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
- 格式:doc
- 大小:544.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设计
思维拓展:
了解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后,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结合刚刚同学们的介绍,你能说说有哪些不同的乡村聚落?它们又各自有怎样的特点?(乡村的类型与生产方式相关,有农、林、牧、渔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城市与乡村有怎样的关系?城市具有哪些功能?(城市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深圳原来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却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功能,往往一个城市会具备多种功能)
(三)加强区域间交流
了解了城乡的差异之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的生活。
上课前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外调查的作业,让同学们走进所在区域的超市,去看看超市里有哪些物品以及它们各自的产地。
我们小王同学找到了以下几件商品,你能把这些商品和它的产地连起来吗?
从商品连连看中,我们可以发现超市里有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本地产的,都是其他城市或乡村的特产。
所以,从中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要让我们生活的乡村或者城市越来越好,请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为你的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吧。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两种聚落:乡村和城市,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也剖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而无论是乡村和城市,都需要加强与
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区域发展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四、布置作业:
请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地区与外地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五、板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2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解读:选择的区域:乡村与城市学习内容:说出聚落的含义和类型,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结果性目标:说出、比较、说出过程和方法: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聚落景观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忧患意识,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是对第一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认识社区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它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区域类型以及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观点。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平面图的能力,也了解了社区的主要功能,但这仅仅是关于社区知识的点,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社区知识的面,而且对于社区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和经常获曾经去过的区域。
所以由于要完成社区类型、社区差异、社区联系这三大知识板块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所以安排三课时。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2.教材结构体系:产生城市聚落景观功能生产、生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城市的产生及功能。
2.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
3.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明的城市生活体验,观察比较来区别不同聚落的特征,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理景观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能力。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
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学时重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
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学时重点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城市图片导入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
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观看微课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作业。
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和城市是人们居住的两种不同环境,每个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并提供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的特点1.1 自然环境-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农田和农作物的种植是乡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1.2 社区关系- 乡村地区通常有较小的人口规模,社区关系更加紧密。
- 人们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特点。
1.3 生活方式- 乡村地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休闲和放松。
- 乡村地区的居民通常更接近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二、城市的特点2.1 城市规模- 城市地区通常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和更高的人口密度。
- 城市是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2 城市设施- 城市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
- 城市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
2.3 多元文化- 城市地区有更多的人口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
- 城市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有丰富的艺术、音乐和美食。
三、乡村和城市的比较3.1 生活成本- 乡村地区的生活成本通常较低,房价和食品价格相对较便宜。
- 城市地区的生活成本较高,房价和日常消费开支较高。
3.2 教育资源-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 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学生可能需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3.3 就业机会- 城市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 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主。
四、教学活动4.1 乡村生活体验- 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关系。
- 学生可以参与农田劳动,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过程。
4.2 城市探索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城市的主要景点和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和购物中心。
- 学生可以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小组活动,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过程。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2)
基础达标
1.爸爸拨通了电话问:“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2.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文化联系的是( )
A. 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 教师通过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 浙江温州的居民到四川投资办厂
D. 内地的青少年代表到香港进行文艺演出
3.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联系的是( )
A. 玉环的文旦销往北京
B. 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
C. 海南人到浙江卖椰子
D. 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
4.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不少武汉人坐火车到拉萨开办小商品市场。
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 )
A. 文化联系
B. 技术联系
C. 人才联系
D. 经济联系
5.城乡交流为乡村带来的好处有( )
①为农产品提供充足的消费市场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如棉花等④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下列关于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互不联系
B. 有时联系,有时不联系
C. 联系松散
D. 相互交织
拓展提高
7.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每种商品下面都贴上了标签,写上了产地。
可是小梅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标签贴错了。
(1)请你帮小梅分析一下,把贴错的标签改正过来。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贵州杭州新疆山东海南改正: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
(2)小梅妈妈的小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这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张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
村子里,谁家来了远方的客人,大家都会带上自家的美食前来看望,邻里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走动得很勤。
茶叶和山核桃是我们这里的特产。
乡亲们最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和山核桃丰收的季节。
由于质量好,它们大都销往大城市,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材料二:上海市的南京路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
它在旧社会被称为“十里洋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
如今,南京路上商店鳞次栉比,既有综合性的大商场,也有名特商品的专卖店。
在这里,人们可以采购到全国各地的特产。
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些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他们在这里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感受着大都市特有的气息。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特色上来说分别反映了哪一类型的社区?
(2)你认为张村与南京路可以发生联系吗?为什么?
(3)你能为这两个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些什么?
9.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各表示哪一类型的社区?两者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
(2)在甲图中,农业实验区位于学校的________方向,火车站位于学校的________方向。
如果学校沿着公路到科技园区的图上距离大致是6厘米,那么学校离科技园区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_米。
(3)乙图中的河流走向大致是________方向,道路走向大致是________方向。
(4)如果把河水通过管道引到学校,请在图中画出最短的铺设路线。
此路线最少要准备________米长的管道。
答案
1. D
2. D
3. D
4. D
5. B
6. D
7. (1)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杭州山东海南新疆贵州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8. (1)材料一反映的是农村社区;材料二反映的是城市社区。
(2)张村和南京路可以发生很多联系,如物产、经济、文化、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交流。
因为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物产不同,功能也不同,而居民的物质生活多样化需求,使这两个地区可以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3)略。
9. (1)甲:城市。
乙:乡村。
城市建筑比乡村密集,交通比乡村发达、完善。
(2)东南正南900 (3)东西南北(4)画图略。
1 500。