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_主动性人格在道德判断能力等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28.78 KB
- 文档页数:15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德育启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出于道德、情感或利益等因素,克制自我,关注他人,主动行善,帮助他人的行为。
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则涉及许多因素,包括个人跨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和文化影响、身体健康等等。
本文将就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德育启示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个人跨文化价值观念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相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更加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会导致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发生。
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与集体关系的亲密性,在此基础上,个人更倾向于帮助他人,弥补因自身利益而导致的集体的困难。
2. 社会和文化影响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会对个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谐、和睦的社会会促使人们乐于助人,帮助他人。
同时,社会的文化也会对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产生影响。
对那些关注于义务,尤其是向众神或祖先承诺的文化,往往会在遇到需要帮助他人的情况下显得更加慷慨。
3. 身体健康人类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人,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这是因为健康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生活,拥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关注和帮助他人。
当然,日常饮食和锻炼也是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德育启示1. 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价值观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培养亲社会的行为价值观念,如“仁”,“爱”,“善”,从而促进年轻一代的个人发展和识别社会的需求。
2. 推广集体主义的文化应该加强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培养,让年轻一代关注周围的人和社会。
这可以通过讲授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播放有关集体主义的电影电视等途径实现。
3. 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正和道德水平,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多元文化和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以和谐共存为基本信念的社会。
总之,亲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中起到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了解它的发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和促进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性、帮助性和合作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和情境因素等。
下面对亲社会行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促进社会和谐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合作行为、共享资源和互惠行为等。
亲社会行为的特征包括:1. 主动性:亲社会行为是主动的,个体自愿进行这种行为,无需外部压力或奖励。
2. 帮助性:亲社会行为是为了帮助他人或促进社会和谐而进行的。
3. 合作性:亲社会行为是基于合作的,需要个体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
4. 共享性:亲社会行为是对资源的共享和分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5. 长期性:亲社会行为是持续性的,个体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和情境因素等。
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道德观念、自我概念和情感因素等都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比如,善良、慷慨、同理心强的人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这些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家庭的和睦、帮助和支持有助于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3. 情境因素: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也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需要帮助时、紧急情况下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等都会促使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亲社会行为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1. 亲密关系: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比如亲密关系中的关爱、支持和帮助等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2. 合作行为:亲社会行为还包括了合作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比如团队合作、社会合作等。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的关心、合作和帮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受到个体内部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认知层面上,个体对他人需求和情境的感知能力是亲社会行为的前提。
情感层面上,共情能力和道德情感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动机层面上,个体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和外在的奖励机制共同推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亲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期望起到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会塑造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2. 个体特质因素:人格特质在亲社会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外向性、亲社会性、责任感等人格特质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3. 社会支持因素:社会支持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同时亲社会行为也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支持的形成。
三、亲社会行为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
其次,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促进其成为道德意识强、责任心强的社会成员。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能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亲社会行为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建设的基石。
亲社会行为的展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亲社会行为也有助于建立互助共赢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亲社会行为作为人类社会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作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机制,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以及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文章首先将对道德自我调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进行界定和阐述,随后将分析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提升个体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道德自我调节,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以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方式行动。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对亲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旨在促进他人福祉或社会整体福祉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和安慰等。
道德自我调节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从而激发和维持亲社会行为。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他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
这种道德自我调节的过程,使得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道德自我调节还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进一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他们更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自我利益、群体压力等)而忽略或违反道德规范,从而表现出违规行为。
因此,在探讨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培养社会认同感,我们可以激发和维持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主动性人格在道德判断能力等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1 绪论1.1 问题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然而在社会中却不时出现诸如“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等各种极不和谐的音符。
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次次刺痛人们道德和良知的神经。
为什么社会上助人、合作、谦让、奉献等亲社会行为并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呢?然而广东卫视社会行为观察栏目:《你会怎么做?》中,以“拾荒者进餐厅遭歧视”为情景,观察周边顾客的反应,最终拾荒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情。
面对此情景,为何有人选择接受和给予帮助拾荒者,而有人却对拾荒者选择冷漠与憎恨。
基于此,对于道德问题的探讨就凸显出其重要性。
从以上两个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人们的矛盾之处,即人们的行为并不是总和自身的认知相一致。
那么这种亲社会行为的降低,到底是自身人格特质所限,还是道德认知能力不够、道德情感的下降,背后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亦可能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这是一个需要探讨分析的问题。
关于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起源于基蒂·基诺维斯被杀事件—1964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一名女性遭到袭击时,虽然有38名邻居听到呼救,但无人出手相助[1]。
20世纪80年代,以艾森伯格为代表的研究者得出社会认知和移情是影响亲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利他主义与人们的道德判断、移情密切相关[2]。
然而道德判断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二者之间应该存在其他变量的影响。
道德情感能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水平,Hoffman L.M (2001)认为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具有指向和提示作用[3];何安明(2007)的研究得出,移情和利他行为之间的相关显著[4]。
再考虑外界因素社会支持时,当个体在面对困难时,如果可以得到外界力量的支持,亲社会行为倾向是否明显。
田园(2011)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5],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并不明确。
·283·理论与实践赤子 SPIRITUAL LEADERS2016年 总第383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马源雪(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52)【摘要】本文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梳理,尝试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梳理发现,个体的共情程度与其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焦虑程度与其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而自我概念有益于个体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个体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道德判断及道德推理水平较高者其亲社会行为也较多。
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决策的情境、同伴接受度、亲社会名声、宗教信仰情况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所影响。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共情 社会接受度引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是指一切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于工作和网络社交却渐渐忽视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
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7分钟内18个人路过却无人相助,路人的冷漠让这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悄然离去。
社会震惊的同时,我们需要去思考什么因素让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越来越困难。
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并做出更多的例如助人,合作,捐助等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与个人和社会都有关系,所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共情,亲社会名声等诸多因素,不同研究者测量亲社会行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丁如一,周晖研究自恋与亲社会关系采用的是寇彧、马艳和谭晨(2004)修订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 PTM)。
该量表通过6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自我报告的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和紧急等6种亲社会倾向。
王美芳,陈会昌采用Carlo 等人的亲社会行为评定量表评定被试的亲社会行为。
除了使用量表之外,研究者们也通过实验中被试的行为来衡量亲社会行为的程度。
例如李古(2013)采用募捐金额衡量亲社会行为。
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和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面临着自我认同、同伴影响和道德认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培养和引导来提升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一、自我同情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对自己困境及其带来的痛苦的察觉和感受,这种情感体验可以激发个体产生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行为。
青少年往往面临多重挑战和压力,比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当他们能够察觉和感受到自己的困境时,就可能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心,并更愿意帮助别人。
一方面,自我同情促使青少年更为关注他人的需要。
他们会倾听别人的困扰,关心他人的状况,并主动提供帮助。
这种行为可深化人际关系,增强社交技能,使青少年更加愿意参与亲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自我同情也有助于塑造青少年的共情能力。
通过体验自己的痛苦,他们能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心理的共鸣和共情能力。
这种共情能力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
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是指个体对道德准则的接受和内化程度,它对青少年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青少年逐渐形成的道德认同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道德认同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认同能促使他们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他们更懂得承担个人义务,主动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
第二,道德认同能够引导青少年进行道德决策。
个体在道德认同的指引下,能够在伦理和道义的准则下进行思考、评估和决策。
当青少年面临道德困境时,他们容易做出符合伦理和社会期望的选择,从而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三、培养和引导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1. 培养自我同情心:a. 父母和学校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关爱,从而培养出自我同情心。
探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作者:徐圆圆申璐林哲宇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6期摘要:亲社会行为是良好人际交往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
文章主要从外部环境、施助者、求助者三个方面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增加亲社会行为与减少不良亲社会行为提供指导方向。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受助者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发性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所表现出的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谦让、互助,甚至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做出自我牺牲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从个人层面讲,亲社会行为对个体适应社会起着关键作用;从社会层面讲,亲社会行为对于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自然的物理环境因素自然物理环境是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不同的天气情况、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大小以及各种等级的噪音水平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影响。
例如:亲社会行为发生在晴天多于雨天;个体白天对陷入困境的行人提供帮助的行为多于夜晚。
心理学家还发现一个普遍规律:生活在小城镇中的居民比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相对更友好,且更容易产生互助的行为。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个体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中生活,信息量负荷,会尽量回避各种刺激,包括他人的求助信息。
另一个重要的物理环境因素是噪音,噪音使人们对周围所有事物的反应能力下降,更少顾及周围人所处的紧急困境。
(1)是否有旁观者在场“旁观者效应”最早由拉特纳与达利定义,指个体在有旁观者存在时会抑制助人行为的发生。
当出现紧急事态时,即使个体很明确自己有义务去帮助受害者,但当周围出现较多的旁观者,人群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的责任感分散,认为他人或许比自己更有义务实施助人行为,从而减少个体的助人行为。
(2)助人事件是否紧急在紧急事件中,个体是否付出助人行为大多由个体的认知所决定。
研究发现,与一般情境相比,紧急情境中的助人行为更少。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进行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势在必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获得生存的空间,赢得更好发展。
一、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其次是遗传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再次是个体气质差异也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影响。
幼儿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
(2)大众传媒对教育和社会的意义而言,一种媒体的优点可能是另一种媒体的缺点,如果我们能综合运用各种传媒的优势,加上儿童传媒使用过程中父母积极的中介作用,就能使传媒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2、家庭环境因素。
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
在这种家庭结构里,极易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 的意识,养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娇纵性格。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一、关键词解释、研究背景和成果简述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方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从这几十年的研究看,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具体决定因素进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在吸收、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即建立一种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 Bandura(1962、1977、1986)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 S. H. Schwartz(1968、1977)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B. Latane和M. Darley(1970、1981)的社会作用力的干预模式。
这三种模式均能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问题,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颇为关注,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完成此综述。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还有一大派别,即社会生物学假设助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来自于进化遗传,由此亲社会行为也有强烈的遗传原因;而我们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更感兴趣,因此此篇综述的内容并不包括遗传学的观点。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现场因素现场因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偶见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由不可预见的因素组成的。
人们在这种因素分类下产生的助人行为通常有可能有伤害施助者性命,使其财物受到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这种助人行为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往措手不及;现场变化中还会引起施助者生理上的应激状态。
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心理学机制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出于关爱、帮助、合作的目的,与他人进行正面互动的行为。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积极心态和良好生活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亲社会行为背后的积极心理学机制。
亲社会行为背后的第一个积极心理学机制是共情能力。
共情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对其情感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共情能力的发展对于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
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时,更容易产生帮助和支持的行为。
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角色扮演以及情感认知训练等方式进行。
另一个积极心理学机制是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主要关注个体对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应用,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和判断。
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个道德发展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具有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都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个积极心理学机制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主观评价。
亲社会行为要求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帮助他人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个体对于自身的亲社会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时,更有可能主动参与亲社会行为。
教育和培训项目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另一个积极心理学机制是认同感。
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群体、价值观或特定行动的认同和认可。
当我们认同某个社会群体或价值观时,更容易表现出对组织或社会的奉献行为。
亲社会行为往往是建立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价值观之间的认同基础上的,因此增强认同感有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最后,积极心理学中的目标导向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个体的目标导向是指个体的动机和行为是基于个人内在的目标和价值观念。
当个体将帮助他人作为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目标之一时,更有可能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目标导向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励和引导个体明确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重要性来实现。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背后存在着多种积极心理学机制,包括共情能力、道德发展、自我效能感、认同感和目标导向。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作者:宁锐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7期【摘要】亲社会行为,即有意使他人获益的一种行为,是一种使他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的形式有帮助他人、与人分享、无私奉献、与人合作,以及参加志愿活动等。
遵守社会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如红灯停绿灯行。
本文从情境和个人角度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主要有旁观者效应、媒体因素等。
个人因素有认知和情绪因素。
学校和家庭应该结合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旁观者效应【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32-021.亲社会行为心理学家C.Daniel Batson认为,术语“亲社会”起源于社会学领域的“反社会”的反义词。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众多学者都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解释,亲社会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人获益。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种,利他是最纯粹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利他动机完全从他人角度出发,无私关心帮助他人。
最有可能引起利他动机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同情。
也有些学者认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受互惠的目的驱使的。
当个体帮助他人,而他人没有给予感谢或者回报时,个体会感到愤怒。
2.情境因素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最常见的现象即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的情境下,如果有许多的旁观者在现场,个体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比如拥挤的人行道上,一路人抱着的一大摞文件被撞散落在地,大部分路人都会选择离开。
现场的旁观者数量也是影响个体帮助他人的影响因素,有越多的旁观者在场时,就有更多的旁观者分散个体察觉到的责任感,那么个体察觉到的责任感越低,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会赞许效应和评价顾忌也是个体考虑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有时个体想要获得他人或者社会的肯定,而选择帮助他人,捐献物资等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关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人员一直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助的模式。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性别与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性别对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社会化过程中女性更多地接受到关爱、关怀的因素有关。
此外,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更注重维护人际关系和情感沟通,这也使得她们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性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下,男性和女性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差。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男性和女性都可能表现出同样的救助行为。
因此,性别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境和条件。
二、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对道德价值观的认知和发展过程。
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关联。
具有较高道德发展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并将他人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道德发展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
理解道德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为教育和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改善方向。
三、群体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依恋程度。
研究发现,群体认同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越强,越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群体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个体愿意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种群体利益优先的行为模式在团队合作、社会互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者还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个体参与亲社会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多种动机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同理心、社会信任、自尊心和归属感等。
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机制与影响因素探究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合作、帮助和支持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个体自身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互动的本质。
一、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1.1 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关怀,而主动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人。
利他主义的心理机制涉及到个体的道德观念、同理心和道德情感。
研究发现,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与其利他主义行为密切相关。
此外,同理心的发展也是影响个体是否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的重要因素。
1.2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研究发现,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当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较强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来维护群体的利益。
1.3 自利主义自利主义是指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行动。
尽管亲社会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对他人利益的关注,但自利主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个体的利他行为往往受到自利主义的调节,即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2.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规定。
研究发现,个体在面临亲社会行为时,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当社会规范鼓励和强调亲社会行为时,个体更有可能表现出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社会规范偏向于自利主义或竞争,个体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2.2 个体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具有高度道德发展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
此外,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也可能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2.3 外部激励外部激励是指来自他人或环境的奖励或惩罚。
研究发现,个体在面临亲社会行为时,如果能够获得正向的外部激励,如赞扬、奖励或社会认可,他们更有可能继续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2_主动性人格在道德判断能力等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2 文献综述2.1 主动性人格的研究概况2.1.1 主动性人格的定义本文采用商佳音,甘怡群(2009)提出的概念,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具备的在社会环境中采取积极主动的一种行为倾向[7]。
Bateman 和Crant(1993)基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在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先提出[8],后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心理学领域。
研究发现,每个个体的主动性人格高低不一,从而个体在现实中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9]。
主动性人格倾向强的人,他们主动果敢地采取行动促进改变,有较强的行动力,不安于现状;而主动性弱的人则较为被动,总是在外力的驱使下被动地适应或改变,有时就会忍受所处的情景。
2.1.2 主动性人格的测量方法根据主动性人格的概念,Bateman和Crant(1993)编制修订了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c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10]。
此量表有17道题目,单一维度,采用莱克特七点式计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
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比如商佳音、甘怡群开始对主动性人格方面的跨文化研究,把国外原始17项目的PP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黎青等(2009)在研究中选取中国人为被试,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同时也加强对PPS的结构和信度的考察[11]。
结果显示,6项目简缩版的主动性人格问卷是单一维度,各项拟合指标较国外的稍低,但仍可接受。
然而10项目的主动性人格问卷由中国人来进行测验时,单维结构拟合的较好,现多数采用此问卷。
2.1.3 主动性人格的相关研究关于主动性人格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都得出较好的研究结论并付诸应用。
比如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在工作绩效方面,在创造性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在新环境适应性方面,个体在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主动性人格的高低关系着个体的融入快慢程度。
人格心理学探索神经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关怀和支持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神经发展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在神经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神经发展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重塑。
研究表明,神经发展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例如,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与个体的道德判断和亲社会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增加与个体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度和合作行为的增加相关。
这表明,神经发展对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神经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1. 神经可塑性:神经发展过程中的神经可塑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强化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发展,从而增强个体的合作和关怀能力。
这种可塑性的变化可能涉及神经元连接的调整和突触传递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2. 神经递质系统: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对于亲社会行为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催产素和氧化剂素等神经递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和活动水平受到神经发育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三、个体差异与神经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人格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神经发展有关。
例如,研究发现,外向性格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而神经发展过程中的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增加可能是这种差异的一个解释。
因此,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神经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结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神经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
神经发展通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此外,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神经发展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亲社会行为的差异。
2_主动性人格在道德判断能力等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2 文献综述2.1 主动性人格的研究概况2.1.1 主动性人格的定义本文采用商佳音,甘怡群(2009)提出的概念,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具备的在社会环境中采取积极主动的一种行为倾向[7]。
Bateman 和Crant(1993)基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在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先提出[8],后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心理学领域。
研究发现,每个个体的主动性人格高低不一,从而个体在现实中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9]。
主动性人格倾向强的人,他们主动果敢地采取行动促进改变,有较强的行动力,不安于现状;而主动性弱的人则较为被动,总是在外力的驱使下被动地适应或改变,有时就会忍受所处的情景。
2.1.2 主动性人格的测量方法根据主动性人格的概念,Bateman和Crant(1993)编制修订了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c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10]。
此量表有17道题目,单一维度,采用莱克特七点式计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
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比如商佳音、甘怡群开始对主动性人格方面的跨文化研究,把国外原始17项目的PP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黎青等(2009)在研究中选取中国人为被试,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同时也加强对PPS的结构和信度的考察[11]。
结果显示,6项目简缩版的主动性人格问卷是单一维度,各项拟合指标较国外的稍低,但仍可接受。
然而10项目的主动性人格问卷由中国人来进行测验时,单维结构拟合的较好,现多数采用此问卷。
2.1.3 主动性人格的相关研究关于主动性人格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都得出较好的研究结论并付诸应用。
比如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在工作绩效方面,在创造性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在新环境适应性方面,个体在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主动性人格的高低关系着个体的融入快慢程度。
具有比较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以寻求改变为导向,大多能果敢积极地投入到新环境中,主动地去改变影响环境,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如Chan 和Schmitt (2000)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高的员工能尽快熟悉工作、职场关系较好,能更好的给与自己的定位,开展工作得心应手[12]。
然而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比如Steve Harvey (2006)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较低的个体总会面临各种苦难,体验的压力较多,而主动性人格较高的个体几乎没有这种体会[13]。
Parker (1999)对此进行解释为,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积极主动的采取策略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各种事情比较顺利。
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会束手无策[14]。
国内的单娟(2008)发现主动性人格反而负向地预测工作倦怠[15]。
关于在学校方面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文芳和毛晋平(2011)等选取国内的中学生作为被试,发现主动性人格显著地影响个体的学习适应性[16]。
在个体工作绩效方面,Grant (1995)对地产公司的员工研究中指出,主动性人格可以显著地预测工作绩效,并且主动性人格这种预测力较与一般智力的影响会更强[17]。
国内的学者温瑶、甘怡群(2008)以部分销售设计人员进行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和工作绩效存在显著地正相关[18]。
在个体职业生涯方面,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更有利于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
国外学者Seibert等(1999)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员工的晋升和薪酬福利的提高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员工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19]。
后来,Seibert等人(2001)还发现,主动性人格与个体的职业素养有着较强的正相关,这些特性又可对职业生涯成功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20]。
Claes 和De Witte (2002)发现,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有影响[21]。
此外,商佳音和甘怡群(2009)的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能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2]。
在个体创造性方面,积极进取的个体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田进(2005)在研究员工创造性的方法时,主动性人格较高的个体相对会有较强的创造性,能积极主动创造新事物[23]。
在个体学习方面,主动性人格可以由学习动机作为中介变量间接的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Major 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会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有着显著的影响,以此通过学习动机间接地对个体学习成绩产生影响[24]。
文芳(2011)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会在学习适应性中起调节作用[25],总之主动性人格对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预测作用。
查阅文献分析后发现,主动性人格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关于主动性人格在个体发展特点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比如李慧发现,主动性人格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26];而学者黎青的研究则发现,学历、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对主动性人格不存在差异[27]。
关于主动性人格和其他变量的联合研究也比较匮乏。
2.2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2.2.1 亲社会行为的概述美国学者Weisbegr 1972年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一词,用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协助、慈善、捐款、救灾和牺牲自己等等。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马森和艾森伯格(Mussen & Eisenberg, 1977)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倾向于完全帮助他人或使他人受益,没有额外的奖励或者收益,这种行为意味着行为者一方要付出某些代价、自我牺牲和利益[28]。
Piliavin (1981)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由社会所规定的,一般指有益于他人和当前行政系统的行为[29]。
王蕾(1994)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做出社会认可或者提倡的行为,也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履行社会规范所肯定的行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予他人帮助[30]。
王美芳(2000)认为,亲社会行为指所有既要符合社会期望同时又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
这种行为给行为者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并存[31]。
余宏波(2006)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实施者并不考虑事件是为了什么,而是彻底从他人角度思考,尽可能帮助他人的行为[32]。
俞国良(2006)认为,亲社会行为指能给对方带来利益的一系列行为,然而对实施者本身没有任何好处[33]。
本文采用寇彧等人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做出的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行为,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也许还会做出一些自我牺牲,助人、合作、分享、谦让都属于亲社会行为[34]。
2.2.2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法亲测量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使用问卷法、假设情境、实验室实验等。
其中问卷法中又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
自评量表中较常使用的是寇彧等人修订的“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35],整个量表共有26道题目,分6个维度,分别为公开倾向、匿名倾向、利他倾向、依从倾向、情绪倾向、紧急倾向,信效度良好。
他评量表中包括同伴提名法和教师、家长评定法。
同伴提名法是指列出一些关于亲社会行为相关描述以及学生名单一份,要求被试在本班内选择符合的这些行为的同学。
国内采用较多的是陈欣银等人修订的Masten“班级戏剧量表”[36]。
该量表有三个维度,分别是亲社会性、攻击—孤立性、敏感—退缩性,修订后的信效度良好。
教师评定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37],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和亲社会行为做出评定,量表采用3点计分,1代表“不符合”、3代表“完全符合”,在多项研究中信效度良好。
关于父母评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量表多采用《优缺点问卷》[38],该问卷要求父母根据孩子过去半年的行为表现来勾选所给出的描述。
2.2.3 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及水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主要是:家庭及社会相关背景、认知和情感变量、直接的情境特征以及个体因素等。
其中个体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包括人口学变量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等。
家庭中因素中主要指教养方式,丛文君(2004)研究得出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有利于大学生各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9]。
情境特征因素方面,Hedge等人(1992)的研究认为城市规模越大,个体的助人行为反而会越小。
Baston(1998)的研究发现直接的助人情境会有助于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40]。
对于性别而言,Fabes 和 Eisenberg(1999)的研究发现,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男孩,亲社会行为总体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41]。
庞丽娟(2001)等人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的得分高于男孩[42];寇或和赵章留(2004)从动机对行为的差异角度,选取4~6年级的儿童为测量对象,发现在合作与安慰行为上男女差异显著,女生主要从利他的角度来对同伴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评价[43]。
但研究结果也存在不同,如杨萍(2001)对儿童的谦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中,1、3、5年级的儿童谦让行为之间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44]。
后来的研究开始尝试对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存在不同。
Carlo, Hausmann, Christiansen, 和Randall (2003)的研究表明,女孩在利他性和情绪性亲社会行为水平要显著高于男孩;但男孩公开性亲社会行为水平要高于女孩;匿名性、依从性以及紧急性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45]。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应该是增加。
岑国祯(2004)对幼儿园和低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明显的增加。
然而还有刘丽(2009)的研究表明,幼儿在亲社会行为的分享和合作以及助人等方面均没有显示明显的性别主效应。
周芳名(2008)的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下降,探讨其原因可能是行为者(儿童)在作出行动前会考虑各种因素,比如情境和事件性质等[45]。
国内学者李丹(2000)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外向性格的个体会表现出较高的亲社会行为,而内向性格的个体则会表现出较低的亲社会行为[47]。
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拓展及深入,尤其近年来一些类似“大五人格”等新理论的出现,亲社会行为与这些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人格特质和其他变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2.3 主动性人格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主动性人格在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较少,但也发现主动性人格会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