时,住家客厅堂前的长案桌上设置讲究“东瓶西镜”,即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又有俗语成“东平(瓶)西静(镜)长命(长鸣)百岁”。
01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又作“扶手椅”,是椅类中的珍品。
造型犹如官帽。
官帽椅又有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区别。
四出头官帽椅的的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因此被称为四出头。
这样的椅型多给人以圆润优美的感觉。
02南官帽椅南官帽椅跟四出头官帽椅的区别就是扶手与搭脑不出头。
南官帽椅是官帽椅中十分景点的作品,团方巩固,简洁空灵,线条优美,是难得的佳品。
03圈椅圈椅,又叫罗圈椅。
圈椅的靠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是一条优美圆滑的曲线。
圈椅十分便于倚靠的时候支撑,造型圆婉,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设计师的追捧,并成为了其灵感来源。
04禅椅禅椅的椅背不是很高,也没有靠背,整体看起来简洁清爽。
禅椅的椅腿多使用圆形直材,给人一种轻便之感,独具匠心,令人惊叹。
05靠背椅靠背椅多修长秀丽,有的地方称做灯笼椅。
靠背椅的曲线别具一格,十分的精巧别致。
靠背椅的选材多选用红木或者金丝楠木,是一种制作十分精细的艺术品。
几案:人们常把几案并称,是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
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其形式早已具备,而几案的名称则是后来才有的。
关于几和案的实物,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自战国至汉魏的墓葬中,几乎每座都有出土。
虽然出土的是铜器、漆器、陶器等多种质地,但我们可以由此推断此类木制品家具应是当年普遍使用的。
从种类上来分,案的种类有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等等;几的种类则有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等等。
几案的样式之多,且又各有各的用途。
在厅堂殿阁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样,也各有其特定的规范。
椅凳: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为常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